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盐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
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
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市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一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1001.42米)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顿钻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它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民国28年自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20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如果说,城市之魂在于文化,那么井盐文化,就是自贡的灵魂,它更多的是生成传统制盐业,是漫长岁月的叠加和演进。
----题记
在中国,盐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食盐主要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岩盐,在我老家四川自贡一带,就有着两个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在这里,有古老的盐井,盐道,盐镇和现代发展的井盐业,继续演绎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在东汉年间,人们在今天的自贡市富顺县,开凿出第一口盐井,由此揭开了井盐的千年历史,在明代,更因自贡所产的盐,洁白味美而成贡品,盐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自贡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以来,几百年间,大量的外来移民,先后进入自贡地区,在清乾隆后期,由于四川井盐业,所推行的听民穿井,永不加赋的盐业政策,吸引了很多外省商人,在促进井盐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各地井盐文化,正是这些历史文化沉淀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在不断丰富井盐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其外延,形成了井盐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6
古代的盐,大体都是取卤水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形成盐的结晶盐层,由于结晶不均匀,盐块大小不等,凹凸不平,被形象地称为鸡屎盐,我去过云南黑井,那里也有两千多年的盐历史,在历史上,他们制盐就是柴火煎熬,而且一直是采用这个方法,他们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当时的环境破坏,最后,也使得黑井的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
而自贡的井盐是钻井,据记载,自贡历代的盐工,先后钻井一万多口,有的井深达一千米,在当时,每开一口井,一般需要二年至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汲卤煎制的井盐,是一个古老,而又独特的制盐行业,盐井开出后,汲取卤水的输卤竹管,从几十米高的天车上铺设下来,将卤水运送至煮盐,煎盐处,而后,巨大的盐锅将水分蒸发,最终制成洁白的食盐,编织出一幅悠久灿烂的井盐文化绚丽篇章,从而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
如今的制盐,早已经代替了古代制盐,不过走在自贡的大街上,还会看见那一座座天车,在燊海井,还能欣赏到古盐井原始风貌,现场目睹古老传统的制盐工艺,还会看到传统敞锅熬盐的独特景象,没有任
何一点现代工业痕迹,整个屋内热气腾腾,雾气缭绕,大圆锅里的白色液体,在天然气的燃烧中翻滚沸腾,周围圆柱形的凝固晶体堆成一座座雪白的小山,场面原始而壮观。
用顿钻凿盐井和用铁锅熬制井盐的方法,在其它地方虽然已经消失和终结,但是,燊海井所保留下的古老制盐工艺和历史遗迹,却仍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当年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井盐文化,也是伴着文明发展,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或许,从某种意义是否可以讲,井盐文化,就是在自贡井盐生产发展中形成的行业,社区和民俗文化的总和,也是盐商文化,盐工文化和盐政文化相互交融的总和呢?
这次回去,还随便去看了下,古代井盐运输的交通要道,自贡的仙市镇,仙市镇是古代井盐的交通要道,也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的码头之一,那里,曾是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如今,这里的建筑群,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风貌,走在街上,透过镇里的精妙建筑,还能想象出,当时古镇繁荣时的景象,还能依稀看到古镇那时的木船云集,盐担蔽街的兴盛场面,小镇上,依然残存着一所惟一的客栈,似乎在为昔日的繁华而嗟叹,不论是盐井,盐道,盐镇,它们都已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
随着盐运销方式,由水路向铁路,公路的转变,铁壳渡船,取代了歪脑壳船,高大的天车也鲜见,长长的输卤竹管,也成为老照片
叙述的历史,似乎只有古盐道码头,仍在展示着昔日的繁忙,现在,仙市依然依然显现出它的悠悠神韵,虽然繁华已逝,不过古镇依然,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品味到由井盐,这幅风情画卷吧!自贡井盐,俗称川盐,
产于四川省自贡市。
在历史上,自贡素是以盛产井盐著称,有“盐都”之称,其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
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自贡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
清咸丰三年(1853 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
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 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年9 月1 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即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自贡因盐设镇、设县直至因盐设市之路,是一条典型的资源开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
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经济史和城市发展史上自贡都占有重要地位。
以井盐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市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8处。
其中,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所在的西秦会馆和燊海井,荣县大佛、富顺文庙,以及吴玉章故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车———井盐文化的象征
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每一口盐井就有一座天车,可算井盐文化最典型的象征。
天车系一种木制井架,由杉木以竹篾绳捆扎连接成巨大的支架,耸立井口用于采卤、治井、淘井。
据史料记载,自贡最早的天车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
最初天车是独脚的,以后发展成两脚、三脚,天车的稳定性随之增强,天车也越来越高,达德井天车高达118米,创造了采卤井架的最高纪录。
据了解,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
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方面由于卤水的减少,另一方面效率更高的机械抽取方式逐渐替代天车,天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自贡仅剩下21座天车,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遷海井”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天车已破败不堪。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科技史专业博物馆。
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市中区龙风山下的釜溪河畔。
1959年建。
馆址为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
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
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