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 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 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 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精读细研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 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 的社会现实。
精读细研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表面是谈马,实则是以伯乐和千里马 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 愚昧昏庸进行讽刺,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 情,强调了发现人才和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借马论人。 文章借用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能识别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
人才比作千里马,将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 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
疑难探究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 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 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 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课后作业
请完成对应习题
第六单元 吟诵经典
23* 马 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 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及其论证层次。 (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 感情。(重点)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 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 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有《昌黎先 生集》传世。
字词梳理
祗( zhǐ ) 槽枥( cáo lì) 奴隶( lì ) 执策( cè )
骈( pián ) 粟( sù ) 食马者( sì ) 邪( yé )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 讲了什么内容?
疑难探究
4.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 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疑难探究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 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 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 简洁含蓄。
①结尾“其真无马邪”是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 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②“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 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整体感知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通晓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面对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握,拿着 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整体感知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里马啊!
精读细研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 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①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 赖性。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疑难探究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 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
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良 好的成长环境。
写作特色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题,然后笔锋一
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 的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 免了。接下来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对无 知的“食马者”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全文的 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 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 同情。
精读细研
6.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识千里马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7.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 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马槽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 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 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整体感知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才能,本领
表现在外面 同样,相等
第一部分(1)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 中心。
整体感知
日行千里的良马
即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同“袛(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吃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犹,尚且
整体感知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 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ຫໍສະໝຸດ Baidu
疑难探究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 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 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