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第7章复习

一,基本线索

前期(25-88)上升阶段

后期(89-189)衰亡时期

此后历废帝,献帝,东汉名存实亡

二,重要名词

汉光武帝汉明帝王景窦宪班超甘英梁冀李膺陈蕃张角张鲁蔡伦尚书台,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刺史度田事件假民公田合市党锢之祸太平道

五斗米道

三,名词解释

,1,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臵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泛指高官显宦。

,2,度田事件: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

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3,假民公田: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臵流民的一种方法。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还采用此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大量流民被安臵在国有土地上,使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结果都是使“豪右得固

其利”。)

,4,合市: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5,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四,重点问题

1,刘秀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提高尚书台地位。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⑵加强监察机构。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臵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⑶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

⑷改革兵制,削弱地方军队,集中军权

⑸防范功臣诸侯及外戚专权,不设丞相,削弱三公权力,禁止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

2,东汉初年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⑴①确立“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思想②制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③尊奉儒学

⑵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释放奴婢和囚徒;轻徭薄赋;精兵简政;安揖流民和贫民;度田(检核土地户口);屯田(在边郡和内地搞军屯)

3,刘秀的政策措施与刘邦相比有何不同?

①刘邦由于刚建汉朝采用的是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主要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②而刘秀建立东汉后采用的是儒家的仁政,因为经过汉武帝的推行儒家,到刘秀时儒家统治已经趋于比较成熟阶段。

4,东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5,东汉后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6,党锢之祸的起因;如何认识党锢之祸

7,黄巾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第8章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重点名词(三国)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民屯士家制九品中正制

,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3,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4,士家制:是指曹魏时期为了保持固定的兵源,和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实施的一种军事政策,主要内容是将世代当兵之家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不与民户混杂,而且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5,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重点问题(三国)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①政治上,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制,不仅提供了军需物品,也发展了经济,奠定了经济基础③个人素质方面,曹操的知人善任以及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