[小初高学习]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

合集下载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点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现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1)背景: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用武力战胜匈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概况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链接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于单于,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

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牛羊和丝绸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4)张骞的优秀品质: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

相关链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

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5)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27张PPT)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27张PPT)

(2) 背景依据下列材料,思考汉初前往西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材料1:“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慧立、彦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地理位置:环境恶劣、路途险阻、知之甚少;
材料2: 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 诸国不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壹 张骞通西域贰 目
贰 丝绸之路 录
叁 对西域的管理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 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 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 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壹 张骞通西域
何为西域?
一、 张骞通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的甘肃 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 是现在的新疆和更远的广 大地区称作西域。
贰 丝绸之路
阅读课本69页,描绘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阅读课本69页,描绘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1、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 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 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公元前 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第一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到达地区 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
作用
和汉朝往来愿望
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 10 余年, 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共24张PPT)

对西域的管理
时间:公元前60年
西域都护府
意义: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的广大地区成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骞出使西域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联系 陆上丝绸之路
沟通中 外的丝 绸之路
开拓了中西交 通的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府设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1.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
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 A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 D.玄奘印度取经
2.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被誉为“中国 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 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 界的大视野。“他”是( C ) A.蒙恬 B.董仲舒
主一 明 文 把 在 轴起 最 明 黄 长 。, 重 和 河 达 被要希文一 喻的腊明千 为起文、多 世源明恒年 界地等河的 历,诸文时 史串多明间 展联人、里 开在类两, 的了文河它
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 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沿着这
玉 门 关
阳 关
敦煌壁画及雕塑
丝路在新疆——我们神往的地方
楼兰古城
吐鲁番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消亡于公
元630年,共有800多年历史。楼兰城在丝绸古道上盛极一
时,是整个西域的交通枢纽。
新亚欧大陆桥
现代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点归纳】一、张赛通西域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交流:汉朝—西域: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西域—汉朝: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多种乐器和歌舞。

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绸之路(1)向东: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2)向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欧洲。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张赛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发生在东汉(汉明帝)时期)【教材问题解答】张赛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材P68“问题思考”)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想:为什么说张赛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教材P69“材料研读”)张赛笫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政权有了笫一次友好往来。

1、想—想:张寨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教材P71“课后活动”)一方面,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物品吗?(教材P71 课后活动") 中国古代称北方或西域的少数民族为“胡”,这些食物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故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一、导入新课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西域_。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评课稿一、背景介绍《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材内容,该课程以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对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稿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的选取、知识呈现、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选取本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和意义; 2. 丝绸之路的线路和交通工具; 3.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物品交流; 4. 丝绸之路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丝绸之路在其中的作用。

三、知识呈现1.提问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丝绸之路吗?它对古代的中外文明交流有什么影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

2.教师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表等方式讲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交通工具、物品交流等内容。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讲解过程中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3.多媒体辅助: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PPT或视频等,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地图,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丝绸之路的线路和交通工具。

4.组织小组讨论:在讲解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物品交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要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互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历史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笔记

历史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笔记

历史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笔记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贸易路线,它连接了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洲,沟通了中外文明。

以下是关于丝绸之路的笔记:
1.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终点是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

2.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品是丝绸,因此得名为丝绸之路。

但实际上,丝绸之路上还有许多其他贵重的商品,如香料、宝石、玉器、陶瓷等。

3. 丝绸之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

当时,汉朝希望与西方建立贸易关系,因此派遣了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并开辟了一条贸易路线。

4.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佛教、儒家思想和科技等传入了西方,而西方的宗教、哲学和艺术也传入了中国。

5.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对于中外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

6. 丝绸之路的繁荣期在唐朝,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西方非常受欢迎。

这也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富有的时代,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使者。

7. 丝绸之路的衰落主要是由于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如大规模的战争、政权更迭和贸易障碍等。

此外,海上贸易的兴起也是导致丝绸之路逐渐式微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外文明的重要贸易路线,通过它,中西方的商品、文化和知识相互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必背重点
张骞通西域通西
域过

汉朝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项目第一次第二次
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的交流联系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
往来
丝绸之路陆上
丝绸
之路
概况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
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
丝绸
之路
向东山东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
向西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
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西域
都护
府的
设置
班超
经营
西域
①73年,东汉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

在西域期间,他派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②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③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

教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3)列表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结果和意义。 (4)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 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5)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案:(1)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不断向中原发 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3) 第一次出使出域 任务 出发时 间 结果 意义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 年 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 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出使西域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 119 年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 化交流开始了 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依照丝绸之路线路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并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 过哪些地区? (3)假如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中原沿丝绸之路输出的物品都有哪些?沿 丝绸之路输入中原的物品都有哪些? (4)丝绸之路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课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绘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并思考海上丝绸之路 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从陆上道路运到地中海的西方世界的所有物品中,丝绸是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 商品。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长安(往西)→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主要地 区: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 (3)输出: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输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 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5)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 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过渡语: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地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设置 西域都护进行管理,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块三 对西域的管理 (1)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是什么?它的职责有哪些?意义如何? (2)东汉明帝时,派谁出使西域?你能说出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答案:(1)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伐粮草,对西域 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 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结束语: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丝绸之路和对西域 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共35张)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共35张)
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友好合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堂训练
1、王之涣《凉州词》之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B 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张骞通西域产生的影响?
民族关系:(1)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联系;促进西域社会发展。
(2)为西域归属中政府管辖奠定基础。
对外关系: (3)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 路。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 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而得名。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西汉初年,西域小分国为林36立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山谷盆
阳阳地国中”关关。只最有大60的0多国人家。乌西孙域,各号从国称事都有农从6业3事万和农人畜业;牧和最业畜小牧的玉业“门,依随关耐畜
牧逐水草而居,住无定所。西汉初年,匈奴由蒙古草原向 西受到域匈侵奴扰,的侵逐扰渐成为这里的霸主。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友好往来,合作共赢
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诸岛
海 上汉 丝武 绸帝 之时 路
(1) 山东沿岸 黄海
朝鲜、日本
(2)东南沿海港口 中南海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沿岸 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 发经中南半岛南下, 绕过马来半岛,穿 过马六甲海峡,通 往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 南段和斯里兰卡。 再转运到欧洲。
近期中菲南海争端,结合教材P71《知识拓展》, 请你说出南海主权在哪个国家?(根据国际法原则: 谁最早开发,最早命名岛屿,主权优先归属那一方)
三、对西域的管理
对比秦汉两朝的疆域,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初中历史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情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人民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通过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远古的传说,夏商西周的更迭,百家争鸣,秦统一全国,东汉的兴衰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学生已经知道学习历史,要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及意义。

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西汉的强盛,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准备了雄厚的财力。

汉武帝才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陆路丝绸之路。

自学本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电视等,对丝绸之路问题很感兴趣,这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效果分析总的来说,效果较好。

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运用课件和视频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学——组内交流——以小组形式回答”的方式进行。

把课题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我不参与,此时我只是个引导者,引领学生完成各环节的任务。

在解决问题环节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把问题交给他们解决,同样会非常精彩。

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渲染中受到熏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提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改精神。

新课标倡导我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

图文并茂,构思精妙,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统编版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彩色军旗展开晃悠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丝绸制作的军旗光 芒万丈。第一次看到丝绸的罗马士兵感觉非常恐慌,结果,罗 马军团惨败。 中国的丝绸真正西传始于汉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绸、瓷器 等沿着一条连通东西方的彩带流向了西方。这就是历史上著 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共同了解丝 绸之路吧!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1)用历史角色扮演的形式,显示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的情 景。 (2)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还是沟通 异域文化的道路。联系现实议一议,丝绸之路对我们的日常文化 生活有哪些影响?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的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宗教以 及一些科技成就等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例如,今天的佛教、伊 斯兰教等都融入中华民族文化。
2.提新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可能激发了你对丝绸之路的兴趣,你还想知道 什么?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请写在下面: 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1.和小组同学一起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提示:如果你代表小组发言,请注意发言时应该用“我们”这样 的称呼展示小组的内容,而不是用“我”。因为你是代表小组发 言的啊!
良种马、香料、苜蓿、葡萄、核桃、石榴、琉璃、宝石等 ,乐器、歌舞
输出
输入
丝织品、漆器及凿井、 铸铁等技术
良种马、香料、苜蓿、葡萄、 核桃、石榴、琉璃、宝石等,乐 器、歌舞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了解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的情况;掌握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据古代西方的一些记载, 中国的丝绸有很大的魔力,不 仅非常漂亮,穿着舒适,而且 还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可 以防虱子臭虫,也不怕夏天的 下雨、打雷和闪电。那么,罗马人是什么时候知道丝绸的呢? 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之一、叙利 亚行省总督克拉苏,带领军队同安息帝国在卡莱大战。战斗 中,安息军队包围了罗马军团。正午时刻,安息军队把绣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点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现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
(1)背景: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用武力战胜匈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概况
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链接
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于单于,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

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牛羊和丝绸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4)张骞的优秀品质: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

相关链接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

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
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5)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点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运输的主要物品:丝绸等货物。

(3)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功能: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相关链接
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
在1959年新疆民丰县一座东汉合葬墓出土。

这双袜子原穿在已干化成“木乃伊”的女尸脚上。

用红、蓝、白交错菱形纹锦制成。

袜子长37厘米,宽14厘米。

袜子在汉代被称为角袜。

袜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据考古学家分析,该墓的主人是当地社会的上层人物。

墓里出土的丝织品都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经过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运来的。

织锦的图案都是汉朝风格,有些丝织品的上面还有汉字图案。

它说明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

(5)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6)意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思维拓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异同,应学习张骞怎样的精神?
1.两次出使西域的异同
(1)相同点:都增进了汉对西域的了解,为汉与西域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①目的不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出使是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往来。

②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③经历和结果不同:第一次张骞历经艰难险阻,两次受到匈奴的扣留。

最终由于大月氏不愿意打仗,并没有达到目的。

第二次张骞率领使团,访问了许多国家,最终促进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达到了目的。

2.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他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样的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成功者需要具备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基本素质。

知识点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2)官职:西域都护。

(3)地点:乌垒城。

(4)权力: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影响: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经营西域
(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2)措施: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3)结果: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4)影响: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去世。

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思维拓展
班超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①班超面对匈奴的威胁,投笔从戎,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出击匈奴中立了功。

我们应学习他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

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例2 “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A.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B.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交通要道
C.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D.清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是贯穿东西的陆上交通线,因运输精美的丝绸而得名,它从西汉的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故选择A项。

答案 A
例3 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
点拨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至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故选择C项。

答案 C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