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_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实践探究是培养学
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即将实践探究与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在实践
中参与、探索和发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与此通过思维训练和思考问题的
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思索问题、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动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
积极倡导并应用这一策略,通过实践探究和思维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
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思维训练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科学人才。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
首先介绍了“做与思”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接着探讨了如何有效融合“做与思”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具体探讨。
结论部分强调了“做与思”有效融合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最终得出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可行的“做与思”融合策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融合策略、教学实践、教学理念、挑战、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科学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有效地融合“做”和“思”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探索解答,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来掌握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通过分析“做与思”教学理念、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挑战、融合策略探究、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以及总结“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做与思”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寻找适合小学生的“做与思”融合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
旨在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做与思”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面对一个难题,即如何让学生在“做”与“思”之间取得平衡。
对于小学生,单纯地让他们听课或阅读教科书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将“做”与“思”两个环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既有亲身体验又能进行深入思考。
以下将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做”与“思”两个环节的策略。
一、“做”与“思”有机结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做”与“思”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科学知识,同时在反思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唤起学生的思考,创造一种思考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实验之前就有了对实验内容的猜测和预期。
例如,对于一个温度计的实验,教师可以先问学生“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内容?”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预期中更好地准备了解实验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探究科学知识。
例如,对于一个关于水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倒水,体验水的特性,如水的流动、浸润、表面张力等,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加深对水的认知。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概括实验结果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上述水的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的表面张力很大?”“水是如何流动的?”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实验探究,还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体验。
例如,在一个密度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测量各种材料的体积和重量,并计算其密度,随后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究到此概念与环境相联系的情况,例如,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地域的水的密度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会发生。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合“做与思”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做与思”的有效融合策略,并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
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亲自实践并体验科学知识的规律。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实践中的经验和现象与科学理论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需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践和思考进行科学探索。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体。
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实验仪器、模型、图表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需要注重评价和反思的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践和思考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丰富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要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以及重视评价和反思的环节。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学生也能够通过实践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小学科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做与思”能力。
这就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合“做”和“思”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做”和“思”的教学策略的理论认识1、做与思的概念“做”和“思”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做”主要指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等形式亲自参与其中,感性地体验和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思”则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做”和“思”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做”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科学现象和问题,“思”则是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做与思的教学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融合“做”和“思”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创新中拓展视野,在思考中提高综合能力,达到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1、“做”和“思”要有机融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注意“做”和“思”的衔接,避免简单的“做一遍、说一遍”的教学方法。
应该把“做”和“思”分开来进行,每个过程都要充分、细致地完成。
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认识,再根据实验结果或教师的指导,总结经验和得出结论。
实践与理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更具体,思考的深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还要注意“做”和“思”两个环节的质量和效果,避免两个环节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应该压缩讲解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由思考,使学生的“做”和“思”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做”和“思”不是相对独立的环节,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过程。
浅谈“做思共生”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
67美眉 2024.2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浅谈“做思共生”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策略张佳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第三小学,浙江 杭州 311217)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再单纯以知识传递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探索,从而掌握理解知识、实现全面发展,这也与“做思共生”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基于此,本文以“做思共生”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为主题进行研究,旨在有效理解这一教育理念,将其合理融入科学实验教学,助力学生实现有效进步,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做思共生”理念;新课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思共生”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通常应用在科学教育当中。
所谓的“做”指动手,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印证知识。
所谓的“思”指动脑,即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知识。
“做”与“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做”和“思”有效对接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进步和全面发展,便是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目标。
小学科学教师要想在实验教学当中有效融入“做思共生”理念,就需要从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合理设计实验上入手,推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进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实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那就是以教师的实验为范例,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模仿,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实验。
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记住实验过程、操作步骤,但是却无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以及实验本质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在“做思共生”理念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需要教师尽快改正,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做与思”是指在教学中将实践操作与思考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或观察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培养科学实践能力。
下面将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的能力,并且能够学会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实际的实验或观察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在小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水和土壤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
进行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小学生学习溶解物质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进行误差分析。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进行知识反思和总结。
在完成实验或观察任务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方法是否正确,实验中是否存在误差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或结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做与思”有效融合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以及进行知识反思和总结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种有效融合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做实验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做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等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思考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有效融合“做”和“思”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眼观察现象、操作实验器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而不是只是听老师的讲解或者观察老师的演示。
在实验操作中,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数据、记录实验过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考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学生不仅要学会观察和实验,更要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得出结论。
在实验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思路,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有效融合“做”与“思”的策略为了有效融合“做”与“思”,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定制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2. 提出引导性问题:在实验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方案的制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数据分析:在实验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科学教学中的做思共生研究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做”与“思”分割为二的问题:或过分强调“思”忽视“做”,或过分强调“做”忽视“思”,或者把“做”与“思”只作为一种形式。
“做”与“思”是科学实验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更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都是孩子们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做”的过程,而且要密切注意“思”的发展,只有让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达到真实、有效的融合,才能让孩子们习得更有趣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孩子们更有效地发展好自己的科学思维,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实验教学中“做”与“思”的分割现状(一)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浅层面的“思”,却忽视体验真实的“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实验探究前提,所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如果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一味地让学生思考,没有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只能浮于表面,也就不能进入有深度的“做”。
如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
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也就无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深刻体验“做”的过程。
(二)在实验教学中,过分放手无序的“做”,却忽视了逻辑严密的“思”科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热热闹闹,学生一会儿忙这个活动,一会儿忙那个活动,活动贯穿整整一节课,那在这热闹的背后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我听过这样的一节科学课《反冲现象》,整节课很是热闹,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有吹气球、玩气球小车、旋转喷水瓶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活动之后,学生很少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少了活动过后的感悟和反思,活动结束了,这节课也就结束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融合策略,将“做”和“思”充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物体的浮沉原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总结出浮力和物体密度的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物理原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植物的根必须在土壤中生长?”、“为什么植物的叶子会变绿色?”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科技馆等地,让学生亲自参观和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环保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工厂,了解环保技术和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以上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和观察任务,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做与思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从做与思分别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两方面,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做的有效融合做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经验与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做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做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框架,导致流于表面。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做之前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或目标,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的过程中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2. 做缺乏足够的思考,流于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搭建一个较完整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3. 做缺少充分的展示和讲解,效果较差。
为了充分地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教师可以在做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分享,让学生能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和补充,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 学生缺乏有效的思考模型,思维方式单一。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科学的思考模型,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让学生了解科学思考的基本模型,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证明和实践。
2. 学生思考缺少具体案例支撑,难以产生深刻认识。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具体案例,使得学生能够对于问题有更深刻、具体的认识和回答,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鼓励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该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科学现象的发生并实际感受,从而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来获取实验数据,从而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力、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和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
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将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形成科学概念和知识体系。
这种联系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从抽象的层面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教师在实施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积极的反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成功的课堂需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同时需要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做与思”的有效融合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
这是因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际操作是他们最直观、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实验、观察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自己动手做”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从而理解其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掌握它。
其次,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启发思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从而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比如,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演示思维、启示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最后,教师需要将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先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再通过思维能力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从而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比如,通过观察、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总结规律,然后通过思维能力来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是一种有效的融合策略,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启发思考,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直观理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在科学实验和观察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实验现象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操作技巧。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和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还可以提高观察分析和数据记录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
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亲自发现科学现象,并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猜测,主动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发现的能力。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实践操作和思考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法和创新思路。
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发现问题,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做思共生”在小学科学和数学融合教学中的策略3页
“做思共生”在小学科学与数学融合教学中策略科学是为了观察与解释已有客观世界。
数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是一种不分主次良好意义上相互促进关系。
在“做思共生”教育理念下,这两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彼此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真正意义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科学是为了观察与解释已有客观世界。
数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做思共生”教育理念下,这两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彼此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持。
“做”即动手做,体现是科学剖析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基于动手剖析式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思”即动脑,体现科学剖析思维能力,包括学生参与剖析活动中问题意识(发现与提出问题)以及动手前对问题假设、实验方案制定,动手中对现象思考,动手后对活动总结及反思。
“共生”这个词语来源于生物学,指两种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作共生。
“做思共生”就是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做与思能力交互提升。
在“做思共生”理念下将科学与数学学科进行适当融合对我教学会大有裨益。
一、科学实验活动中对数学知识依赖科学实验中测量是小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第一步,只有获得较为可靠原始数据,才能进行后续科学剖析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涉及测量项目主要有:质量、体积、长度、时间、温度等。
教师在教学到相应实验章节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数学中学习测量精度,数学中三、四年级小数及计算器应用学习,高年级测量数据可以出现小数并借助计算器帮助计算,大大提高了科学数据可靠性。
比如五年级学生在上《太阳与影子》一课时就需要在操场上测量自己影子长短,如果让他们用自己带直尺去量,不但不方便,而且测量误差会很大,这时教师就该提供软尺给学生,测量精度精确到厘米即可。
反之四年级学生在测量水温时必须精确到个位,因为这个值变化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这些科学测量与数学学科测量进行融合,边测量边思考,“做思共生”,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做与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做与思策略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并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对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
做与思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科学学科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
做与思策略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体验现象,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与思策略适用于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体、直观,适合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培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来体验和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不同阶段,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和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做与思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和探究知识。
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凝固、融化和汽化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自观察和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过程,从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原理。
做与思策略中教师的角色也得到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迈向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结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做”与“思”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既要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有效融合“做”与“思”,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师生互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
一、课堂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科学课堂。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做”去实践,并通过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反思。
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测量不同材质的光的折射角,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规律。
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或者植物园观察实地的植物,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去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与探索。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做”和“思”的有效融合。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中一起完成实验或者探究任务,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学习水的三态转化时,可以设计小组实验任务,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思考总结。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多媒体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科学实验视频、动画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科学知识的图表、图片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2. 实物展示在科学教学中,实物展示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可以直观地呈现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即通过学生自主参
与实践性活动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策略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学
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科学知识
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通过“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
践性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体验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说“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可以更好地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设置思考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
动参与。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物、使用观察工具等方式来观察和实验,感
受科学现象。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种植植物,观察其
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思考问题环节,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灌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升其科学素养。
因此,“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做与思”是指教师通过实践活动的引导与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回来。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科学现象的发生以及通过实践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1、启发探究,挖掘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探究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现象,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实践活动的引导和安排,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情境化教学,增强理解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物体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导向,注重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面向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将种植和观察植物的过程放到学生的议程中,让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研究id=62345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
这引发我们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做”多“思””少、只“做”无“思”等现状,具体探讨“做思共生”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一、“做思共生”的内涵小学科学中的“做”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等,即实践、探究、体验、亲历、操作、实验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设计理念及目标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正是“做思共生”理念下“做”的体现。
“做思共生”下的“思”是指是思考和思索,也是分析和推断,做前的猜测与猜想,做中的验证与探索,做后的反思与发现,是归纳、提炼、提升和完成知识建构的思维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这就体现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多问,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做”中有思,“思”中要做,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注重强调学生思维的整合,将认知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及能力储备。
现阶段,随着科学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做中学”特别强调科学教学中的“做”,即学生们通过动手搜集资料、动手操作实验器材、动手“做”实验等形式来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置疑的科学态度。
毫无疑问,目前,小学科学中的“做”成份占的比例过大,甚至在一些小学科学课堂中,出现了纯粹一味地为了“做”而“做”的现象,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做思共生”有效的教学策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科学课的三维目标中,“科学概念”目标中包含重要的科学知识,其中的关键知识和核心概念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
如“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除了明确要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外,有的还强调了活动的内容及学习方式。
如“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
”,“用简单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容忽视,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
”等重要的目标一定要得到强化。
“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紧扣教学目标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单元教学目标与分课目标的关系,总目标要在各课教学中得到落实,在教学中重点要紧扣各分课的教学目标。
二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以“过程和方法”为形式、为载体实施其它的目标,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要做到既重视又不牵强附会,杜绝空洞说教,把握好时机,做到有机、有度,“水到渠成”地适时实施,体现教学目标。
实施“做思共生”有效教学就要我们紧扣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心中有目标,组织“做”和“思”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实施目标,防止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随心所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科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目标,或者只强调“动手做”而忽略别的目标。
三、“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现在落实亲历活动上“做思共生”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亲历活动主要有“收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报告、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在教学中,要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落实学生的亲历活动是基础,是根本保证。
不落实亲历活动,有效的科学学习就无从谈起。
就苏教版《科学》教学内容而言,以《科学》(六下)教学内容为例,六个单元共20课,难以落实的亲历活动很少,落实亲历活动难度较大的就是《神奇的能量》单元,但教师也可以用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没有相应的实验材料,这是落实亲历活动的困难所在。
除此课外,其他的活动都能落实。
四、“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现在是否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教学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探究,但探究是科学课的目标和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研究“导”的方法、策略和手段,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探究能获得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老师不要盲目直接告诉学生,要克服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教学行为,也就是单纯地只重视“思”,而忽略“做”。
科学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学习方式,开展“做思共生”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现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教学中,各学科都强调利用教学资源,但不尽相同。
科学课教学中要利用的资源有: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业务报刊等),作为科学教师,首先要有《教学参考书》,很多科学课教师一般为兼职,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要搞好科学课堂教学,《教学参考书》是必备的资源。
其次是以学校为单位订《科学课》杂志,比如我们学校就专门订了一套《科学大众》。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动、植物教学资源。
城西镇是著名的花卉之乡,我校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学习植物的多样性和研究“小动物”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
有些很难用我们周围的资源不能完成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有些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的,则可以利用网络,既方便又快捷。
对本校难以落实的活动或自己制作课件难度较大的则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教师要随时关注科学教学的动态,适时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
四是教师、学生本身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这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对科学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品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六、“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评价上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
“做思共生”理念下的科学评价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会查阅、整理从报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笔者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做”和“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从自然界的问题开始,让学生接触自然界中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
课内的各种表现要加减分,课外的观察、饲养、种植、搜集资料、阅读科学书籍和观看电视科学栏目等很多方面都应加分或扣分,具体加分或扣分标准按实际而定。
例如:在我校开展的基于“做思共生”理念下《对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在这一科学活动的评价阶段时,专门制定了“做思共生”评价表,如下表。
“做思共生”评价表姓名:参与的课题小组名称:“做”出行动:“思”考收获:小组成员对我的评价:老师对我的总体评价:正如一位学生在该活动中自我评价:“我们探索的道路上,曾被一个个困难阻挡过,面对繁多而广泛的课题时,我们迷惘、举棋不定过,讨论过,也争执过;为了查资料,我们乘车在县城各家书店来回奔波,累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时,我们叹息过、无奈过;做问卷调查时,当畏缩的我们第一次鼓起勇气同他人交流,却几次被匆匆的拒绝过,我们失望过、流泪过……曾经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我们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付出是有回报的,当我们再次审视今天的自己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做科学”的能力提高了,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学会了许多搜集资料快捷高效的方法,懂得了该如何大方真诚地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增强了在今后学习生活的道路上,抛开拐杖自己走的信心,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学习中无法学到的。
”“做思共生”下的课堂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恰如其分的准确运用教学评价,让学生铭记在心,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中的“做”和“思”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缺一不可的。
没有了“思”的“做”就成了“盲做”,失去了“做”的“思”则是“瞎思”。
当“做”和“思”两者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便能达成。
作者简介:孙伟,男,南京大学毕业,全国优秀辅导员,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市骨干教师,特约编辑,自由撰稿人,主持过省、市级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编著书籍20多部。
顾长明,男,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科学教研员。
连云港市城西中心小学孙伟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顾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