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讲-社会行为(完整)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害行动
伴有侵犯性情绪(如愤怒)
5
足球场上的犯规算不算侵犯?
/a/20081023/000075.htm
工具性侵犯 vs. 敌对性侵犯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vs. hostile aggression
6
2. 侵犯的原因
1) 本能与进化论 2) 挫折-侵犯理论
如果没有感到移情,那么社会交换就开始起作用
30
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境因素:环境;时间压力 2) 助人者特点:人格;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 情关怀;宗教信仰 3) 求助者特点:是否受喜爱;是否值得帮助;性别
31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
• 环境条件:乡村or城市;居民流动性;旁观者数目 • 时间压力:人们常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Darley & Batson, 1973) 研究简介:赶到目的地参加讨论,告知被试时间紧 迫度不同(提前于时间表/刚好符合时间表/落后于 时间表);观察途中是否会帮助病人 被试:神学院学生 结果:
10
•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1941):挫折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 武器效应(伯克威茨, 1978):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 身,而是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 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会 增强侵犯行为
11
支持研究: 武器效应—侵犯线索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28
•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亲社会行为是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尽可能减少 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当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真正的利他行为是不存在的
29
• 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巴特森, 1991):
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时,我们会试图出于纯 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 什么
遭受侮辱激起愤怒。电击他人后高水平的攻击状 态(生理唤起)消失;没有电击他人的被试攻击 状态依然存在(霍坎逊, 1961)
20
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 让被激怒的被试进行主题统觉测验,引导其想象 攻击行为;被试的侵犯性明显降低(费西巴赫, 1955)
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
让被激怒的被试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宣 泄作用(杜博, 1972)
12
加重侵犯行为的因素
• 你和目标或者说渴望东西的接近程度
• 当挫折出乎意料时,侵犯也会增加 • 对你造成挫折的这个人的反应能力以及他的报 复能力
13
侵犯的原因:社会学习论的解释
• 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 • 班杜拉的攻击行为学习研究: 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暴力
14
ALBERT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1961)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张书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social behavior
二、社会行为
Social Behavior
内容概述
•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的原因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不愉快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视情况不同(忽略/ 帮助他人寻找愉快感) • 内疚感:增加助人行为(弥补过错)
34
• 个人困扰与同情关怀 个人困扰增加助人行为:通过助人行为降低不舒适 感(有时也可能选择逃避,助人行为不增加)—让 座行为 同情关怀:必然增加助人行为 • 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表现更多助人行为(志愿 者、慈善捐款)
22
• 去个体化增加侵犯行为
匿名情境(去个体化)下被试参加有关色情问题的 集体讨论时,使用更多猥亵的语言 匿名情境(去个体化)下被试参加电击实验时,对 别人进行的电击更多,也更严重(津巴多, 1969)
• 避免去个体化:瓦解群体、唤起个体责任——破除 去个体化
23
侵犯行为的控制: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40
5.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1) 增加责任明确性 2) 增加人际相互作用
3) 提供亲社会榜样
4) 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41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增加责任明确性
• 如果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 可以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 支持研究:责任明确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研究简介:让被试目击别人在商店行窃;一组被试 看到指示牌(提醒注意偷窃行为,并告诉他们怎样 报案),另一组被试听到假装找孩子的旁观者的评 论(她正在偷东西,我们看见了事情的发生,应该 报告,这是我们的责任) 研究结果:听到旁观者评论组报告偷窃行为的比例 大大高于看到指示牌组—旁观者的提醒,使事情的 解释和责任变得更为明确了,因此亲社会行为也明 显增加
26
(二) 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 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 为
• 典型
助人行为: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助人行为
27
2.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 生物学解释: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哪些帮助亲 属的行为 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 —人们期望帮助他人 后,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直接互惠 间接互惠
18
惩罚起威慑作用的两个条件
• 惩罚必须是迅速且确切的;换言之,在暴行一 发生,就马上惩罚 • 惩罚必须是难以避免的
19
侵犯行为的控制:宣泄
• 宣泄: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 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激起的愤怒情 绪得到宣泄,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 支持研究
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
15
媒体中的暴力
• 系列研究表明,暴力节目与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 显著正相关
16
3. 侵犯行为的控制
1) 惩罚 2) 宣泄
3) 避免去个体化
4)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5) 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17
侵犯行为的控制:惩罚
• 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预期的代价),可以实 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减少侵犯行为 • 支持研究:增加惩罚对减少侵犯行为的作用 疼痛-攻击实验(Azrin, 1967):獾捕食老鼠,必须通 过电网,越接近老鼠电压越高,电击痛苦越大;当 电压高到一定数值,造成的痛苦过大时,獾就会宁 愿挨饿而停止攻击 严打效果:2年内刑事犯罪率下降将近50%
Kids saw adults punching an inflated doll while narrating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s such as “kick him.” These kids were then put in a toy-deprived situation… and acted out the same behaviors they had seen.
35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求助者特点
• 是否受喜爱: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 • 是否值得帮助:个人可控原因导致的困境不易获得帮 助(帮急不帮穷) • 性别影响:女性求助者更容易获得男性的帮助(搬箱 子实验)
研究简介:男性/女性实验助手分别搬很大的箱子上楼梯; 若过去2名男性还没有人提供帮助则主动向第3名男性路人求 助;记录提供帮助者的比例 研究结果:女性求助者无需主动寻求帮助;男性求助者有约 68%的比例需要主动寻求帮助,且仍会有少数人拒绝帮助
• 道德发展水平:六个阶段(柯尔伯格)
• 惩罚与服从定向 • 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
前习俗水平
• 人际协调定向
•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 • 社会契约定向
习俗水平
•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后习俗水平
24
• 支持研究:道德发展水平与服从性攻击行为的影响 研究简介:测量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参加服从性 电击实验;记录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被试服从权威 进行电击的比例 研究结果:处在前4个较低道德水平的被试拒绝对别 人实施电击的比例只有13%;处在后2个较高道德水 平的被试拒绝对别人实施电击的比例高达73%
研究简介:请求帮助(问时间、问路、换钱、问对 方的名字、向对方借钱)
研究结果:85%-84%-73%-39%-34%
39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社会行为理论
• 人们是否进行亲社会行为取决于移情-利他动机、社会 规范的激活 移情-利他动机:为困难者设身处地的着想,帮助他 人,强调自身感情的卷入 社会规范:遵循社会规则和要求,目的在于坚持良 好的行为规则
3) 社会学习理论
7
侵犯的原因:本能与进化论的解释
• 弗洛伊德: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侵犯冲动的能量 必须释放;侵犯行为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 犯的本能冲动;侵犯行为也可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 现——争论、竞技体育、冒险) • 洛伦兹: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侵犯的目的是 自我保护和生存;侵犯本能需要定期发泄,因此引 发了战争;避免侵犯和战争应该开展冒险性体育活 动)
8
•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侵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 男性更具侵犯性雄性激素 • 侵犯与性别
男性:身体侵犯
女性:关系侵犯
9
侵犯的原因: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 挫折:Leabharlann 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 最初的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 1939)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 作出侵犯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 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呈正比(受到的挫折越强, 侵犯的强度越大) 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4
(一) 侵犯行为
1. 侵犯(aggression)的概念 • 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且不为 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要素:
伤害故意 社会评价
研究简介:真假被试先进行互动实验任务,在任务中 假被试故意批评和挑剔真被试,制造挫折情境,激怒 被试;真被试和假被试进行竞赛任务,赢得比赛后真 被试可以对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桌 上放着羽毛球拍/左轮手枪) 记录电击次数和时间 研究结果: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时 对假被试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侵犯线索)增 强了侵犯行为
• 宣泄只适用于产生了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对于 未产生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宣泄反而会增加侵 犯的危险性(社会学习)
21
侵犯行为的控制:避免去个体化
• 去个体化:个人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 降低。个体在去个体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 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过激行为
• 导致去个体化的情境:匿名(群体规模、气氛)—— 群殴事件(夜晚);药物、酒精等的作用
36
4.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1) 助人的决策过程 2) 代价-报偿模式
3) 社会行为理论
37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助人的决策过程
注意到事件 把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 承担个人责任 知道如何帮助 实施帮助
助人五步骤
38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代价-报偿模式
• 人们是否作出助人行为主要考虑帮助别人要付出的代 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代价提高-助人行为 降低、报偿提高-助人行为增多;报偿超过代价时助人 行为最容易发生 • 支持研究:代价与助人行为比例(拉塔涅和达利, 1970)
32
70 60
被试助人的百分比
50 40 30 20 10 0 提前于时间表 刚好符合时间表 基于时间表的时间压力 落后于时间表
3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者特点
• 利他人格(altruistic personality) • 心情 愉快心情:增加助人行为
• 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 帮助他人能够延续好心情 • 好心情提升自我注意
25
侵犯行为的控制: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 教授或示范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待他人, 可以有效减少侵犯行为 • 支持研究:训练对侵犯行为的影响(Davitz, 1952) • 研究简介:四人一组玩耍(训练/不训练);受到挫 折(终止娱乐电影;收回棒棒糖);自由玩耍中观 察侵犯行为和建设性行为 • 研究结果:接受过训练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建设性 活动(由玩具中获取快乐、合作行为)和更少的侵 犯行为(摔玩具、对他人不友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