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主张主动去教;重视实践,类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还提出量力原则,即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长期不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老子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道法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文献资料)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实践答案:B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实践答案:A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证研究B. 理论研究C. 比较研究D. 所有选项答案:D4.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 揭示教育规律B. 指导教育实践C. 解决教育问题D. 所有选项答案:D5.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在于()。
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学生发展C. 推动教育改革D. 所有选项答案:D6.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阶段。
A. 古典教育学B. 现代教育学C. 后现代教育学D. 所有选项答案:D7.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 教育本质论B. 教育目的论C. 教育方法论D. 所有选项答案:D8.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论包括()。
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C. 混合研究D. 所有选项答案:D9.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
B. 教育实践C. 教育政策D. 所有选项答案:D10.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
A. 教育历史B. 教育心理C. 教育技术D. 教育哲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证研究B. 理论研究C. 比较研究D. 历史研究答案:ABCD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A. 揭示教育规律B. 指导教育实践C. 解决教育问题D. 预测教育趋势答案:ABCD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
A. 教育理论B. 教育实践D. 教育评价答案:ABCD4.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 教育本质论B. 教育目的论C. 教育方法论D. 教育评价论答案:ABCD5.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包括()。
A. 古典教育学B. 现代教育学C. 后现代教育学D. 当代教育学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述:一、概念1、广义:凡是教书+育人、三结合教育:社会、家庭、学校2、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3、古文记录:《孟子·尽心上》、“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引导者)、受教育者(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媒介)包括:教和学的方法、物质手段(教具、实验设备和仪器))三、教育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质的规定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由教育本身职能决定);历史性:不同时期,性质、目的、内容不同;继承性:不同时期教育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产性:生产性活动;民族性:教育是在具体的国家或民族中进行的;思想、制度、内容上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语言、文化等)。
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超前”“滞后”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体现阶级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宋】宗教、最古老的观点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体现神的意志,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性)、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性)按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内容、场所、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古代中国)夏朝:最早出现学校形态(萌芽)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分科教学的雏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稷下学宫:建于齐国;官家举办私家支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集讲学、著述、育才、资政为一体。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教育本质概述•教育本质特征分析•不同流派对教育本质认识比较•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本质新内涵探讨•总结: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概述01教育定义及功能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政治制度起着维护或变革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和义务化,教育内容逐渐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本质特征分析02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通过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力等。
教育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外在的,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了问题.教育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事实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规律是内在的.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国孔子《论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性的看法教育作用:个体和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为状态,启、发为行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其意;………)(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伦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表现在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知之不若行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人的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重视说知)道家的教育思想“绝学”“愚民”“绝学无忧”“道法自然”培养目标: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4.教育的形态:A、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自身标准)。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运行的场所或空间)。
C、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运行时间)。
5.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
B、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
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6.教育发展过程及特征: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
教育特征: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教育学第一章
2、古代社会的教育 、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2、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 3、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4、长善救失 学习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二、教育的本质特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阅读与理解——学校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 阅读与理解
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 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 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 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 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 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 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 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 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 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 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
教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C. 教育内容D. 教育环境答案:B2.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D. 进行教育评价答案:C二、填空题1.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2.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阶段。
答案: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三、简答题1. 简述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2. 教育学与心理学有何区别?答案: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关注教育的实践和应用;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更侧重于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
四、论述题1. 论述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并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学原理。
案例:某中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入了“项目式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以报告或展示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答案:该案例体现了教育学中的“学生中心”和“探究式学习”原理。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原则。
教育学第一章
现代学制建立简介
西方现代学制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 西方现代学制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 世纪的西欧, 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
的学术性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 的学术性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都同时得到 了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包括大学、中学; 了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包括大学、中学;另一轨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 育 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主体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方式方法 教育手段:
教 育 者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
二、学校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 教育方针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的系统, 教育方针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的系统,以及为保证 该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确定的各种规章规范的总称。 该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确定的各种规章规范的总称。其主体 是学校教育系统。 是学校教育系统。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教育 学校的出现: 学校的出现:
教育史学界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 约公元前2500 2500年 教育史学界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 约公元前2500年,埃及的宫廷学校 约公元前2000年的夏商 元前2000年的夏商, 我国学校的出现 :约公。 学记》:“古之教者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之教者, 较完整的系统。《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教育学第一章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 身体力行 改过迁善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 的影响。
《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专
著)。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 一部教育专著。 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是儒 家思孟学派撰写的,传说是孟子 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比外国最 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的 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年)写 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 三百多年。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 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 育专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 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综 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 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 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二)西方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出生于孔子死后十 年,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 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 的新阶段。苏格拉底一生的 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 从事公众教育。 在教育上,他和孔子一样实 行“有教无类”,以“问答 法”著称,又称为苏格拉底 产婆术。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教
何谓教育
加德纳: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 怎样一回事,教育者自己在其中可以起 到什么作用。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 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带来自信和 快乐。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 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沉淀于我们的气 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赖?快乐还是忧郁? 开朗还是内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还是墨守 成规、因循守旧?兴趣广泛还是麻木不仁?积 极乐观还是消极厌世?精神充实还是内心空虚?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都不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 的,而是生活和教育赋予我们的。在以往的不 知不觉的生活境遇中我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接受生活和教育的过程中, 又不是绝对无能为力的,有许多场合、许多事 情都是可以选择的,比如说:心情,对同一件 事,我们可以选择喜欢还是厌恶,可以选择快 乐还是痛苦。
教育学 第一章(通识)
47
成绩分布
• 平时 30%(出勤、课堂参与、作业) • 期中 30% (作业) • 期末 40%(闭卷考试在第18周)
48
8
• 评价:第一次提出教育起源问题;但否认了人与 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 •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评价: 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忽略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文化、社会现象。
17
4. 信息社会的教育
1) 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生产性 4)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8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历史发展
一.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的一门科学。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 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5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广义上是从事教育的人,狭义上主要指 “教师”。 学习者或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活动就是学习者在 各种教育活动中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才能、思想的过程。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 切“中介”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14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 b) 体脑分工,出现了专职教师 c)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15
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5)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全)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1)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183l-1902) (2)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内容: (1)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 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 :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本质上和 动物界毫无两样。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沛西·能: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 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
》
(一) 教育学的萌芽
1.基本特征
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2.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1)美德即知识 (2)教学方法:产婆术 (3)教育目的则在于促使学生唤起意识,发现以潜在形式存在于 人心内的真理。 (4)评价:强调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道德价值。他注重的是形式 和方法,而不是内容,从而为教育即训练这一观点植下了种子。 ‚如果我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的 灵魂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且到那里去 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问题:教育从哪里起源? 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教育发展的现状怎样?
一 教育的起源
• 三个问题: (1)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 (3)人是否必需教育。
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荀子:以善人者未知教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而做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
谢弗勒: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A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力托尔诺《个人种的教育演变》: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
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小动物的本能。
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而人类是“符号动物”,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讲经验类化。
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B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
其次,活动目的特殊。
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于人类发展。
C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被称之为“狭义的教育”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学校教育的组织学与系统性),专门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和具有专门的场所与设备),相对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词源:
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
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
2.历史性 6.生产性
3.继承性 7.民族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五.教育功能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