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金牛山人二、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丁村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一、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二、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三、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四、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盘庚迁殷二、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四、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五、武丁与纣王●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六、文化艺术●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 B.C.)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政治制度●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三、社会经济状况●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四、周王朝的兴衰●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失国第二节春秋(770—477 B.C.)一、大国争霸●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吴越代兴二、社会变革●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三节战国(476—221B C.)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军队与将相分职四、周代文化●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第四章秦汉(16学时)第一节秦(221—207 B.C.)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北伐匈奴●长城●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西汉(206 B.C.—A.D.24)一、西汉初年的制度与政策●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赋税制度●《九章律》●贵粟政策与“马复令”●文景之治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异姓王与同姓王●郡国并行制●《治安策》和《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与《附益法》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代田法●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商人与经商哲学●城市●对外贸易●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婢●“编户齐民”四、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中朝●刺史●严刑峻法●加强中央军力●任子与赀选制●太学与博士弟子●郡学●察举●独尊儒术●总一盐铁●统一货币●均输与平准●算缗和告缗五、民族关系●匈奴●白登之围●汉匈战争●昭君出塞●西域●张骞出使●丝绸之路●解忧和冯寮●使者校尉与西域都护府●越族●东瓯●闽越和南越●羌族●西南夷●护乌桓校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六、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铁官徒与流民起义●“沉命法”与“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盐铁会议●限田限奴婢之议●再受命●王莽篡位与改制七、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吕母起义●绿林起义●舂陵军●昆阳之战●更始政权●新莽覆灭●赤眉起义●铜马起义●刘秀北上●东汉建立●统一全国第三节东汉(A.D.25—189)一、加强封建专制政体●谶纬●“退功臣进文吏”●尚书台●刺史权力的加强●兵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水利兴修●南方的发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解放奴婢●精兵简政●赐民公用●“光武中兴”●度田事件●门阀与地主庄园●土地兼并●水排●火井煮盐●纺织●造纸术●瓷器●商业与都市●国际贸易三、民族关系●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及其西迁●西域诸国●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羌族●汉羌战争●乌桓●鲜卑●扶余●挹娄●高句丽●西南夷●《白狼歌》四、东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腐朽统治●窦宪专权●邓太后执政●梁翼跋扈●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集团●清议与党锢●窦氏灭族●桓、灵的腐朽统治●西邸卖官●导引钱五、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张角与太平道●《太平清领书》●三大主力战场●豪强势力的扩张●黑山黄巾●青徐黄巾●五斗米道●张鲁政权●黄巾起义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秦汉文化一、哲学、经学、宗教●陆贾和《新语》●董仲舒及其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刘歆与古文经博士●许慎与《说文解字》●郑学●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白马寺译经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汉纪》●《吴越春秋》●《越绝书》●散文●汉赋●乐府●《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塑●乐舞和角抵三、科学技术●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神农本草经》●造纸术与蔡伦教学大纲(魏晋—清代部分)第五章魏晋南北朝(1—5周)第一节三国(190--280年)一、三国鼎立的形成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曹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和魏、蜀、吴三国鼎立。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涉及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从而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2、教学要求(1)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趋势与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状况,主要包括重要的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民族关系等内容。
(3)熟悉并掌握唯物史观及其他相关理论,形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诸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形态的演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二、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导言一、什么是历史二、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三、学习的方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创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历代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之外,还应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氏族制度的发生与内部结构,从中探索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文明起源的进程。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禄丰古猿;元谋人(距今年代,人工打制石器,用火遗迹);蓝田人;北京人(化石、石器及用火遗迹)。
二、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打制石器;经济生活方式;血缘家族。
三、早期智人(古人)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早期智人(古人)的代表性遗存;早期智人的体质;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工取火方法;血缘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晚期智人(新人)时期氏族制度的确立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弓箭的发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活领域扩大;缝制衣服与审美观念;族外群婚的实行;母系氏族制的确立。
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存;原始农业的发明;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村落结构聚族而居;居住区、窑场与公共墓地;婚姻形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父系氏族公社的重要文化遗存;婚姻形态的变化;居住与墓葬的变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发展早期铜器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18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4学时:64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
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导言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
2、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特征。
3、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内容1、古代史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和早期文明的发展。
2、古代早期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4、秦汉时期:包括秦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制度,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隋唐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变革。
7、五代宋元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交流。
8、明清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讲解基本历史知识和发展线索。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5、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图片。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回答问题等。
2、作业:包括阅读报告、论文等。
3、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1、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有序。
2、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习和作业任务。
3、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七、结语本教学大纲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规范中国古代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一、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规律使所学的内容真正成为科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民族问题封建专制制度问题分封削藩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传统文化问题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四、本课程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下)上起隋唐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主要包括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学好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了解中国以外的古代世界情况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内学习进行中外对照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学习《历史学概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材选用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六、课程内容纲目第十章隋朝(8学时)隋朝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有:隋朝的官僚制度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意义理解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一节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央官制地方行政机构兵制与刑律创立科举制第二节隋朝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炀帝的暴政:大兴土木频繁出游三征高丽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第十一章唐朝(20学时)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它是继汉以后在中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个王朝对祖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学习本章应着重掌握以下问题: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开元年间的改革安史之乱的影响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唐朝文化的繁荣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唐玄宗的改革和开元之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第二节唐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两税法的实行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边疆各族的发展极其与唐的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王仙芝和黄巢大起义起义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第五节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宗教与哲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社会生活第十二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12学时)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宋王朝建立后实现了中原地区的新的统一由于契丹、党项的兴起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本章的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极其作用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极其影响北宋时期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北宋和辽、西夏间的和战关系金朝建立后陆续灭掉了辽和北宋出现了金和南宋对峙的局面学习这一阶段的历史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女真族的兴起金朝的建立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宋金的和战及对峙局面的形成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和南宋抗战派的抗金活动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兴起五代更迭和十国割据中原社会生产的凋弊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契丹崛起后周世宗的改革第二节北宋朝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北宋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李顺、王小波起义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辽朝的社会发展和宋、辽关系党项的兴起和宋、夏关系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北宋中叶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与赋役制度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的繁荣第六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女真族兴起和金朝的建立金朝政治制度改革和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金宋联合灭辽和西辽的建立金兵南下与北宋灭亡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南宋的建立极其初期的抗金斗争钟相、杨幺起义岳飞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第八节南宋的灭亡南宋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第九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第十四章元朝(8学时)元朝是以蒙古族为统治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在历史上的贡献对铁木真和成吉思汗给予一定的评价元朝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元朝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对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学习中还要注意蒙古贵族采用汉法对蒙古族的发展及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其"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的实质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三大发明统治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等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节蒙古国的建立和元朝的大统一蒙古兴起与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西征与灭亡西夏蒙古联宋灭金元朝的建立和灭亡南宋第二节元朝的政治制度忽必烈推行"汉法"加强统治的措施对边疆各地的治理民族歧视政策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重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第四节元末的社会矛盾和红巾军大起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赋役繁重元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和元朝的灭亡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和宗教史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一章第十五章明朝(12学时)明朝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有: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及影响明中期的张居正改革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的对外关系和所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作用和失败的教训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朝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张居正改革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加重流民问题与农民起义张居正改革第三节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四节明朝的民族与对外关系蒙古族满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朝的援朝战争反对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和西方传教士的来华第五节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后期的黑暗统治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朝的灭亡明末农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第十六章清朝(12学时)清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学习本章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清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朝前期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对康熙应予适当评价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极其局限性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总结期无论是科技、文学、哲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图书的整理与编辑反映出明清文化带有总结性的特征第一节清军入关与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清军入关后的统治政策南明政权的相继建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第二节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强化官僚制度的发展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专制与思想禁锢第三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土尔扈特返回祖国粉碎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对西藏管理的加强抗击沙俄侵略及中俄东北、北部边界的划定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清前期的社会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清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土地兼并与农民的抗租斗争民间秘密结社活动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第六节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哲学史学与考据学丛书、类书的编篡文学和艺术社会风俗七、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参考书目: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唐长儒:《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版7、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8、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10、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赵文润:《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2、(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3、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4、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漆侠:《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6、姚瀛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7、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张博泉等:《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19、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0、韩儒林等:《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2、傅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3、吴晗:《朱元璋传》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24、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纲《中国古代史》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个重要分⽀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课),⽽且也应该是⾼校⽂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
它不仅能揭⽰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明,⽽且对提⾼学⽣的综合⽂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向21世纪中国⾼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法改⾰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些有争议的重⼤问题,教师选⽤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些⽐较具体的问题,除采⽤⼀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
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不分章开列,⽽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并列出。
课程内容:第⼀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对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的把握,同时具备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明的起源;4.中华⽂明起源的探源。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及其相关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科。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个适用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大纲框架,以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有条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估。
三、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a.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b.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国的统一c. 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转变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2.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a.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c.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d.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3.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 农耕经济的演变与农业技术的进步b.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c. 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对经济的影响4. 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a. 诗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b. 经典著作对文化的影响c. 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特点d. 儒家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5. 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a. 古代战争和征服b. 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c. 重大变革与政治改革d. 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古代历史。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视察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古代历史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讲授先秦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型、变迁的过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制度沿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重要历史问题,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培养学生较强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学年课,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二学期开设,面向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史试验班、考古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辅以经典阅读、课堂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
教学单元安排与学习要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5学分,90学时。
其中,新生军训2周10学时,课堂教学80学时(含课堂讨论3学时)。
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课堂讨论3学时)。
具体教学单元的安排及学习要求如下:先秦两汉史部分第一章导论(1学时)一、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三、学习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四、教材和参考书籍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四把钥匙”;了解先秦秦汉史(中国上古文明史)的基本史料、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章史前时期(2学时)第一节中国人种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第二节中国境内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人的起源及其生存环境,中国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文明(9学时)第一节夏商周政权的更替第二节甲骨文和金文第三节商周的政治结构第四节周代的几种制度第五节夏商周三代关系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政权更替的线索与原因;掌握商代与周代的政治体制、重要制度;了解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异同、继承和损益。
第四章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帝国的初步形成(14学时)第一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第二节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变革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第四节秦国的统一道路第五节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第六节汉初到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第七节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变迁;重点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秦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武帝时期的帝国重建;了解汉制与秦制、楚制,汉文化与秦文化、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上)》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4603a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a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60 实验学时:4学分:4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执笔人:翟桂金审定人:陈德正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学校合格师资而设置的一门历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高师本科历史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同学了解中国古代史基本发展线索,了解各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文化科技、民族外交、社会生活、重要事件、人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接受历史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导论(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讲述历史学的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其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和意义,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代表性的著作。
教学内容:一、为什么学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三、如何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教学目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迄今所之知,我国的原始社会约有二百多万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的公有制社会,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极端贫乏,历史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三国各自发展经济,促进了地 区经济的繁荣。
14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魏晋玄学与名士风流
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追求自由 、超脱的精神境界。
魏晋时期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追 求。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群体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
击和限制。
22
南宋偏安一隅与经济发展
南宋建立
01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
经济发展
0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农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业、商业都有显著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文化繁荣
03
南宋时期文化繁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词成为文学主流。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 课件
1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夏商周时期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前期) • 明清时期(后期)至近代前夜
2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3
《中国古代史》课程简介
01
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16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17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是陕西师范大学重点发展的主干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问题,掌握中国古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和重要制度的内容,弄清重大事件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了解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变迁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个世纪,本课程只在历史系(历史文化学院)开设。
本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学院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课程。
目前,两院生源充足,本课程在历史教育方面继续充当着主干课程的角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建设中国古代史课程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支良好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团队的主要成员教学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改革意识。
最近十年,围绕着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措施较多,择其要者,盖有数端:其一,引进竟争机制,通过“挂牌教学”、“观模教学”和教研室活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其二,优化教学环境,以“教学论坛”和“写作园地”为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纷围。
其三,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和时代要求实施教学改革,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措施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中国古代史课程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讲授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历史。
全部课程分为6大模块,15章,70节。
对应课时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