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引 导作用,这种引导可能通过教育、宣 传、媒体等多种途径实现,它们对个 体和群体的行为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 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与规律
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存在一 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个体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的集聚 与扩散、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 环境PPT课件
目录
• 人类行为概述 •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
01
人类行为概述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和动态性等特征。
VS
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互动模式 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既包括 个体层面的心理与社会规律,也包括群体 和社会的演变规律。
04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的干预与引导
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倡导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咨询、支持和资源 链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增强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生物学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如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 程和认知机制;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学理论则关注文化传统、价值观和 规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人类行为的类型与层次
总结词
人类行为的类型包括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觉行为 和创造行为;行为的层次包括本能层次、习俗层次、 理性层次和审美层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2023年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旳定义: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用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体现出来旳活动或方式。
二人类行为旳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三人类行为旳分类1. 按照与否符合常规: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2. 按照人生旳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小朋友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3. 以行为旳功能分: 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及社会行为4. 各职业或专业人员应有旳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及政治行为等等四人类行为与否符合常规五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旳差异1. 人类多习得旳行为而动物多基本旳行为;2. 人类行为多变化, 较难预测而动物旳行为甚少变化, 较易测知;3. 在后天获得旳行为中, 动物多制版式旳行为, 而人类则多思索及学习旳行为;4. 人类旳学习及其合用旳行为是传播旳及累积旳。
六人类行为旳一般过程:就是人类旳需要引起行为动机, 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到达旳行为目旳。
包括: 需要动机手段目旳七人类成长旳特性1. 人类旳成长同步受到遗传和环境旳影响2. 人类成长旳影响是互逆旳、双向旳3. 人类成长反应了文化旳差异4. 人类旳成长存在着个体间旳差异5. 人类旳成长是变动旳、不平衡旳6. 人类成长是累积性旳7. 人类成长是循环旳和反复旳8. 人类成长既是持续旳又是非持续旳9. 人类成长是贯彻终身旳八社会环境旳定义: 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错在一起而形成旳社会系统。
九社会环境旳划分1. 微观系统是一种人在平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旳和直接旳接触旳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 例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2. 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旳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旳系统。
如家长3.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旳接触和互动, 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旳群体、组织或机构等。
对一种学生而言, 教育部就是他旳外生系统。
社会工作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
1. 啥是人类行为呢?简单说啊,就是咱人干的那些事呗。
从早上一睁眼是先伸懒腰还是直接跳起来找手机,到晚上是早睡还是熬夜刷剧,这都是人类行为。
它可复杂了,有外显的,就像咱说话、走路、跳舞这些能被别人看到的动作;还有内隐的,比如说咱心里偷偷暗恋一个人,表面上还装作若无其事,这暗恋的心思就是内隐行为。
人类行为是有特点的。
首先呢,它具有适应性。
就像天冷了咱会穿厚衣服,这就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
要是大冬天还穿着短袖到处跑,那不是行为艺术家就是脑子有点不正常啦。
它具有多样性。
你看,有人喜欢安静地看书,有人就爱热闹地去酒吧蹦迪,人和人的行为差异可大了去了。
还有,它具有发展性。
小时候我们可能就知道哭着要糖吃,长大了就懂得自己赚钱买糖,或者为了健康少吃糖了。
2.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是很关键的。
咱的基因就像一个超级神秘的代码,决定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就长得高,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的功劳。
而且啊,咱们的生理机能也影响行为。
要是一个人肚子疼得要死,他肯定没心思去逛街买衣服了,就想赶紧找个医院或者吃点药。
心理因素也不能小瞧。
认知可是个大boss,它影响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比如说乐观的人看半杯水会说“还有半杯呢”,悲观的人就会说“只剩下半杯了”。
情绪也很重要,你高兴的时候可能就会哼着小曲儿到处溜达,生气的时候可能就想摔东西或者跟人吵架。
人格也在背后默默地影响着行为。
一个内向的人可能不太愿意参加大型聚会,而外向的人就像个小太阳,到处散发活力,乐在其中。
社会因素更是无处不在。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那是从娃娃抓起。
如果家庭氛围很和谐,父母很恩爱,孩子可能就比较开朗自信。
要是家庭里天天吵架,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很胆小或者很叛逆。
学校也是个塑造人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相处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还有社会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行为差异可大了。
在一些西方国家,见面可能会拥抱亲吻脸颊表示友好,在咱们中国,可能就握个手或者点点头就行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课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课一、啥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咱就说啊,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这俩事儿啊,就像是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人类行为呢,简单说就是咱每天干的那些事儿,从早上一睁眼是先伸懒腰还是先看手机,到出门跟人打交道是热情打招呼还是默默走过,再到晚上睡觉前是熬夜刷剧还是早早入睡,这些都是人类行为。
那社会环境呢?这可就广泛啦。
社会环境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有各种各样的布景和道具。
它包括咱生活的家庭环境,是温馨和睦呢,还是整天吵吵闹闹;还有社区环境,是干净整洁、邻里关系融洽的那种,还是垃圾到处扔、邻居见面都不说话的;再有就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啦,像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这些大方面。
比如说在一些文化里,大家见面要行鞠躬礼,在另一些文化里可能就是拥抱或者握手。
二、人类行为咋就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啦。
咱先从家庭环境唠起。
你想啊,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都是特别爱读书的人,家里到处都是书,那这个家庭里的孩子大概率也会对读书感兴趣。
为啥呢?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充满书香的环境里呀,每天看着爸妈读书,自己也就跟着学啦。
这就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悄咪咪地就把孩子的行为给影响了。
再说说学校环境。
学校里要是有那种特别浓厚的学习氛围,同学们都争着抢着考高分,参加各种竞赛。
那即使是那些本来有点懒的同学,可能也会被这种气氛带动起来,开始努力学习。
相反,如果学校里整天都是打闹、不重视学习的风气,那好多孩子可能也就跟着放飞自我了。
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可大了。
就拿咱们的传统节日来说,春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回家团聚,贴春联、放鞭炮(当然现在有些地方不让放鞭炮啦,这也是社会环境在变化的一种体现),吃年夜饭。
这种文化习俗就规定了咱在这个时候的行为。
如果有人在春节的时候不回家,可能还会被人说呢。
三、人类行为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环境。
咱可不能小瞧了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哦。
比如说,现在有好多人开始倡导环保,他们自己出门带环保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慢慢地,这种行为就会影响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再影响更多的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57、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严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许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 人类需要 二、 人类行为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 社会环境的含义 二、 社会环境的类别和特点 三、 社会环境的构成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 二、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 三、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交互影响的不对等性 第四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取向 一、 生物学研究取向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 三、 社会学研究取向 四、 社会工作研究取向
二、 人类行为 (一)含义 • 人类行为,是指人的一切活动,不仅包括 外在的可以观察和测度的活动,还包括内 在的、不易被观察和测度的心理活动。狭 义的人类行为仅仅是指外在的可观测的行 为活动,包括表情、外部语言、动作等。
(二) 人类行为的特点 • 1. 适应性 • 2. 多样性 • 3. 关联性 • 4. 变化性 • 5. 可控性
• (三) 人类行为的分类及其判断标准
• • •
•
•
•
•
1. 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 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1) 统计规律方面。如果个人行为与大多数人行为一致或相似,就属于正 常行为;反之,与大多数人的行为相左或偏离,就属异常行为。 (2) 社会规范和文化方面。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许,与文 化内涵一致,则为正常行为;否则,不为社会规范容许,不为社会文化价值 观接纳,甚至排斥和否定,为异常行为。例如对大多数地区和民族来说,吸 烟为正常行为,吸毒则为异常行为。 (3) 适应性方面。个体行为与环境适应较好,互动良好,能较好地发挥社 会功能,为正常行为;否则,个体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无法与环境协调,则 为异常行为。 (4) 个体感受方面。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一个衡量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 亲人去世,一般人都会伤心难过,这是正常行为;而造成自身痛苦压抑、无 法正常工作、生活,则为异常行为。 (5) 发展规律方面。个人行为符合个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化的发展程度, 也就是符合行为发展的周期规律,即为正常行为;反之,则为异常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概念;b.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c.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相互关系的理解。
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第二章:家庭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家庭环境的概念;b.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第三章:学校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学校环境的概念;b.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 教学内容:a. 社会环境的概念;b.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c.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理解;c.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社会环境又是由人类的行为所塑造和改变的。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的关系。
人类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人类的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表现出友善、合作的行为,而在一个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竞争、冷漠的行为。
因此,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的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直接制约和约束,例如法律、道德规范等。
这些规范和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间接的影响则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态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体行为。
例如,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信念会塑造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因此,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也存在着相互调节和反馈的关系。
社会环境不仅影响人类行为,人类的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并进一步改变人类行为的模式和方式。
例如,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调节和反馈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社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社会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人们的行为差异,同时人们的行为也会进一步塑造和改变社会环境。
因此,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区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特点和社会变迁的原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重点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人类成长
第一节
人类行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涵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 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 在隐秘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
社会工作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 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 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 2.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三)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大众普遍认为人的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别, 但是两者的绝对区分极其困难。按照社工视角, 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 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因此,正 常和异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 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的相对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 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一、 社会环境的涵义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 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人不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 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 叉场景之中的。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 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 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 对等。
(三)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认知、 社会心理和精神四个层面,个体每阶段的发展都 是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们的行为和思维都深深影响着环境和社会。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类行为的后果可能是正面的、消极的或中立的。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人类行为如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意义。
社会环境是怎样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环境包括人们居住的地区、他们所生活的文化、社区、社交网络以及与个人有关的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
这些环境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和社会影响文化为个体提供了价值观、信仰、甚至是行为方式等共同价值。
这些共同价值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意义和取向,因此个体行为将被文化所塑造。
各种文化相对,因此,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在美国,个体更注重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在日本,个体更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价值观。
社区和社交网络影响社区和社交网络也影响个体的行为。
个体所处的社区环境可以对其价值、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同样是重要的,因为它包括与其他人的互动和体验,并极大地影响其行为。
比如说,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可能会影响他的职业、婚姻、教育和政治观点。
政治、经济和环境影响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同样影响个体行为。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互动。
自然环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可能影响我们的购物、工作和消费等健康和生命周期中的其他方面。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决策、生活、消费和行为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提醒着我们,我们不应视社会环境为被动的影响。
相反,我们应把握机会,利用不同环境提供的资源,让个人行为对环境和周围社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重要性缘由如下:多元发展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创造和保障环境。
多元社会环境可以让人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通过多元的社交网络,个体可以结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个体的原创性和创造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人类的生物学特性1.2 人类的行为模式1.3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4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环境的定义与特征2.2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2.4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3.1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3.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2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3 社会媒体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4 社会政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5.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模型5.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应用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社会环境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6.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6.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6.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7.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影响7.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约束的影响7.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激励的影响7.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的关系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8.1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8.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压力的影响8.3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适应的影响8.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九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9.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方法9.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效果9.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策略9.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的应用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0.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新趋势10.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挑战与困境10.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10.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分析11.1 社会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社会环境政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1.3 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二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变化趋势12.1 社会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1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12.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策略与方法12.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3.1 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特点13.3 跨文化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4 案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14.3 促进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策略14.4 案例分析:可持续性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五章:实践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15.1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践项目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3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与反思15.4 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全面覆盖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发展关系、行为调节、心理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趋势与挑战、政策分析、变化趋势、跨文化视角、可持续性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第五章__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人阶段的特性
1、生理衰退越来越 显著; 2、社会角色发生多 角度改变; 3、认知和心理的变 化;
4、社会环境具有重 要影响。
二、老人问题及对策
(一)老人的主要问题
(1)经济收入减少; (2)情感生活弱化;
婴儿,需要学习一些行为, 需要耐心劳动,需要相互帮 助,同时完成某项工作还很 可能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或 愉悦。 成年人与小孩打交道,而只
做很少工作或根本不干活的
儿童,则更有空闲时间与同 龄伙伴玩耍。
舍不得孩子干活,有百弊 而无一利。
人类的所有美德,都与劳 动有关。
古人有云:
不吃苦中苦,
难为人上人。
2010年11月5日输毕
课程作业:
社会工作的现状调查和未来展望
(西方、世界、中国、浙江、金华等某地皆可, 文献与实地皆可,作为平时成绩;不少于1500 字,形式完整,包括封面;12月7日前交课代表, 时间许可的话,要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稳定;
(3)容易接受同辈团 体的行为标准。
总体而言,由性成熟到 20 岁的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和
科学推理能力不断提升,自
我中心继续发展,努力寻求 自我的身份。
(三)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
1、与双亲和教师关系疏远,与同伴的关系
极其亲密。 2、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3、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3)各类疾病增加。
(二)加强老人服务的对策
1、关注、帮助满足老
人的生活需要; 2、协助老人恢复受损 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功能;
3、协助老人积极参与
社会生活,丰富社会 关系; 4、协助老人面对死亡 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
创新与变革
要点一
总结词
创新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个体应对社 会变化的积极方式。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创新和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个体应对社 会变化的积极方式。个体通过创新和变革来适应社会环境 的变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创新和变革不仅体现在科 技、经济等领域,也体现在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个 体通过创新和变革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素质 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家庭环境
01
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习
惯、价值观和人格发展。
02
家庭结构对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大家庭等)会对个体行为产
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独立自主。
03
家庭教育方式对行为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如专制、民主、放任等)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民主教
文化传承对行为的影响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ART 03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反 作用
REPORTING
社会规范与制度
社会规范
人类行为通过形成和遵循社会规范,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它们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
群体行为案例
总结词
群体行为案例主要探讨群体内部的行为特征 、互动方式和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详细描述
例如,一群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一项公 益活动,通过集体行动影响社会观念;另一 个例子是某个行业内的企业合作形成寡头垄 断,共同控制市场价格。这些案例有助于理 解群体行为的规律、社会影响和潜在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生存的空间、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城市、国家等所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因素。
人类行为主要指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各种方面。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印象深刻,往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的互动、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行为、消费观念等,对环境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来引导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浪费和排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措施来规范人类行为,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我们才能真正使得每个人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消耗方面有所贡献,实现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政策等途径,促进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 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2. 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P2 人类行为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求,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生理行为:吃饭睡觉生育社会行为:交友等等外显行为:可直接观察的内在行为:不容易直接观察,如情感活动,思考过程。
个人行为或集体行为理性行为或非理性行为(1、接触与摩擦 2、情绪感染 3、集体激动)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相对标准:1、符合社会规范,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2、良好的社会适应,正常的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异常行为社会适应性不良或适应困难的行为,通常会带来危害。
3、健康的个体发展。
当个人行为符合个人生理、心理、情绪发展阶段特征的可归属为正常行为。
)P6 暗示直接暗示: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直接发出暗示。
间接暗示:对不确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反暗示: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有意识反暗示:激将法等自我暗示:又叫自我控制,依靠思想语言想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情绪和意志,加深观念认识,执着某一行动。
P7 塔尔得人类行为模仿的主要定律1、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2、因传递而是信号减弱时会导致模仿变形人类行为模仿逻辑定律:1、逻辑冲突率。
发明与旧物相悖,二者发生冲突,不易被接受,需经过长期的冲突、摩擦、选择后方被接受。
3、逻辑结合率。
发明与旧物不矛盾,模仿加入原有事物,成为文化积累。
人类模仿非逻辑定律:1、模仿总是由内向外,先是思想模仿,后是行为模仿。
先是目标模仿,后是手段模仿。
2、模仿是向上的。
地位低的人模仿地位高的人。
3、模仿新奇与模仿古老互相交提。
P8 竞争与冲突竞争与冲突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类型。
生物竞争:生存竞争,生物本能,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社会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竞争因不同的标准被分为不同的种类(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等等)社会竞争发生条件:1、资源分配不均。
2、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竞争目标。
3、对象相同。
3、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4、一方成功。
另一方丧失机会。
社会冲突:是一种互相反对的行为方式,它与竞争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所不同。
竞争与冲突区别:1、冲突带有敌对情绪。
2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态度等方面的对立,是互相反对,互相打击的。
P10 调适与同化调适:人们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调试。
2人类与社会环境的调适。
社工开展以调适为目标的服务:1、由冲突引起的调试,在冲突过程中和冲突结束后都需要调试,人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冲突中或冲突后的社会环境。
2、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人需要调适自己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3、由于文化交流或人口迁移引起的调试。
同化:调适的进一步发展。
是社会成员完全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习惯,接受了新的社会环境。
或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个人融化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
同化的原因:人口社会流动和社会文化交融。
人口流动引起同化的形式:通婚,移居,入侵。
文化交融引起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变迁。
同化的一般规律:先进文化同化落后文化。
语言是同化的媒介,也是同化的重要内容。
P12 差序格局费孝通提出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
人们行为和人际关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己”为中心。
差序格局中的“己”是从属于家庭的社会个体。
差序格局主张建立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秩序。
主张人治和因人而异,在此基础上实现天地人的内在和谐。
P14 各个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引入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
解决之后,个体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同时发展出某种品质或美德。
如无法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停滞。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主题的动作,个体主要运用组织,同化,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发展心理。
组织是最基本的一环,同化和顺应辅助。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各阶段的时间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哈维格斯特的人生发展阶段与任务理论:个体学习过程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个体是不能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去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这就会产生许多加速学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使个体感到不适,由此产生心理危机和冲突。
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
促使个体去完成发展任务的力量有:1、来自身体成熟和体力发展规律。
2、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和社会期望。
3、基于或直接来自于个体自身价值观和抱负。
P25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个体免于恐惧、孤独、希望得到保障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体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获得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个人获得他人或社会尊重的需要P27 人类需要理论多依和高夫《人类需要理论》:健康和自主为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满足,社会成员才能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避免受到伤害。
满足物类别:营养食物和干净的水;保护性的房屋;没有伤害的工作环境:没有伤害的物理环境;适当的健康照顾;儿童的保障;重要的初级人际关系;安全的物理环境保障;安全的经济保障;适当的教育和安全的计划生育和儿童照顾。
基本需要具有普世性。
P28 自然环境的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通常所称的自然界P30 社会环境的含义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一般指围绕某个人或者人类的外部世界。
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P33 什么叫社会角色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处于特定地位,并按照这个地位规范行为,这就是个人的社会角色。
第二章P51 投射合理化升华(防御机制调节心理)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归之于某一外部对象,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感情或倾向。
合理化:个体遭受挫折时利用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隐瞒自我动机,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适应性的防御机制。
阿德勒荣格主要心理学观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主要是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人出生便有自卑感,个体渴望对这种自卑感进行补偿,并追求完美,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中心思想。
以社会利益为目标的生活风格才是正确的生活风格。
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了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理或精神最重要的无意识部分源于人类遥远的过去,这便是集体无意识,这反应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影响人的思维、情绪、行动,决定人类先天的特定反应倾向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或古老的意象。
人类心理类型说:个性有内倾和外倾。
四种功能: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外倾-内倾:个体较多注意外部客观环境还是内部概念或思想架构。
感觉-直觉:收集信息时重视感官经验还是辨别寻找事物的意义。
思维-感情:做决定时依据客观的逻辑推理还是主观的情感和价值。
P62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或在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P65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描述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问题推理的。
目的: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道德水平,个体之所以遵守规则的原因是外在的而非内化的。
个体的道德判断基于自我需求的满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
儿童的道德判断取向是服从与避免受罚。
第二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
以自我需求为优先考虑倾向,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理解不同个体的想法。
习俗道德时期:道德取向由利己转变为对社会的整体运作有帮助的判断标准。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符合他人要求为导向。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为导向。
后习俗道德时期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会有所不同。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平、公正、尊严这些普遍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P6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们能够通过直接经验学习,更注重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学习是以认知为中介的,而非环境的必然结果。
观察学习需要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产生和动机过程。
P71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人类具有更高级的天性。
致力于研究健康的人,提出自我实现概念,具体指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层次。
高峰体验,自发产生的神秘感。
P72积极关注全功能人积极关注:从自我知觉开始,人就开始产生被人爱。
被人喜欢和被人认可的需要,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并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强烈而持久的动力源。
全功能的人:1、全功能的人适应良好。
2、对经验持开放态度,刺激物无论是机体内部还是外界环境,都顺利地被自我接受。
3、生活在当下即存在生活。
4、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别人建立和谐关系。
5、他们更加整合、更加完整。
6、他们具有对人性的基本信任。
P75布鲁默符号互动论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符号是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和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三个前提:1、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
2、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3、在人与事物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
总结:1、符号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4、符号互动是能动的、可变的过程,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随符号互动的变化而变化。
P76印象管理当个体与他人接触时,个体会试图通过操作情境、仪表、举止等,控制或引导他人对他的印象。
第三章P84 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功能1、提供感情支持2、满足性爱3、生育和社会化4、家庭保障的功能5、经济活动的功能P89群体的类型功能什么叫群体含义:取决于不同理论家的研究重点,一般定义为群体指二人以上,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的活动,以获得某个目标的人所组成的小型集合。
四个要素:1、群体成员交往具有社会性。
2、群体成员的交往具有规范性和目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