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知识点讲义+典型例题【含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知识点讲义+典型例题【含答案】

知识点回顾优选精练一、单选题(共8题)1.下面描述的3句话中,正确的是()。

A. 小刚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

B. 手中这份试卷的宽大约20米。

C. 学校的升国旗的旗杆约12厘米。

2.青山小学操场上的一条跑道长()。

A. 60米B. 6米C. 60厘米3.下列线中,线段是()A. B. C.4.下面测量中量得对的是()。

A.B.C.5.一根铁丝长50米,第一次用去21米,第二次用去27米,还剩()米。

A. 2B. 6C. 126.小明站在50厘米高的凳子上和爸爸一样高,爸爸身高17分米,那么小明身高()分米。

A. 67B. 33C. 127.下面这张纸条的长度是()厘米。

A. 8B. 5C. 38.他们俩的铅笔()长?A. 琳琳B. 琳琳军军一样C. 军军二、判断题(共5题)9.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

()10.99厘米长的铁丝比1米长的绳子要长。

()11.铅笔长8厘米。

()12.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1画到刻度7。

()13.数学书厚约1米。

()三、填空题(共8题)14.在横线上填上“米”或“厘米”公共汽车长12________ 一支铅笔长20________15.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步长约45________ 旗杆高18________ 手掌宽约8________我身高约120________ 字典厚约3________ 铅笔长18________16.小海的妹妹身高60厘米,再长________厘米就有1米高了。

17.上图直尺的长大约是1________,厚大约是1________,用直尺量的一根铅笔芯长________厘米。

18.直尺上面线段的长是________厘米________毫米,也是________毫米。

在直尺的下面画一条比它短5毫米的线段。

________19.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华今年身高大约是120________,他打算在墙上钉一枚长4________钉子挂书包,他的文具盒长大约2________,他每天晚上坚持读书的时间是30________,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达到10________。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并用线段表示,进一步感知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线段。

但他们对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应具备基本的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2.难点:用直尺和圆规画线段,并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感知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线段、测量线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绳子、课件等。

2.学具:每人一套画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都有共同的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线段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线段是有两个端点、有限长的。

并用课件展示线段的表示方法,如箭头、小圆点等。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线段的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线段画图实践活动。

每组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一条线段,并测量线段的长度。

在画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如端点、长度等。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小结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小结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七八
单元知识小结
第五单元:数到40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到40的相关知识,包括数的顺序以及数
的读法。

学生通过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数字,掌握了数到40的技巧。

同时,通过数的排列和比较,学生也能加深对数值大小的理解。

第六单元:数的合与分
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着数的合与分展开,让学生学会在数的基础
上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物品的分组和合并,学生在实际操作
中体验了数的合与分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七单元:5的倍数
本单元着重讲解了5的倍数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了5的倍数的特殊规律,并进行了相关的练。

这有助于他
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倍数的概念。

第八单元:介绍长方形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了测量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并能够准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关的练。

以上是202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七八单元的知识小结。

这些内容涵盖了数到40的技巧,数的合与分的运算,5的倍数的特点,以及长方形的性质和测量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存在,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线段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线段,对于线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

2.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线段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尺、线段模型等教具。

2.准备线段测量游戏道具。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图片,如电线、尺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线段。

然后进行线段测量实践活动,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讲解测量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线段测量实践活动,每组选一个线段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方法不当的地方。

4. 巩固(5分钟)教师线段测量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线段的测量方法。

比赛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收获?线段测量时要注意什么?”5.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段有哪些应用场景?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各单元知识点及错题整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各单元知识点及错题整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及易错题整理第一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一、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三、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定要检查。

四、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第一行拿走( 4 )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添上( 4 )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一行拿( 2 )个摆到第二行,两行就同样多。

(要看清要求:第一个填空是“拿走”,就把多余的4个拿走;第三个填空是“拿()个摆到第二行,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4÷2=2,拿2个摆到第二行。

)2、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解题思路:要先弄清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易错题:灰兔采了48个蘑菇,比白兔少采15个,白兔采了多少个?(“比白兔少采15个”说明“白兔比灰兔多采15个”,也就是“比48多15”,求白兔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

)练一练:小兔、小猪和小羊一起拔萝卜。

小兔拔了36个,小猪拔得比小兔少8个,比小羊多9个。

①小猪拔了多少个?②小羊拔了多少个?3、解决实际问题(易错题)(1)小华上午在饲养棚里拾了28个鸡蛋,下午拾了25个鸡蛋和37个鸭蛋。

①小华这天一共拾了多少个鸡蛋?②拾的鸡蛋比鸭蛋多多少个?(2)一根电线长40米,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8米。

①这根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②还剩多少米?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

二、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个、6个……双数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⑴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平行四边形:⑵用四根木条做成的长方形,可以拉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和米,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从测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打好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线段,初步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是建立正确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能正确地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线段,初步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正确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可分为以下5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1课时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米……………………………………………………………………… 1课时练习十………………………………………………………………………1课时我们身上的“尺”……………………………………………………………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知识要点苏教版

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知识要点苏教版

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知识要点苏教版为了能关心宽敞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伙儿整理了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知识要点:观看物体期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伙儿,同时祝大伙儿学业进步!第五单元:观看物体1、建立观看角度(1)通过观看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进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1)通过观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2)经历探究、把握镜面对称现象差不多特点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进展空间观念。

上文是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知识要点苏教版,期望文章对您有所关心!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苏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五单元

苏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五单元

苏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五单元数学是学科中理科性专门强的一门学科,数学一部分知识由于比较抽象,专门多同学难以明白得。

为此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五单元一文,期望能够关心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具体内容请大伙儿及时查看!一、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1、假如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个图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

4、长方形、正方形、圆差不多上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许多条对称轴。

二、镜面对称如湖面的倒影、照镜子差不多上镜面对称现象。

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

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可不能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三、补充对称图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能够先在格子中找到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对称点,然后用直线连接。

在对称轴上的点,其对称点依旧那个点。

对称轴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左右对称;对称轴是水平方向的,图形上下对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我们身体上的“尺” 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练习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我们身体上的“尺” 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练习课件

4.(说理题)华华和天天用步数量操场的长。你知道他 俩谁的一步长一些吗?说明理由。 天天的一步长一些。 理由:操场的长不 变,步数越多,每步的长度就越短,步数越少, 每步的长度就越长。天天的75 步比华华的80 步少, 所以天天的一步长一些。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
知 识 点 1 认识“身体尺”
1. 量一量。

知 识 点 2 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
2. 用哪种“身体尺”测量比较合适?填一填。
(1)
(2)
教室黑板长用( 略
)来量。 跳绳长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
提 升 点 “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蓝蓝身高90 厘米,她用一庹量家里方桌的边长, 发现还有10 厘米没有量到,蓝蓝家的方桌边长是 ( 100 )厘米。(通常,一个人的身高和她自己的一 庹长度相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1《认识线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和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线段的认识,并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分,以及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绳子等教具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线段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

3.学生操作:学生用直尺和绳子自己动手测量线段的长度,体会线段的两个端点。

4.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线段的特征。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特征,强调线段的两个端点。

6.巩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线段的特点。

可以设计如下:线段的特征:1.线段有两个端点2.线段是有限长的3.线段可以测量长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复习PPT课件
2020年10月2日
1
一、填空: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2 )个, (厘米) 、( 米 )。 1米=(100 )厘米 量较长的物体,用(米 )作单位。
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2020年10月2日
2
一、填空:
1米=(100 )厘米 2米=(200)厘米 6米=(600)厘米 8米=(800)厘米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7
米改成厘米在后面 加2个00
2020年10月2日
100厘米=( 1 )米 700厘米=( 7 )米 500厘米=( 5 )米 400厘米=( 4 )米
厘米改成米在后面 去掉2个00
3
二、排排队
5米 60厘米 7米 100厘米
500厘米
700厘米
60厘米 〈 100厘米〈 5米〈 7米
2020年10月2日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排排队
1米 35厘米 35米 53厘米
100厘米
3500厘米
35米 〉1米 〉53厘米 〉35厘米
2020年10月2日
5
三、花落谁家
6米 〉12厘米
34厘米〈 17米
1米 〉 50厘米
15厘米〈 51厘米
39厘米〈 2米
1米 = 100厘米
87厘米 〈87米 80厘米〈 8米
2020年10月2日
6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 0 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 62 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 0 刻度对齐,再看物 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 蓝线呢?为什么接近 8 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 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 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 0 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
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 0 到 1 是 1用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
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 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 米和 3 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
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 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清单第五单元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清单第五单元
知识点
一、认识线段 1.用手把一条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2.线段的表示方法。 端点 端点
上图中两个短的竖线是线段的两端,叫作端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用点表示,如图:
3.线段的特点: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知识点
二、认识厘米 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在尺上有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还标有数 字0、1、2…在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1
大格就是1厘米。厘米用字母“cm”表示。
知识点
三、认识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 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1米长的米尺,上面有100个小格,1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米 =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身体的各个部分长度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将这些长度差异转化为统一的测量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

2.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将身体上的长度差异转化为统一的测量单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时上课,穿着舒适的鞋子,以便进行实地测量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简要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如手指、脚丫等,让学生感受到身体上的长度差异。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课桌的高度、书本的厚度等。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口诀求商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想想做做”把口诀求商的教学分成两段编排,第1~5题,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第6~9题,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

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教材安排有以下特点: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洁的公式求商。

学习计算首先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2.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算法的过程,积极掌握精练公式和商的方法。

3.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求商的方方法,可以逐步熟练地使用1-6的乘法公式。

2、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的基础上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进一步培养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获得一些成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除法,并能灵活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课程安排:4学时。

1、用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内容:第42-43页教学目标:1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熟练运用2~6的乘法公式计算与口算有关的除法。

2、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怎样计算除法。

教学难点: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CD。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话:孩子们,你们喜欢乒乓球吗?我们去学校的乒乓球队吧去看一看!看这幅画。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知识点整理五口诀求商教学目标:在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具体实践中,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除法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并熟练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试题,深入理解除法的意义,根据除法算式,正确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

重、难点重点: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知识点:口诀求商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解析:要求“分成了几组”,可以用除法计算。

求商的方法:1.运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可以借鉴前面平均分的方法,利用10个原片具体分一分。

如下图,5个2是10,可以分成5组。

(2)用减法求商。

从10中每次减去2,看看能减几次,减几次就是分成了几个2,即可以分成几组。

10-2=8,8-2=6,6-2=4,4-2=2,2-2=0,一共减了5次正好分完。

(3)用乘法算式求商。

2×1=2,2×2=4,2×3=6,2×4=8,2×5=10,所以分成了5组。

(4)口诀求商。

除法算式的商,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

10÷2=□,利用乘法口诀,想二(五)一十,商是5.知识拓展: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求得除法算式的商。

随堂练习与解题技巧1. ( )×2=4 3×( )=9 ( )×4=44÷2= 9÷3= 4÷4=二()得四三()得九()四得四解析:这道题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与乘法口诀有效的联系起来。

在求商的时候要有效的利用乘法口诀。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求得除法算式的商。

答案:(2)×2=4 3×(3)=9 (1)×4=44÷2=2 9÷3=3 4÷4=1 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一)四得四2.(1)每只兔吃5个,可以分给几只兔?20÷5=□(2)平均分给4只兔,每只兔吃多少个?20÷4=□解析:(1)中一共有20个罗卜,每只兔吃5个,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可以用除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3、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4、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

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6、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7、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

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

括号就填6厘米。

8、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6-3=3厘米。

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9、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