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部解剖与生物力学
足踝部解剖与生物力学
踝关节扭伤
总结词
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受到过度拉扯或扭伤,导致关节不稳定和疼痛 。
详细描述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通常是由于踩到不平的地板、跌倒或跳跃时 落地不稳等原因引起的。扭伤后,患者会感到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需要 休息和治疗来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足底筋膜炎
总结词
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筋膜受到过度压力或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足底疼痛和不适。
详细描述
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和脚趾的结缔组织,在行走和跳跃时起到支撑和缓冲作用。足底筋膜炎通常是由于长期站立 、行走或运动过度引起的,患者会感到足底疼痛、压痛和行走困难,需要休息和治疗来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跟腱炎
总结词
跟腱炎是指跟腱受到过度压力或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跟腱疼痛和不适。
详细描述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跟骨的结缔组织,在行走、跑步和跳跃时起到关键作用。跟腱炎通常是由于长 期剧烈运动、不正确的运动姿势或鞋子不合适引起的,患者会感到跟腱疼痛、肿胀和僵硬,需要休息 和治疗来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VS
详细描述
跟腱炎是指跟腱受到过度压力或刺激引起 的炎症反应,常见症状为跟腱疼痛和不适 。预防跟腱炎的主要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 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进行适当 的足部锻炼等。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冰敷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足踝部动力学特征对于评估下 肢功能和矫形器设计等方面具 有重要应用价值。
03
足踝部疾病与损伤
足部畸形
总结词
足部畸形是指足部形态和结构的异常,通常是由于遗传、创伤、疾病或不良习 惯等因素引起的。
详细描述
常见的足部畸形包括扁平足、高弓足、锤状趾、趾间关节变形等。这些畸形可 能导致足部疼痛、步态异常和下肢生物力学改变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和工作。
足踝解剖简介与评估测量【矫正鞋和矫形鞋垫】
其他医疗问题
训练场所的地面状态
曾经求助过的医疗或健
热身运动与冷却休息
康谘询之建议
最近发生的事故
客观数据的测量
测量用器具(Materials Needed)
病患摆位方法(Patient Positioning)
足后跟中分线评量(Lines of Bisection)
拓印板(动静态分析及压力点)
(eversion)
矢狀面:跖屈(plantarflexion)与背屈
(dorsiflexion)
横截面:内收(adduction)与外展
(abduction)
三面运动:
旋前(pronation)与旋后(supination)
足踝部之解剖构造
人类足踝部位由28块骨头
构成具有55个关节,功能
上于步态周期中适时的提
背屈(dorsiflexion)
•
跖屈(plantarflexion):50度
合并少许内收(adduction)与内翻(inversion)
背屈(dorsiflexion):20度(至少10度)
合并少许外展(abduction)与外翻(eversion)
•
足踝部之韧带
内侧韧带:
提供踝关节内侧之稳定度,
脚指活动正常且无偏斜
在站立时和步态周期之站立期(Stance
phase),体重平均分散在整个足部。
基本资料
姓名(Name)
年龄(Age)
性别(Sex)
体重(Weight)
身高(Height)
活动(Activity that
provoke symptoms)
【康复精品】踝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
踝和足的运动
1.跖屈 – 足离开胫骨,由足屈肌辅助 2. 背屈- 足尖朝向胫骨,由足伸肌辅助
足跖屈和背屈
踝和足的运动
3. 足外翻:踝和足离开中线朝向外侧扭转, 4. 足内侧缘负重
4. 足内翻:踝和足朝向中线向内侧扭转, 足外侧缘负重
踝和足的运动
5.足内收 6.足外展
矢状面: 背屈和跖屈
水平面: 内收和外展
踝跖屈肌的步行中的作用
•在所有踝跖屈肌肉中,腓肠肌和比目鱼 肌是最有力的,占跖屈力距的80% •胫后肌是最有力的足内翻肌
Fibula:腓骨; Tibia:胫骨; talus:距骨 Navicular:舟骨 Cuneiforms:楔骨; Calcaneus:跟骨; Cuboid:骰骨 Metatarsals:庶骨 Phalanges:跖骨
<>
胫骨位于小腿内
侧,是小腿最大
Tibia
的骨骼,为负重
骨
Fibula-->
踝背屈的4块肌肉
• 胫前肌 • 趾长伸肌 • 踇长伸肌 • 第三腓骨肌
踝外翻的4块肌肉
• 腓骨长肌 • 腓骨短肌 • 第三腓骨肌 • 趾长伸肌
踝内翻的4块肌肉
• 胫前肌 • 胫后肌 • 趾长屈肌 • 踇长屈肌
踝跖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肉
A. 腓肠肌Gastrocnemius muscle 该肌肉可以单独作用于膝关节或踝关节, 但不能同时作用于两个关节
• 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 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 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胫骨的下关节
Tibia
面及内、外踝
关节面共同作
踝关节运动学PPT课件
4、跗横关节:由距舟与跟骰两个关节 构成,呈S形。
5、跗跖关节:由三个楔骨与骰骨与五 个跖骨组成的关节,为平面微动关节。
6、跖趾关节:跖骨与趾骨组成的关节
共五个。
a
33
(二)足的分部
足可分为前、中、后三部。 跖骨基底部以前为前部;楔 部、跗中关节部(或称跗横 关节)为中部;跟骨为后部。
a
34
(三)足部韧带
1.骨性结构特点:足弓在稳定性方面所起作用很大。
2.关节囊及韧带的加固以及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动力
作用,均使足部结构非常稳定。
3.足内肌和足内肌的作用:足内肌有帮助稳定足弓
及抬高足弓的作用,足外肌本身对足弓就具有一定
的影响。
4.关节的影响:如距舟关节的接触面大小也对足的
稳定性有影响。在趾屈时,距舟关节接触面变大而
a
21
(2)跖腱膜:为足底深筋膜在足底 中间部增厚所成。跖筋膜似一弓弦, 张于足的纵弓上。
人在直立或负重时弓弦就绷紧,对 维持足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 与保护足弓的重要结构。
a
22
(1)腱鞘
2、腱鞘与滑膜囊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拇长伸肌腱鞘及趾长伸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腱鞘。
踝关节与足部的一系列关节加上膝关节的旋转轴构 成了一个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使足部在任何位置可 适应不同的不平整的路面行走。
a
26
(一)踝关节的运动范围
踝关节屈伸范围70°-80°,正常背屈20°-30°, 跖屈30°-50°。
a
27
(二)踝关节的负荷
踝关节负荷与其关节面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相当于体重的2倍; 以前足站立时相当于体重的3倍;负重 的前进期,关节面受到的应力相当于体 重的5倍左右。
踝关节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冲击引 起的,如跌落或车祸。
详细描述
当强大的外力作用于踝关节时,骨骼 可能发生断裂。常见的踝关节骨折类 型包括撕脱性骨折和压缩性骨折。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是指踝关节周围韧带 松弛,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
详细描述
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能是由于急性损伤 后未得到适当的治疗或反复的小损伤 累积引起的。这会导致关节稳定性下 降,容易发生扭伤和反复疼痛。
Hale Waihona Puke 04踝关节疾病的生物力学
踝关节炎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炎是由于踝关节的炎症反应和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生物力学因素在 踝关节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踝关节炎的生物力学因素主要包括关节负荷异常、关节稳定性降低和软组织失衡。长期过度的关节负荷会导致关 节软骨磨损和退变,进而引发关节炎。此外,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度和平衡性对关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软 组织的失衡可导致关节压力分布不均,加速关节炎的发生。
03
踝关节的稳定性受损可能导致步行障碍、扭伤等运动损伤。因 此,了解踝关节的稳定性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踝关节疾病具有
重要意义。
03
踝关节的损伤生物力学
踝关节扭伤的生物力学
总结词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由于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引起。
详细描述
当踝关节受到外力作用,如突然的扭脚或踩到不平的地面上,会导致踝关节过 度内翻或外翻,超出韧带的正常承受范围,从而引起韧带撕裂或断裂。
THANKS
感谢观看
3
踝关节的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运动状态下 关节的受力情况,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 指导。
(精品) 踝足功能解剖课件
趾骨的特征: 底 体 头
二、关节
用于描述踝和足运动和位置的术语
运动
跖屈 背屈 内翻 外翻 外展 内收 Pronation/ supination
旋转轴 冠状轴 矢状轴 垂直轴 斜轴
运动平面 矢状面 冠状面 水平面
畸形或正常姿 势举例 马蹄足 仰趾足 内翻足 外翻足 外展 内收
1. 距小腿关节
talocrural joint
又称踝关节 ankle joint 由胫、腓骨下端 与距骨滑车构成。
腓骨 胫腓前 韧带 跟骨
距跟骨 间韧带
分岐韧带 跗横关节
骰骨
跖骨间 关节
胫骨
距小腿 关节 距骨
足舟骨
楔舟 关节
内侧 楔骨
跗跖 关节
跖骨
距骨
内踝
内侧(三
关节囊前、后壁薄
角)韧带
跟骨
而松弛,两侧有侧
副韧带加強,内侧
为内侧韧带(三角
韧带),外侧为外
侧韧带
腓骨
胫骨
距小腿关节属屈戌 关节,能作伸(背
距腓后 韧带
屈)、和屈(跖屈) 运动
外踝
胫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骨
跟腓韧带
距小腿关节常被认为是“榫眼”,因为它与木工使 用的木质的连接很相似
踝关节近端凹面主要是靠连接胫骨和腓骨之间的组 织来维持
2. 跗骨间关节
相比于距骨,跟骨有充足的血供和软组织附着。 跟骨骨折常愈合良好
载距突
载距突部皮质较厚, 与跟骨内侧壁构成 内侧承重柱。
载距突 载距突上有弹簧韧 带、跟距骨间韧带 附着。
足垂直内翻损伤时, 常致载距突劈裂骨 折。
3. 足舟骨 Navicular
它与距骨头相连形成距舟关节。舟状骨的远端包括 3个相对平滑的面,分别与内、中、外楔骨接合。
必须知道脚踝生物力学
必须知道脚踝生物力学功能性解剖足踝部生理解剖足踝部分为后足(hindfoot或rearfoot)、中足(midfoot)、前足(forefoot)三部分。
后足是由距骨(talus)和跟骨(calcaneus)组成,是踝关节最重要的部分;中足由7块小骨头组成;前足为跖骨(metatarsus)以下部分。
足踝关节(Ankle joint)足踝关节主要由包围距骨之三个关节面组成:胫距关节(talo-tibial joint),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距舟关节(talo-navicular joint)。
踝关节轴线(Ankle axis)距下关节为了要应付行走时足部形状的改变,呈现S形立体交叉的关节面,其关节轴线为从内测前上方向外侧后下方倾斜。
因此距下关节的关节活动系主要沿着轴线,自然产生旋前(pronation)和旋后(supination)两种动作。
旋前(Pronation) 旋后(Supination)旋前(pronation)=背屈(dorsiflexion)+外展(eversion)+外翻(abduction)旋后(supination)=跖屈(plantar flexion)+内收(inversion)+内翻(adduction)足部纵向参考轴线(Axial reference line)足部之纵向中心轴线,为通过跟骨中点至第二跖骨头中点之直线。
步态动作着地期(Heel strike phase)在足跟着地时,是从跟骨外侧先触地,再向内侧翻转(Lateral-to-medial heel strike),因为摩擦力的关系,距下关节会从轻微旋后姿势 (supination)转为旋前姿势(pronation),这种姿势转变主要的作用就是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吸震作用)。
检查鞋子时,足跟外侧通常磨损比内侧多一些,这是正常现象。
站立期 (Stance phase)为了吸收身体的重量与着地的冲击力,会使距下关节产生旋前动作(pronation),促使原来前足内翻(约8度)转而贴向地面,接着足跟轻微外翻,胫骨向内转(tibia internal rotation)。
足踝生物力学
1 足踝部的生物力学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俞光荣 演讲提纲 •足的进化与结构•人行进运动学及步态•足踝的功能解剖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距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足部稳定机理 •足弓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足踝部联合运动特点 •主要足中前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足的进化与结构 足的演进-第一跖骨的增厚、肥大 足的演进-足跟的肥大 •站立时跟骨负担约50%体重,行走时可至约4倍体重 •根据Wolf 定律,长期行走使跟骨增大、骨小梁排列改变 •但结构远不够完美,因此,跟骨是最易骨折部位之一 2009 Synthes Foot &Ankle Seminar足的演进-楔骨靠拢 •正常负重使跗骨逐渐转位楔形,且由坚强韧带固定为拱形整体 •第1、2楔骨间存在微动,使第1跖骨不稳定•有人认为此结构与扁平足和拇外翻有关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足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6(+2)块骨与关节的复合体•依靠: –稳定的结构 –力的缓冲作用 –适应地面 •前、中、后足的主要功能 –后足:承重和平衡稳定 –中足:吸收振荡–前足:推进、把持和承重 韧带 骨关节肌肉 稳定结构 足踝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 •不规则骨为主,以至活动度相对较小•稳定性 ✓静力性:骨性、软组织性 ✓动力性:内在肌、外在肌 ✓以静力韧带稳定为主 ✓以复合体维持为主 •活动单向少,多向以及复合活动为主 •骨折特点:隐匿、撕脱、复合不稳定 现代足结构的意义 运动力 –最低的能量消耗 –最低的躯干抬起 稳定性 –行走功能 –支撑体重 –肌肉收缩的稳定平台 人行进运动学及步态 人行进运动学-侧方身体移位 •A :双足靠拢行走时,身体发生轻度侧方移动 •B :双足分开行走时,身体明显增加侧方移动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步态分期 •步态周期=站立相+摆动相 •站立相=接触期+支撑中期+推进期 =双足站立初期+单足站立期+双足站立末期–推进期=主动+被动推进期 –接触期=足跟+足底着地期 一个步态周期中双侧足的步态分期60% 40% 足底压力分布变化 •步态周期12% :全足底开始触地 •步态周期22% :足底压力大部分从足跟转到跖骨头 •步态周期32% :足底压力多转到跖骨头 •步态周期42% :足底压力开始转到足趾上 •步态周期51%:跖骨头和足趾所受压力几乎相同 行走生物力学 •压力中心的变化 •迅速的前进•从跟部-跖骨-足趾 •站立期30%,负重位于 在足趾上 足踝的功能解剖 足与踝关节--整体 •距小腿关节•距下关节•跗横关节•跖跗关节•跖趾关节结构、功能密切联系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胫腓骨间膜 •下胫腓联合 •应力传递 •踝骨折的一种类型 足踝部的结构 距小腿关节 •距骨呈楔形,坐于踝穴内•距骨前部较后部宽 •内踝高于外踝•负重时,关节稳定性由关节面提供•非负重,关节周围韧带提供87%的稳定性 距小腿关节 –距骨, 胫骨, 腓骨关节结构侧重于稳定而非运动 踝关节稳定因素 •非负重踝关节稳定性 –外侧韧带前稳定占70% to 80% –三角韧带后稳定占 50% to 80% –两韧带旋转稳定占50% to 80% •负重踝关节稳定性 –踝关节的几何形状占100% 平移, 60% 旋转稳定 –跖屈位不稳定 –背伸位很稳定 三角韧带生物力学特点•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共同限制距骨外翻和后移 •三角韧带浅层可防止距骨的外旋和外翻 •三角韧带深层主要限制距骨外翻、后移和外移 •深层为内侧稳定的主体 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距小腿关节滑车结构•距骨就像截头去尾的一个圆锥体•当踝关节活动时,距骨顶沿其外侧基底发生旋转•踝关节在正常活动时距骨始终与踝穴完全匹配距骨前宽后窄,踝关节跖屈时关节不稳定?NO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距小腿关节力学特点 •内踝高于外踝•以内侧为支点的内翻运动幅度大于外翻 •约85-90%踝关节扭伤为外侧结构受累 •踝关节扭伤时,外踝对韧带提供较多保护 •踝关节内翻损伤时需高度怀疑外踝骨折 踝关节运动范围 •屈伸运动约50°,个体差异较大 •同肌肉强度、骨性结构对位情况、韧带稳定性及年龄有关 •10°背伸是完成正常步态所必须的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Number 424, pp. 27–31正常步态中的踝关节运动 M.D. Castro / Foot Ankle Clin N Am 7 (2002) 679–693力学特点 重视外踝的作用 •外踝长度是维持下胫腓稳定的关键因素 •外踝旋转或短缩都会显著影响踝穴的接触特性 踝关节运动轴同冠状面夹角20-30度同水平面夹角8度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踝关节运动轴 •大致为内外踝尖的连线 •涉及运动:背伸/外展 跖屈/内收 •随关节运动,运动轴本身也发生运动,非单一、固定运动轴 踝关节运动的经验轴•踝关节运动的经验轴——位于内踝尖下方5mm ;外踝尖前侧8mm ,下方3mm踝关节运动轴及经验轴 胫骨中线与Mortise 位的天花板 经验轴 2009 Synthes Foot &Ankle Seminar 踝穴 •踝关节非铰链关节: •背伸——距骨外旋和腓骨外移及外旋 •跖屈——距骨的内旋 •正常的踝关节可外翻3O ,踝穴相对于膝关节为外旋20O ~30O •踝穴增宽1mm ,踝关节的最大接触压力将增加50% 距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距下关节 •由跟骨、距骨、舟骨构成–运动轴与横截面成42°角,与矢状面成16°•距下关节的三维运动 –旋前–旋后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距下关节 •其基本功能为在支撑相中和股骨、胫骨的旋转 •其次为吸收消散地面的反作用力 后足关节 •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融合距舟关节,距下关节的活动度将全部消失 •融合距下关节,距舟关节的活动度将减少75% •融合跟骰关节不影响距下关节的活动度;而距舟关节的活动度可保留67% 足部稳定机理 足踝稳定模型 “3-腿”凳子概念 距骨 • 凳子的稳定取决于腿的位置 足踝稳定模型 “3腿” 凳子概念 正常的排列,前足和后跟垂直足跟=中立位 前足=中立位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 2013年全国足踝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新进展学习班前足内翻(未被距下关节活动抵销),前足外侧缘相对内侧缘跖屈 足跟=中立位 前足=内翻(旋后) 内侧外侧 前足内翻(被距下关节活动抵销),前足水平,后足外翻足跟=外翻前足=内翻 足弓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足的结构-纵弓 内侧纵弓 跟、距、舟、3块楔骨及内侧3块跖骨构成 外侧纵弓 跟、骰及外侧2块跖骨构成。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ppt课件
后侧深层
• • • • • • 胫骨后肌 tibialis posterior 起点:胫骨后外侧,腓骨内侧面上2∕3 止点:舟骨粗隆、全楔骨底面, 第234跖骨底面、骰骨载距突 功能:踝关节跖屈,内翻 神经:胫神经
• 踇长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 起点:腓骨下2∕3 • 止点:踇趾末节趾骨底 • 功能:踇趾屈曲 • 神经:胫神经 • 动脉:腓动脉肌支
踝穴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 连于胫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 两个空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 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 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腱、趾长 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 ,外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 端分叉附于内踝及足内缘。
• 外侧韧带:
(1)距腓前韧带 • 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 内翻活动, • 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 距骨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 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3)跟腓韧带 在踝关节 90o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 要作用是 • 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四)、足与足弓
足弓
由7块跗骨 5块跖骨及其 关节、 韧带、 肌腱组成的向足背 突出的弓形骨骼结 构称足弓。
足弓的分类
根据足弓位置及功能, 将足弓分为纵弓和横 弓。 纵弓 包括内侧纵弓和 外侧纵弓两部分,均 • 止于跟骨结节。
内侧纵弓: 由跟、距、舟、三 块楔骨及1~3跖骨组成 特点:弓高,弹性好,有缓 冲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 、5跖骨构成。跟骨内侧结 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 头为前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 要作用是支载重力,又称 支撑足弓。
足的生物力学与解剖
◦ 由跟、骰骨、4-5跖骨构成 ◦ 骰骨为顶点 ◦ 跖长短韧带支持,腓骨长肌腱加强
足横弓
◦ 由跗骨与跖骨构成 ◦ 后部:1-3楔骨与骰骨 ◦ 前部:1-5跖骨头,负
重后消失
Weightbearing forces
解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足的功能 :稳定
灵活
恢复解剖结构是功能结构的保证
非负重位足部力线
28 块骨、30 个关节 多关节联动,不能孤立考虑 负重、行走—稳定 骨性稳定、静力稳定、动力稳定均重要 在稳定性、活动度二者间必要时需牺牲活动度
骨构成、韧带支持、肌肉肌腱动力加强
内பைடு நூலகம்纵弓
◦ 由跟、距、舟、1-3楔骨、1-3跖骨构成 ◦ 距骨头与舟骨为顶点 ◦ 跟舟足底韧带支持,胫后肌腱加强
负重位足部力线
平足
拇外翻内侧结构松弛
确定内侧跖楔关节稳定 性:跖楔关节活动度 >10°或超过1cm为关 节不稳定。
跖楔关节融合术 (Lapidus)
拇趾的卷扬机效应 (windlass mechanism) 拇指背伸 跖腱膜紧张 足纵弓抬高
踝背伸
1、跟骨外翻 2、距舟与跟骰关节轴
平行,前足软,外展
距舟关节与跟骰关节 的运动轴
◦ 跟骨外翻时平行:足 活动性好(软)
◦ 跟骨内翻时不平行: 足活动性差(硬)
前足的内收外展运动
正常足的形态 后足轻度外翻 外翻角5~8°
平足是外翻角增大 太多足趾征阳性
灵活 后足外翻 平足
足部的手术治疗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充
分理解足部解剖及生物力线的前提下根据 病人不同的病理变化,因人而异,研究设 计出创伤少、恢复快、又能获得理想效果 的巧妙的手术方法。这是我们所衷心期盼 的。
任挺老师足踝生物力学机制(二)
任挺老师足踝生物力学机制(二)任挺老师足踝部生物力学(二)来自五元素00:0024:32前面说到这个距下关节的综合性运动,我重新把那个图片发给大家看一下。
足部在负重的时候,后足的旋前使得地面的反向作用力,这种作用在我们中足和前足的时候,会出现这种反方向的旋转。
这种反方向的旋转会造成这个跗横关节的旋前和旋后的这些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距下关节的旋前旋后和跗横关节的内旋和外旋,使我们两个足部就相当于脚链一样,可以适应我们不同的、不平坦的或者说高低不平的这种地面,表现出柔韧性,表现出这种适应不同的这种界面的所需,来适应我们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存行走的一个需要。
在步态中,足部后足的距下关节旋前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我们足弓的下降。
我们人类是发现的物种中唯一一个具有足弓的生物。
当然这个足弓分成了内侧的增弓、外侧的增弓和横弓,还有些文献会说我们人类会有更多的足弓,主要文献认为是有这三个足弓。
足弓在实现足部的功能上是看似矛盾的。
一足弓既要实现我们人类的一个弹性减震的功能,同时要实现我们钢性杠杆的作用,又要起到灵活性柔韧性,还要起到负重和稳定性。
整个足部看似矛盾又统一的功能,是通过足部的这种生物力学机制去实现的。
那去看我们的足弓,内侧的纵弓是我们三个足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足弓,内侧的纵弓骨骼往往是有跟骨距骨舟骨、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和跖骨组成。
如果人没有足弓这个结构,我们在行走的时候,这种巨大并且快速的力量会将我们步态中所有的负荷作用在我们的足部上,足部是整体沉重的百分之百,如果再加上速度或者力量的时候,更多的力量将作用在我们足部。
这种情况下就会超出我们骨骼肌肉的生理所承重的这种能力,造成机械性的骨骼肌肉损伤或者称为生物力学的损伤,是常见的足部的伤中比较多的几种情况。
我们人类在正常站立的时候,身体的重量是向下通过我们的内侧的纵弓,外侧的纵弓和横弓向近端远端内侧外侧分散。
由于我们这三个足弓形成三角负重结构,这种三角负重结构,在我们的每个足部能有三个最主要的负重点。
踝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
胫骨的下关节
Tibia
面及内、外踝
关节面共同作
成的“冂”形
的关节窝
距骨滑车关节 面前宽后窄
关节及韧带支持
距小腿关节 距小腿外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最 易损伤) 跗骨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比目鱼肌
B. 位于腓肠肌深面,是 强大的踝跖屈,不跨 膝关节
比目鱼肌 起点:腓骨头,胫 骨后面的比目鱼肌 线 止点:以跟腱止于 跟骨 作用:跖屈踝关节
38
比目鱼肌训练
比目鱼肌肌力训练同腓肠肌,但比目鱼肌可以 在膝关节轻度屈曲下进行单独训练
膝关节轻度屈曲状态下牵拉比目鱼肌更有效
踝跖屈肌(深层肌)
42
趾长屈肌 起点:胫骨后面中 1/3和骨间膜 止点:分成4个肌腱, 止于第2-5趾末节趾 骨底 作用:屈第2-5趾, 跖屈踝关节并使足 内翻
43
踇长屈肌 起点:腓骨后面远 端2/3和骨间膜 止点:踇趾末节趾 骨底 作用:屈踇趾和跖 屈踝关节
44
训练方法
胫后肌:足跟抬高并内翻 趾长屈肌:足跟抬高,足趾抓毛巾,弹
关节及韧带支持
距小腿关节 内侧韧带 三角韧带
胫距前部 胫跟部 胫距后部 胫舟部
距下关节
距骨与跟骨之间构成的关节称为距下关节 距下关节运动包括
足旋后:包括足内翻、足内收 足旋骨前宽后窄 外踝长、内踝短 内翻肌力大于外翻肌力 外侧副韧带纤维长、分散而薄弱
力带 踇长屈肌:同趾长屈肌
踝跖屈肌的步行中的作用
在大部分支撑相时起作用,特别是足平 放和足趾离地期
踝关节运动学
亦称足底长韧带,呈带状四边形,强 而有力,主要作用是协助维持足纵弓。
3.跖骨头短韧带 此韧带紧连五个跖骨头,支持诸跖骨 形成的横弓,防止跖骨头分离。
(四)足部肌
控制足部活动的肌来自足内肌及外肌。
1、足内肌:多集中在足底,由浅到深可分四层,按其 部位及起止点各有不同作用。但总作用与足弓维持有关。
2、足外肌 分别来自小腿的前、后及外侧间隔。如腓骨长肌 及胫骨前肌肌腱经足底,协同支持足弓;
2、踝关节运动肌群的功能特征
踝关节肌在工作时,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1)跖屈肌所作的功远大于背屈肌。 (2)跖屈肌有对抗踝关节背屈与足外翻的作用。 (3)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在足底部共同形成 “腱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四)踝关节周围肌腱
1、后面:跟腱。最粗大,易于识别。 2、前面:有胫骨前肌肌腱,是前面所有肌腱中最粗 大者。 胫骨前肌由内向外依次有: (1)踇长伸肌肌腱; (2)趾长伸肌肌腱; (3)第三腓骨肌腱;
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下胫腓韧
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三)踝关节周围肌
1、使踝关节运动的肌主要是: (1)跖屈:有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2)背屈: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等。
(3)外翻:有趾长伸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4)内翻: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胫 骨前肌。
②外侧纵弓:由跟、骰骨及4、5跖骨构成。 跟骨内侧结节形成后支点。第五跖骨头为前支点。 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要作用是支载重力, 又称支撑足弓。
走路时,外侧足弓支载体重先于内侧足弓;站立时, 支载体重,弓即变扁。距骨构成纵弓基柱,支载体 重,下传至足弓。正常体重由跟骨结节、第一跖骨头 及其下方的二跖骨与第五跖骨头负载,再传至地面。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医学PPT课件
5、足弓
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和关节 连结而成。分为: (1)内侧足弓:由跟骨、距骨、 足舟骨、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 及其连结共同构成。 特点:弓高,弹性好,有缓冲作用,又称弹性足弓。 (2)外侧足弓:较低,由跟骨、骰骨、第5跖骨及其骨连结而 成。特点:弓较低,弹性差,主要作用是支载重力,又称支 撑足弓。 (3)横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基底部及其间的 骨连结而成。
35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穴
胫骨、腓骨
36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 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空隙,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 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 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带, 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外侧附 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于内 踝及足内缘。
二、足部运动、功能与生物力学
43
一、踝关节的运动
1.背屈与跖屈 即距骨在冠状轴上旋转。 距骨头体在矢状面上背屈与跖屈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 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
的运动是联合的。当踝跖屈时足内翻, 踝背伸时足外翻。
44
※跖腱膜作为足弓的弓弦,是足弓维持与保护
的重要组织。
40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41
2.腱鞘与滑膜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跟骨
–载距突部皮质较厚, 与跟骨内侧壁构成 内侧承重柱。
载距突
–载距突上有弹簧韧 带、跟距骨间韧带 附着。
–足垂直内翻损伤时, 长致载距突劈裂骨 折。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跟骨
足的结构-距骨的血供
–骨折或脱位很容易损伤距骨部分或全部的血供, 导致缺血性坏死。
–手术过程同样可能损伤距骨血供,虽然较少出现 缺血性坏死,但可因缺血而导致骨不连。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跟骨
–相比于距骨,跟骨有充 足的血供和软组织附着。
–跟骨骨折常愈合良好,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heal (heel) bone!”
足的结构-跗三角骨
附三角骨只出现在不足7%的人群中,位于拇长屈肌腱的深、 外侧,可与跟骨后壁相关节。在长期跖屈的人(如芭蕾舞者) 可出现激惹症候。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后足关节
– 距下关节有前、中、后 三个关节面,后关节面 为鞍状,与前后关节面 相对分开。
踝穴
–由骨和韧带组成,其 稳定性由骨的形态和 韧带的结构系统共同 支撑
–踝关节各骨的稳定性 由两个韧带复合体提 供,在行走或跑步时 起到稳定踝关节的作 用。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踝穴-韧带复合体(下胫腓复合体 )
– 下胫腓联合将胫腓骨远端 联合在一起组成富有弹性 的踝穴。 组成:胫腓前韧带连接胫 骨前结节(Tillaux-Chaput 结节)和外踝;胫腓后韧 带连接于胫骨后结节 (Wolkmann结节)和外踝, 较强韧;骨间韧带在腓骨 切迹处将腓胫骨联合起来, 近端延续为骨间膜。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踝穴
– 踝穴增宽1mm,踝关节的最大接触压力将增加50%。 – 很多生物力学研究指出,损伤后踝穴持续增宽将导致不良预后。 – 正常的踝关节可外翻至30,踝穴相对于膝关节为外旋200~300。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演进-第一跖骨的增厚、肥大
– 第1跖骨头是足底承重 点之一 – 在足跟离地时,第1跖 骨头和拇趾几乎承受全 部体重 第一跖骨头负重区 – 第1跖骨较第2跖骨短, 因此,部分重力转移至 2、3跖趾关节。关节往 复运动是造成2、3跖骨 疲劳骨折的原因之一。
足踝部解剖与生物力学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目录
– 足的演进 – 踝穴
– 足的结构
– 足的三柱模型 – 足踝在步态中的作用 – 总结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演进
– 约500万年前,人类开始逐渐由黑 猩猩演变而来。
– 现代类人猿的没有较僵硬的足弓, 为跟腱提供杠杆作用的力臂非常短, 因此在步行中,推动力远不及人足。 手or足?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演进
现代人类的第一跖列活动度非常小, 由于第一跖楔关节比较僵硬,因此 已不具有外展功能,内收功能由于 纵弓的演变也受到了限制。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距骨的血供
– 至跗骨窦的动脉——自足背动脉及腓动脉 – 至跗管的动脉——自胫后动脉 – 三角动脉——自胫后动脉,供应距骨体 – 至关节囊及韧带的血管——来源众多 – 骨间吻合支——广泛交通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纵弓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纵弓
纵弓由内外侧柱构成,内 侧柱高且较重要,包括跟、 距、舟、3块楔骨及内侧3 块跖骨构成。外侧柱低而 着地,由跟、骰及外侧2块 跖骨构成。 第一跖楔关节不稳定会导 致拇外翻畸形,因为这种 不稳定是三维的,因此拇 外翻患者常伴有扁平足畸 形。
–站立时,第一跖骨承受 40%的体重。 –趾间关节对足底功能影 响不大,因此融合或切 除尚可忍受。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前足关节
–第一跖趾关节下的2颗 籽骨位于拇短屈肌腱内, 如果切除2籽骨后不修 复拇短屈肌腱,将导致 MTP关节的内外翻畸形。 –只切除1个籽骨对足的 功能影响尚可忍受。
跟骰关节对于后足关节并不重要,单独融合跟骰关节, 不影响距下关节的活动度;而距舟关节的活动度仍可保 留67%。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后足关节
尽管后足的所有关节都没有单独的运动轴,但后足的生物 力学模型仍然假设这些轴的存在。 后足生物力学机制
后足外翻(旋前)时,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轴相平行。这种对线 关节使得这些关节处于非限制状态。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
踝穴-韧带复合体(副韧带)
踝关节背伸或跖屈,踝穴内各关 节面均紧密接触,这对踝关节均 衡承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损伤 必须修复。
胫腓前联合
胫腓后联合 距腓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前韧带
(最易损伤)
胫距前韧带 胫舟韧带 胫跟韧带 胫距后韧带
足的结构
– 26块骨头和关节组成的复合 体
– 分为前足、中足、后足三个 部分,任一部分或关节都非 独立体,而是共同参与足踝 部的功能。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纵弓
纵弓的结构使人类更有利于长期行走,足弓可以减震,且为 神经、血管提供安全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为跟腱提供较长的 前足力臂,对于稳定的纵弓,跟骨至跖骨头之间的关节是较 僵硬的,因此可以较好的提供杠杆力的传递。
– 生物力学研究指出,距 下关节并没有固定的活 动轴,而是类似于锯齿 状活动。在跟骨外翻时, 也存在后移;内翻时则 伴随前移。
跗管 跟距后关节 载距突 跟距前关节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后足关节
距舟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 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融合距 舟关节,距下关节的活动度 将全部消失;融合距下关节, 距舟关节的活动度将减少75 %。
后足内翻时,距舟和跟骰关节轴呈发散状,这会“锁住” Chopart 关节,使足弓僵硬。 步态周期中,在足跟抬高阶段,胫后肌腱翻转后足使足弓僵硬, 因此跟腱的力量便可以通过足弓传至跖骨头。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后足韧带
–距下关节周围韧带较多,外侧韧带主要对抗内翻 力量。 –弹簧韧带由跟骨载距突至舟骨,是维持纵弓最重 要的结构。 –跖长韧带由跟骨至骰骨,也是足弓的稳定结构之 一。
足的结构-中足关节
– 舟楔关节活动度很小;跖楔 关节也非常稳定。
– 但骰骨和第4、5跖骨间的关 节存在一定的活动度,这使 得足的外侧柱可有一定的屈 伸幅度,使步行比较舒服。 应尽量避免融合此关节。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必要的。
骨的宽面向上,窄面向 下,构成弓形。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足部关节的重要性
关节名称
踝关节
重要性
必要
距下关节
距舟关节 跟骰关节 舟楔关节 跖楔关节 跖骰关节 跖趾关节 趾间关节
必要
必要 非必要 非必要 非必要 必要 必要 非必要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现代人,以踝关节为旋转点,跟腱 的牵拉力臂较短,通过僵硬的中足, 传至跖骨头时,成倍放大,在步行 中起到启动和助推作用。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演进-足跟的肥大
站立时跟骨负担约50%体重,行走时可至约4倍体重。根据Wolf定律, 长期行走使跟骨增大、骨小梁排列改变、钙质沉积、足跟皮肤增厚、皮 下脂肪致密且受纤维隔约束,使之适应负重、行走、跑步等。但结构远 不够完美,因此,跟骨是最易骨折部位之一。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演进-现代足的功能
足的功能 1. 充当支撑的基础,它能以最小的肌力提供直立姿态必 要的稳定性
2. 在站立行走时为胫骨和腓骨提供旋转结构
3. 提供灵活性以适应不平坦的路面 4. 提供弹性以减轻震荡 5. 在行走时充当杠杆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跖筋膜
–跖筋膜连接于跟骨和前 足。
–跖筋膜对足弓起到稳定 作用,完全断裂将导致 足弓高度丧失。
2009 Synthes Foot & Ankle Seminar
足的结构-第一跖列
–第一跖列在人足的活动度受到限制。 –1935年,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医生Morton提出: 第一跖列不稳定可能是足部一些畸形的原始因素。 尽管此假设不被很多专家认同,但无疑拇外翻是 由于跖楔关节和MTP关节畸形所引起。因为楔骨 和跖骨的外形不会随着年龄而改变,而拇外翻多 为获得性疾病,因此必然和关节不稳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