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传播共33页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课件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

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 表记》) 论语: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天道远,人道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论语·先进)
8.讲授范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包括中国服饰、饮食、建筑、书画 工艺美术、医药、宗教等文化样式及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及影响。 二、课堂讨论。设计部分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提倡独立思考,不拘泥于 一家之见;开阔视野,多闻博思。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大致可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
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 中华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涵盖中国、日本、朝 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 印度文化系统(印度佛教文化系统),涵盖印度等南亚地 区。 • 阿拉伯非等地区。 • 西方文化系统(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 统),涵盖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2)包容性 融合、吸纳、改造了各种文化。 汉文化内部: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交流 融合; 境外文化: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文化与儒、道 文化的互摄互融。
(3)伦理性 值取向。
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
从天子至庶民都是道德教育的对象。强调个人伦理义 务:个人服从整体,个体利益服从家庭、宗族、国家的利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讲
王艳荣


1.课程名称:中华文化与传播
2.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3.教学对象及课程类别:一年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3.2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3.2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17张PPT)

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他的著述对中西交 向海外诸国传播
与发展。
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了先进的中华文
思考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明,加强了东西
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化交流?方文明间的交流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B 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这说明( )
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得到发展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中原移民文化是先进文化,而本地原住居民文化是落后文化 ④潮汕文化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当堂检测
2.古人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叹,但随着现 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下面图片是怎样进行文化传播的?

商业贸易
绸 之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 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对促 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2)重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C 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当前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
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当堂检测
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走出去”角度

传统中秋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传统中秋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传统中秋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秋节一直是中国人民盛大庆祝的日子,也是中华文化在传统节庆中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秋节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华文化的传承1. 历史渊源中秋节始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周代,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传统中秋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2. 传统习俗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团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吃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此外,还有灯谜猜灯谜、猜拳等传统活动,这些习俗不仅在家庭中流传,也成为社区和城市居民共同欢庆的文化活动。

3. 传统节目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文艺表演的重要舞台。

传统的中秋节晚会常常精彩纷呈,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表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些传统节目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时也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外国友人的目光,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的传播1. 文化输出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的华人社区及海外华人中有着广泛的传播。

每逢中秋佳节,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社团都会通过举办晚会、联谊和传统游戏等方式,共同庆祝这一节日。

这种文化输出使得中秋节逐渐被接受和认同,并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庆祝的节日之一。

2. 国际交流中秋节的盛行也带动了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交流。

许多国际知名城市也开始举办中秋节文化活动,吸引着更多的外国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种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3.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传统文化节日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中秋节相关的话题、视频和图片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热议。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途径以及其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藏。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中国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等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前来了解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成为了吸引外国人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加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再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社交媒体平台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渠道。

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得以快速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全球推广和传播。

首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国文化周、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中国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外人士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遗产认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列为世界遗产,如中国长城、敦煌莫高窟等,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不仅保留了它们的原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再次,外国语言教学与汉语推广。

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和外国语言教学,设立孔子学院和外国语学校,为外国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

2015-中国传统文化-自学版

2015-中国传统文化-自学版
系)之列。
第10页,共227页。
1
五味 调和
第11页,共227页。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 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 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 和”。
政通人和、合卺、天作之合、珠 联璧合……
第12页,共227页。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 》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 鼎鬲其间,五味以和”。
刚摘的茄子去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 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新笋、蘑菇、五香 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了,用鸡汤偎干,将香 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 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
第27页,共227页。
文化条件:
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 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
茶卓尔不凡,完美体现了东方自然主义 的神韵。这便是东方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第39页,共227页。Fra bibliotek茶道的基本精神



第40页,共227页。
1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 易《中的“保合大和”。
“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 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 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第29页,共227页。
菜肴、食物的命名,有实有虚,也有虚实并 举,还有全虚,借题发挥的。
写实的菜名,就有很多种。 菜肴:糖醋黄河鲤鱼; 地名加菜料:广东文昌鸡; 店名加菜料:全聚德烤鸭; 主料加配料:葱烧海参; 主料加盛器:荷叶蒸包、铁板烧等; 以主料加药材:人参鸡、咖喱牛肉 ……
第30页,共227页。

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路径与效果

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路径与效果

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路径与效果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

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秉承“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如何让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更好地传播和受到认知,这也是不容忽视的考虑。

一、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教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更能够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度,在教育中进行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性和可持续性。

2. 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各个层面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每一次都是一次传播中华文化的机遇,都将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带来更广泛的影响。

3. 编写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文化需要用更简单、直观、易懂和广泛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传播,编写翻译是其中一种方法。

翻译不但可以将中华文化传入国外,还可以创新、改造、拓展文化的圈层。

二、中华文化传播的效果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还需要经过考虑。

以下是几个值得探讨的方面:1. 影响力影响力度量着一种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认可度、关注度和影响力。

传播效果的影响力,不但能打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障碍,也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共存。

2. 接受程度在国际传播中,文化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独特性。

在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如果传播的内容、方法和宣传不当,就难以被外界所认可和接受,所以需要注重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3. 效益程度文化的传播应该注重问题的实效性和积极性。

如果传播的内容能够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舒适,那么也能有更大程度的推广作用,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大。

三、结语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传承和发展历程,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推广,并通过在上述几点上的不断努力,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和认可,不断丰富、充实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06中华文化流行与传播-2023年高考英语新热点时文阅读

06中华文化流行与传播-2023年高考英语新热点时文阅读

2023年高考英语新热点时文阅读-中华文化流行与传播(2022·河北·高三阶段练习)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a chic(中国风) fever roughly two years ago, Chinese elem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young illustrators and designers. From Chinese YouTuber Li Ziqi to the design of clothes to furniture, Chinese aesthetics(美学)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Wu Yao, a well-known Chinese illustrator and designer,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the emergence of China chic is in fitting with the times and provides ordinary consumers,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with a channel and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Chinese tradition.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popularity of China chic comes from the all-covering nature of Chinese art. For instance, Chinese paintings have an extensive range of subjects and styles. There are a lot of French artists or fashion masters who have a lot of Chinese collections at home.Some experts say that Chinese millennials(千禧一代) are a generation who grew up with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confident in their own cultu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quality, innovati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are willing to experience multiculturalism. Therefore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fidenc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began to emerge among them.At the same time, to satisfy the Chinese market, a lot of foreign brands introduced products with Chinese elements such as "tiger bags" or clothing printed with flowers popular in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it seems that Chinese consumers are not buying these products. This is due to the designer of these product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ey don't know the stories of these cultural relics, so they define a Chinese styl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They don't take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s seriously as we do. As Chinese designers, we carefully searchliterature, lear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o much work before each creation, but they do not care so much about this," Wu noted.1.Why is Li Ziqi mentioned?A.To praise Li Ziqi for her great success.B.To give an example of Chinese aesthetics.C.To show her influence on Chinese aesthetics.D.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know and follow her.2.What makes China chic so popular?A.More art collectors' emergence.B.The easier access to Chinese art.C.The wide coverage of Chinese art.D.People's improved aesthetic standards.3.What might Wu Yao advise foreign designers to do?A.Take their profession more seriously.B.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 China chic.C.Create more products with Chinese elements.D.Learn more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4.Wha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A.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s.B.The popularity of China chic in the world.C.The challenges facing young artists in China.D.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aesthetics.02(2022·江西省乐平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1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2016传统文化的继承优质课

2016传统文化的继承优质课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含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意义)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第9页,共33页。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和贵” — 和谐社会
(传统) ----- (今天)
浩然正气 - 讲正气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
第30页,共33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封建社会,一方面,“孝”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工具,一切听命于“一 家之长”的观念,使人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 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人、爱人、爱 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24页,共33页。
传统思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孟子就提出了, 不要过度捕捞鱼虾,这样才可以不断得到鱼虾, 要按严格的时令进山伐木,这样才能有利于森
林的生长。(“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孟子》)
今天的东北吉林查尔干湖,捕鱼人:严格 遵守着古人的传统思想,猎杀不绝,只捕5
年以上的大鱼,不捕小鱼。
2、 设计师把很多传统文鲜化明元的素,民比族如性中国的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工艺运用到衣服 上,体现了什么?
3、新中装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不继是承被性原封
不动的继承下来了?
相对稳定性
第12页,共33页。
2014年北京APEC上的新中装
3、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1)传 统 习 俗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2)传 统 建 筑 (3)传 统 文 艺 (4)传 统 思 想
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与传播

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与传播

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与传播一、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化故事、民间艺术等。

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民族拥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戏曲、绘画、雕塑、书法、民间艺术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深厚性、多样性,使其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传媒现代传媒是指以电子、网络、数字等技术为基础,通过各种载体向大众传递信息、文化和知识的媒介。

现代传媒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高,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现代传媒包括了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手机软件等各种媒介,其中互联网和手机软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现代传媒在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传播、知识的共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对我们的娱乐、学习、思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三、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民族文化通过现代传媒的快速传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现代传媒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了重新演绎,呈现出文化的新面貌。

1. 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推广现代传媒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电视台经常播出传统文化类的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茶艺大师》等,这些节目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受众。

除此之外,现代传媒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如网络文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渠道。

例如笔者非常喜欢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及其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及其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及其国际传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历经风云变幻,中国文化不仅仍然矗立于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更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则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中国文化及其国际传播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中国文化的现状中国文化是一种涵盖了许多方面的文化,这些方面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历史、宗教、传统医学等等。

这些元素都能深刻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国内,中国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涵盖了多种文化形式,包括了舞蹈、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电影等等,这些形式都成功地吸引了海内外的观众。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有一套独特的汉语文字体系,而汉字也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例如韩语、日语、越南语、藏语、印地语等等。

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例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杂技、民族音乐、武术等也很受欢迎。

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于其他文化。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在文化活动、旅游和商业合作等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

对外的交流过程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形态和特点。

另一方面,传播中国文化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公认的书写汉字的标准,中文阅读起来很难理解。

此外,由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较大,不少人对中国的文化、信仰和习俗缺乏充分的了解,导致误解和偏见。

而在某些时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可能对外国人来说具有敏感性,此时,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海外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在各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中华文化也得以在海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中华文化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们,成为了一个有着广泛和深远影响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它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成果和精神。

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传统医学、武术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越来越为世界所知,并引起了海外人们的兴趣。

在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中国的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政府积极地推广中华文化,主张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让中外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中华文化的学者也在全球推广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美学价值。

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盛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当时,中国的思想、技术和文学艺术品等被传入周边国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启动了现代化革命,中华文化向世界更加广泛地传播。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中也着重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目前,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书籍、美术、舞蹈、剧场表演等。

这些文艺作品除了满足内部需求外,还被制作出口,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近年来制作的电影《大闹天宫》、《功夫熊猫》、《芳华》、《白蛇:缘起》等都在国际上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另外,中华文化艺术节、文化论坛、文化周等活动也在海外举行,以推广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除了文艺作品的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在于传统文化的推广。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和标识符号,如传统绘画、国画、书法、陶瓷、雕刻等,这些文化无形资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这些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华文化能够被更加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课

吴越文化
巴蜀文化
草原文化
滇黔文化
荆楚文化
第21页,共47页。
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民间舞蹈—舞龙
中华文化之
地区文化篇
敦煌文化——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湖湘文化—湖湘戏曲—杂技
第22页,共47页。
第23页,共47页。
思维升华: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看了材料,你能说说二者的差异吗?
感性:
①吴越文化:评弹—饮酒品茗—紫砂壶—盆景—山水画---园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44页,共47页。
6. “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
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 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体现了:( )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第32页,共47页。
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 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第33页,共47页。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 富色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度协调统一。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 人”的“天府之国”。
第17页,共47页。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比例
公元前 6-公元 前1世纪
50%
公元1400年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共7张PPT)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共7张PPT)
②特点:群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而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开展和进步。
表现: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1〕文化传播与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流文化,也包括向世界推广本民族文化。
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共同遗产。
注:传播媒介不等于群众传媒 播的主要手段。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根据开展阶段可以分为传统 传媒和群众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 刷、电子和网络等开展阶段。
第6页,共7页。
4.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文化传播与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 流文化,也包括向世界推广本民族文化。
第5页,共7页。
〔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群众传媒
①群众传媒的含义: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媒叫 群众传媒。报刊、播送、电视、网络等这类传媒被 称为群众传媒。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②意义:是开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播的主要手段。 注: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广泛的,不能理解为只有以上三种。 ③原那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那么。
①成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是民族的,又是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2〕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世界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 表现: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 表现: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了奉献。

中华文化与传播

中华文化与传播

浅谈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摘要:中印交流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

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

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

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

两个大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

关键词:中印交流文化传播中国从西汉起史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印度的记载,印度先后被称为身毒、辛头、天竺、贤豆等,到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是指今日的南亚次大陆,主要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

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及与中国有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

在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曾又多次提到中国,但是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

据中国《史记》的《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汉代西域之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便问此物从何而来。

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东南的一个叫身毒的大国那儿来的,距此数千里,有蜀人在那里卖东西,蜀布和邛竹杖是从他们那儿买来的。

这是古代中印交流的可靠证据。

而且此事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印的民间贸易早已存在。

近代在印度迈索尔发现了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公元前135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到西域各国的通道后,中印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

据《前汉书》记载,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行了大量物质交往。

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水晶、玛瑙等。

在公元1世纪时,从中国向印度传去了桃树和梨树,所以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王子’之称。

后来在中印交流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

据史书记载,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末哀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