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病毒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第!"卷总第#!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月!"#$%&’"()"$*+,-.*/%01-$.0*2("$)&*0"%&’0*0-.((-./0-&1234524)642,!!!!!!!!!!!!!!!!!!!!!!!!!!!!!!!!!!!!!!!!!!!!!!!!!!!!!!!!!!!!!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刘博涛,宋昌军,刘翊中)(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7*""""""""""""""""""""""""""""""""""""""""""""[摘要]伪狂犬病是一种危害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猪为病毒的原始宿主和传染源,一旦感染则成潜伏感染状态,终身带毒8本病属于典型的且极难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文章就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特性、致病机理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免疫机理和防制的研究前景做一展望8[关键词]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潜伏感染[中图分类号]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伪狂犬病毒(=>4/?%0-@34>A30/>,=B$)在生物学分类法中属于疱疹病毒科(C40D4>A303?-4):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型(=%02354E40D4>A30/>,)8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可被感染,猪则是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所以猪是重点的防治对象8=B$是一种高度亲神经性病毒,可以导致患猪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8伪狂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猪的年龄、主动和被动的免疫水平、导致感染的病毒株毒力以及病毒的数量8=B$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8患病猪的临床特征可根据日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哺乳期仔猪表现为发热和急性脑脊髓炎;成年猪通常表现为隐性感染或出现呼吸道症状;妊娠期母猪则出现流产、死胎及呼吸道症状,无奇痒[,]83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特性和基因组伪狂犬病毒颗粒直径约,9*5F,内含直径约,**5F的!*面体核衣壳,由,<!个中空的壳粒组成8核衣壳之内为线状卷轴样基因组,核衣壳之外则为脂蛋白囊膜和许多糖蛋白的小纤突[!]8基因组为线状双股6(:,在核内6(:以高分子量的连环体存在,核苷酸链长度约为,9*G@,分子量为+#H,*<8基因组被倒位重复序列划分为独特的长区段(I J区,"9G@)和短区段(I1区,"G@)及I1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K B)与内部重复序列(L B)所组成[7]8整个病毒基因组至少含有#*个基因,可为#*!,**种蛋白质编码,成熟病毒粒子大约含有9*种蛋白质8目前=B$+*M左右基因的功能已经初步阐明[)]8在L B中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有:"立即早期基因和B1=)*基因;#在I1区段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是糖蛋白N6、N O、N P、N L基因、蛋白激酶(=Q)基因、,,Q6、!+Q6蛋白基因;$在I J区段已被鉴定和测序的基因是糖蛋白N R、N S、N C、N Q基因、病毒胸苷激酶(K Q)基因、6R=、=T J(6(:多聚酶)和U S=(主要衣壳蛋白)基因以及L S=,+’9基因8除了这些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之外,尚有许多非结构蛋白的基因于I J区:I J9*编码脱氧尿苷酶、I J9!编码解旋酶、I J9)的产物参与基因调节、I J)7编码膜蛋白I J)&的产物能使宿主细胞的复制中止、I J7"和I J)*编码核苷酸还原酶、I J7*编码6(:聚合酶、L S=,+’9的产物是宿主细胞的裂解和病毒[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博涛(,"+,—),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8——9<的包装所必需的、!"#$的产物参与衣壳的包装(同时参与完成这一功能的还有!"#%)、!"#&编码的产物是细胞出芽所必不可少的、!"’的产物与复制起点结合(!"%)并非伪狂犬病毒增殖必需的,但其缺失可延缓病毒增殖,推测!"%)可能与病毒粒子在细胞间的扩散有关[$](在!*区也存在一些非结构蛋白基因:即%%+编码膜蛋白,还包括!"%%、!"),的产物参与膜蛋白的构成[-](!伪狂犬病毒的主要编码蛋白糖蛋白既是动物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成分,也是病毒感染时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现已证实./0中发现并已定位测序的有%%种糖蛋白:12、13、14、15、16、17、18、1+、1"、19和1:[-,;](除16是由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非病毒子成分外,其他均是成熟病毒子的结构成分(另外,./0基因组还编码许多其他蛋白和酶类,如蛋白激酶(.+)、%%+4蛋白、#<+4蛋白、立即早期(85)蛋白、/=>)&蛋白、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核苷酸还原酶(//)和早期蛋白@(5.@)等(.A A B A C=等[<]研究表明12是一种主要糖蛋白,在病毒的穿入过程中可以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后,病毒粒子对外层核膜的融合;以及感染和未感染细胞膜间的融合(15基因位于!*区,编码对./0的毒力和嗜神经性的囊膜糖蛋白5(宁少峰和刘文强等[’]研究表明,15基因在不同的毒株中是高度保守的,这种高度的保守性表明其可以做一个标志蛋白用于./0分子水平的诊断(7D E>F和.A G=D A C B等[%&,%%]认为13通过和细胞表面的肝素样受体相互使用在./0对靶细胞攻击中起重要作用(./0?+功能为催化脱氧胸苷的磷酸化,在确定毒力上有重要作用(?+H突变病毒株几乎可以完全丧失毒力,其在神经细胞等非裂解细胞中维持着病毒复制,并与潜伏感染有关(所以,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基因工程疫苗均存在?+基因的缺失("伪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I%伪狂犬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0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中可以存活一个月以上,在肉中可存活$周以上(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亦可通过皮肤伤口和空气传播(病毒侵入机体后,最初在扁桃体和咽黏膜增值,#)J之内便可以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到达脊髓和脑(病毒可以经过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在血液中呈间歇性出现,滴度低,难以检测出(细胞在感染./0时,病毒首先吸附在目的细胞上(病毒的囊膜糖蛋白和细胞表面的蛋白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0对细胞的吸附可分为可逆性吸附和不可逆性吸附两个阶段I在可逆阶段,13糖蛋白和细胞表面的肝素样物质相结合,细胞囊膜和细胞质膜均未发生改变,肝素钠溶液可将病毒粒子洗脱下来[’,%&](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毒与细胞表面其他受体相继结合,引起细胞和囊膜发生变化,使可逆性结合转变为不可逆性结合(14在吸附状态的改变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只是感染初期所需,并不参与通过细胞融合传递病毒的过程[%#,%,](与14相比,./0在神经元的传播中,必需15糖蛋白,研究表明,缺失15的./0发生在周围组织的繁殖、一级神经元的感染、向中央神经系统的传播,都是通过嗅神经和三叉神经途径来实现的,然而缺失15的./0是很难引起猪中央神经系统的二、三级神经元感染[%)](在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中,至少有)种糖蛋白参与其中:即12、14、17、1"[%$](虽然这些糖蛋白是如何介导融合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但至少缺少任何一种蛋白质,病毒都不会与细胞膜相融合(在细胞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核衣壳开始释放入细胞内,并在五分钟内沿微管转移至核膜上临近核孔的位置上,衣壳的一个顶点正对核孔,将病毒4:K注入细胞核内(线状4:K进入核内,首先发生环化,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转录(最先转录的是编码调节蛋白的立即早期基因(85)(目前,只有一个立即早期基因即85%<&被鉴定(./0的85%<&蛋白是病毒感染后合成的第一个多肽成分,为几种启动子的反式作用因子(能反式激活早期和晚期的./0基因,并也作——--为自身转录的阻遏子!"#$%&在感染细胞中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是由+,-.基因编码的一种间质蛋白,通过#/0)作为标记发现其在体外转染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形式则相当复杂,有的定位于细胞核,有的定位于核仁,还有的与细胞微管相结合[$1]!早期基因合成后,)2(基因组开始以滚环的方式进行复制!早期基因的主要作用是编码病毒复制相关蛋白的基因,也包括一些具有酶学功能蛋白质的基因!最后病毒的晚期基因,包括一些衣壳和囊膜蛋白的编码蛋白得以表达!装配好的衣壳以融合“出芽”的方式通过核膜进入胞浆中,此时的病毒粒子囊膜尚缺少糖蛋白,只有极少数的间质结构[$%]!随后,病毒的衣壳在反式高尔基体的小泡中进行完全的囊膜化,在+,345基因产物的参与下,形成包含糖蛋白和间质成分的完整病毒粒子[$.]!高尔基体小泡包裹着病毒粒子移向细胞膜并与之融合,将病毒粒子释放到细胞外!但释放出的病毒并不能立即重新进入到它们刚刚离开的细胞,研究表明,67可能阻止病毒与细胞的再次融合[*&]!受感染的细胞可发生在形态上变化如气球样改变、核浓缩!另外,巨细胞的形成、细胞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如液体渗出和炎症细胞的浸润等)可引起病灶部位的病理变化,进而引起整个机体的病变[*$]!34*伪狂犬病毒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是疱疹科病毒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指潜伏感染期病毒后以非活化的状态存在于机体的感染神经节中,感染动物无任何症状且不产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89::;:<等[*3]曾报道过在病毒潜伏感染期,病毒的基因组仍可在脑干等神经部位检测到,但大部分基因的转录处于静止状态,仅少数基因可以表达[*-,*5]!动物实验表明,)2(的潜伏感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2(在口腔、鼻腔黏膜繁殖(也可直接进入鼻咽部感觉神经的末梢),经过第一轮复制后构成原发感染灶!然后,病毒经三叉神经、嗅神经、舌咽神经的神经末梢,进入嗅球和三叉神经节,在其中复制一段时间后以核衣壳的形式存在,即构成潜伏感染,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周的时间!视神经为颅腔内较靠前的一对神经,由间脑发出,)2(感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沿着视神经顺向感染视交叉上的二级神经元[*’]!非神经组织的病理变化在潜伏感染过程中也一直存在,如扁桃体和肺!其中,肺的病变虽然最严重,由于间质性肺炎的消散不完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所以病变一直未减轻!但阳性细胞数量并不是很多,这可能与肺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目前关于潜伏感染的建立、维持及激活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研究,人们已知)2(的=>?既可以以附体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插入潜伏感染的神经=>?!一方面,潜伏的基因组一般为沉默基因,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因素(应激、外周组织损伤或某些药物)后,潜伏感染可被激活,病毒可通过轴突运输返回外周组织,通过口、鼻或生殖道分泌物排毒!另一方面,)2(潜伏的细胞可能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清除4 ?;:@A B[*1]在研究)2(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作用时发现,)2(可以诱导免疫细胞死亡,阻碍或延迟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并在被侵染细胞内最大限度地增殖!因此,在免疫细胞遭到破坏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一定能把含有被)2(侵染的细胞清除掉!!免疫与防治的研究前景分析本病的免疫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实验证明在本病的免疫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兼而有之,都很重要!用疫苗免疫动物是防治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等!其中灭活疫苗虽然安全性良好,不会引起排毒,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保护力不如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效果较好,但其毒力返强,并可导致疾病流行,而且可建立潜伏感染!基因缺失标记疫苗,主要6#、6C、6/、D7、22等基因缺失疫苗4研究表明,基因缺失疫苗也可在三叉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且可能与野毒或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间发生重组而变成强毒,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而且也存在持续性感染和排毒问题!因此,发展在)2(毒力因子分析基础之上的基因缺失株也有广阔前景4目前基因工程疫苗虽仍处于试验阶段,其有持续感染、排毒等缺点,但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其安全——1’性、可靠性必然得到提高,将来定会代替常规疫苗在防治本病上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李柠摘译#伪狂犬病病毒[*]#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01201034,561789:;6*<,=6:>085$,?90@#5:>;@?9?,0A A:909?B8?C D?A E?:F96?;8?D B:1027?8G71D8H?A:>?[*]#*I7J1:@,%&&(,’K:(%(+((&#[-]张辉,方六荣,赵骞,薛念波,江云波,肖少波,陈焕春#伪狂犬病毒L M"(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畜牧兽医学报,%&&’,)K(():).,+)’-#[.]王琴,郭万柱,余广海#伪狂犬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禽传染病,",,.,()):."+.(#[’]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K]N??9?18,/#?90@#N8?D B:1027?8G71D8?A G?@:;?H@O E:;1:9?7A8H;-&0A B H!01??88?A970@F:1G71D8;?A?91097:A,2D9:A@O H!787A G:@G?B7A>?>210A?F D87:A[*]#*#I71:@,",,%,..:K,(+,&-![,]宁少峰,刘文强,范伟兴,赵宏坤#猪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P基因的序列结构分析[Q]#%&&-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5],%&&-,-’’+-K&#["&]<0>;@<#?90@#56010E9?17R097:A:F96??A G?@:;?;1:9?7A8:F;8?D B:1027?8G71D8[*]#*#I71:@,",K(,-%:-K)+-,&![""]N?A80?19,$#?90@#S:D A B902@?:A E:A91:@:FQ D T?8R U O V8B78?08?0A B G0E E7A?B?G?@:;>?A9208?B:A>:@?E D@0127:@:H O[*]#I?9#$7E1:27:@,",,%,)):-)+.’!["%]$01E67@75,S:12?19*W,N?91:G8U78PQ,?90@#P G0@D097:A:F;8?D B:1027?8G71D8H@O E:;1:9?7A H N-&08G0E E7A?F:10D T?8R U O V8B78?08?[*]#*I71:@,",K’,.":),’’+),K%![")]P@:79$,X:1H?0D BY,<017B:ASM,?90@#Z B?A97F7E097:A:F96?;8?D B:1027?8G71D8H@O E:;1:9?7A H N-&080>0T:1901H?9:FA?D910@7R7>H0A972:B7?8[*]#Q1E6I71:@,",K K,,,:(-+-.#["(]魏财文#伪狂犬病病毒蛋白在毒力、致病机理及传染中的作用[*]#中国兽药杂志,",,,,))("):(,+-%#["-]$?99?A@?79?1=5#Z A797097:A0A B8;1?0B:F0@;60+6?1;?8G71D87A F?E97:A8[*]#=1?A B8$7E1:27:@#",,(,%:%+(#[".]=06010H D E67,[#?90@#$0;;7A H:F0F D A E97:A0@1?H7:A E:A F?117A H A D E@?08@:E0@7R097:A:F;8?D B:1027?8G71D87>>?B709??01@O ;1:9?7A[*]#Q1E6#I71:@,",,-,"(&:"’)’+"’(.#["’]\70:[/#[9D B O:A8D7E7B0@Y]QG0E E7A??A E:B7A H H@O E:;1:9?7A5:F;8?D B:1027?8G71D80A B7>>D A:?A60A E?>?A9?F F?E9:FI N%%;1:9?7A910A8B D E97:A:A96?G0E E7A?[Y]#^D60A:<D0R6:A H Q H17E D@9D10@L A7G?1879O,%&&(#["K]310A R:_<,^?7@0A BX,*:A8Q,4@D;;/,401H?1Q,$?99?A@?79?1=5#L@910891D E9D10@Q A0@O878:F96?S?;@7E097:A5O E@?:F N8?D B:1027?8I71D87A5?@@5D@9D1?:QS?088?88>?A9[*]#*I71:@,",,’,’":%&’%+%&K%#[",]X D E68_,4@D;;/,$?99?A@?79?1=5#Z B?A97F7E097:A0A B E6010E9?17R097:A:F96?;8?D:1027?8G71D8L M)#-;1:9?7A,_67E6787A G:@G?B7A G71D8?H1?88[*]#*#I71:@,",,.,’&:)-"’+)-%’#[%&]4@D;;,/#3#?90@#N8?D B:1027?8G71D8H@O E:;1:9?7A H4780G717:A891D E9D10@E:>;:A?A97A G:@G?B7A G71D81?@?08?2D978A:91?C D71?B F:1?A91O#[*]#*#I71:@,",,K,’%:",(,+",-K![%"]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牛传双#伪狂犬病毒未知区段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武汉:华中农业大学,%&&(,%&+%"#[%)]^6??@?1*3,a8:17:XQ#Z A G?897H097:A:F879?8:F N S I@09?A E O D87A H N5S[*]#Q>*I?9S?8,",,",-%(""):"’,,+ %"K&)#[%(]^03A?1P4,/@::>Y5#P b;?17>?A90@7A G?897%H097:A:F6?1;?887>;@?b G71D8@09?A E O[*]#5@7A$7E1:27:@S?G,",,’,"&()):(",+(()#[%-]S:E UYM,<03?>:8?1^Q,a8:17:XQ,?90@#=10A8E17;97:A F1:>96?;8?D B:1027?8G71D8H?A:>?B D17A H@09?A97A F?E97:A [*]#Q1E6I71:@,",K K,,K("%%):,,+"&.#[%.]Q>2030@0QN,3:;7A096S[,[17U D>010A[#Z A672797:A:F=Q N2O;8?D B:1027?8G71D8787A B?;?A B?A9:F798G680E97G79O [*]#I71D8S?8,%&&),,.:)’+(K#[%’]Q@?>0A],c D71:H0$Z,M:;?R N?A0$,?90@#Z A B D E97:A0A B7A672797:A:F0;:;9:8782O;8?D B:1027?8G71D87A96?917H?>7A0@ H0A H@7:A B D17A H0E D9?7A F?E97:A:F8_7A?[*]#*I71:@,%&&",’-("):(.,+(’,#——K.。

猪伪狂犬病病毒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病毒研究进展

此j政丛27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hies, PK)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Wabies virus,P R 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c I W V感染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不同,仔猪出现高热、腹泻、鸣叫,四肢划水样 姿势等精神症状,死亡率较高;公猪表现 为睾丸炎,精液品质下降;成年猪及育肥 猪初期有高热、呼吸闲难症状耐过后通 常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发生流产、产死 胎,木乃伊胎;猪伪狂犬病是(M E通报 疫病,该病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至 今,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猪的重要传播疫 病。

1病原学概述1.1病毒结构V属于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 毒亚科,线性l)N A双股病毒病毐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由核心、二十面体核衣 壳、旗膜构成,'德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 的纤突长约8~10纳米P R V基因组大 小约为150 kb.编码7C M00种病#蛋1'1,主要包括衣壳蛋白、旗膜糖蛋广丨以及 各种酶。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1丨〇〜150纳 米,位于胞浆内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 为丨50〜180纳米,带囊膜的完整病毒粒 子直径为丨80纳米P l i V只有一个血清 型但不同毐株之间毒力有所差异。

2流行病学猪伪狂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 春冬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PKV nf感染多种动物如牛、羊、犬、猫、鼠等,但猪是 其病毒的储存宿主,2018年我「_首次报 道了人感染丨病例:猪伪犴犬病传播方式多样,怀孕母猪感染该病毐时,病毐 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健康猪接触 病猪的鼻液、丨丨腔分泌物之后可被感染,也可因污染的词料或词养用具被感染;健康猪接触牛、羊、猫、鼠等带毒动物也 可被感染I W V在我国难以得到净化的 主要原闪有:传播途径多样、免疫不到 位、野毒株正在发生变异、P K V可潜伏 感染猪群3基因组结构及功能3.1基因组概况P K V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 N A大小约为150 kb,G+C含量为74%。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对人畜都有一定危害。

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病毒的传播规律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是了解和控制疾病的关键。

本文就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猪伪狂犬病的病原学特点猪伪狂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如狐狸、浣熊等。

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动物体液和唾液传播,如病毒载体经由伤口、黏膜侵入机体。

病毒进入机体后,会迅速蔓延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狂犬病性痴呆、狂犬病性瘫痪等。

二、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已感染的野生动物传播给家畜。

家畜在生活中与野生动物接触较多,因此容易受到感染。

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 野生动物受感染后,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家畜;2. 家畜与野生动物在同一饲养场所或居住地区,通过接触感染;3. 家畜在疾病传播的区域内自由活动,通过与感染野生动物的密切接触受到感染;4. 人为在养殖过程中传播病毒,如饲养人员未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三、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 地理分布广泛:猪伪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得以流行。

2. 季节性变化:猪伪狂犬病在季节上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集中在暖湿季节,且在春夏季节的时候病例较为集中。

3. 年龄分布:猪伪狂犬病在不同年龄段的猪中均有发病情况,但以幼年猪和成年猪中的感染率较高。

幼年猪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成年猪对病毒的免疫力较强,病程较短。

4. 传染性强:猪伪狂犬病在感染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易造成群体性感染。

在养殖场、家畜圈等密闭区域,一旦有病例出现,病毒很容易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给其他猪只。

5. 对人畜的威胁:猪伪狂犬病对于人类和家畜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家畜在感染后,容易造成群体性感染。

养殖技术-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变异毒株的研究进展

养殖技术-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变异毒株的研究进展

养殖技术-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变异毒株的研究进展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株在中国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免疫猪群发病是本次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疫情的主要特征,这使中国对该病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而对中国PRV新流行毒株的研究有助于对猪伪狂犬病有效的防控,最终达到净化的目的。

本文就2011年以来PR疫情的流行病学,新流行毒株的毒力变化、免疫原性变化、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做了综述。

1 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概况2011年以来,PR在中国部分地区暴发流行。

感染PRV后,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d 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呕吐、腹泻、呜叫、兴奋、昏睡、四肢痉挛、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率为100.0%,死亡率高达95.0%左右;断奶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涕、腹泻,呕吐,神经症状等,发病率为20.0%~40.0%,死亡率可达30.0%左右;成年猪出现呕吐、腹泻、咳嗽,并伴有死亡;生产母猪表现为不育、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大批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根据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报道,本文将近年来的PR流行区域绘制成图,近年来中国PR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中、华北及华东地区,涉及沿海地区或近沿海地区17个省份(直辖市),且多数为养猪密集地区。

由于疫情涉及到很多已常规免疫PRV活疫苗的规模化猪场,因此人们推测流行毒株可能已经发生变异,导致部分疫苗株缺乏对PRV变异毒株的保护力。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PRV野毒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解伟涛等统计了从2006年到2014年猪伪狂犬野毒gE抗体的阳性率,发现从2006年到2011年间,gE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4.8%降至6.8%,2011年后,gE 抗体阳性率急剧上升,其中2014年血清阳性率达39.6%。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及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及研究进展

一+
-— + ,一+
-— + 一一

一+
-+
一+
”+
一+
一+

表 2 草 鱼 幼 鱼 营养 需 求表
大量营养素
需要 量 / %
蛋 白质
1 . 2 g / d ・ 1 0 0 g 体重
可消化糖
2 O 一 3 0
脂肪
3 - 8
纤维素
1 0 - 2 0
必需氨基酸
急性传染病 , 感染的动物谱较广 , 包括猪 、 牛、 羊、 家 兔、 犬、 猫、 烷 熊等 。猪 是 本病病 毒 的天然 宿 主 和贮
存者, 除 猪 以外 的其 他 动 物 感染 后 出现 奇 痒 、 发 热 和脑 脊髓 炎 症状 , 并 呈 致死 性感 染 。本 病 给养 猪 业
造成 的损 失最 大 。
需要 量 / g / k g 蛋白
总合硫氨基酸
3 2 . 7
蛋氨酸
2 9 . 7
赖氨酸
5 4 . 4
精氨酸 苏氨酸 异 亮氨酸 缬氨酸
4 9 . 7 4 0 4 0 4 7
矿 物 质 需要量 / mg / k g饲 料
有 效 磷 【 ) . 8 5 %
2 0 1 2年 以来 部 分 省 ( 包 括河 南 、 山东 、 湖南 、 湖 北、 广东 , 海南 ) 出现 了 伪 狂犬 野 毒 感 染 , 主要 表 现 为母 猪流 产 , 仔猪 和 保育 猪 出现 神经 症 状 、 呕吐 、 腹 泻、 转圈 、 呆立 , 肥猪 眼 睛肿 , 用头撞 墙 等症状 。 临床 剖检 见典 型 伪狂 犬病 变 , 犬 与病 死猪 接 触后 出现 奇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疫病防制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1,2017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任维广,郭继光(山西省太谷县畜牧兽医中心,山西太谷030800)摘 要:伪狂犬病属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易感畜种多,其中,以猪最易感,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高。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也是其重要传染源。

猪场一旦爆发此病,两周龄内患病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临床多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持续高热、共济失调、震颤等。

成年猪一般不会发病,但会终身携带并持续向外界排毒,加大了控制和根除猪伪狂犬病(PR)的难度。

就PR的基本情况、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综述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17.11.021收稿日期:2017-10-24 猪伪狂犬病(PR)最早被发现并报道是在20世纪初,曾席卷整个欧洲地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1947年,我国首次在猫身上分离到了该病病毒,并开始快速传播,2011年,我国出现了差异巨大的变异毒株,对我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

目前,传统的PR已经被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所根除,但在我国仍频繁发生,尤其是还混杂有变异毒株的存在,根除难度大,如何研制出更加高效的基因疫苗、阻止病毒的肆意传播尤为重要。

! 病原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直径大小为110~150nm,其本质是由DNA(大小约为150kb)和核衣壳共同构成。

目前,PRV只存在一种血清型,但毒力存在强弱之分,存在变异株[1]。

衣壳表面覆有蛋白质囊膜,存在8种主要编码病毒的糖蛋白,介导病毒的侵染、扩散、融合等过程,也是重要的抗原识别靶位。

例如gB可以激发机体的补体系统,是PRV最为保守的主要抗原成份之一,一旦缺失,PRV将无法与细胞发生融合,失去在细胞之间相互传递的功能。

抗gD产生的抗体是最重要的抗体,gC在激发非依赖性补体系统的同时还可以激发细胞免疫应答,这二者的缺失会降低PRV的感染力。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增 强广 大群 众对 动物 及其 产 品 的安全 意识 。利 用 多 形 式 、 渠 道 , 取 粘 贴 和发 放 宣 传 材 料 等 方 多 采 式 , 极 向广 大群 众宣 传 动 物及 其 产 品安 全 的重 要 积 性 , 传识 别 , 宣 购买 安 全 动物 及 其产 品 的知识 方 法 , 并 且提 醒广 大 消费 者 , 买 畜产 品时一 定要 看 好 检 购 疫标 识 和安 全生 产 日期 。宣 传违 法经 营不 合格 动 物 及 其 产 品应 受 到惩 罚 等 。着 力 营造 健 康 、 良好 的 肉
专 论 与 综 述
猪 伪 狂 犬 瞒 的 研 究 进 展
陶顺 梅
( 海省 门源县 仙米 兽 医站 ,门源 青 关键 词 : 猪伪 狂 犬病 ; 病原 ; 断 ; 诊 防控措 施
Do l 0 3 6 / . : .9 9J I 1 SSN.6 1 6 2 .0 .3 0 8 1 7 - 0 72 1 0 . 0 1
猪 的 鼻分 泌 物 、 液 、 汁和 尿 中排 出 , 唾 乳 马有 较强 的 抵 抗力 ,人 也偶 尔感 染 。有 的 带毒 猪可 持续 排毒 一
伪 狂犬 病病 毒 属 于疱疹 病 毒科 , 疹病 毒 亚科 。 疱 病 毒完 整 粒 子呈 圆形 , 径 为 10 1 0 m 核 衣 壳 直 直 5 ~ 8n ,
2 明确部 门责任 , . 8 加强部 门协作 畜 产 品安 全 监管 部 门应加 强联 系 与沟 通 、 合 联 执法 , 强执 法力 量 , 增 严厉 打击 违法 行为 。各 部 门应 切 实 履行 好 各 自的职 责 ,部 门间相 互扯 皮 的地 方 , 政府 应 给予协 调 解决 。明确责 任 , 真 履行 职责 , 认 共 同努 力 , 更好 地 开展工 作 。维 护 国家法律 、 规 的严 法 肃性 , 威性 。 保 畜产 品安全 。 广大 人 民群众 都 权 确 让 能 吃上 “ 安全 、 心 ” 放 的畜 产 品。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高 达 7 %。病 毒 基 因 组 由 长独 特  ̄(nq eln ei , L、 4 U i ogrg n U ) u o 短 独 特 1 U iu hr rg n U )  ̄(nq esot ei , S以及 位 于 U o s两侧 的 末 端
重复 序列 (e nlrpa,R 与 内部重 复序 列 ( t a r— T r a eet ) mi T I e l e nr n p a, ) etI 组成 。对 P V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其 由 7 R R 2个 阅读
框组成 , 编码 7 可 0种 蛋 白 , 目前 已 发 现 和 命 名 的有 、C g、 g g g g g、K、L g g l 种 糖 蛋 白。 编 码 罢 g 、 D、E、G、H、Ig g 、M、N 1 = E C、 g g、M 和 g 的基 因 为 病 毒 复 制 非 必需 的 ’B g g g G、Ig N g 、c、D、E
P V只有一种血清型 , R 但不 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等方面存在差异 。P V具有泛嗜性 , R 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
内 增 殖 , 产 生 明 显 的 细 胞 病 变 和 核 内 嗜 酸 性 包 涵 体 , 中 并 其 以 兔 肾 和猪 肾细 胞 最 为 敏 感 。
P V基 因组 为 线 状 双 链 D A, R N 大小 约 10 b G+C含 量 8k ,
2 0世 纪 6 代 之 前 , 被 感 染 后 其 症 状 比较 温 和 ,在 养 猪 0年 猪
P 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 , R 猪疱疹病毒 I 型。其完整病毒粒子为圆形 , 直径 10~10m, 5 8 n 核衣壳 直径
为 1 5 10 m。 囊 膜 , 膜 表 面 有 长 约 8 0 m 呈 放 射状 0 n 有 1 囊 ~1n 排 列 的纤 突 。 P V对 外 界环 境 的抵 抗 力较 强 ,5 5 m n 8 ℃ 3 n R 5 ℃ 0 i 、0 mi

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特有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等特点,给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对于疫情的防控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DNA,为病毒的早期检测提供了重要手段。

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则可以定量检测病毒的数量,并可以与临床症状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病情监测和疫情防控。

其次,免疫学技术在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以检测病原体抗原或抗体水平,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常用于大规模筛查和疫情监测。

而免疫荧光技术(IF)和免疫组织化学(ICH)则可以直接观察病原体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病程和病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生物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猪伪狂犬病的诊断。

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

虽然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是确诊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近年来,猪伪狂犬病的新型诊断技术如核酸酶链以及间接免疫电镜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最后,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找到特异性的靶基因,研发高灵敏、高特异的诊断试剂。

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病情,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猪伪狂犬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学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猪伪狂犬病的早期预防和监控成为可能,对于病情的控制和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将更加准确、快速和低成本。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猪伪狂犬病(PSE)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其特点是病毒具有高度致病性和易传播性。

近年来,猪伪狂犬病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养猪业中呈现出流行的趋势,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对于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全面了解至关重要。

一、流行病学1. 病毒携带者: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如唾液、泪液、尿液和粪便等。

患病的猪会因为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产生暴力行为,从而加速病毒的传播。

2. 传播途径: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进行传播,包括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病猪的血液和组织。

3. 流行季节:猪伪狂犬病的发病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夏秋季节是疫情多发的季节。

二、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患病的猪在潜伏期结束后,突然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等急性期症状。

2. 神经系统症状:猪伪狂犬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异常、暴力行为、流涎、面部抽搐、四肢震颤、瘫痪等。

3. 其他症状:患病的猪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呼吸困难、肌肉震颤、腹部肿胀等全身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检测:猪伪狂犬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分离和鉴定病毒进行诊断,包括病变组织的病毒隔离和传代,以及病毒抗原的免疫组化染色等。

2.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可以快速、特异地对病毒进行诊断。

3.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定。

四、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对猪群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效力的疫苗可供选择。

2. 防治传染源:及时清理和处理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3. 强化监测和早期发现:加强对猪群的监测和早期发现,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处理。

猪伪狂犬病的病状特点及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病状特点及防治

诊断与防治
通过咨询兽医和临床观察,初步诊断 为伪狂犬病,采取紧急免疫接种、隔 离和消毒等措施。
效果评估
经过及时诊断和防治,疫情得到有效 控制,未出现扩散和复发。
案例三:某小型猪场的伪狂犬病防治方案
01
02
03
04
养殖背景
该小型猪场规模较小,饲养管 理相对规范。
发病情况
2022年春季,部分猪只出现 高热、流产、死胎和神经症状
控制措施
隔离
一旦发现猪感染伪狂犬病,应立 即将其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扑杀
对于已经感染伪狂犬病的猪,应 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
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以消灭病 毒传播源。
治疗措施
无特效药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伪狂犬病,因此应以 预防为主。
支持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可以采取支持治疗,如补充 营养、缓解症状等。
猪伪狂犬病的病状特点及防治
汇报人: 2023-11-30
contents
目录
• 病原及传播途径 • 病状特点 • 防治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病原及传播途径
病原介绍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
属于疱疹病毒科,是引起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的病原体。
病状特点
临床症状
仔猪
发热、精神不振、厌食、 咳嗽、眼结膜炎、呼吸困 难、呕吐、下痢。1周龄以 内仔猪死亡率较高。
育肥猪
呼吸困难、咳嗽、发热、 皮肤瘀点或瘀斑、淋巴结 肿大。
母猪
厌食、发热、呼吸道症状 、精神沉郁、繁殖障碍。 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弱胎和木乃伊胎。
病理变化

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 猪伪狂犬病是以神经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可致妊娠母猪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初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感染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该病不易根除严重影响种猪场生产,给养猪业到来很大威胁。

本文以伪狂犬病的诊断和防治做一综述。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诊断;防治[Abstract] The neuropathy symptom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are the main symptom of porcine pseudorabies. The reproductive failture will happen in the pregnancy pigs. And the pigs will die and they become mummified. A huge damage will be brought in the pig industry. The diagnose and preven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article.[Key words] pigs; pseudorabies; diagnose; prevention伪狂犬病(pseudo 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 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神经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1]。

其致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中的猪Ⅰ型疱疹病毒。

其感染范围广,包括猪、牛、绵羊、猫、犬等35种动物。

猪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贮存者和传染源,猪以外其它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通常具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且均以致死性感染[2]。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病猪耐过后,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造成隐性带毒[3]。

该病可致妊娠母猪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初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感染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26320793_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26320793_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0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22年39卷第2期猪群保健H E A L T H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 )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 ),该病呈地区性的暴发性流行,其临诊症状因猪只周龄而异,成年猪只一般呈隐性感染,妊娠母猪则出现流产、死胎,公猪不育,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综合症候群,而2周龄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 100%,而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达20%左右,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1 PR 病毒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PR 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椭圆形或圆形,其基因组为线性dsDNA 分子,伪狂犬病病毒迄今只发现一个血清型,根据基因分析可分为 I 、II 、III 、IV 四个基因型,我国仅发现 IV 型病毒,且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PRV 通过鼻腔黏膜进入宿主,沿神经干传播,并且在扁桃体等部位增殖形成原发感染灶,然后进入嗅神经和舌咽神经进行病毒的复制后以核衣壳的形式存在,最终感染大脑并在宿主动物形成终生潜伏感染。

猪伪狂犬病呈世界分布,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余春明,邓柏林 *,郑雪莹,谷传慧,赵景义(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大兴 102629)*通信作者:邓柏林发生。

1813年伪狂犬病最早发现于美国,1902年匈牙利学者首次报道该病病原是一种不同于狂犬病病毒的新病毒。

该病毒1931年由美国科学家从牛体内分离证实该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

该牛目前已知为该病的唯一天然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该病传播方式包括口鼻接触,带毒猪排毒和胎盘垂直传播等方式,此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人员和器具也能传播该病。

现有疫苗保护效果不佳,PR 的暴发主要发生在许多传统疫苗免疫接种的猪场,给全世界养猪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2. 自然缺失弱毒活疫苗的缺点。未经充 分致弱的弱毒苗的毒力可能会返强而导 致疾病的流行 ;弱毒疫苗可建立潜伏感 染,并有可能散毒。
三、基因工程疫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猪伪狂犬病病 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缺失对病毒生物 学性质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研 究,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得到 更深入的发展。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 包括 :基因工程缺失弱毒活疫苗、亚单 位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病毒疫苗。
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 为100% 。
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 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 等。
母猪不发情、返情、屡配不孕等。
公猪不育、发生睾丸肿胀、萎缩,失去种 用能力。
育肥猪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 饲料报酬降低、推迟上市的时间
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吉艺宽
猪伪狂犬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
一、病毒特性
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属疱疹病毒甲 亚科的成员。
猪为病毒的原始宿主,并作为贮主,可感染其 他动物如马、牛、绵羊、山羊、犬、猫及多种 野生动物,不感染人。
二、疾病的临床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产死胎 为主。
在我国, PRV Ea TK- 株基础上构建了 PRV Ea TK/gG-、TK-/gE- 疫苗株
上述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成功,为伪狂 犬病的根除计划打下了物质基础。除此 之外,人们还将注意力集中在核苷酸还 原酶 (RR)、蛋白激酶 (PK)、碱性酸外切 酶、脱氧尿苷三磷酸激酶等与 PRV 毒力 相关的基因上,试图通过缺失这些基因, 更进一步地降低疫苗毒株的残余毒力, 从而使突变株更为安全。
1. 亚单位疫苗的优点。不含有核酸物质 因此比较安全,接种后不会产生持续感 染或潜伏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与 野毒感染相区分,有利于疫病的控制和 消灭。

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伪狂犬病的研究进展
乳 中 置 冰 冻 状 态 下 可保 持 其 感 染 力 。本 病 毒 对 热 的 抵 抗 力 较 强 ,5 6 5 ~ O℃ 下 经 3 ~ 5 n才 能 灭 活 , 溶 剂 和 胰 蛋 0 0 mi 脂
质 缠 绕 而 成 , 电 镜 下 呈 均 匀 一 致 圆形 电 子 致 密 区 , 层 衣 在 外 壳 由 1 2个 互 相 连 接 呈 放 射 排 列 的壳 粒 构 成 , 毒 粒 子 的 6 病 最 外 层 为 囊 膜 。囊 膜 虽 然 与 感 染 的 发 生 有 密 切 关 系 , 实 但
因组被称为潜伏相关转 录子 ( A , 已明确 L T在 基 因 L T) 现 A 组 中 的 位置 及 其 特征 , 实 该 基 因 组 表 达 具 有 神 经 组 织 特 异 证 性 。伪 狂犬 病 病 毒 的 结 构 蛋 白 , 少 编 码 7 至 O种 不 同 的 蛋 白 质 , 中约 有 3 种 蛋 白质 为 结 构 蛋 白 , 们 聚 集 形 成 4种 形 其 O 它 态 不 同 的病 毒成 分 : 里 层 的 核 蛋 白核 心 , 有 二 十 面 体 结 最 具 构 的 衣壳 , 含 病 毒 糖 蛋 白的 脂 质 囊 膜 以及 位 于 衣 壳 和 囊 膜 包 之 间 的 非 晶体 状 结 构 的 间 质 蛋 白层 。 。P V 的 间 质 蛋 白层 R
以感 染 除 短 尾 猿 以外 的 几 乎 所 有 哺 乳 动 物 , 是 主要 宿 主 和 猪 传 染 源 , 康 猪 与 病 猪 、 毒 猪 直 接 接 触 可 感 染 本 病 。猪 感 健 带 染 伪 狂 犬 病 毒 通 常 引 起 妊 娠 母 猪 流 产 , 木 乃 伊 胎 、 胎 和 产 死 弱 仔 ; 生 仔 猪 出现 神 经 症 状 。 目前 世 界 上 已 有 5 初 O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报 道 该 病 的 流 行 , 国 自 1 4 我 9 7年 以 来 , 有 2 已 8多

伪狂犬病介绍

伪狂犬病介绍

皮疹
部分患者会在发热后出 现皮疹,多分布于躯干 、四肢等部位。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 肿大,以颈部、枕后、 耳后等部位为主。
实验室检查方法
01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以确诊伪狂 犬病病毒感染。
02
病原学检测
采集患者的咽拭子、脑脊液等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可以确定病原体。
0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具有快速、 灵敏、特异等优点。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确诊伪狂犬病。具体标准包括: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出现发热、神经系统症状等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学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
伪狂犬病需要与狂犬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其中,狂犬病患者有恐水、怕风等特异性表现 ;乙型脑炎患者多有蚊虫叮咬史,且脑脊液检查可出现异常;登革热患者则有皮疹、出血等临床表现。
复发风险
伪狂犬病病毒在体内可能长期存在,当动物 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应激刺激时,有可能出现 复发。因此,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和免疫预防 工作,降低复发风险。
06 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意义
对养殖业的影响
引发动物大规模死亡
01
伪狂犬病在动物群体中传播迅速,可导致大量动物感染并死亡
,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遗传多样性
由于伪狂犬病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形成了不同的病毒株和基因型,使得病毒 具有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增加了病毒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03 临床Βιβλιοθήκη 现与诊断方法典型症状及体征
发热

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动物保健2023.06疾病防治摘要: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急性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和贮存宿主,猪感染后可出现母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仔猪脑脊髓炎和高度致死,其他动物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奇痒、脑脊髓炎等,对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对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伪狂犬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疫苗、药物等防控方法的研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伪狂犬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王亮(山东省新泰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泰安271200)收稿日期:2023-02-07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6.017伪狂犬病又名阿氏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性传染病[1]。

早在1813年就发现了患伪狂犬病的病牛,1902年通过兔、豚鼠等动物试验区分了该病与狂犬病,1910年验证了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

猪是伪狂犬病毒自然宿主和贮藏宿主,仔猪感染后病死率可高达100%,成年猪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成年母猪感染后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和繁殖障碍。

牛、绵羊、犬等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可出现发热、神经症状、呼吸困难、奇痒等[2]。

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的动物群体中发现该病,我国有20多个省市流行过该病。

本文对伪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伪狂犬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疫苗、药物等防控方法的研制提供参考。

1病原伪狂犬病的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伪狂犬病毒(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

伪狂犬病毒的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或圆形,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径为180nm ,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10~150nm ,囊膜表面有呈放射性排列的纤突。

伪狂犬病毒的基因组为线性双股DNA ,基因组大小约为150kb ,编码70~100种蛋白质,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分为三类,分别为病毒复制相关蛋白、结构蛋白和自选蛋白。

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河南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背景: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可感染多种动物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食入感染源。

近年来,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因此,开展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和净化技术研究,为加强该病的防控以及农畜产品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1. 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1.1 了解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特点和主要传播途径1.2 采集和分离猪伪狂犬病病毒,分析其基因特性2. 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2.1 评估不同防控措施的效果,包括疫苗预防、消毒杀菌、隔离等2.2 研究伪狂犬病毒新型疫苗的制备方法及其效果评价3. 农畜产品净化技术研究3.1 开发猪伪狂犬病检测技术,建立检测方法3.2 研究猪伪狂犬病的肉类和其他畜产品净化方法研究方法:1. 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样,了解病毒传播途径和病情分布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基因序列,分析其特性。

2. 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通过设置对照试验和模拟实验,评估不同防控措施的效果;采用细胞培养技术等方法,制备新型疫苗,并进行效果评价。

3. 农畜产品净化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检测方法,检测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情况,采用辐照、高压灭菌等方法,净化病毒感染的农畜产品。

预期成果:1. 了解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现状和传播特点,提供防控和维稳决策依据。

2. 探索新型疫苗的制备方法,并评估其预防效果,为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3. 建立猪伪狂犬病检测方法和农畜产品净化技术体系,为保障生产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简议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猪和野猪等动物,同
时也可感染狗、猫等家畜。

由于猪伪狂犬病病毒可通过食品链传播给人类,因此它也是一
种人畜共患病。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问题是研究该病在人畜群体中传播和流行的科学问题。

研究猪
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问题可以为防控该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简要探讨猪伪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若干问题。

1. 病原学: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唾液中,通过伤口、咬伤等途径传播
给人畜。

在猪群中,由于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猪之间的互相咬伤是主
要传播途径。

在野生动物中,与病畜的直接接触也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2. 流行病学:中国境内的猪伪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中部地区,其中四川、
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是重要的疫区。

猪伪狂犬病的发病年龄以6-12个月为主,雌性猪比雄性猪更容易被感染。

在野生性猪类中,年龄大的猪更容易被感染,因为它们更具有
“领袖”地位,更容易与病畜发生直接接触。

3. 预防控制: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猪场卫生管理、消毒、残留
杀虫剂的控制和饲料无菌化处理;(2)猪只常规免疫;(3)对于携带病毒的病畜应该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4)加强病畜密切接触者的防护,如动物饲养人员、屠宰场工作人员等;
(5)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与野生动物的接触,避免生食野味。

总之,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对于预防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若干问题可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研 究 己成 为 国 内外 学 者 研 究 的 热 点 , 其 是 一 些 尤 病毒 复制 的非 必须 基 因 , 常是 病 毒 的毒 力基 因 , 常 缺 失 这些 基 因 , 毒 的毒力 显 著降 低 或消 失 , 病 但仍 然 能 刺 激机 体产 生 免疫 力 , 就 为 基 因工 程 疫 苗 的 研 制 这 奠 定 了基础 。例 如 TK基 因 , 是决 定 P RV 毒力 最 主 要 的毒 力 基 因 , 与 病 毒 在 细 胞 中 的 增 殖 无 关 , 它 但
痒及脑脊髓炎 为主要症状 的一种 急性 传染 病口 , 致 ]可
妊 娠母 猪 流 产 、 产 或木 乃伊 胎 。该 病 最 早 在 1 1 死 83
但 也可 由它 们编 码蛋 白命 名 。编 码结 构 蛋 白的基 因
包 括位 于 US区 的 US ( 8 ) US ( k 、 4 g 、 2 2 k 、 3 p ) US ( G)
因组 结构 、 白及 其 功能 、 蛋 复制 方 式等 方面进 行 了综 述 , 旨在 为该病 的诊 断 、 疫机 理研 究与 疫病 防控提 供借 免
鉴。
关键 词 : 伪狂 犬病 病毒 ; 子 生物 学 ; 分 病毒 蛋 白
中图 分 类 号 : 8 2 6 9 1 ¥ 5 . 5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75 3 ( 0 0 0 — 1 70 1 0 —0 8 2 1 ) 7 0 0 — 3
伪狂犬 病 ( su oa i , R 是 由伪 狂犬 病 病 毒 P e d rbe P ) s
( su oai i sP V) P ed rbe v u , R 引起 的多种动 物 以发 热 、 s r 奇
和一个 独 特 的短 区序 列 ( ) 在 US两 侧 还 存 在 着 US , 末 端重 复序 列 ( R 和 内 部重 复 序 列 (R ) R TR ) I S 。P V 的基 因是根 据 它 们所 在 区 域 和发 现 顺 序所 命 名 的 ,

要 : 狂 犬病病 毒 ( R 在猪 群 中具 有 传播 快 、 伪 P V) 流行 范 围广 、 播 途 径 多等 特 点 , 传 给世 界 养猪 业造
成 了 巨 大损 失 。 目前 , RV 的 基 因组 测 序 工 作 已基 本 完 成 , 对 其 各 基 因 功 能 的 研 究 还 不 全 面 。 间 质 蛋 白 P 但
年 发生于美 国 的 牛群 中 , 于 临床 表 现 与 狂犬 病 类 由 似, 故称伪 狂 犬 病 。1 0 9 2年 Au sk j z y证 明该 病 病 原 e
为非细 菌性致 病 因子 , 后试 验 确定 其 为 、 8 g 、 9 1 k 等 基 因。 6 g 、 7 g ) US ( E) US ( l ) 位 于 UL区的 UL ( P 、 2 ( B 、 2 ( H) 9 OB ) UL 7 g ) UL 2 g 、 UL 3 2 (TK) UL 4 g ) 衣 壳 蛋 白基 因 、 NA 多 聚 、 4 (C 、 D
UL 43。而 US区 同样 存 在 着 一 些 非 结 构 蛋 白基 5 L ]
因, 包括 US 9能编 码膜 蛋 白 , UL1 1和 UL 3的产 物 4 可 以是膜 蛋 白的 组成 部 分 。近 年 来 , 在基 本 完 成 了 P RV基 因组 各基 因定 位 的 基 础上 , 其 各 基 因功 能 对
和 囊膜 蛋 白是病 毒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一旦 缺 失会 严 重影 响病 毒 的生理 机 能 , 为基 因工程 疫 苗的制备 提供 了 这
基 础 。随 着对 P RV研 究 的不 断深入 , R 载体 也 成为 了病 毒 载体研 究领 域 的一 大热 点 。论 文对 P P V RV 的基
直径 为 1 5n 0 m~ 1 0n 其 内包含 着 P V线 形 、 i m, R 双 链 DNA 分 子 , 小 约 为 1 0k 。病 毒 可在 多种 动 大 5 b 物细胞 中生 长复 制 , 猪 肾细胞 、 如 牛睾 丸 细胞 等原 代 细 胞 以及 P 1 、 t 、 HK一 1等传 代 细胞 中都 能 K一5 Veo B 2 很好 的增 殖 , 并形 成 疱 疹 病 毒 特 有 的细 胞 病 变 和 核 内包 涵体 [ 。 2 ]
酶等 。位 于 UL区 的非结 构 蛋 白基 因包 括 能够 与 复
该病亦被 称为奥耶斯 基病 。我 国 自 14 9 7年 首次 报道 猫病例 以来 , 国 2 全 0多 个 省市 都 有发 生 伪 狂犬 病 的
报道 , 对养 猪业 的 发展 威 胁 巨 大 。本 文 就 P V 的分 R 子生物学相关研 究进展做 一综述 , 以供 参考 。
痘 病毒属 成 员 。完整 病 毒 粒 子 为 圆 形 或 椭 圆形 , 直
径 10n 5 m~ 1 0 n 在 形 态 上 由 明显 的 四部 分 组 8 m,
成 , 括 芯髓 、 壳 、 间质 层 和囊 膜 。囊 膜 表 面 有 包 衣 中
长 约 8n ~ l m 呈 放 射 状 排 列 的 纤 突 。 核 衣 壳 m On
制起 点结 合 的 UL , 码 D 9编 NA 聚 合 酶 的 UL 0 编 3,
码 解旋 酶 的 UL 2等 , 产 物 能够 参 与转 录 调 节 的 5 其
1 P V 的分 类 地 位 及 一 般 特 性 R
P V 属于疱 疹 病 毒 科 、 型 疱 疹 病 毒 亚 科 、 R 甲 水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0 0 3 ( ) 1 7 1 9 2 1 , 1 7 :0 —0
Pr gr s n V e e i r e cn o e s i t rna y M dii e
伪 狂 犬 病 病 毒 研 究概 况
吴 博 , 海 龙 , 黄 么乃 全 , 胡桂 学
( 林 农 业 大 学 动物 科 技 学 院 , 吉 吉林 长 春 1 0 1 ) 3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