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及文化育人的研究

合集下载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摘要: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推进我国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是开展非遗文化教学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专门开发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推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

本文就对这一路径开展了探讨研究,通过路径构建的价值、可行性、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路径构建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高校;思政育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失了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强大内核。

因此,近年来在党的相关文件与会议报告中,不断强调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我国内涵深刻、形式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之中,非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类目。

目前我国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2名。

在非遗文化传承队伍日益壮大的进程中,高校的大学生是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希望,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长期的教育指导下,大学生往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较高的认同感、使命感,能够发挥自身在传承保护等工作开展上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上具有一定相对稳定良好的情境,尤其是在近年来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等工作的推进下,为实现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同频共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因为如此,高校才应该寻找高效的路径,进一步提高思政余人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在“同频共振”上的整体水平。

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价值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珠”,不仅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加深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在发现其魅力与特色的基础上,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以此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和文化传承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艺术人才,而文化传承则是通过教育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本文将探讨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高校中进行研究和实践。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艺术教育的创新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为社会带来新思维和新创意。

其次,艺术教育的创新可以促进跨学科的融合。

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多个领域。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艺术人才。

再者,艺术教育的创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艺术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人文素养的提高。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情感、审美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高校艺术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指通过教育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给后代,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进一步挖掘并发扬传统艺术的价值。

文化传承既要注重传统的保护,也要鼓励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为艺术教育提供独特的教育资源。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研究人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和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的合作能力,以及如何将艺术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相结合,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次,研究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和审美能力,研究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传承和创新是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研究学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学校中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

传承是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精神和文化积淀。

传承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传统,将学校的价值观、校园精神和文化传统深入灌输给学生。

例如,在每年的校庆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展览、演出和比赛,展示学校的成果和荣誉,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同学校的校园文化。

此外,学校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或社团,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传承中,例如通过组织校史调研、文化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然而,传承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它使学校校园文化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和学生需求的发展趋势。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创新项目,例如开展创意写作、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提供创新的舞台和平台。

此外,学校还可以引进新的文化元素,例如为学校新生开设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推动学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文化培训班、学习文化研究方法等,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其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提供文化创作的场地和设备,为学生创作提供充足的支持和资源。

另外,学校还可以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校园文化的热潮。

最后,学校还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拓宽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在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艺术文化熏陶、体质锻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文化育人内容单一、途径狭窄、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评价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优化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分析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发人们对于优化“文化育人”模式的思考和探讨。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高校文化育人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当前许多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效能低下。

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育人方式。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也使得文化育人模式无法有效评价和改进,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

面对当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探讨,寻求优化和创新。

2. 正文2.1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文化育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亟需进行优化和改进。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优化文化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优化高校文化育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地方,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挖掘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校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哲学等学科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得学生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从容应对,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然而,仅仅传承传统文化还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高校教育也必须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

教育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但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开设创新工作室和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样的创新教育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通过启发性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一、概述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地方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方文化传承,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开展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地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基础1. 地方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精神的文化,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

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地方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育人是指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化育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追求,是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现状1. 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多种形式。

当前,地方高校正在积极梳理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知识体系和资源体系。

2.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地方高校对文化育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这些理论研究为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3.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地方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探索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育人评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问题与挑战1. 地方文化传承面临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受到了地方文化传承困难的影响,使得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够。

2. 文化育人理念和方法需要创新传统的文化育人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丰富文化育人内容和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创新研究作者:魏天达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7期摘要: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但同时红色文化育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各种思潮的冲击、育人形式陈旧、专业性不强以及缺乏创新机制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为依托,积极探索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凝聚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加强红色文化育人的专业性,同时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机制。

关键词:红色文化育人;红旅大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1]也是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2]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好红色文化深化育人工作,已然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以下简称红旅大赛)是利用红色资源、实施文化育人的杰出实践。

该项赛事由原國家旅游局指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携手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共同创立,历经十四届的积淀,已累计吸引超十万学子参与。

红旅大赛引领了国内专业与思政融合培养模式,是高校近年来红色思政教育、旅游专业教育成果的有力彰显。

[3]以第十四届红旅大赛为例,比赛汇聚了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以及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多方力量,吸引了来自全国1,119所高校共计2.7万名师生踊跃参加。

本文以红旅大赛为范例,旨在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

宣传部课题: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

宣传部课题: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

附件1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申请书负责人:申楠所在部门:党委宣传部(盖章)建设时间: 2017年9月——2019年8月(两年)联系人:霍鹏涛联系电话: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2017年5月二、项目设计论证三、预期研究成果四、课题研究经费五、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六、专家评审组评审意见七、审批意见附件2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任务书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8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内容提纲一、立德树人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研究领域,项目承担单位及单位负责人。

二、项目选题的价值、主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在分析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已有工作基础,确立研究方向、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三、项目完成的条件及保障措施四、立德树人项目经费建设经费概算与落实计划。

五、依托单位的支持和审查意见签字及审核意见表附件3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中期检查表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9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绩效考评指标及采分要点2、计入本项目绩效考评的成果必须标注“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建设计划项目”资助;3、凡涉及定性评价项目,由专家视总体情况,分优秀(85-100分)、良好(75-84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酌情评分。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

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教育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需要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

本文将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重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扬。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传统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

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其二,推崇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与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忠诚等。

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借助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熟悉、理解并运用这些精神与价值观念,以助力其成为品质高尚、言行正派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应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一,借助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平台、教育APP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加强师生互动。

其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文化传承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种文化自信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1. 引言1.1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对高校文化建设在学生育人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高校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育人路径和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核心要素、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进一步探讨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与意义、未来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性,为高校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正文2.1 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高校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开拓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

高校文化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与品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重要的是,高校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愈发突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文化育人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其次,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仍停留在表面,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会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文化育人计划,导致学生在不同阶段难以形成稳定的文化认同和自我成长。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一、概述近年来,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对于每个学校而言,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案,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建议。

二、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学校传统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代表着学校的特色和根基。

我们需要认识和理解学校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尊重和继承学校的传统文化。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传统文化体验、主题研究、课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学校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四、培养学校文化载体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有一支具备传承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对于教师而言,要加强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学校文化的载体,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传递给学生。

五、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相反,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新发展是学校文化的活力所在,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六、创新方案一:融入现代科技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通过利用智能化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将学校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七、创新方案二:开展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文化节庆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创新方案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为学校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

九、创新方案四:建立学校文化品牌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十、创新方案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借助社会资源的力量。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备受关注。

作为教育机构,学校肩负着传承社会文化的责任,同时也要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积极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

本文将探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以及可行的研究与实践路径。

学校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通过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学生可以受益良多。

传承优秀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的观念被广泛传承,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学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

然而,学校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新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不断涌现,这给学校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些学校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忽视了对现代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脱节,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研究框架。

这个框架应该包括对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梳理,以及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评估学校现有的文化传承模式和方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

此外,还需要依托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和参与,建立起良好的研究与实践合作网络。

其次,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因素。

他们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不仅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也要关注当下的社会变革。

在教师的培养中,可以引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让教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

最后,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道防线,社会是文化传承的广阔舞台。

新时代高职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研究与文化育人建设探索

新时代高职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研究与文化育人建设探索

新时代高职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研究与文化育人建设探索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建设、社会服务等为载体,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夯实“文化自信”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职教时代新人,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水平。

标签: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这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展专业文化建设和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我们进行了多种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一、文化育人理念与举措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学院实际,建设“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强化文化育人队伍、人文教育课程、文化育人环境、文化育人载体构建,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四个层面整体推进,注重育人实效;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服务功效,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人、鼓舞人和激励人。

努力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灵魂。

我院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深入贯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依托全国高职院校“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文化宣传、社会服务等为载体,以建筑动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夯实“文化自信”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职教时代新人,努力提高我院文化育人水平。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改革,人们对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国家的未来领导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这些专门的课程既可以包括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如经典著作、历史人物等,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开设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经典的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等。

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可以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其次,创新传统文化需要注重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高校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新研究。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研究,使得传统文化更加易于传播和普及。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如通过舞台艺术演出、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和参与度。

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俱乐部、社团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

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与文化机构、传统文化研究团队等合作,共同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具广泛影响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组织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最后,高校在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问题。

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文化育人刍议

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文化育人刍议
文化传承 创新与高 校文化育人刍议
教 育 探 索
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 文化育人刍议
黄彦 军 ( 长安 大学马 克思 主义 学院 陕 西西安 7 1 0 0 6 4 )
【 摘
要 】 本文在 阐述文化传承 和文化创新 内涵的基础上 , 论 述了文化传承创新在文化 育人 中的重要 作用 , 探讨 了高校文化传承 与创
2 、 文化创新 是 高校承 和创 新来彰 显 自己 的价 值和 生命 力 , 文 化 积极 发挥 文化 育 人作 用 ” 。可 见 , 文化 传承 创新 与 高校 文化 育人 之 育人 的终极 目标是 实现 文化 的创新 , 是育 人 目标 和创 新途 径形成 一 间具有 密不可 分的关 系 。 个 良性 的循环 交 流 机制 。文化 是 社会 主义 社会 五位 一 体 的一 个支 文化传 承创新概 念解 析 流, 它 同经 济 、 政治、 社会、 生态一 样是 推动社 会的发 展 的动力 、 条件 1 、 文 化 传 承 和基 础 , 在 社会发 展 中 起到 中流 砥柱 的作 用 , 这 主要表 现 在两 个 方 文 化的 传承性 , 即文 化 的历史 继承性 。文 化是经 过 一代代 人 自 面 : 一是 社会 的进 步 和发 展 主要 依靠 文化 来确 证 , 二 是文 化的 发展 觉或 不 自觉 的缔 造和 传递 保 存下 来 的物 质和 精 神的 产 品。文 化反 在 某种程 度上 凸显 出社会 的进步 。“ 文 化是在 一切 社会 增长标 志 之 映 的是一 个民族 、 一 个国 家的精 神状态 , 文化 是一 种软 实力 , 在某种 上 的、 社会 发展 的终极 标准 。 ”同时 , 文 化传承 的动 力在 于人类 创 新 层 面上 来说 , 文 化传 承是 对 一个 民族 、 一 个 国家优 秀 文化 的继 承 和 能 力的提 高 。高校文 化育人 就是 说用 新的 知识武 装大 学生 , 用新 的 凝炼 , 反 映的 是几代 人甚 至几 十代人 所具 有的 精神风 貌 。文 化有 狭 文化来熏陶大学生, 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与时俱进的文化视域熏陶下 义 和广 义 两个 方面 的概 念 , 从广 义 的角 度来 说 , 文化 它 指的 是人 类 健 康成长 , 快乐发 展 。 社 会所创 造 的一切 精神和 物质 财富 。从狭 义 的角度 来说 , 文化它 是 3 、 培 育创新 文化是优 化文化 育人 的根本 指 语言 、 文学 、 艺术 及一切 意识 形态 内的 精神产 品 。在近代 , 给文 化 要 实 施文 化育 人 , 必须 培 育创 新文 化 , 文 化 的创 新体 现着 与 时 词 下明确 定义 的 , 首推英 国人 类学家 E . B . 泰勒 。他 于 1 8 7 1 年 出版 俱 进的 一面 , 对 文化 的创 新 指的 是创 新有 关 文化 , 包 括一 系列 人 文 了 《 原始 文化 》一书 。他 指 出: “ 据人种 志学 的观 点来 看 , 文 化或 文 精 神 , 比如 价值 观 、 道德 观 、 态度 、 信 仰、 社 会 主义 核心 价 值观 , 还 包 明是 一个复 杂的整体 , 它包括 知识 、 信仰 、 艺术 、 伦 理道德 、 法律 、 风 俗 括 大学 校园 环 境 , 尊 重 学术 自由 和文 化 向心 力的 凝聚 , 创 新文 化 的 和作 为一个社会成 员的人通过学 习而获得的任何 其它能力和 习惯 。 ” 培 育一 方面增 强 了文化 的渗透 力和 吸引力 , 另一 方面 又增 强了人 们 2 、 文化创新 学 习先进 文化 , 继承 传统文 化 , 所以在 新形 势下 , 必须 以文 化育人 为 文化传承的动力是创新, 离开创新, 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和感 宗 旨 , 开 创校 园文化 建设 的新途 径 , 强力贯 彻 以人为本 , 彰 显校 园文 召 力 。文化 它 通过 交流 来 传播 , 通过 继 承来 发 展 , 传 播 和发 展的 过 化 中人的 活力 , 鉴定大 学生的文 化自 觉以及文化 自信 , 努 力推动 大学 程 之 中都 蕴含 着创 新 。中 华文 明五 千年 的 历史 见证 了 中华 民族 文 文化 建设 , 繁 荣校园文 化 , 提 高文 化育人 的水平 , 倡导文化 大发展 、 大 化 的创 新 与发 展 , 从某 中程 度 上来 说 , 文化 的创 新其 实 是一 种社 会 繁荣 , 使的社会 主义先进 文化在 高校 里面不 断得到创新 和弘扬 。 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文化发展 三、 高校 文化传 承与创新 的路径 分析 的源 泉 , 离 开 社会 实 践 , 创 新发 展 文 化就 会 成 为无 源 之 水 , 无根 之 1 、 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体 系为根 本 , 筑牢 文化育人 基础 木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 的经 济迈 上 了新 的台 阶 , 我 们 的文 化发 展 社会 主义核 心价 值体 系是兴 国之 魂 , 是 社会 主义 先进文 化 的精 也 与 时俱进 , 这都 体现 出来文 化的 创新 , 文化 的创新 是对 新阶段 、 新 髓 , 当 代高 校 以文化 育 人为 核心 和 目标 , 首先 必 须坚 持 以社会 主 义 问题 、 新情况 的一 种阐述 , 是 一种新 陈代 谢的过 程 , 是一种 与 时俱 进 核 心价值 体 系和社会 主义 核心价 值观 为根 本 , 创 立基 于 自媒体 时代 的过程 , 文化没有 创新 , 就不会有 文化 的传承 。 下 的网络 环境 下的 思想政 治教 育理论 课案 例式 教学模 式 , 有 针对 性 文化 对 人 的影 响是 深 远持 久 的 , 潜 移默 化 的 。所谓 文 化育 人 , 的 解决学 生的 生理 、 心理和 发展 问题 , 构建 一 专题 讲座 +社会 实践 就 是 以文 化的 手段来 育人 , 即利 用人类 所有 的文 化成 果来育 人 。文 +网 络沟 通 ’的开放 式教 学模 式 , 实现 ‘ 三位 一体 ’良性 互动与 有 化是 人类 智 慧 的结 晶 , 从 某种 意 义上 说 , 文化 育人 的 本质 就是 智慧 效 统一 ” 。与此 同日 寸 , 要 充 分发 挥好 课余 时 间业 余 活动 的潜 移 默化 育人 。“ 以文 化 的态 度 、 以文 化 的内容 、 以文化 的 方法 、 以 文化 的气 作 用 , 使得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融入到 文化育 人的全 过程 韵 ”育人 。学 校 文化 育人 的载 体 主要 是 通过 加 强校 园文 化建 设来 2 、 以大 学精神 与 学校 传统 为主线 , 丰富文化 育人 内涵 达成 , 主 要包 括 教师 文化 建设 , 学 生文 化 建设 、 制 度文 化建 设 、 德育 大学 精神 是大学 文化 的核 心与 灵魂 。如长 安大 学经过 6 0多年 文化建设 等 。 的积淀 , 逐步形 成 了 “ 弘毅 明德 , 笃学 创新 ”和 以 “ 自强不 息 , 求真 二、 文化传 承创新在 文化 育人 中的重要作 用 务实, 团结奋进 , 追 求卓越 ”的 “ 长大 校训 ”与 “ 长大 精神 ” 。在 文 1 、 文化 的传承是 高校 文化育人 的基本 功能 化 育人 的过 程中 , 始终 注意发 挥大 学精神 与传 统潜移 默化 的育 人作 高校是 知识 的海 洋和殿 堂 , 它 作为 文化传 承和 创新 的重 要载体 用 , 并 把这 种精神 贯穿于 新校 区的建设之 中 , 引领 校 园文化风 范 。 和介 质 , 在 社会 主义 先进文 化 的发 扬和 渗透 方面 起着 高屋建 瓴的作 3 、 以提升 大学文化软 实力 为着眼 点, 拓展 文化育人 平 台 用, 高 校的 目 的是用文 化育 人 , 用 文化 来发展 人和 熏陶人 , 使 人得 到 社会 主义 文 化 的大发 展 大 繁荣 在某 种层 面 上指 的是 高 校文 化 全 面的 发 展 , 正 如马 克 思 所说 , 人, 他 作 为现 实 社 会 一个 真 正 的 实 的发展 和 繁荣 , 高校 作 为文 化传 承与 创 新 的重要 场 所 , 务 必 坚持 将 在, 他 不 仅具 有 自然 性 , 社会 性 , 他 更 具有 精神 性 , 其 实人所 具 有 的 物质文 化建设 与精 神文 化建设 相统 一 , 与 优 良的传统 文化 和人 文文 精神 性正是 体现 在文 化传承 与创 新这一 方面 。简 而言之 , 高校 文化 化 相 柔和 , 积极 营 造 良好 的文 化育 人环 境 。如文 艺 节 目互 动 , 知识 育人 就是 文化传 承 的动态 过程 , 以及在 传承 的过 程中不 断的 创新 和 竞赛 , 数 学建 模 , 物理 挑 战杯等 , 让 广大 师 生参 与其 中 , 有利 于 在高 发展, 彰 显 出文 化所 具有 的 独特 的 魅力和 特色 , 高校 是培 育完 整人 等院校 营造浓郁 的文化氛 围和文 化气 息。 才的 地方 , 要成 为一个 真正 的人 , 不仅 要拥有 财富 , 更 需要精 神文 化 总之 , 在 文化 的传 承与 创新 过程 之 中, 要坚 持 ( 下转 第 1 2 2页 )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作者:刘鑫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

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

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1.推动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工作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另外,高校文化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在进行学生文化传播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积极地进行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在整个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及创新,保证高校文化传承可以与时俱进,实现传播创新。

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由此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文化教育。

[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高校文化内容的规划,以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效的传承。

2.满足新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播需求高校文化傳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校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可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需求,保证学校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认知。

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时可以充分借助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的讲解,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播的需求。

[ 2 ]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以及现代产业发展,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诱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推 进高 校 文化 传 承 与 创 新及 文 化 育 人 , 首 先 要 明确 文化 的定 义 。关 于此 , 国内外有 不 同 的界定 。
是显 性 的 , 可 传递 的文 化 ; 也 可 以是 隐 性 的 , 可 传 承
的文化 。本 文研 究 所说 的高 校 文 化 , 事 实 上 是 一 种 隐性 文化 。
第 1 1卷 第 2期 2 0 1 3年 2月
西 南 农 业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r n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o c i a 1 S c i e n c e Edi t i o n)


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 高校的文化传承解读
国 内“ 文化 ” 一词 , 最 早 出 自西 汉刘 向编 撰 的《 说 苑》 一书 : “ 文化 不 改 , 然后加诛。 ” 这个文化一词 , 最 初 只是 指代 与 武 治 、 武 力相 对 的教 化 文 治 。在 这 之 后, 文 化 的涵 义 发 生 变 化 , 目前 最 权 威 的解 释 出 自
人 类 社会 来 到 2 l世 纪 ,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冲 击 下, 民族 的与世 界 的矛 盾 更 加 突 出 。如 何 在 当今 激
《 辞海 》 一书: “ 从 广 义来 看 , 文 化是 人 类 社 会 历 史 实 践 中所 创造 的物 质财 富和 精神 财 富 的总和 。从狭 义 来看, 文化是 社 会意识 形 态 , 以及与 之相 适用 的制 度 和组 织 机构 。 ” 从 国外情 况 来看 , “ 文 化” 一 词 出 自拉 丁文 , 意 指 培养 、 耕作、 发展 、 尊重 、 教 育等 。英 国人文 学 家泰勒 对 文化 的定 义是 : 文 化 是 指 包 括 全 部 的知 识 、 信仰 、 道德 、 习俗 、 艺术 、 法 律 和 能 为社 会 人 员 所 接 受 与 掌 握 的 习 惯 与 才 能 复 合 体 。美 国 人 类 学 家 艾 尔 雷 德 ・ 克 劳 泊 和 莱 德 克 ・鲁 克 霍 斯 对 文 化 的定 义 则 是: 文化 包括 各种 外 隐的和 内 隐的行 为模 式 , 他 们借 符号 之便 用 而被 学 到或 被 传 授 , 而 且 构 成 人类 群 体 的 出色成 就 , 包 括 体现 于人 工制 品 中的成就 。 文化 在不 同 的研究 学者 眼 中 , 有着 不 同 的定 义 , 纵观 人类 学家 、 社会 学家 、 历史 学 家 以及 心 理学 家对
Vo 1 . 1 1 。 No . 2
Fe b . 2 O 1 3
推进高校 文化 传承 与创新及文化 育人 的研究
黄 惜
( 6 1 0 2 4 )
摘 要: 文化 传 承 与创 新 是 现代 高 校 功 能 的重 要 内容 , 对 高 校 建设 与 大 学生 成 长 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高 校要 坚 持 育 人 导 向 , 在坚 持
文化 的定 义 , 可 以分 为 几类 : 一 是 文化 成 果 论 , 即 文
化是 社会 发展 的物 质与 精神 成果 ; 二是 文化 价值 论 , 即文 化是 人类 的精 神价 值 ; 三是 自然 主义文 化 观 , 即 文化 是人 的各 种需求 的直接反 映 。 从 国 内外学 者对 文 化 的 不 同定 义可 以看 出 , 文 化 具 有极其 丰 富 的 内容 , 它 既 包 括 人们 可 以看 得 见
的文化 要 素 , 如 文字 、 礼仪、 艺 术等 形式 呈现 的 , 也 包 括 那些 人们 从外 把 握 的 隐 含 的要 素 , 如 社 会 制 度 文 化、 精 神文化 中的某些 要 素 。从 学校 来看 , 文 化可 以
烈 的文 化竞 争 中生 存 并 获 得 发 展 机会 , 是 每 个 民族 面临 的重要 难题 。解 决 的办 法就 是创 新 。文化 的创 新, 这 是 国家与 民族 生 存 发 展 的 不竭 动 力 。只 有创 新, 才 能使 文 化 传 承 适 应 时 代 的 需 要 , 使 其 融 入 时 代, 赋 予其 时代 的 内容 , 成 为 生生 不息 的文 化 。党 的 十七届 六 中全 会 制 定 了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发 展 战 略, 并 赋予 了文 化创新 的新 内涵 , 要 求是 把创 新 精神 贯 穿文 化 的创作 生产 的全 过 程 。文化 大发展 大 繁荣 是 一个 重大 的 时代命 题 , 其关 键 的动力 就是 创新 , 这 也是 新 时期 文化 生存 与发 展 的基础 。 高校具 有文化传 承 的功能 与责任口 ] , 这得从 文化 的来源 与大学在社 会上 的定 位说起 。一方 面 , 文化是 种 持久的 内涵 , 它要经过很 长一段 时 间的沉 淀与发 展才 能具 有生命力 , 中华 民族 作为拥 有五 千年人 文历 史 的文明 古 国 , 具有 十分 丰 富 、 灿 烂 的文 化 ; 另 一 方 面, 中国高校诞生 于中华 民族 最沉 沦 、 最危 险 的时期 , 在 晚 清 的黑 暗 中, 大 学作 为 启 蒙 国 民思 想 的 重要 阵 地, 在传 承优 秀传统 文化与 引入西洋 先进文 化方 面肩 负重任 。实现 这 一 功 能 , 现 代 大 学 不 仅 要 学 会 从 浩 瀚 的中 国传统 文化 中 吸取 智 慧 与 营 养 , 传 承 中华 民 族 的优秀 文化 , 同时也要 通 过校 园 文化 的建设 , 团结 全校 师生 员工 , 使 这 一 功 能 成 为全 校 师 生 共 同的 价 值 取 向和 理想 。高校文 化包 括校 训 、 校风 、 学 风等 在
自觉 、 自信 、 自强与 自醒 的文 化 意识 下 , 切 实加 大 文 化传 承与 创 新 力度 , 使 高 校通 过 校 园 文化 育 人 功 能来 推 进 高校 文 化 传 承 与创 新 。 关键词 : 高校文化 ; 文化 传 承 ; 文化 创 新 ; 文 化 育 人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5 3 7 9 ( 2 0 1 3 ) 0 2—0 1 2 7 —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