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及其新技术的运用
我国林草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利用DNA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 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预测亲本的基因型,进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 殖。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的林木品种 ,如抗旱杨、抗虫松等,提高了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我国通过林草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出 具有共生固氮、菌根等生态功能的新 品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通过林草育种技术创新,培育出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新品 种,为全球林业经济发Βιβλιοθήκη 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社会进步
我国在林草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为全球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提高林草品种的抗逆性
抗旱性
通过育种技术改良,使林草品种 具备更强的抗旱能力,能在干旱 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提
高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抗病性
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林草品 种,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害,降低 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减少农药 使用和环境污染。
抗虫性
通过育种手段增强林草品种的抗虫 能力,减轻虫害对林草生长的影响 ,降低防治成本,保护森林和草原 生态安全。
国际林草育种技术迅速发展, 我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育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 工智能技术,提高育种 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实
现精准育种。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 向改造林草的遗传性状 ,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
品种。
生物技术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 发新型育种方法,提高
牧草育种情况汇报材料
牧草育种情况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单位在牧草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相关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和牲畜饲养需求,选择了适合生长的牧草品种进行育种。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筛选,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牧草新品种,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在牧草育种过程中,注重了对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提高。
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改良技术,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多个抗病虫害、耐旱抗涝的牧草新品种,有效提高了牧草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我们还在牧草的品质提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管理和精细培育,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多个优质牧草品种,提高了牧草的蛋白质含量和饲用价值,为畜牧业的高效养殖提供了重要的饲料资源。
总的来说,我单位在牧草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升牧草的品种改良和培育水平,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相关部门和同行们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工作创新分析
[2]
分 。对于牧草种质资源来讲,要想保证牧草种质资源的完整度 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现有的牧草种质资源发展的 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基础,进而掌握更多生物的相关数据 信息。重视对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结合当下科学发展技 术对生物自身的优缺点进行罗列,筛选出更有利于后续育种工 作的牧草种类,同时也要注意对其他牧草种类进行保护或保存。 而且需要加强田野间对牧草种质资源的测验研究进程,在保障 生物安全的同时,对濒危的牧草种类进行保护和再生研究,健全 牧草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针对不同种类的牧草进行分区域管 理。通过牧草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实现或达成,为后续牧草优良基因的提取和发掘提供良 好的展示平台,推动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72 种子世界 2022·0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种选育
与市场要求的一致性和契合性,进而为保护与合理利用牧草种 质资源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另外,需要不断建立并 完善牧草种质资源的培育工程研究机构和研究理念,注意对牧 草种质资源培育工程参与人员的专业性培训,提高参与牧草种 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积极促进国内外相 关人士的理论交流和技术分享,适当引进国外对牧草种质资源 的相关理念和措施,实现信息的优化共享,同时也带动牧草种质 资源工程技术与理念的再度发展饲 草的品种选育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20210202070NC)
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进展
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进展植物育种是一项旨在改良农作物性状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
苜蓿草(Trifolium pratense)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因此,改良和育种苜蓿草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在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苜蓿草是由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其最大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能够吸收更多的养分,并能够修复土壤中的氮素。
这使得苜蓿草成为一种理想的绿肥植物和饲料资源。
然而,传统的苜蓿草存在一些问题,如低产量、适应性差和抗病性不强等。
因此,人们通过改良和育种的方法来提高苜蓿草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改良和育种苜蓿草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其产量。
苜蓿草的产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种子质量、生长期间的养分供给和适应性等。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高产量的品种、优化施肥方式和改善栽培条件等方法,成功地提高了苜蓿草的产量。
特别是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进行的适应性改良,使得苜蓿草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地区生长并发挥其潜力。
除了产量外,苜蓿草的抗逆性也是改良和育种的重要目标。
苜蓿草容易受到多种病害和虫害的侵袭,如纹枯病、霜霉病和各种昆虫。
为了提高苜蓿草的抗病性,育种家通过选择对病害抗性较强的植株进行杂交,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培育了抗病性更强的苜蓿草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供更加健康的饲料资源。
另外,育种家还通过改良苜蓿草的品质来增加其经济和生态价值。
苜蓿草的品质主要指其营养成分和风味。
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和改变苜蓿草的味道,能够使其更适合作为牧草和饲料资源。
研究人员利用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培育出高蛋白、低纤维的苜蓿草品种,并且在风味改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改良的品种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在提高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牧草产业发展趋势
牧草产业发展趋势牧草产业发展趋势引言牧草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
牧草的种植、管理和利用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牧草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牧草种植技术、牧草品种改良、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探讨牧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1.1 精细化管理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牧草种植技术也将朝着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
利用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牧草的生长、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可以精确施肥、浇水等,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
1.2 绿色生态技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生态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牧草种植中,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利用生物控制方法替代化学药剂,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牧草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对土地的开发压力,实现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水培技术水培技术是一种在水中培植作物的方法,它可以提高牧草的养分吸收效率,促进牧草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与传统土培相比,水培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水分、养分和温度等条件,使牧草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和优良。
二、牧草品种改良的发展趋势2.1 耐旱适寒品种的培育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各异,不同地区的牧草种植面临着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因此,培育出耐旱适寒的牧草品种对于提高牧草产量和扩大牧业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可以加速培育耐旱适寒品种的速度,提高选育效率。
2.2 高产种植型品种的选育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牧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选育高产种植型品种,提高牧草的产量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选育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来获取稳定高产量的品种,而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加速选育进程,提高选育效果。
2.3 新品种的开发除了改良已有的牧草品种,开发新的牧草品种也是牧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开发新品种可以满足特定的养殖需求,提高牧草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应用。
这种技术的发展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提升,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效益提升、环境保护以及品质安全三个方面,探讨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一、效益提升1. 新型饲料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新型饲料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可能。
这些新型饲料在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消化率上都相对传统饲料更优,能够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养效益。
2. 人工智能养殖技术的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监测和分析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能够精确调控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效率和健康水平。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帮助养殖户进行智能管理和预测,提高养殖效益。
二、环境保护1. 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传统畜牧养殖方式往往存在养殖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导致环境污染。
循环农业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科学的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利用,实现了废物的减少与资源的再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2. 绿色养殖技术的应用:绿色养殖技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养殖结构设计和管理,减少了化学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了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品质安全1. 畜产品溯源技术的应用:畜产品溯源技术通过电子标识、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对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确保了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质量可控。
2. 技术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通过建立养殖环境监测系统和动物健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养殖过程中的疫病、疾病等问题,可以有效减少疫病传播和兽药滥用的风险,保障畜产品的品质安全。
总结起来,畜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效益提升、环境保护和品质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将愈发现代化、智能化,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畜产品,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趋势
畜牧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畜牧业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畜牧业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趋势。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也为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修改动物的基因组,实现增强繁殖性能、改良产品品质以及提高动物抗病能力的目标。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了生长更快、抗病能力更强的猪、瘦肉鸡等。
二、智能化畜牧养殖系统的发展智能化畜牧养殖系统是近年来畜牧业领域的又一个重要创新趋势。
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畜禽的自动化监控和管理。
智能化养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的饮食、疾病状况、生长情况等,帮助饲养员进行更精准的养殖管理。
同时,智能化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的环境监测和预警功能,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三、环保型畜牧业模式的推广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保型畜牧业模式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这种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排泄物处理,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环保型畜牧业,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畜牧业从业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如研发高效利用粪便的技术、推广生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等。
这些努力旨在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后代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数字化与大数据在畜牧业的应用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畜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移动设备、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等手段,畜牧业从业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动物的生长数据和健康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通过分析大数据,畜牧业从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和健康状况,为养殖过程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实现畜牧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结起来,畜牧业领域正不断迈向更加智能化、环保化和高效化的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畜牧养殖系统的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及数字化与大数据的运用,都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
畜牧业的新兴技术揭示畜牧业中的创新技术和其应用前景
畜牧业的新兴技术揭示畜牧业中的创新技术和其应用前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行业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挑战。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因此,引入新兴技术成为了发展畜牧业的必然选择。
一、遗传改良的突破遗传改良一直被视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畜牧业中的优质品种往往需要漫长的繁育周期,而现代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缩短选育周期,提高品种的遗传质量。
例如,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优质种畜的复制成为可能,提高了优质肉类和乳制品的产量。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也为畜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通过改良动物基因来提高抗病能力和生产性能。
二、智能化养殖的应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养殖逐渐走进畜牧业生产中。
智能化养殖通过使用传感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畜禽精细化管理,并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例如,利用传感器监测动物的饮食、运动和生长情况,可以实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警,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照顾动物。
此外,智能化养殖还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如智能饲喂器和智能清洁系统,减少人力投入并提高养殖效益。
三、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传统畜牧业生产中,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成为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兴技术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生物气化技术可以将畜牧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如生物燃气和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
同时,生物气化还能够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互联网的追溯体系构建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畜牧业作为食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互联网的追溯技术可以实现从畜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记录和监管。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技术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技术牧草是牲畜的重要饲料之一,对于养殖业来说,科学、高效地种植和利用牧草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牧草种植管理与利用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牧草的种植管理技术1. 地块选择:牧草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
因此在选择地块时,应尽量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用于种植牧草。
2. 土壤改良:在种植牧草之前,可以通过施肥、翻耕等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牧草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3. 种子选择:种子的选择对于牧草的生长和质量至关重要。
不同的牧草种类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在选择种子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饲料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4. 播种方法:播种的方法和时间也对牧草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春季和秋季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时间,在播种时需要注意适量的密度和深度。
5. 管理保护:牧草在生长期间需要及时的浇水、施肥和除草等管理措施。
要合理安排牲畜的放牧时间,避免过度踩踏和过度利用。
6. 病虫害防治:在牧草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会对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保证牧草的健康生长。
二、牧草的利用技术1. 收割技术:牧草的收割时间和方法对于牧草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可以选择进行干草或青贮的方式进行保存,不同的保存方式对牧草的质量和保存期限有所影响。
2. 储存保鲜:对于收获的干草或青贮饲料需要进行储存保鲜,以便日后利用。
在储存时需要注意通风、防潮、防鼠等措施,保证饲料的质量。
3. 饲料配比:在利用牧草时,需要根据牲畜的种类、数量、生长阶段和饲养目标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饲料配比,以满足牲畜的营养需求。
4. 利用技术:除了直接喂牲畜之外,牧草还可以通过加工制成颗粒饲料、浓缩饲料、青贮饲料等形式进行利用,以满足不同需求。
5. 余草处理:有些地区在牧草生长过程中会有剩余的草料,可以通过制作干草、青贮、发酵等方式进行处理,以便日后利用。
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作者:王明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牧草产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很大,尤其是受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牧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目前,我国牧草产业正处于逐步恢复发展阶段。
新时期发展发展牧草产业,是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牧草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
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强有力实施,对牧草产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导致近两年我国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
(一)我国牧草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产业体系,但产业规模较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农业政策及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从事牧草生产,我国草产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
总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
2008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999.8万公顷,其中耕地种草面积342.3万公顷。
2008年产干草6039.5万吨,不及国内正常需求量的1/10。
畜牧技术进展探索畜牧业中的最新技术和创新
畜牧技术进展探索畜牧业中的最新技术和创新畜牧技术进展:探索畜牧业中的最新技术和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畜牧业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创新。
这些技术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提高了畜牧品质和食品安全。
本文将探索畜牧业中的最新技术和创新,以期帮助读者了解其带来的利益和潜力。
一、智能养殖技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智能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养殖场主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的生长情况、饲料消耗和环境参数等重要指标。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养殖户精确调整饲养方案,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同时,智能养殖技术还能提供预警功能,帮助养殖户及早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减少生产风险和损失。
二、精准饲养管理传统的畜牧业饲养管理模式通常根据经验和感觉来调整饲料配比和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耗时长的问题。
而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准饲养管理技术可以根据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给予合适的饲料和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动物的品种、体重、性别和目标生产性能等指标,进行精确的营养计算和饲养方案设计,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同时确保了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福利。
精准饲养管理技术对于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因编辑和育种创新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前沿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呈现出许多潜力。
通过编辑或修改动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可以实现对性状的精确调控和改良。
这样的技术可以加速动物育种进程,提高畜禽的品种改良效率和产出品质。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使动物对特定疾病具备抗性,并提高肉类和乳制品的品质。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动物的生长速度、肉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提高畜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随着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担忧,畜牧业也在积极探索和实施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现代畜牧业中的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
现代畜牧业中的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牧草作为畜牧业的基础,对于畜禽的饲养和养殖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畜牧业中,牧草的种植与利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现代畜牧业中牧草种植与利用技术进行论述。
一、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牧草种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畜牧业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牧草种植技术。
1. 种植技术的改良通过改良传统的牧草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合理选择牧草的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此外,在播种时采用合适的密度和深度,可以增加牧草的种植量。
2. 施肥技术的应用合理的施肥对于牧草的生长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牧草的养分利用率和产量。
例如,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合理配置有机肥和化肥的比例,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数量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牧草的生长需求。
3.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在牧草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证牧草的质量和产量,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例如,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农药和生物防治手段,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二、牧草利用技术的发展除了种植技术的发展,牧草的利用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现代畜牧业注重提高牧草的利用效率,以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养殖效益。
1. 饲草加工技术通过饲草加工技术,可以将牧草转化为高营养、易消化的饲料。
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切碎、压缩、干燥等,以提高牧草的保存期和养分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如酵素、益生菌等,以提高饲料的品质和效益。
2. 精准饲喂技术精准饲喂技术可以根据畜禽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精确计算饲料的投放量和配比,使其满足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通过精准饲喂技术,可以降低饲料的浪费和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 饲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了更好地利用牧草资源,充分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采用饲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
2024年牧草栽培学经典总结范文
牧草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牧草栽培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牧草栽培学的经典总结:
一、品种改良:在2024年,通过传统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我们成功地培育了多个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优良牧草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高产量、优质和耐抗性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养殖场的需要。
二、栽培管理:在栽培管理方面,我们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控等措施,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们也注重保护环境,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法,降低了对土地、水资源的消耗。
三、草地生态系统:在2024年,我们更加重视牧草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恢复了退化的草地。
我们也积极推广生态畜牧业,将牧草与动物饲养相结合,提高了草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营养价值研究:2024年的牧草栽培学研究还注重了牧草的营养价值。
通过分析牧草的营养成分以及其对动物的影响,我们选择了适合不同阶段和品种的牧草饲料,提高了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五、技术推广:为了推动牧草栽培学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培训、研讨会和示范项目等方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养殖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了牧草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而言之,2024年牧草栽培学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生态系统保护、营养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牧草栽培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畜牧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浅析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
浅析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摘要: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在其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而牧草种植管理对畜牧业的发展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使相应的管理措施能有效落实,进而在保证牧草的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的数量。
本文主要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并总结了牧草种植的技术与管理技术要点,希望能为广大牧草种植与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建议,促进畜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牧草;种植;管理技术引言:为了保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做好牧草种植与管理工作。
牧草除了能为畜牧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外,还具有环境保护的重要功能。
通过种植牧草能抵御各类风沙,净化空气。
为此,当前时期牧草种植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了如何做好牧草种植与管理工作的措施。
1.牧草种植技术要点1.1选择适宜的草种与种植地牧草的种类多种多样,在实际种植牧草时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草种类型,保证草种能正常生长。
而种植地需要具备土壤肥沃、排水性良好的特点,与此同时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宽阔的地区,能为牧草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实现牧草健康成长的目的。
1.2提高草种的可靠性想要提高牧草种植的有效性需要保证草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种植品种进行有效排查与选择,在采购与筛选草种的过程中提高审查力度,保证选择的草种具有能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1]。
如果选择了劣质或者有损伤的草种进行种植,将直接对牧草后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1.3对播种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播种过程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对牧草的种植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尽可能提高牧草的种植效果,需要对播种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一般播种方式有点播与撒播这两种类型,在实际播种时需要根据种子的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
而播种时机一般选择在春季和秋季适宜的天气进行。
除此以外,还要合理控制播种深度与种植密度,尽量避免出现种子不能正常出芽的现象。
2.牧草管理技术要点2.1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在土壤表层的水分逐渐蒸发,没有及时对其补充足够的水分后就会出现土壤板结的现象。
我国林草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我国林草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汇报人:2024-01-08•林草育种技术概述•我国林草育种技术发展历程•我国林草育种前沿技术突破目录•林草育种技术创新案例分析•林草育种技术创新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林草育种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林草育种技术概述定义与重要性林草育种技术是指通过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培育具有优良性状和生产潜力的林木和草种,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需求。
重要性林草育种技术是实现林业和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林草育种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国家加大了对林草育种的投入,加强了与国际先进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国内研究现状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林草育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育种设备,在林木和草种的遗传改良、良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在林草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性强的新型林木和草种;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新型林木和草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了良种选育的准确性和效率。
突破我国在林草育种技术方面的突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实现了高效、精准的遗传改良;二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林木和草种,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三是推动了林草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点创新点与突破VS02我国林草育种技术发展历程我国林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
建国初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林草育种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林草育种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升。
030201早期发展阶段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牧草育种情况汇报范文
牧草育种情况汇报范文近年来,我国牧草产业发展迅速,牧草育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全国各地的牧草育种基地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陆续推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对优良牧草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抗逆、优质的新品种,比如抗旱性强、产量高的紫花苜蓿、耐盐碱的狼尾草等,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其次,牧草育种工作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了牧草新品种的培育速度,提高了培育效率,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
同时,结合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逐步揭示了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为进一步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牧草育种工作在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牧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大了对新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广大农牧民积极采用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最后,牧草育种工作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牧草育种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上的牧草育种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引进了一批外国优良牧草品种,为我国牧草育种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看,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育种技术水平不高、品种推广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牧草育种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牧草新品种的培育水平,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牧草育种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牧草育种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牧草育种进展情况汇报
牧草育种进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就我国牧草育种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多个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牧草新品种,如高产优质禾草、抗旱抗寒牧草等。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科研水平和技术手段方面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了牧草育种的科研水平和育种效率。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牧草育种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牧草育种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次,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通过加强对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我们成功地将优质牧草新品种推广到了广大畜牧户手中,帮助他们提高了饲草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饲草的种植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
最后,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加强与畜牧业企业的合作,我们成功地将牧草育种工作与畜牧业生产相结合,推动了牧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在品种改良、科研水平、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育种技术还不够成熟、新品种推广还不够广泛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牧草育种工作的科研水平和育种效率,为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牧草育种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提高畜牧业的效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行业的发展,智能化技术也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其中,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分析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一、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实践1.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通过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对牧草生长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牧草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温度、pH值、湿度等环境参数,从而控制完善的灌溉和施肥系统,以确保牧草良好的生长环境。
智能化的拖拉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设备,可以提高牧草的种植、管理和收获的效率。
2.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中,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牧草生长环境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可以实现优化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将土壤温度、湿度等参数采集传送给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分析和评估,实现自动化的灌溉、施肥等管理控制。
同时,通过信息处理还可以实现牧草的生长预测和管理规划,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智能化技术与生产流程的整合智能化技术与生产流程的整合也是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设计和实施,可以实现整个流程的高效协同和优化管理。
例如,将智能传感器、智能化设备和计算机等集成到整个生产流程中,实现对生产环节的监测和管理,从而全面提高牧草种植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应用1.节约生产成本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和流程的应用,可以减少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提高生产的效率。
例如,智能化灌溉系统的应用,可以精确控制水分的供应,从而减少用水量,降低水费和能源成本。
同时,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牧草收割和处理的效率,从而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2.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牧草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分析
牧草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分析摘要:社会基础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普通民众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相应的生活品质也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人们日常饮食中对于各类畜牧产品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大部分畜牧养殖地区的牧草生长更新速度已经难以跟上放牧养殖发展速度。
因此,需要通过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牧草的种植及管理。
但是牧草虽不如其他农作物的生长要求那么高,但是如果管理技术不当,仍然会对牧草的种植品质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从牧草的种植要求、管理要点以及实际利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能够帮助牧草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牧草;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牧草的种植品质直接关系着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强化牧草种植管理对于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扩大以及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牧草种植除了能够为畜牧养殖的发展提供原料供应之外,还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有助于环境的美化、土壤的稳固以及空气的净化,是需要重点重视的农业发展类型,通过牧草种植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化农产业的稳定发展。
1种植前的准备1.1 品种及种植环境的挑选牧草的种类非常多,目前种植较为广泛的主要为禾本科牧草以及豆科牧草,且大多通过混合种植的方式进行种植管理,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种植效果,豆科牧草的根部相对来说比较强壮,其中所包含的营养元素类型也比较多,基本能够满足畜牧养殖的发展要求。
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类牧草相比较来看,其耐牧性能更为强劲,生长点比较多,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合种植的方式,能够充分满足牧场中牧草的种植要求以及畜牧放养的饲料供应条件。
牧草引种种植时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畜牧养殖状况、发展规模、土壤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状况进行牧草种植品种的挑选,防止水土不服等各类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牧草的生长品质和质量受到影响,干扰牧草种植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1]。
如种植地区的土质环境优良且灌溉便捷,可进行喜水性强、需肥量高牧草的种植,但是如种植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较为贫瘠,则需要选择耐旱性、耐贫瘠性能比较强的牧草品种进行种植,从根本源头上提升牧草的生长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浅谈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及其新技术的运用樊海波甘肃农业大学152#信箱 (730070)Emai :weimc@摘 要:牧草种子是牧草生产的前提,也是整个草业发展的根基,“草业振兴,种子先行”。
优质牧草种子是发展草业生产的第一生产资料,是振兴草业的基础。
牧草种质资源是指所有牧草及其可遗传物质的总合,是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科技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实现了传统育种手段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育种质量和效率。
本文通过对我国育种工作现状的分析,进而对我国牧草育种提出建议,对我国牧草乃至草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我国 牧草育种 种质资源 育种新技术1.我国牧草育种的历史和现状我国的牧草种子生产起步较晚,主要在近20年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1]。
主要的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及重大分布在西北的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和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地[2]。
据统计分析,我国牧草饲用植物资源组成复杂,种类丰富,在植物界中可被家畜采食和饲喂家畜的植物有5门246科1545属6704种(包括29亚种,296变种,13变型)[3]。
自50年代以来,经过广大牧草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已从初期的引种和野生牧草驯化发展到如今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的阶段,并将一大批驯化、引入乃至人工培育的优良牧草种(品种)推广应用于生产,既丰富、完善了牧草育种理论与技术,也为发展我国的草地畜牧业作出了贡献。
但是,与其它种类的植物(农作物及蔬菜、果树、花卉等)育种工作相比,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牧草育种工作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弱、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牧草育成品种的数量与质量、育种手段与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均在着较大差距[4]。
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为牧草草及饲料作物的引种时期。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华南建立了农业研究所,以后又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各省区相应成立了畜牧研究所。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筛选驯化阶段,这个时期是我国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初级阶段,着重于野生牧草的栽培、驯化和地方品种的整理,为人工草地的建立和天然草地的飞播、补播提供了一定的优良牧草种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全面、迅速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牧草良种繁育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为牧业生产、水土保持和城乡绿化提供了大量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种子[5]。
牧草种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重视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对保护植物基因资源、挖掘其中的优异基因、筛选培育优良牧草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生态治理工程、发展草产业和维系国家食物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6]。
许多牧草是非常有用的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具有产业化牧草种质资源指所有牧草物种既可遗传物质的总合,是生物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基因;是天然的优良牧-2-草基因库,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利用前景;是牧草及农作物的改良的所用的原始材料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为草地畜牧业、水土保持业及环境美化业等选用优良牧草品种和深入认识开发、利用天然草地上现有的优良牧草种质资源服务,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上前景。
在收集、保存、鉴定一大批牧草种质资源方面,我国从1951-1993年先后组织全国和省级规模的草地勘查和植物资源调查30余次。
为了保持牧草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作物品种资源长期苦,同时承担牧草鸡饲料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任务(40-50年)。
到目前为止,已保存牧草鸡饲料作物种质资源近3000份。
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面积为634㎡的中期库,现在已保存牧草及饲料作物种质3500份,保存期20-25年[7]。
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生态区,建成5处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对保存的品种资源进行以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主的性状鉴定和研究,为育种利用核生物多样性研究打下基础。
选育出一批牧草鸡饲料作物新品种,从20世纪50年代起,采用野生牧草驯化、地方品种整理、国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途径和方法,筛选出一批牧草鸡饲料作物品种。
从1986年至1999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品种已达207个,其中野生栽培种34个,地方品种39个,引种品种50个,育成新品种84个,占各类品种之首[4]。
2.育种方法的创新2.1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运用目前牧草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的主要领域涉及品质改良、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性、固氮和作为生物反应器等方面[8]。
2.1.1体细胞杂交和胚抢救技术,克服种间杂交障碍在育种中,为了获得特定的遗传性状,有时需要进行种间远缘杂交,但因种间生殖隔离,常因受精前障碍—花粉、雌蕊不亲和性;或受精后障碍—胚败育等问题使远缘杂交失败。
体细胞杂交是克服受精前障碍—花粉、雌蕊不亲和性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在牧草中,首猎属种间体细胞杂交是研究最多的,其研究开始于1983年,直到1990年才成功地获得了紫花首藉M . sativa 和多变首稽M.。
的体细胞杂种植株.1992年获得了紫花首楷M. sativa 和蓝花首藉M . coerulea 的体细胞杂种植株,1994年获得了紫花首楷M . sativa 和灌木首蓓M . arborea 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在二叶草、百脉根、羊茅和黑麦草等属的饲草中,均已有体细胞杂交成功的研究报导.此外,近十年来,还获得了紫花百蓓与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百脉根Lotus comiculatus;及百脉根与株食豆Glycine 二、苇状羊茅和黑麦草等属间体细胞融合的杂种植株.在首拾、三叶草、百脉根、羊茅和黑麦草等属中,也已有许多胚抢救成功获得种间杂种植株的报导。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杂交育种的手段。
时至今日,尽管基因工程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于多基因控制的诸如产量、抗性等性状的遗传转化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因此,用体细胞杂交和胚抢救等技术,进行远缘杂交,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9]。
-3-2.1.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图谱在育种中,常常选择与重要农艺性状紧密相关的遗传标记来提高选择的效率,这样可以加快育种的进程。
分子标记已在首楷、三叶草、百脉根、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羊草、鸭茅和赖草等牧草上应用.它在基因作图和典型标记性状选择等方面的作用,已初见端倪[10]。
以基因图谱为核心的基因组学研究正在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它以大规模的DNA 测序与计算机识读的生物芯片微矩阵(Microarry)相结合,形成了一门叫做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新学科。
牧草中,基因图谱研究进展最快的是首楷和百脉根.尤其是对二倍体截形首楷研究最多,欧美合作已完成了约巧个万序列的测序。
在已报道的首蓓基因图谱中,有4个是二倍体,1个为四倍体,这是因为异质杂合的四倍体紫花首蓓白交退化、无偏等位分离估算困难等原因,增加了其遗传分析的复杂性。
在首蓓属的s 条染色体上,定位的基因已达数百个以上。
2.1.3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为有效地进行饲用植物种质保护提供了新途径。
植物组织的离体培养正在被用于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它具有以下优点:(l )可以利用较小的空间保存较多的种质资源;(2)保存方法相对简单,并且成本较低;(3)无性繁殖的潜力较高;(4)可以完全避免遗传侵染(尤其是种子保存中的大田遗传侵染);(5)可以繁殖无病的植物材料。
例如,日本研究人员用紫花首蓓、红三叶和白三叶的离体组培苗,在2-6℃低温下,保存15一18个月后,其成活率仍保持在75%-95%。
近年来,有些研究人员正试图利用液氮的极低温(一196℃)来保存首楷等饲草的离体茎尖组织、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状体等,以达到长期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目的[11]。
2.1.4牧草育种在牧草营养品质改良上的研究进展牧草及饲料作物营养品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家畜的发育,也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牧草品质一般包括营养价值、消化率、适口性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几个方面。
牧草鸡饲料作物是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我国牧草品质育种已取得显著进展,品质改良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极大地改善了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3]。
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对于复合育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完善和利用。
Ulyatt 曾描述了反刍动物最理想的牧草应具备以下特征: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特别是富含含硫氨基酸;丰富的淡水化合物;含一定量的单宁,能缓解可容性蛋白质的降解速度;以撕裂的表皮;足以维持动物所需的矿物质[14]。
牧草及农作物籽实收获后的秸秆统称为粗饲料,促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80%以上),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前者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后者指可溶性糖类[张吉鵾.粗饲料消化率及其代谢能转化效率的研究进展[15]。
2.2空间育种的现状与取得的成绩-4-我国是世界上能发射返回式卫星和飞船的3个国家之一(中国、美国、俄罗斯),也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的国家。
1987年我国首次利用FSW-O 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拉开了中国空间诱变育种的序幕。
在育种专家和航天专家的共同努力下,10多年来,我国先后成功进行了17次返回式卫星,4次神州飞船,4次高空气球植物种子搭载试验,前后共有70多种植物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等品种,吸引了全国23个省(市)的70多个单位参与种子搭载试验,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早熟、多抗的作物新品种(系) [16]。
在牧草方面,曾经用卫星搭载过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苜蓿(Medicago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冰草(Agropyron)、野牛草(Buchloe)、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新麦草(Elymusjunceus)等。
1994年兰州大学用卫星搭载了红豆草、苜蓿和沙打旺3种豆科牧草,返地后,对其田间生长情况、发芽率、耐盐、耐旱和同工酶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
红豆草的SP1代在第1年生长情况没有明显差别,在第2年发现SP1代长势明显不同对照,表现在花期和生长期延长以及抗病性增强;苜蓿播种后,SP1代出苗整齐,成活率也较高;沙打旺SP1代明显抗病,第2年SP1组的40个花序中,1/3左右的顶端小花先开,其余的是从下往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