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流程图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c179f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5.png)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郑兵1,朱宁2(1.广东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梅州514491;2.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50)摘要: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珍贵的自然环境资源,在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创建完整的总体规划编制,从而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
为形成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以广东省五华县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加以分析,在收集了七目嶂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情况之后,创建了包括规划原则、规划内容以及相依评价等在内的完整规划编制,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更具深度的指导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七目嶂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4-0172-030引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前进过程当中所提出的关键内容,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中,通过为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创建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起到了更为有效的自然保护作用。
我国当前阶段已经逐步成立了数以千计的各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拯救濒危动植物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为形成更加清晰的管理条例就需要编制完整的保护规划。
1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流程结合一般情况下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编制的具体流程,首先应当充分调查分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且对其进行评价分级,创建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随后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基础资料数据等进行全面收集整合,通过详细分析之后,为自然保护区编制合理规划。
其次为规划编制提供图文说明,并汇报各相关方面的具体内容。
确定基本的保护规划方案之后,应做好重点意见的补充说明,并提交完整的文件方案,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以及相关图例。
最后,由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单位参与论证会并在会议上对总体规划目标进行汇报总结,根据论证会的综合评估,补充规划说明并完善最终成果。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b95d7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3.png)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13245a54a7302768f99396b.png)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090b9df78a6529657d538d.png)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fadbef7aef8941ea76e05bc.png)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ddce18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4.png)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
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 399-2006)的要求。
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
上报的材料包括:(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二)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三)总体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纸质版7份,电子份;(四)评审意见;(五)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情况说明。
第八条计财司负责上报材料的登记,材料不全的不予登记,并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补齐完善材料.自登记之日起,启动规划审批程序.第三章规划审批第九条总体规划登记受理后,由计财司在2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材料转送保护司,并与保护司共同进行专业审核和业务审核。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https://img.taocdn.com/s3/m/791c62f6cc7931b764ce1549.png)
目录1、总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3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1.3.1 指导思想 .................................................................................- 3 -1.3.2 规划原则 .................................................................................- 4 -1.4 规划期限 ............................................................................................- 4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2.1基本情况 .............................................................................................- 5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2.1.2自然条件 ..................................................................................- 5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2.2现状评价 .......................................................................................... - 12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2.2.4保护价值 ............................................................................... - 23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3 总体布局 .................................................................................................... - 31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1 -3.1.1保护区性质 ........................................................................... - 31 -3.1.2保护对象 ............................................................................... - 32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3.2规划目标 .......................................................................................... - 32 -3.2.1总体目标 ............................................................................... - 32 -3.2.2近期目标 ............................................................................... - 32 -3.2.3远期目标 ............................................................................... - 33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3.3.1区划原则 ............................................................................... - 33 -3.3.2区划依据 ............................................................................... - 34 -3.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4 -3.4调整后的保护区整体布局 .............................................................. - 39 -4 规划内容 .................................................................................................... - 41 -4.1保护管理规划 .................................................................................. - 41 -4.1.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 41 -4.1.2保护措施 ............................................................................... - 42 -4.1.3保护方式 ............................................................................... - 44 -4.1.4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 45 -4.1.5防火规划 ................................................................................- 51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 55 -4.2科研监测规划 .................................................................................. - 56 -4.2.1任务与目标 ........................................................................... - 56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 - 57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 - 57 -4.2.4科研工程与规模 ................................................................... - 59 -4.2.5科研队伍建设 ........................................................................ - 74 -4.2.6科研组织管理 ........................................................................ - 74 -4.2.7科研档案 ............................................................................... - 75 -4.3宣传教育规划 ................................................................................... - 76 -4.3.1对参观者的教育 .................................................................... - 76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 - 76 -4.3.3职业培训 ............................................................................... - 77 -4.4基础设施规划 .................................................................................. - 77 -4.4.1局、站址规划 ....................................................................... - 77 -4.4.2标桩、标牌建设规划 ........................................................... - 80 -4.4.3道路建设规划 ....................................................................... - 86 -4.4.3供电与通讯计划 ................................................................... - 86 -4.4.4生活设施规划 ....................................................................... - 89 -4.5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1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 91 -4.5.2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92 -4.5.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 - 93 -4.6生态旅游规划 ................................................................................ - 106 -4.6.1生态旅游原则 ..................................................................... - 106 -4.6.2规划的指导思想 ................................................................. - 106 -4.6.3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107 -4.6.4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 109 -4.6.5环境容量分析 ..................................................................... - 110 -4.6.7客源和市场分析 ................................................................. - 111 -4.6.8环境质量控制 ..................................................................... - 112 -4.6.9绿化美化规划 ..................................................................... - 113 -4.6.10三废处理 ........................................................................... - 113 -4.6.11旅游项目规划 ................................................................... - 114 -4.6.12生态旅游工程 ................................................................... - 117 -4.6.13旅游效益分析 ................................................................... - 124 -4.7多种经营规划 ................................................................................ - 125 -4.7.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 125 -4.7.2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 125 -4.7.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 125 -4.7.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 126 -5 重点建设工程 ........................................................................................... - 127 -5.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 127 -5.2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 127 -5.3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 127 -5.4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 127 -5.5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 128 -6 投资估算 .................................................................................................. - 128 -6.1估算依据 ........................................................................................ - 128 -6.2估算范围 ........................................................................................ - 128 -6.3投资估算及投资及资金来源 ........................................................ - 128 -7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34)7.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34)7.2组织机构 (134)7.3人力资源配置 (143)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48)8.1政策与法规需求 (148)8.2资金需求 (148)8.3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149)8.3.1管理机构 (149)8.3.2人员编制 (149)9.效益评价 (150)9.1生态效益 (150)9.2社会效益 (151)9.3经济效益 (152)1、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约2000k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1ca3edc8d376eeaeaa313c.png)
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晋升 及调整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评 审,合格的保护区由国家林 业局上报国务院审批。
业局保护司,进行资格审查。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资格审查
审核自然保护区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建设时限要求
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年以上(含二年)
利益主体要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获得法律认可的保护区全部面 积的土地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并与其他行政区域不存 在边界争议。对保护区范围内集体林,应有集体林所有 者同意交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经营管理权证书或协 议等确认文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申报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主讲人:于宁楼
自然保护区概念
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 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法律法规要求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和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管理机构要求
自然保护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并有稳 定的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
示范性要求
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面积要求
保护区总面积应该在一万公顷以上(中东部省区)或 二万公顷以上(西部省区)
复印件2份
县级以上地方编制委员会的批文
复印件2份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须提交县级 以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管理办法
复印件1份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
![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https://img.taocdn.com/s3/m/8586c4126edb6f1aff001fb0.png)
天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TIANJIN DAHUANGPU WETLAND NATURERESERVEMASTER PLAN(2006—2015年)天津市林业局林业调查队天津市武清区林业局二○○五年六月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组长:袁桐利武清区区长副组长:李学鹏武清区常务副区长苗玉刚武清区副区长张宗启武清区副区长成员:王占海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李春田区农业经济委员会主任袁泽亮区林业局局长尚振福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局长尤天成区环保局局长胡宝泽区水务局局长崔克广区农业局局长李瑞泽大黄堡乡乡长何瑞利上马台镇镇长袁禧政崔黄口镇镇长大黄堡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参加人员参与规划编制人员:周俊启武清区林业局副局长农艺师李春燕武清区林业局高级农艺师刘志杰武清区林业局助理农艺师石会平天津市林业局野保站高级农艺师王淑霞武清区林业局农艺师韩国彬武清区林业局农艺师韩俊嶂天津市林业局林业调查队高级农艺师王成涛天津市林业局野保站助理农艺师秦仲焘天津市林业局林业调查队助理农艺师顾问:高德明天津市林业局研究员李俊柱天津市林业局研究员前言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同时,湿地还具有广泛的食物网链和自然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各类水禽和鸟类的繁殖、越冬和栖息地,因此又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生命的摇篮”。
加强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状况的需要,更是实现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因此,保护了湿地,就保护了人类自己。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793521d866fb84ae45c8df4.png)
广 东林勘 设计
G NG ONGF E T Y S VE NG&D SG NG UA D OR S R UR YI E I NI
20 0 6年 第 1 期
黑 龙 江 省 自然保 护 区现 状 及 发 展 规 划
崔茂欢
( 南省 林 业调 查规 划 院 大理分 院 ,云 南大理 6 1 0 云 7 0 0)
( )森 林 生 态系 统类 型 自然保 护 区 1
森 林 是陆 地 生态 系统 的主 体 ,是 生物 多样 性 最丰 富 的生态 系 统 。近 五 十年 来 ,黑龙 江省 的森 林生 态 系统 类 型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有 了较 大 发展 。 至 20 年 底 黑龙 江 省 建立 的 以森林 生 态系 统 为主 要保 护对 象 的 自然保 护 区3 个 ,面 03 3 积 13 9 1h 占全 省 自然保 护 区面 积 的2 .% 自然保 护 区几 乎遍 布 于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 省各 林 4 4 1 m , 77。
面 积 l .% 6 4 ,其 中可利 用面 积 为6 82 m ,产草 量 为45 19 3Ofk 。 0 . 万h2 .8 .5 . : g 至2 0年 底 黑龙 江省 建 立 以草 原与草 甸 生态系 统 为主要保 护 对象 的 自然保 护 区7 , 03 个
1 黑 龙 江 省 概 况
1 1 自然概 况 . 黑龙 江 省地 处我 国的最 北部 ,位 于 1 1 l 1 50 2 o1 一 3 。 5E和 4 。2一 5 。4N之 间。全 3 2 32
省 总 面积 为 4. 6万 k 2 占全 国陆地 总面积 的 4 7 。西北 部属 大兴 安岭 山地 ,北 部和 54 m, .% 偏 中部 为小 兴 安岭 山地 。 黑龙江省地 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 点是:冬季寒冷 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春、秋 两季气候 多变 。年平 均降水量 596 米,年平均气温 13C, 8. 毫 ." 年温 差 高达 3  ̄4 ℃ ,无 霜 期约 10 10天 。 8 8 o~ 5 黑龙江省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 ,全省现有森林面积 17 万 h 8 7 m ,森林覆盖率 4% 1。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cc36da11c850ad02de8041f6.png)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讲座材料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唐小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导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目前在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时,都要求编制或修订总体规划。
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方法,本次讲座分为概述、原理、主要内容、方法和投资概算5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讲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概述本讲主要介绍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自然保护区基础,以及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来、作用、类型、内容、程序、依据、规划期、审批程序和其他设计文件的关系等内容。
一、自然保护区基础1、自然保护区概念按照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几个关键词,一是“自然”,二是“一定面积的区域”,三是“依法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得到认可,旨在对自然、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进行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1]”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野生物种栖息地、自然景观保护地、自然遗迹地、自然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本讲义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实行最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域,类似于IUCN界定的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包括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自然遗迹地,在我国已被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禁止开发区。
2、自然保护区的发展1864年,美国林肯总统签署法令将约塞米提谷地作为自然公园委托加利福尼亚州加以保护,“作为公共游乐和消遣之用 ,永远不得转让”,这成为全球第一个以自然保护为宗旨的保护地。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 (1996—2010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 (1996—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bd1beb0416fc700abb68fc2d.png)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自然生态保护司时间:1997-11-24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
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地质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对有12亿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基础地位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近40年的时间内,特别是8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在全国初步建成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和管理现状同我国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及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是远不相适应的,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必须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积极扶持。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经过各级政府和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1.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共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99个,总面积718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1719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37个,面积5140万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82个,面积40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274个,面积286万公顷。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PPT课件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b7f232783e0912a2162af1.png)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争论 1. 对保护区以圆形为佳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Blouin等检验
了33个海洋岛屿上物种丰富与岛屿形状的数据:岛屿形状 并不能说明岛屿上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形状不是海洋岛屿 保护区设计的主要因素。 2. 保护区彼此越接近越好与保护区圆形的准则互相矛盾。 3. 保护区间的通道:增加种的迁入率,减少局部绝灭度,但 传播疾病和扩散干扰源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14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3理论研究(1) 岛屿生物地理学假说
有关原则已被IUCN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 1.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2.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为好;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 相互距离愈近愈好; 4.自然保护区间最好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物种迁入率; 5.为避免边缘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缺乏理论基础 对保护区系统规划重视不够,造成保护区内部功能 分区不合理 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从区域生态系统高度出发规划 保护区,形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和空白区。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云南怒江自然 保护区10万hm2森林砍伐。
8
1.3国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研究现状 1.3.1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 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也是就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 自然保护区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 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1ca3edc8d376eeaeaa313c.png)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国家级森林公园行政许可 申报流程与注意事项
设立
(一)申请人资格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 和使用者。 (二)准予许可的条件 1、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按《中国森林公园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评定分值在40分 以上(一); 2、符合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 3、森林风景资源权属清楚,无权属争议; 4、经营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和制度明确, 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3 申报书╳40 电子版╳2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申报书》、《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调整、功能区调整及 更改名称申报书》, 申报书模板可在国家 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 究中心网站下载
4 科考报告╳40 电子版╳2
《自然保护区综合 科学考察报告》应 该在有关学科专家 参与和指导下完成, 要客观反映自然环 境、生物多样性、 经营管理和周边社 区等方面的真实现 状;野生动植物名 录须标明各物种是 现存还是历史上曾 经有过
不符合条件
不予行政许 可
符合条件但需要 专家评审
符合条件且不需要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20日内 出具行政许可
国家林业局10内出 具评审通知书
专家评审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材料清单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原件) 1、由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被许可人提交。带文头的正式文件或普通文字材料均可,但必须标明日期并加盖印章。印章内容应 与被许可人名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及相关材料一致。 属国家级森林公园行政许可实施前批准的,由批复文件列明的建设单位提交。 2、文件标题:关于撤销***(公园名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请 3、文件主送:国家林业局 4、文件内容应包含: (1)该森林公园设立后的保护建设情况。 (2)撤销该森林公园的理由。 (3)申请人的负责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说明理由的书面材料(一式2份,原件)。用以证明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符合撤销条件的文字材料,包括: 1、主要景区林地变更为非林地的法律性文件。 2、申请人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具,经营管理者发生变更或者改变经营方向的证明。 3、申请人或相关主管部门出具,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履行保护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义务或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的证明。 (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一式2份,原件)。带文头的正式文件或普通文字材料均可,但必须标明日期并加盖公章。 1、文件标题:关于对撤销***(公园名称)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审查意见 2、文件主送:国家林业局 3、文件内容应包括: (1)撤销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理由。 (2)对撤销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意见。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268e6f30722192e4436f651.png)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1d164c65022aaea998f0f7e.png)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十二五”计划与2020年发展规划》(2006—20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139d031fc77da26925c5b0fe.png)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功能,制订本导则。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参照执行。
一、目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规划科学合理,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
二、规范化建设(一)总体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建设内容和规模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面积大小、保护对象特征以及管理目标相适应,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不得盲目求大、求全、求高档。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应同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一致,并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尽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区内的供电等线路应尽量地下铺设。
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设施设备,不得重复建设。
管护、科研、宣教、办公设施尽可能集中建设,并兼顾各项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动物救护站(中心、点)、珍稀植物繁育场圃、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设项目以及开展生态恢复工程的,应进行科学论证。
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保护区应在办公用房、保护管理站(点)、界碑界桩、宣传牌等位置尽可能使用自然保护区区徽。
路网包括干道、便道和巡护步道。
干道用于连结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路面等级应满足晴雨通车要求。
便道用于连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保护管理站(点)、瞭望塔(台)、监测点和居民点等,标准应达到通车或人员便利通行要求。
自然保护区还可根据巡护需要,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作为巡护步道。
海洋和内陆水域自然保护区,可根据需要设立码头。
4、巡护执法设备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取证设备,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执法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