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_张三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张三夕杨毅
提要: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

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
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
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关键词:王应麟朱熹吕祖谦学术渊源
作者张三夕,男,195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毅,女,1983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武汉430079)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

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官至礼部尚书。

宋亡,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二十年后卒。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5困学纪闻6、5玉海6等七百余卷。

王应麟蔚为一代大儒,是宋末元初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

本文在全面把握王应麟学术著作及文集的基础上,针对以往讨论的薄弱部分,从多方面来分析,力求使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展示的更为充分贴切。


关于王应麟的学术渊源,历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源自朱熹,二是认为他兼治众家,不主一说,以吕祖谦为主。

(一)源自朱熹
明代贝琼(1310)1384)在为王应麟之孙王厚孙所作5故福建儒学提举王公墓志铭6中首次提到了王应麟的学术渊源问题,其曰:
宋之南文献故家多萃于四明,而世其学者有王公叔载焉。

盖自厚斋尚书倡学者以考亭朱氏之说,一时从之而变。

故今粹然皆出于正,无陆氏偏驳之弊,而叔载又能守之不失。

¹
王应麟的家乡鄞县,正处四明,该地陆学十分兴盛,有/四明之学多陆氏0之称。

贝琼认为正是王应麟提倡朱熹之学,四明之地的学术风气得以回到朱熹学统的正道,不再有陆氏心学的偏驳之弊。

他把王应麟视为朱熹传人之意甚明。

元代黄溍论及四明之学曾曰:/时四明之学祖陆氏而宗杨、袁,其言
¹贝琼:5清江文集6,5四库全书6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28册,第493页。

朱子之学者自黄氏震、史氏蒙卿始。

0¹和贝琼同时的学者王祎(1322)1373)也曾曰:/陆氏之传为慈湖杨简氏、洁斋袁燮氏,皆四明人,故四明学者祖陆氏而宗杨、袁,朱氏之学弗道也。

东发黄震氏、果斋史蒙卿氏者出,而后朱氏之学始行于四明。

0º二人都认为自从黄震、史蒙卿出现后,朱熹之学才流行于四明之地,并未提及王应麟,可见在他们看来,王应麟并不算是朱熹继承人,至少不是重要的继承人。

黄溍生活在元代,距王应麟不远,且与王应麟之子王昌世交情甚好,撰有5王昌世墓志铭6,其观点当引起重视。

朱熹理学在明代是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正如王祎所说:/今国家建学立师,设科取士一用朱氏说,天下学者咸推朱氏为大宗,而四明陆氏之学莫或讲矣。

0贝琼首次提出王应麟在四明之地倡朱氏之说,但又并未指出二人渊源何在,不免有借王应麟为朱子之传人来标榜王叔载之意。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编撰5宋元学案6时,继承了贝琼的观点,对于王应麟的学术概貌,如此描述:然则,四明之学以朱而变陆者,同时凡三人矣:史果斋也、黄东发也、王伯厚也。

三人学术既同归矣,而其倡和之言不可得闻,何也?厚斋著书之法,则在西山真为肖子矣。

»
黄百家认为王应麟学术指归和史蒙卿、黄震一样,皆为朱子之学。

王应麟与朱子的渊源是由真德秀联系起来,黄百家本意也是要将王应麟列于5西山真氏学案6。

清朝四库馆臣于王应麟著作提要中描述王应麟学术之得失,亦提到王应麟学术出于朱熹。

5困学纪闻6提要曰:
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

虽渊源亦出朱子,然书中辨正朱子语误数条,如5论语注6 /不舍昼夜0/舍0字之音,5孟子注6曹交曹君之弟,及谓5大戴礼6为郑康成注之类,皆考证是非,不相阿附,不肯如元胡炳文诸人坚持门户,亦不至如明杨慎、陈耀文、国朝毛奇龄诸人肆相攻击,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弇陋。

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

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

¼
5通鉴答问6提要曰:
书以5通鉴答问6为名,而多涉于朱子5纲目6,盖5纲目6本因5通鉴6而作,故应麟所论出入于二书之间。

,,与应麟所著他书殊不相类,其真赝盖不可知。

或南宋末年洛、闽道盛势足以倾动一世,莫不依草附木假借末光。

王厚孙刻5玉海6时遂伪作此编,以附其祖于道学欤?然别无显证,无由确验其非,姑取其大旨之不诡于正可矣。

½
在认为王应麟学出朱子的同时,四库馆臣还有如下观点值得注意:一是王应麟没有像元胡炳文诸人那样坚持门户之见,能够兼收并取汉宋之学,可见其学术并不是全部采自朱熹。

二是四库馆臣认为5通鉴答问6道学气与其他著作不同,有可能是王厚孙伪作,附其祖于道学,借以抬高其地位,似又指明王应麟的学术不属于道学一类,而与朱熹之学有别。

在四库馆臣那里,王应麟渊源出自朱子似乎已是人所共知,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并未在深层上揭示王应麟学术与朱学的联系,甚至在论述中还提出了对王应麟学出朱子的质疑。

1974年,钱穆在5王深宁学述6一文中,专门探讨了王应麟与朱熹之学的联系,认为王应麟学问源自朱子是/自元以下学术界之公论0。

现就其论据一一分析之。

1.援引前人认为王应麟学出朱子的观点,如贝琼、四库馆臣。

已于前详辨之,此不赘述。

2.对朱、吕二人称谓不同。

钱穆曰:/深宁引朱子,必称文公,又曰子朱子。

其于东莱,则或称先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¹º»¼½黄溍:5程先生墓志铭6,见5文献集6,5四库全书6本,第1209册562页。

王祎:5送乐仲本序6,见5王忠文集6,5四库全书6本,第1226册114页。

黄宗羲:5宋元学案6,中华书局,1986年,第2858页。

5困学纪闻提要6,见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商务印书馆,第23册41页。

5通鉴答问提要6,见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商务印书馆,第17册81页。

儒。

其于朱吕两人之轻重,即此小节可见,亦可见谢山言之无证。

0王应麟著作中提及吕祖谦时,多用他的谥号吕成公,确如钱穆所言,也有数次以/先儒0来指称。

但王应麟亦曾用/先儒0来指称朱熹,如5困学纪闻6卷六:介子推曰:/身将隐,焉用文之?0君了之潜也,名不可得闻。

先儒谓召平高于四皓,申屠蟠贤于郭泰。

此句亦见于5朱子语类6:/召平高于四皓,但不知高后时此四人在甚处。

0所以,从王应麟/先儒0之称呼,无法考证其对朱、吕之轻重。

对于/子0的尊称,王应麟亦曾用于吕祖谦,如5困学纪闻6卷二o:/鸡鸣咸盥栉,问讯谨暄凉:朱子之诏童蒙也。

观起之早晏,知家之兴废:吕子之训门人也。

0的确,王应麟称/朱子0次数多于/吕子0,但历来学者称吕祖谦为/吕子0者相当少,王应麟乃其中一位,可见对于吕祖谦相当尊敬。

3.王应麟与明末顾炎武身世相同,5困学纪闻6与5日知录6极为相似,可以顾炎武之思想来反观王应麟。

5王深宁学述6一文中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分析王应麟与顾炎武之间的联系,多集中于二人对亡国之悲和自我修持的认同上。

对二人思想之联系,钱穆列举王应麟5诸经通议序6中曰:/圣人作经载道,学者因经明道。

0并由此得出:/深宁言作经载道,因经明道,亦可谓即是亭林经学即理学之先声。

0顾炎武生于明末清初,与王应麟身世极为相似,其代表著作5日知录6考证经史,确是受5困学纪闻6一书影响甚大。

窃以为仅由二人身世之感相同,对经学都很重视,就将顾炎武之思想特征加于王应麟身上,太为牵强。

4.王学麟学术精神血脉不失为朱子之嫡传,在治经、治诗、重视小学及理学思想上皆是源自朱熹。

对于王应麟与朱子之学面貌不同的事实,钱穆如此说:/东发、深宁二人,乃于朱学流衍中,能兼得博文、约礼二者。

惟东发似稍偏于性道,深宁似稍偏于经史。

然虽畸轻畸重,各求一以贯之,固非偏于此而绝于彼。

0钱穆之结论多由单例得出,且王应麟生活之时代,道学已被视为正统,朱熹及其5四书章句集注6极受统治者推崇,王应麟治经、治诗受到朱熹之影响也无足为奇。

众所周知,钱穆极其喜欢朱熹,曾说:/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0¹将王应麟归于朱熹学脉,当也有此偏爱之影响。

且钱穆的论述中,皆举5困学纪闻6论证,5困学纪闻6是王应麟代表作,但不能代表王应麟所有著作,也不能由此来概括王应麟之学术总面貌。

钱氏极为批驳全祖望/深宁学出东莱0的观点,但整篇文章中没有提及吕祖谦之学术及王应麟与其不同之处。

故其观点也不能让人信服。

今人论及王应麟学术渊源时,也有不少持其学出朱子之观点,如台湾何泽恒5论王应麟之经史学6、吕美雀5王应麟著述考6、何俊5南宋儒学建构6等,但论据多是在钱穆基础上的发挥。

(二)不名一师,以吕祖谦为主
王应麟不名一师,学术主要渊自吕祖谦之说法,首先来自全祖望。

全祖望5宋元学案6,始别为5深宁学案6,其言曰:
四明之学多陆氏,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学。

而深宁绍其家训。

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从楼迂斋以接吕氏,又尝与汤东涧游。

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

和齐斟酌,不名一师。

º
又作5同谷三先生书院记6,其言曰:
王尚书深宁,独得吕学之大宗。

或曰:深宁之学,得之王氏埜,徐氏凤,王、徐得之西山真氏,实自詹公元善之门。

而又颇疑吕学未免和光同尘之失,则子之推为吕氏世嫡也,何欤?曰:深宁论学,盖亦兼取诸家。

然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

况深宁少师迂斋,则固明招之传也。

»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¹º»钱穆:5朱子新学案6,巴蜀书社,1986年,第1页。

黄宗羲:5宋元学案6,中华书局,1986年,第2856页。

全祖望:5鲒埼亭集外编6,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71页。

其又为5宋王尚书画像记6,亦曰:
先生之学,私淑东莱,而兼综建安、江右、永嘉之传。

¹
全祖望认为王应麟不名一师,于朱、吕、陆三家都有渊源,在综罗文献上,主要是得吕学之大宗。

总观王应麟十三部学术著作,综罗文献确是其一个显著特点,和吕祖谦极为相似。

全祖望论述涉及到王应麟总体学术情况,而不是仅仅就5困学纪闻6一部著作来得出结论,从而使得这一结论较为令人信服。

但全氏仅指出了王应麟与吕祖谦在学术特色上的相似,还未涉及到钱穆所说的/精神血脉0,这也是其遭到钱穆大力批判的一个原因。

童槐5四明文献集后序6也持此种观点,其言曰:
先生承明招学派,兼绍朱、陆,旁逮永嘉,凡讲求心性、抽讨载籍、究明古今、经制治法,可以佐庙谟裨掌故者,罄生平著书之蕴一见诸文。

故所列各首经史,理学隐现其中,大而法象舆地,小而名物数度,无不研极原本,昌黎所谓/侈之以诗书六艺之学,先圣贤之德音,以成其文,以辅其贤0,非大儒孰能与于斯?,,昔西山真氏卜吕成公有千载之功、数世之泽,先生与成公代兴者,斯文功泽之远且广,则吾乡固不得而私之也。

º
童槐盛赞王应麟学识广博,将其定位于大儒。

/昔西山真氏卜吕成公有千载之功、数世之泽0,»出自真德秀5东莱大愚二先生祠记6/成公所传中原之文献也,其所阐绎河洛之微言也。

扶持绝学有千载之功,教育英材有数世之泽0,童槐认为王应麟和吕祖谦的相似之处正在于此,能够接中原文献之传,成就广博学问,并能扶持绝学、教育英材,这一分析比较准确。

今人王文华5王应麟及其3困学纪闻46一文中论及王应麟学术渊源时,指出王应麟的学术思想与南宋三种学派都有关系。

朱学、陆学于经书都十分重视,故应麟对经学也加以研究。

其十分注意对文字的训诂、书籍的考核也主要是受朱熹影响。

但王应麟主要师法重视历史文献的吕祖谦,以成为通儒为己任,不仅止于经学而已。

王文华的论据主要是集中于王应麟知识广度及对自身定位与吕祖谦较为一致。

侯外庐主编5宋明理学史6中论及王应麟时将其视为/吕祖谦的后学0,认为王应麟的理学思想渊源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承受了吕祖谦的婺学,其论据有:一、吕祖谦的家学渊源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名一师0、/不主一说0,王应麟正是如此。

二、吕祖谦以/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0而著名于世,而王应麟爱好/搜罗文献0,这种学风特点,显然是受吕祖谦之影响。

三,从内容上来看,吕祖谦的婺学,其特点是调和朱、陆而又偏于陆,同时又受陈亮、叶适功利学说的影响,提倡经史以致用。

王应麟继承了吕祖谦的这一思想传统,故其理学概貌是/兼绍朱陆0而偏于陆,并/旁逮永嘉0。

论述比较全面,但由于本书认为王应麟思想特色并不显著,故对其理学思想及与吕祖谦的联系论述甚为简略,没有提供充分材料依据。

以上分析可知,古人论王应麟之学术渊源多侧重于/印象式0或/标签式0,今人论述则大多/以偏概全0,要么以5困学纪闻6一书代替王应麟之整个学术面貌,要么仅论述其学术风格而忽视其思想,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王应麟的学术渊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王应麟生活在南宋末年,宋代是理学鼎盛时期,远有关、洛之学和二程诸公之学,近有朱熹之理学、陆九渊之心学、吕祖谦之婺学及永嘉事功学,这些学者的思想自然会被博学的王应麟所广泛涉猎,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¹º»全祖望:5鲒埼亭集外编6,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15页。

王应麟:5深宁文钞摭余编6,见5四明丛书6,四明张氏约园刊本,1933年。

真德秀:5西山文集6卷二五,5四库全书6本。

构成他学术思想的背景及来源。

考察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不能只看别人的标榜,应从他的学术著作出发,找出他的学术思想与谁更为接近,受谁影响最大。

王应麟的师承,主要有三:乡先生吴参倚、父亲王撝及王埜。

吴参倚是何人,有待详考。

王撝是楼昉的门生,楼昉又是吕祖谦的高弟,可见,吕祖谦的婺学是王应麟家学的一个方面。

王应麟的家乡鄞县,正处四明,该地陆学十分兴盛。

王应麟在5九先生祠堂记6中盛赞的南宋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皆亲炙于陆九渊,陆氏之学遂大盛于四明。

同时,王撝亦师史独善,史独善是陆象山高弟杨简的门人,故王应麟与陆学也颇有渊源。

王应麟侍父于婺州时,又从王埜受学。

王埜之父王介是吕祖谦的高弟,王埜后来又从学于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 /学义理之奥0,因此,王应麟/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0。

为官期间,又与/兼治朱、吕、陆之学者0汤东涧比邻而居,朝夕讲道。

可见,从师承上来看,王应麟与朱、吕、陆三家都有联系,因此无法单从师承上断定其学术渊源,还需辅以对王应麟思想、学术特色的考察。

王应麟著作学术色彩浓,思想性弱,把握其思想一直是历来研究王应麟中的一个难点,钱穆等研究者多以5困学纪闻6一书来阐明王应麟的学术是朱子之学,继承了朱子的精神血脉。

王应麟5困学纪闻题识6自云:/幼承义方,晚遇艰屯;炳烛之明,用志不分。

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0¹,所谓/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0是在乱世中重新寻求对个人价值的确认,做一个真正的儒士,从而与下民相区别,这也是王应麟对5困学纪闻6主旨的一个自我确认。

在书中,我们也可看到大量的义、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以及他民族气节的流露。

且5困学纪闻6一书也是王应麟为寻求一个学术上的突破,考据功夫深厚,但多案而不断,也难以从中看出王应麟思想之确指。

论述古人之思想,还有一个材料依据为其诗文作品,王应麟文集现存有5四明文献集6五卷、5深宁文钞摭余编6三卷,虽所存不多,但其中思想之表述远比十三种学术著作要多,而这一点历来被研究者所忽视。

总观王应麟的序、记、跋及诗作,一个显著的思想特色就是融合朱陆,兼综各家之学。

5广平书院记6首言:/乾道、淳熙间,正学大明,朱子在建,张子在潭、吕子在婺、陆子在抚,学者宗之。

0º不仅将朱学、张学、吕学、陆学皆视为正学,而且也用/子0来尊称张栻、吕祖谦和陆九渊,与朱熹称呼一致。

5跋3袁洁斋答舒和仲书46一文是王应麟对前辈学术思想的体认,也是其思想之自我表述。

原文不长,兹录于此:
右,洁斋袁先生答广平舒先生和仲书,掇其要切者。

如昔子朱子有言,子思教人之法,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

陆子静所言,专是尊德性。

洁斋先生之学,陆子之学也。

观其尺牍皆勉学之要言,盖尊德性实根本于学问,未尝失于一偏,是亦朱子之意也。

所谓/但慕高远,不览古今,务为高论,不在书策0者,箴末俗之膏肓,至深至切。

所谓/古人多识前言往行,日课一经一史0,斯言也,学者当书绅铭几,昼诵夜思,尊所闻,行所知,可不勉欤!至于因晚杨梅之馈,推之于大才晚成,此格物之学,一草一木之理必致其极。

节或亏于晚,学或倦于耄期,俛焉孳孳,不知年数之不足,尤当以是自儆。

5书6不云乎:/汝丕远,惟商耉成人,宅心知训。

0嗟尔后进,惟宪法是式,沈潜乎经术,贯穿乎史籍,外以致用,内以崇德,费隐一原,敬义俱立,庶正学之不坠,尚前修之可及。

王应麟识。

此文中,王应麟既认同朱熹格物致知之思想,/一草一木之理必致其极0,同时又提倡融合朱、陆,将尊德性与道问学结合起来。

他又指出/古人多识前言往行,日课一经一史0的重要性,认为后进应该/沈潜乎经术,贯穿乎史籍,外以致用,内以崇德0,只有将经术与史籍、致用与崇德结合起来,才能使/正学不坠0。

这又体现了吕祖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德0的思想以及对史籍重视的态度。

王应麟的家乡四明地区先儒前贤如杨简、舒璘、袁燮诸人皆崇陆学,王应麟曾作5慈湖书院记6、5广平书院记6、5先
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¹º王应麟:5困学纪闻6,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4页。

王应麟:5四明文献集6,以下所引王应麟之文不注明处皆出自5四明文献集6。

贤祠堂记6、5义田庄先贤祠记6、5九先生祠堂记6等,对这些先儒前贤的德性、学问极力褒扬,于心学也十分服膺。

其文章中曾多次提到/心0之重要性,如/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0(5庆元路建医学记6);/义理在人,万古无弊,秉彝好德,谁无义心,是心可泯,则是义可废0(5义田庄先贤祠记6);/若保赤子,心诚求之。

推是心达于政,蒲、密、中牟之化可复也0(5奉化重修县治记6);/大哉心乎,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0(5洁斋袁先生传6),可见王应麟又十分推崇陆学。

当南宋末年朱熹、陆九渊阵营中的中坚分子相继逝世后,宋末元初的理学已客观上呈现朱、陆合流之趋势,王应麟的高徒袁桷、史蒙卿等人皆持朱、陆会同的论调。

在这一理学背景下,王应麟的思想也不会有单一、突出的一面,而显得比较博杂,全谢山称/深宁论学,盖亦兼取诸家0,童槐5四明文献集后序6认为王应麟之学/承明招学派,兼绍朱、陆,旁逮永嘉0,这些确是中肯之说。

在经学上,王应麟受朱熹影响颇深,对经书十分重视。

汉代郑玄的5周易注6、齐、鲁、韩三家诗说早已亡佚,王应麟却下了大量工夫,从其他书籍中辑成5周易郑康成注6和5诗考6二书,从而使两汉经义能够重新为学者所掌握。

5诸经通义序6有曰:/圣人作经载道,学者因经明道。

0其对经的认识和朱熹一致。

同时,王应麟还对朱熹的经学成就十分欣赏,也吸取了朱熹的某些经说。

5诗考略序6中曰: /诸儒说5诗6,一以毛、郑为宗,未有参考三家者,独朱文公5集传6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

,,应麟窃观传记所述三家绪言,尚多有之,罔罗遗轶,傅以5说文6、5尔雅6诸书,萃为一编,以扶微学,广异义,亦文公之意云尔。

读5集传6者,或有考于斯。

0其治诗、治经宗朱熹之意显然。

对于/史0,王应麟也十分重视。

王应麟现存十三种学术著作,四种为经部,五种为史部。

5困学纪闻6卷二o,专名/考史0虽只有六卷,但关于历史方面的考证在说经、天道地理、诸子及诗文评中都有体现,从整体来说,5困学纪闻6中的史学内容占大多数。

在5跋3袁洁斋答舒和仲书46一文中,他也反复强调要/日课一经一史0、/沈潜乎经术,贯穿乎史籍0。

5困学纪闻6卷二o中有言:/晁景迂曰:-博之以5五经6而约之以5孝经6、5论语6;博之以太史公、欧阳公5史记6而约之以5资治通鉴6。

.康节先生曰:-二十岁之后,三十岁之前,朝经暮史,昼子夜集。

.学者当以此为法。

0¹这种对史籍的态度与朱熹绝不相类,却与吕祖谦较为相似。

考王应麟十三种学术著作,一个显著特色是遍览群书,征引浩博,继承前人文献之传。

王应麟对于前人的文献之功也尤为重视,如他称赞洪公焘/学问政事得于文献之传0;四明地区/父兄师友,诏教琢磨,百年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0;/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甚,天典民彝之统纪,赖以不坠0。

/中原文献之传0、/文献大家0是吕祖谦的主要学术特色,这不仅是吕祖谦对家族之学的自我表述,而且也是南宋至今的学者对吕氏之学所达成的共识。

其弟吕祖俭为其所作5圹志6云:/公之问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

0真德秀曰:/东莱吕成公接中原文献之正传。

0º清全祖望曰:/中原文献之传独归吕氏,其余大儒弗及也。

0»王应麟得吕祖谦之/文献大传0首先得益于博学宏词科。

/宋自绍圣置宏辞科,大观改辞学兼茂科,至绍兴而定为博学宏辞之名,重立试格,于是南宋一代通儒硕学多由是出。

0¼报考博学宏词科需熟读大量典籍,范围涉及经学、文学、历史及历代制度,极其难考,自绍兴五年(1135)首科至开庆元年(1259)末科,一百二十五年间只有四十人考中(据聂崇岐先生5宋词科考6一文统计)。

吕祖谦于隆兴元年(1163)荣登此科,王应麟之父王撝壮岁试博学宏词科不中,自誓曰:他日必令二子业有成。

自此,王撝对王应麟兄弟的教导更为严厉,并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搜集备考资料。

王应麟中进士后,有言曰:/今之事举之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¹º»¼王应麟:5困学纪闻6,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4页。

真德秀:5西山文集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74册760页。

黄宗羲:5宋元学案6,中华书局,1986年,第234页。

5玉海提要6,见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商务印书馆,第26册4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