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江苏震泽--正修堂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古镇-震泽实地测绘及正修堂调研报告
所属课程:中国古建筑与法式制度
授课教师:郭华瑜
调研时间:2012-7-13至2012-8-14
调研地点: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正修堂
调研人员:洪峰
院系: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目录
●序 (3)
●调研报告
一.震泽古镇概况 (4)
1.历史上的震泽 (4)
2.震泽现状 (5)
3.该地古民居保护情况 (5)
二.古民居正修堂调研报告 (6)
1.正修堂历史简介 (6)
2.正修堂现状 (6)
3.内部梁架柱网分析 (7)
4.细部装饰鉴赏 (11)
三.浅谈古镇保护的问题 (13)

2012年7月初,我从北京南下至苏州,参加汪永平老师组织的针对毗邻苏州的吴江所辖古镇的古建筑测绘及绘图建档保护工作。

工作历时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对同里,震泽,铜罗及黎里古镇内的相关文保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测绘,尽管此时正值江南酷暑之际,每天头顶骄阳,汗流浃背,然同学们对于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并在这曾“包孕吴越”的江南太湖流域鉴赏与学习了苏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形式。

对于我而言,此次苏州之行,不仅增进了我对于中国古建筑瑰宝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是将课堂学习与户外实践进行了一次有力的结合。

另外,在该次学习过程中,我也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在这次对于苏南建筑的实地测绘与调研中,进一步延伸了我在上学期对于《营造法式》一书粗浅的研习。

特别是在现场观察与绘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认知上的不足,或者是错误的理解。

同时在此行中得到《营造法原》一书,通过对于此书的学习与图版校对,我较为深刻的体会到苏南古建筑的特色,并由此认识到了南北古建筑的一些结构与名称上的差异。

可谓不虚此行!
学生洪峰
2012年8月27日
写于呼和浩特
吴江市区位及三镇位置(黄色方框)图
一.震泽古镇概况
在对于正修堂进行调研之前,有必要先对于该堂所在地震泽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形成简单的认识。

1.历史上的震泽
古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该处紧邻太湖,风景秀丽,水网交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昔日柳亚子先生曾赞誉震泽为“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

震泽不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但却是屈指可数的江南产桑重镇,而且历史悠久。

震泽自古民风淳朴,人民勤劳。

2.震泽现状
如今这座温婉古镇,依旧小巷悠长,古韵犹存。

并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
名镇。

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生平显著提高。

小镇现有居民6万多人。

从形成年代看分为新区和古镇区。

古镇区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区,奠定了小镇的文化根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依托于新区提供生活资源的补给。

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古镇增添了新的活力。

3.该地古民居保护情况
在对古镇民居的走访调查中,我们通过调研以及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甚至包括当地住户的交谈发现,古镇区域内的民居建筑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现在居住于古民居中的住户除了少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多数已出租给外地打工者。

而本地的年轻人多数已外出打工或搬入现代住宅。

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外地打工者对于其所居住的建筑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改建(如改换门窗样式,安装吊顶等),甚至是破坏,更有甚者私自拆卸并出售古民居内门窗,雕刻装饰等,给古建筑的保护带来危害。

其次,居民普遍对于自家住宅是否成为文保点并不关注,也并不期盼依靠“文化名镇”的效应带来额外收入。

相反对于自家住宅何时要拆迁凸显关注。

最后,应该说当地政府部门缺乏对于当地住户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教育。

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将相关住宅挂上文保点后便禁止住户进行便于现代化生活方面的改动,但又缺少对于住户在经济和住房上的补助,导致住户有情绪,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意识淡薄。

(震泽-正修堂南立面门楼)
二.古民居正修堂调研报告
正修堂位于震泽古镇中心区域,在这次测绘调研任务中属于我负责的古建筑之一。

正修堂并非此番古镇调研中形制与规模首屈一指的古建筑,但是在对其测绘以及绘图过程中,我发现其建筑规模虽小,内部梁架结构及外立面建筑样式却具有苏南建筑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在此次调研报告中将以此为例展开论述,并相应的结合《营造法原》进行分析。

在此予以说明。

1.正修堂历史简介
正修堂坐北朝南,位于震泽古镇潘家扇东弄13号内,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由吴县著名的香山匠人马如龙设计监造。

相传是当地丝绸商人顾少彝的住宅之一,而且有着三进院落的正修堂前两进作为其女出嫁嫁妆,后一进仍属顾宅。

2.正修堂现状
如今的正修堂和历史上记载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变化。

我看到其住宅东侧部分已被现有住户进行了不小的改造。

当我沿着南部外墙东侧新出现的小门进入该住户院落时,发现对方已将原正修堂东半部分以墙隔出,自建院落,并将所辖房屋改造成了二层西式洋楼,导致其与西部中式古建筑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正修堂的完整。

因此,当前的正修堂堂址主要指原厅堂西半部分。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正修堂南立面正门的二层门楼仍然保存完好,门面上木雕雕技精湛,依稀可见其风昔日风采。

在后文中我会着重分析此门。

由门楼进入正修堂门厅,穿过门厅进入中间天井,可以看到西侧高墙上位于前后一二进厅堂屋顶上方各有一个“观音兜”,保存完整。

两厅堂中间的墙壁上留有昔日厢房的痕迹,据说该厢房原是故主书斋。

而正对面残存的第二进厅堂(即正修堂,现仅为两开间)已被现有住户在其西端立面门窗样式上和屋顶高度上进行了改造,整体已不伦不类。

然,其目的是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

另外,我发现此仅一层的二进厅堂屋内高大深长,由室内地面到脊檩下端,高度为7m。

进深4间,长度近7.2m。

因为没有安装吊顶,当我抬头仰望屋顶时,可见其轩与梁架保存完好,结构关系清晰。

第三进厅堂因故未能进入。

此次正修堂实测建筑总面积:145.7㎡。

门楼------ 天井------ 厅堂
(我根据测绘数据所绘制的正修堂南立面及南北向剖面图)
3.内部梁架结构及柱网分析
正修堂临街门楼共两层,二层梁架结构为典型的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形式,结构体系简洁,朴实,没有任何装饰。

在这里可以引用江南古建筑著作《营造法原》中苏南建筑特定的称呼。

在此书中,两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界”,因此上图中二楼梁架结构称为“四界正贴”。

其中“正贴”
意思是该梁架位于正间。

那么其称为“边贴”者,即指梁架位于山墙之内。

另外,当我们通过对比门楼上下两层的柱网时,会发现中间梁架的柱子并不是上下两层相对应的,其下层相应位置没有柱子,紧靠如同次梁的“搁栅”承载。

这种“减柱”的做法有利于空间的利用。

但不知道上层的荷载过大时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会不会有影响?
(实测当前正修堂残存部分的(左)一层平面和(右)二层平面)
接下来是第二进厅堂,也就是正修堂本身。

它的结构形式在《营造法原》中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

首先,在其属于厅堂结构的室内,五根立柱依次是:廊柱—步柱—脊柱—步柱—廊柱。

七根檩(苏南建筑称桁或栋)分别是:廊桁—步桁—金桁—脊桁--金桁--步桁--廊桁。

室内进深空间可以划分为(左至右):廊—内四界—后廊川三部分。

(见下图)
其前部轩廊顶上的轩是江南建筑最大特色。

轩如同当今现代建筑中的吊顶一般,不仅美化室内空间,同时可以遮挡建筑内部结构中上部的草架,而且轩的另一个作用还是可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及地位。

按照《营造法原》中的介绍,江南建筑的贴式中甚至有柱与柱之间连续出现以轩装饰屋顶的“满轩”式厅堂形式。

不过,此处住宅并非“满轩”形式。

其仅仅在廊柱与步柱间的走廊上空使用了“翻轩”,在室外屋檐下也使用了小轩。

在翻轩内的荷包梁和轩梁上均雕刻有“戏文浮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及缺乏保护,浮雕的轮廓已经模糊了。

(第二进厅堂剖面图)(正修堂室内翻轩)
(厅堂内四界构架)
室内中部称之为“内四界”,主要是指前后两步柱间的距离。

按《营造法原》中所收录的图版来看,此类结构空间多为两步柱上置大梁,也称“内四界大梁”(即五架梁)。

其梁上立童柱,并再架“山界梁”(即三架梁)于两金桁下,“山界梁”上再立一童柱已承脊桁。

然而,奇特的是本厅堂“内四界”没有使用完整的大梁,而是采用两片小月梁分别架于脊柱左右并连接各自一边的步柱,下部再加随梁枋起辅助作用。

这一情况,使我困惑,这两片“月梁”是否不应叫月梁,而应称呼其为“双步”呢?不过,“双步”其实也是指梁,它主要出现于厅堂后步柱与后廊柱之间,通常此处没有轩,一般前后水平间距为两界的距离,而一界与一步的意思相同。

“双步”即是指廊步有两桁距,实际中也可称“双步梁”,其相当于北方建筑中的抱头梁。

而在金桁与脊桁之间所使用之斜向连接构件更像是后廊所使用的“眉川”。

所谓“川”就是“一步梁”,其通常置于双步梁之上,但要称“川”!那么为什么当年的设计者要用“眉川”这种多用于后廊的构件安装于厅堂主要的空间“内四界”呢?这些有待进一步考证。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屋顶脊桁处包有三角形“抱梁云”,而更大的一片三角形木板置于其后下方,称为“山雾云”。

它们不仅雕刻精美,更是江南古建筑中所特有的屋顶装饰。

在此,必须解释一下,由于江南气候炎热,通常很少做“吊顶”而是将屋里的梁架结构暴露在外,因此不仅构架上装饰多,而且喜好“雕梁画柱”,以美化室内空间。

通过以上调研发现,正修堂第二进厅堂,作为正修堂历史文保建筑主要部分之一,其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学习价值。

4.细部装饰鉴赏
正修堂南立面的门楼是该民居木质浮雕最为集中和给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正修堂也因此而列为吴江市文保单位。

通过此次震泽等古镇的实地调研和测绘,我发现苏南一带的古建筑在强调坚固耐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装饰艺术。

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一下正修堂门楼上的雕刻及其他装饰。

正修堂的门楼立面层次鲜明,精美的木雕群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下部一
层开门六扇,每扇门窄而高挑,门上端开“冰裂纹”式方窗,六扇门如同六位江南女子般亭亭玉立于门前。

门两侧砌有突出的门框,简洁而大气。

门楼正中“横亘”一木质月梁,正“煞有其事”般承载着二层挑出的窗台!细看这月梁,雕刻丰满而精美,梁上雕刻有文臣武将,山川河流,宛如一个凝固百年,历经沧桑而永不谢幕的大戏台!月梁两侧下部还雕有“梁垫”,在此好似祥云一般为门楼增添了祥和美满之感。

此外,月梁之上还有三层木雕,直至二楼窗底。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我国南方太湖流域极其常见的用于古民居外墙上的特色建筑形式---观音兜。

观音兜,它并不像徽派建筑马头墙那样给人以跃跃欲试之感,它看上去没有棱角,每一步都带着一丝弧度,给人以亲切感。

也许是苏南一带,人们温婉矜持的性格最好的彰显。

也正是观音兜的出现,使得院墙高深的苏南院落,从外表看去不再那么冷峻,特别是在蓝天的映衬下,它显得格外动人,富有温情。

三.浅谈古镇保护的问题
在这次长达一个月的实地测绘和调研中,我有幸亲身走访了我国南方几个典型的古镇。

无论是在古镇中漫步,还是与其一同迎接新的黎明,我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那种置身其中而令人陶醉的感觉,源于她那种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气息。

这种“气息”,我想就是指它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吧。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尽管这种文化根基很珍贵,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城市化,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气很重的古村落正受到冷落或者是遭受扭曲了的只顾经济利益的旅游开发。

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至少有关部门会设立相应的文保点,媒体会有意无意的教育民众去爱护他们身边的老房子。

如果这些行为能够坚持下去,我想这些古村,古镇以及古城早晚都会再次惠及于人民的。

在和当地有关部门的接触中,我们看到了古镇对于当地的重要性正在增强,我想很多人更关心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能说是不正确的。

然而,古镇居民的生活现状又告诉我们,任何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这应是一个注重“保障民生”的时代。

只有在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居住的卫生条件后,古镇的“大发展”才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古镇的保护意识才会落实到真正的“基层”。

那些古镇中的民居才会为当地发展做出它们应有的贡献。

以上两段是我对于古镇保护粗浅的认识,也可以顺便作为我对于此次苏州之行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