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复习题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最新精选】《〈孟子〉二章》专项复习
《〈孟子〉二章》专项复习《鱼我所欲也》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S226;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中考复习苏教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学号成绩一、( 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达成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开释归国后,养精蓄锐,发奋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忧虑思虑。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2 分)( 1)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作:( 2)人恒过而后能改恒:.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以为,一个国家要想防止“亡”的命运,一定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此刻社会平定,经济繁华,人民安家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能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4 分)二、( 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卷)阅读《〈孟子〉二章》,达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时节者矣;但是不胜者,是时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M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上《孟子二章》之基础课内外专项巩固复习卷(含答案)
八上基础提高回忆《孟子》二章,完成默写题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子未学礼乎?,父命之,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之谓大丈夫。
”二、舜发于畎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也。
《富贵不能淫》同步基础复习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1、解释加粗字体:岂不诚大丈夫: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居天之下广居.:得志,与民由之: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得:父命之:无违夫子戒之曰:必敬必戒: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三、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四、习题练习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基础复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习题
21.《孟子二章》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默写课文(1) ,贫贱不能移,。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而后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岂不诚.:(2)天下熄.:(3)是.焉得:(4)夫命.之:(5)戒.之曰:(6)必敬必戒.:(7)女.家:(8)夫子..:(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11)不能淫.:(12)不能移.:(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15)举.于版筑:(16)正.位:(17)举于市.:(18)空乏..:(20)曾.益:..其身:(19)行拂乱(21)恒.过:(22)衡.于虑:(23)而后作.:(24)征.于色:(25)发.于声:(26)而后喻.:(27)法家..:(28)拂.士:(29)出.则无:(30)敌.国:3.填空:《<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
《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
孟子,名,时期家、教育家。
有“”之称。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为什么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七里之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5、池非不深也
7、兵革非不坚利也9、委而去之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寡助之至15、亲戚畔之
17、天下顺之
19、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1.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6、人恒过
3.8、而后作
4.10入则无法家拂士
5.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4、劳其筋骨
16、饿其体肤
18、空乏其身
20、行拂乱其所为
22、亲戚畔之 23、曾益其所不能
24、衡于虑
二、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孟子二章复习
21.孟子二章复习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大丈夫做法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认为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应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据此,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问题探究1.“大丈夫”之说法古已有之,阅读本文,说说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的人。
2.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
(2)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4.在驳斥景春观点时,孟子举了“妾妇之道”的例子,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在孟子眼中,公孙衍、张仪等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的理由与“妾妇之道”的做法有何联系?明确:(1)妾妇之道,即以顺为正的做法,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孟子是痛恨这样的态度的。
(2)因为做人也应该有原则,以正义为标准。
而公孙衍、张仪等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以不过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二章复习题.do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是: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意思是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是二、解释文言字词:1、舜发于吠亩之中发: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3、管夷吾举于士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于:是:6、苦其心志苦:7、劳其筋骨劳:8、饿其体肤饿:9、空乏其身空乏:10、行拂乱其所为拂:11、曾益其所不能曾益12、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动:忍:13、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14、而后作作:15、而后喻喻:三、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人恒过,然后能改(9)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旬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5、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孟子二章》复习习题精选
《孟子二章》复习习题精选《孟子二章》复习习题精选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学习方法: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自主预习:1、学生背记本课基础知识。
(5分钟左右)合作解疑:1、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课下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2、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8孟子两章复习题
18、《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基础】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复习 附答案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1.辨析疑难字、词、句的意思。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采用的“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特点。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二、字词解释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夫环而攻之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③于:舜发于畎……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故君子有不战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②、城非不高也:③、亲戚畔之:④、委而去之: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⑥、舜发于畎亩之中: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第二课时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三里之城……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精选题及答案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孟子二章》练习题级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 . 亩( 傅说 . ( 胶鬲 . ( 法家拂 . 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 动心忍 . 性(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 . 于版筑之间(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 . 是人也 (空乏.. 其身 ( 舜发 . 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 . 其心志(人恒 . 过( 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国恒亡 . 河曲智叟亡 . 以应B.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 .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安能辨我是 . 雄雌D. 国 . 恒亡则有去国 . 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 . 不通( 2、得道 . 者多助( 3、伐无道 . ,诛暴秦(固:1、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 . 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 . 桑竹之属( 2、池 . 非不深也(国:1、固国 . 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 . 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 . 而攻之而 . 不胜((2、夫 . 环而攻之(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 .. 非不坚利也 ( 5、委 . 而去 . 之 ( ( 6、域 . 民不以 . 封疆之界 ( 7、威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 . 助之至,亲戚畔 . 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复习题
孟子两章复习题孟子(372年-289年BC)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章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两章是讨论人性和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的重点章节。
本文将通过复习题形式来帮助读者对这两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回顾。
一、《告子上》复习题1. 孟子在《告子上》一章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观点?2.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什么特质?3. 孟子在《告子上》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教育理念?4.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什么来培养和发展?5. 请简要概括《告子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尽心上》复习题的本性是什么?2. 孟子提到了什么重要的观点来说明人类的本性?3. 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教育方法?4. 孟子认为人类的本性可以通过什么来修养和改善?5. 请简要概括《尽心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回答上述复习题,读者可以加深对《告子上》和《尽心上》这两章内容的理解和回顾。
这些问题涉及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思想。
理解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告子上》一章中,孟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良善特质,并提倡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这种善良。
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养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的本性是善的,并通过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解释这一观点。
孟子还提出了通过修养和追求道义来提高人性的倾向。
孟子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通过修养和追求道义来培养人性的善良特质。
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复习《告子上》和《尽心上》这两章的内容是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一环。
通过回答上述复习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关于人性、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核心思想。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 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苏教版
孟子二章中考复习苏教版〈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 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达成 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494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开释归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忧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作:(2)人恒过而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以为,一个国家要想防止“亡”的命运,一定具备哪些条件?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此刻社会平定,经济繁华,人民安家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能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卷)阅读《〈孟子〉二章》,达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时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以下加点的实词解说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地区、地区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累9 .以下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 .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 .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重申了在治理国家中实行德政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复习题————————————————————————————————作者:————————————————————————————————日期:18、《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基础】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加点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百里奚举于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必先苦其心志6、、空乏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人恒过9、衡于虑10、而后作11、征于色12、入则无法家拂士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魁父之丘B、亡:今亡亦死国恒亡C、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链接中考】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1-4小题(15分)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3.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4.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题。
(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 (2)任.: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分)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一、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
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