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抗组胺药物的优化选择 (1)

合集下载

儿童常用抗组胺H1受体药

儿童常用抗组胺H1受体药

长期偏向同一侧睡觉,都可影响面颌部的正常发育,形成下颔后缩的“鸟嘴”状或面部左右不对称的歪脸面貌。

学龄期:
这个时期比较多见的是咬啃东西的习惯,以咬铅笔最为多见,还有咬手帕、咬被角、啃指甲等。

这些都可以造成局部牙齿咬不拢或里出外进的畸形;经常托腮,或使下颌前伸、后错,吸两颊向内等动作,也都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发育,造成容貌的畸形。

尽管很多具有不良习惯的儿童,到了少年时期,能自行改正,但有些往往对牙齿和容貌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儿童的口腔不良习惯,做父母的在早期就要有充分的注意。

从婴儿哺乳期开始,就要让宝宝注意哺乳和睡眠姿势。

在儿童时期,要给孩子适量的较硬的食物了,目的是让孩子充分发挥口腔咀嚼功能,让口腔器官充分发育,同时学会正确的刷牙姿势,发现乳牙疾病及早治疗。

如果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儿童,父母要跟孩子讲清道理让其自觉改正。

据观察发现,很多因不良习惯形成牙颌畸形的儿童,如果能够及早戒除的话,即使发生畸形也会自行调整而逐渐消失。

要是孩子到了少年期,可到医院请口腔矫形医生帮助解决,医生可制作矫正器帮助孩子进行矫治,如果方法得当,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容貌。

特别关注
育儿天地
18
【2019.09】。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药物相互作用
教育医生了解H1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社会关注:加强儿童用药监管和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儿童用药监管法律法规,保障儿童用药权益。
加强药品监管
加大对儿童用药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 和安全。
倡导合理用药
联合媒体、专家和公益组织等力量,倡导社会关注儿童合理用药问 题,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
药物研发创新
01
预测未来将有更多针对儿童特点的H1抗组胺药物问世,满足临
床多样化需求。
个性化治疗探索
02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将探索基于儿童基因、年龄、性别等特点
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监测强化
03
加强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安全风险,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部分医生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不 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儿童用药剂量把握不当
儿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 因素进行精确计算,但实际操作中可 能存在误差。处方Βιβλιοθήκη 核专家共识制定目的和意义01
02
03
提高处方审核水平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 处方审核的标准和流程, 提高医生处方审核水平。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案例二
患儿因皮肤瘙痒就诊,医生开具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发现,医生未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 调整药物剂量,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经讨论,审核专家建议医生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 量,确保治疗效果。
实践经验分享与启示
分享一
在处方审核过程中,审核专家需密切 关注患儿药物过敏史、年龄、体重等 因素,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加 强与医生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处 方质量。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说明书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说明书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盐酸异丙嗪注射液、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说明书组胺是一种化学介质,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白细胞内。

当这些细胞受到免疫性原因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后,抗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细胞受伤释放大量组胺等。

组胺通过各组织器官的H1和H2受体引起皮肤和粘膜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产生红斑和风团;脑血管扩张(发生头痛);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和心排出量增加;使支气管及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组胺刺激神经末梢也导致瘙痒和疼痛。

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易产生一系列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因此应用抗组胺药就显得非常重要。

H1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

1.药理作用H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粘附分子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分,抗组胺药物能抑制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

不同的抗组胺药还可能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乙酰胆碱作用、抗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晕动、抗呕吐,抗咳嗽、抗惊厥、局部麻醉等药理作用。

如特非那丁尚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西替利嗪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还可通过抑制粘附因子来阻断及抑制气道反应性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因而该药可有效地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和改善支气管哮喘的慢性症状[1]。

2.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和特点H1受体拮抗剂可根据其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对H1受体的选择性和镇静作用的有无,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2.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羟嗪等。

它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对H2和H3受体作用甚小),在低浓度时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但与H1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除作用于H1受体外,还能不同程度地阻断胆碱能受体、a受体、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

H1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

H受体拮抗剂1.第一代Hi受体拮抗剂①苯海拉明(可太敏、苯那君):是最早的抗组胺药,镇静作用明显,亦有抗胆碱、止吐和局麻作用,是治疗婴儿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首选药。

口服,成人剂量为25〜50mg/次,体重〉9kg的儿童为12.5〜25mg/次,每日2〜3次。

小儿用0.2%糖浆1〜2mg/(kg.d),分3〜4次口服。

苯海拉明糖浆,患儿v 6个月,苯海拉明糖浆每次Iml,每日3次;>6个月,每次1.5ml,每日3次;1岁,每次2m1,每日3次;2岁,每次3ml,每日3次;3岁,每次4m1,每日3次。

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苯海拉明注射液肌注用量为20mg/次,每日1〜2次。

偶可引起皮疹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6个月以上可引起贫血。

②氯马斯汀(吡咯醇胺):口服后30分钟起效,抗组胺作用强而持久,可维持药效12小时。

口服,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1.34mg/次,每日2次。

可配成0.25%〜0.5%糖浆供儿童服用。

3〜6岁,每次2.5〜5ml;6〜12岁,每次5m1,均为每日2 次。

常见头昏、嗜睡,尚有轻度抗胆碱作用,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

③氯苯那敏(扑尔敏):抗组胺作用强,有镇静及抗胆碱作用。

口服,成人剂量为4〜8mg/次,每日3次;小儿0.35mg/(kg.d),分3〜4次服。

忌用于1岁以下的儿童,孕妇慎用。

肌注,成人10mg/次,每日1次;儿童皮下注射0.35mg/(kg.d), 分4次给药。

肝功能不全者不宜长期使用本药。

④赛庚啶(安替根):抗组胺作用较扑尔敏强,且具有轻、中度的抗5-羟色胺作用及抗胆碱作用,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有效药物,尤其对寒冷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口服,成人2〜4mg/次,每日3〜4次;儿童每日0.15〜0.25mg/kg,分3 次服。

2〜6岁儿童单次剂量不超过lmg, 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本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副作用多以嗜睡为主。

⑤异丙嗪(非那根):为氯丙嗪的衍生物,抗组胺作用强,兼有显著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其作用时间较苯海拉明长。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科常用Hl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Hl抗组胺药广泛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但在儿科的安全合理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且缺乏专门针对儿童使用Hl抗组胺药的处方审核相关的指导文件。

现从Hl抗组胺药在儿科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给药途径、患儿的病理生理特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

关键词Hl抗组胺药:儿童;过敏性疾病;处方审核:专家共识处方审核是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等,对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处方,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审核,并做出是否同意调配发药决定的药学技术服务[l-2]o处方审核是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患者用药安全、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保障。

《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1]明确指出,药师是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药师应当对处方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审核。

2019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及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4]也均强调对医师处方、用药医嘱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Hl抗组胺药因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广泛用于尊麻疹、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在儿科的安全合理应用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儿童专用Hl抗组胺药品种少、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严重或指导意义不大等[5],以及临床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特点、安全性评估以及联合使用时机等问题的关注不够[6]o尽管已有多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治和Hl抗组胺药在儿科应用的临床指南和共识发布[7T3],但仍缺乏专门针对儿童使用Hl抗组胺药的处方审核相关的指导文件。

为进一步规范儿科Hl抗组胺药处方审核工作,促进儿科合理用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儿科药学、耳鼻喉科、皮肤科、眼科、呼吸科等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家文件及相关临床指南共识,查阅循证文献,结合儿科临床特点和我国药品供应特点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

抗组胺药物H1心得

抗组胺药物H1心得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抗组胺药1

抗组胺药1

儿童用药应注意
选 用 对 中 枢 神 经 系 统作用轻,不良反应 少,如可曲普利啶, 氯苯那敏,酮替芬等; 大于十二岁的儿童可 用氯雷他定
抗组胺药的灵活使用:
一、交替使用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白天夜间、第一二代、起效快慢、 半衰期长短、抗炎症介质的不同)
二、疗效不佳时,换用其它类的抗组 胺药,或增加剂量,在控制症状后可 采取剂量递减的方法,或者间歇服用, 以维持效果
多赛平
三环类抗抑郁药,强效组胺H1和H2受体 拮抗剂,对H1受体的亲和力是苯海拉明的 775倍,对H2受体的亲和力也高于西米替丁
狭窄性胃溃疡,膀胱颈梗阻、幽门十二指肠 梗阻、青光眼等慎用
可用于老人和儿童,婴幼儿慎用,老年患者 服用易致头晕,头昏和血压降低
少数患者用药后有失眠,烦躁等兴奋症状, 癫痫患者禁用
曲普利啶
烃胺类,抗组胺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用于老人和儿 童比较安全
羟嗪(安泰乐) 哌嗪类,抗组胺及中枢作用强而持久,
❖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安 替匹林,水杨酸钠,半胱氨酸等均 有抗组胺作用,与之联合应用可以 增加疗效
❖ 不单用H2受体拮抗剂,如果单用西 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因单用 H2受体阻断剂,而使慢性荨麻疹病 情恶化
将抗组胺药对心脏的作用分为三类
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及湿 疹的瘙痒有良好疗效,对胆碱能荨麻疹的疗效优 于其它抗组胺药 明显的抗胆碱作用,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慎 用或禁用 六岁以下儿童慎用;婴儿禁用
可致动物畸胎,孕妇禁用源自赛庚啶哌啶类,比扑尔敏约强五倍,兼有抗5-羟色胺 及抗胆碱作用
用于皮肤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是物理 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止痒效果好,可用 于瘙痒症状严重的患者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ppt课件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ppt课件

核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所 开药物是否匹配,防止误 开、滥用药物。
审查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 药物,评估可能的药物相 互作用。
针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评 估处方的安全性,特别是 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 群。
处方审核中需关注的核心要点
1. 药物适应症
确保药物与诊断相匹配,不超适应症用药。
3. 给药途径与频率
确保给药方式合理,如口服、外用等,并确 定合适的给药频率。
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
01
02
03
规范处方审核流程
制定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专家共识,有助于规 范处方审核流程,提高审 核效率。
指导合理用药
专家共识可为临床医师提 供用药参考,指导合理用 药,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学术交流
通过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 用,可促进学术界和临床 界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 动儿科药学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 核有望实现智能化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协作
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的规范化和发展。
临床研究与实践结合
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将更加注重临床研究与实 践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 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02 H1抗组胺药在儿科的合 理使用
针对不同症状的H1抗组胺药选择
过敏性鼻炎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儿,首选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 他定或西替利嗪,这类药物具有长效、非嗜睡的特点,能 有效缓解鼻塞、鼻痒、喷嚏等症状。
荨麻疹
对于荨麻疹患儿,可选用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 或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它们能快速缓解皮肤瘙痒、 红肿等症状。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说明书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异丙嗪、扑尔敏、苯海拉明说明书

H1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与盐酸异丙嗪注射液、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说明书组胺是一种化学介质,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内的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白细胞内。

当这些细胞受到免疫性原因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后,抗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细胞受伤释放大量组胺等。

组胺通过各组织器官的H1和H2受体引起皮肤和粘膜毛细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产生红斑和风团;脑血管扩张(发生头痛);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和心排出量增加;使支气管及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组胺刺激神经末梢也导致瘙痒和疼痛。

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易产生一系列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因此应用抗组胺药就显得非常重要。

H1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

1.药理作用H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与组胺靶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H1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粘附分子是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分,抗组胺药物能抑制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

不同的抗组胺药还可能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抗乙酰胆碱作用、抗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晕动、抗呕吐,抗咳嗽、抗惊厥、局部麻醉等药理作用。

如特非那丁尚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西替利嗪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还可通过抑制粘附因子来阻断及抑制气道反应性炎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因而该药可有效地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和改善支气管哮喘的慢性症状[1]。

2.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和特点H1受体拮抗剂可根据其起效速度,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对H1受体的选择性和镇静作用的有无,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2.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羟嗪等。

它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对H2和H3受体作用甚小),在低浓度时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但与H1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

除作用于H1受体外,还能不同程度地阻断胆碱能受体、a受体、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

抗组胺药[1]

抗组胺药[1]
(1)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荨麻疹、 过敏性鼻炎等效果较好。 (2)对药疹、接触性皮炎及昆虫咬伤引起皮肤瘙痒和水肿有一定的疗效。 (3)对输血或输液引起的过敏性反应有防治作用。

对过敏性哮喘疗效较差,对过敏性休克疗效更差。
2.抗晕止吐作用 3.中枢抑制作用
呕吐(晕动病、妊娠呕吐和放射病有效) 失眠 (尤其适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所致者)
请同学总 结止吐药
联系实际:“白加黑” 的组成成分有何不同
双边活动
抗组胺药[1]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中枢抑制症状: 嗜睡、头晕、乏力、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共济 失调等,服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船、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消化系统反应: 可见口干、畏食、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应嘱病 人餐后服药。
抗组胺药
2020/11/20
抗组胺药[1]
主要内容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抗组胺药[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三)结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抗组胺药[1]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 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姚宏主编的《药物应用 护理》第七章第一节。抗组胺药是临床常用药物,包括两 类药即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本节主要学习H1受 体阻断药,简提H2受体阻断药,因H2受体阻断药将在第八 章抗消化性溃疡药中详细讲解。H1受体阻断药常用于治疗 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用于该类疾病的药物尚有前面学 过的AD受体激动药,后面要重点学习的糖皮质激素,过 敏介质阻释药等,故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抗组胺药物H1

抗组胺药物H1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一、口服抗组胺药在儿童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地位➢指南推荐口服二代抗组胺药作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

➢由于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存在食欲或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常规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指南制订组还对口服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安慰剂,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治疗4周,均可显著降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评分,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无差异。

二、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在各年龄段的推荐➢指南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口服抗组胺药,6 个月龄以下婴儿慎用。

➢推荐6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选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儿童还可以选用酮替芬、赛庚啶、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仅应用于12岁及以上的儿童。

儿童常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的药物信息三、儿童应用口服抗组胺药的适宜疗程儿童口服AHs 的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和患儿症状控制程度而定,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应口服AHs 不少于1周。

各类疾病疗程推荐如下:四、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注意➢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西替利嗪(≥6 岁)或左西替利嗪时,推荐按最小推荐剂量或减半剂量酌情调整。

➢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氯雷他定(≥6 岁)或地氯雷他定(≥12 岁)时,在标准剂量下,可考虑调整为隔日给药。

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时需要注意的相互作用六、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时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如嗜睡、头痛、失眠、疲劳)和消化系统(如口干)症状。

➢儿童使用AHs 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罕见,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可实施心电图监测。

药品生产技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数字化教材》

药品生产技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数字化教材》

组胺H1受体拮抗剂数字化教材院〔部〕食品药品学院教研室药品技术教师潍坊职业学院组胺H1受体拮抗剂组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

它是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由组氨酸脱羧形成的。

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通常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一些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响时,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使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体中。

组胺的释放依赖于Ca2+和GTP的存在。

组胺即4〔5〕-〔2-氨乙基〕咪唑,乙胺侧链上的亚甲基碳分别命名为α和β,侧链通过β碳连接于咪唑环的4位。

咪唑环的1位N原子称为tele〔τ〕N,3位N原子称为pros〔π〕N,侧链N原子称为Nα。

组胺是水溶性分子,具有碱性:Nπ,pK a1=5.80;Nα,pK a2=9.40;Nτ,pK a3=14.0。

通常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Nτ互变异构体混合物存在。

在生理pH条件下,96.6%的组胺分子为单正离子〔αNH3+〕,互变异构体Nτ-H和Nπ-H的浓度比计算值为4.2,说明在水溶液中组胺单正离子80%为Nτ-H 形式,2021Nπ-H形式。

组胺与组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效应。

目前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H1受体分布于呼吸道、肠道和生殖泌尿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脑、视网膜、肝和肾上腺髓质等处;H2受体位于胃黏膜腺体、心肌、血管平滑肌等处;H3受体位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响的发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组胺作用于H3受体,可反响抑制组胺的合成和释放,还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神经肽的释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道、血管和心脏等的活动。

抗组胺药物和其他抗过敏药物选择、用法、适用病症及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物和其他抗过敏药物选择、用法、适用病症及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物和其他抗过敏药物选择、用法、适用病症及注意事项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而分为羟胺类、乙二胺类、乙醇胺类、酚嗪类、哌嗪类、哌啶类和其他类,这些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十分相似,但又各有特点。

某些羟胺类抗组胺药物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乙醇胺类通常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和较强的抗胆碱作用;乙二胺类往往有中等程度的镇静作用和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酚嗪类有明显的抗胆碱作用和镇吐作用,也有一定的镇静和光敏感反应;哌嗪类有中等程度的镇静作用和一定的镇吐作用;哌啶类中的大多数药物镇静作用轻微或无镇静作用,抗组胺活性较强,且药理作用也较为广泛如肥大细胞膜保护作用等。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大多数可以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第三代抗过敏药物以安万特公司(AventisPharmaceutical)生产的非索那丁(太非)为代表,是真正无镇静作用、无心脏毒不良反应的抗过敏药物,也是全球销量增长最快的抗过敏药物。

【相关药物】1.西替利嗪西替利嗪是一种具有多种抗过敏机制的羟嗪代谢产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

与其他抗组胺类药物相比,西替利嗪除具有高选择性拮抗H1受体的作用外,还可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趋化和活性而抑制气道变应性炎症,进而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并可以增强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作用,从而对于过敏性哮喘有一定的疗效。

适用于过敏性哮喘的辅助治疗,对合并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等效果更好。

2.非索非那定非索非那定商品名太非(Telfast,Allegra),1996年末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能够直接拮抗H1受体;通过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包括稳定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Th2细胞因子的活性等;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如拮抗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5-羟色胺的作用;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水心雨;李捷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4(49)2
【摘要】组胺受体分为H_(1)、H_(2)、H_(3)、H_(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

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总页数】8页(P182-189)
【作者】水心雨;李捷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第二代H1抗组胺药治疗皮肤病的进展
2.H1抗组胺药的临床药理及其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价值
3.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
究4.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5.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强度
对中枢/心血管系 统的不良影响
评估抗组胺药物的作用强度评估指标
抗组胺活性评估指标
风团和潮红 抑制试验
受体占有模型 (受体亲和力/清除半衰期)
Infl amm. res. 54 (2005) 367–369
受体亲和力(ki)=作用强度?
抗组胺药* 地氯雷他定 美吡拉敏 左西替利嗪 咪唑斯汀 特非那丁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 氯雷他定 非索非那定 Ki** 0.87±0.1 1.7±0.1 2.0±0.1 22.0±6.0 40.0±4.4 47.2±10.0 51.7±6.8 138.0±23.0 175.0±68.0 相对强度 201.0 103.0 88.0 8.0 4.4 3.7 3.4 1.2 1.0
从药理学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Although the efficacy of the different H1 antihistam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patients is similar, even when comparing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drugs,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n terms of chemical structure, pharmacology and toxic potential. ” ——de Cuvillo A, et al. Clinical Dr. Lobaton, Spain
增加嗜酸性粒细胞 胞质中钙浓度;促 进嗜酸性粒细胞的 趋化作用;促进白 介素16产生
组胺受体 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 作用
睡眠觉醒周期、饮食摄入、 体温调节、情绪和攻击性行 为、定位、记忆、学习功能
神经内分泌
突触前异受体;减 少组胺、多巴胺、 5-羟色胺、去甲肾 上腺素、乙酰胆碱 分泌
尚未确定
N Engl J Med 2004;351:2203-17.
H1抗组胺药在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 依巴斯汀 西替利嗪 非索非那定 氯雷他定 阿伐斯汀 咪唑斯汀 老年患者 无临床意义的药 代动力学改变 与患者肾功能相 关 Cmax增加68% t1/2增加10.4% 无临床意义的t1/2 增加 t1/2增加35% t1/2增加 Cmax降低 肝功能不全 无临床意义的药代动 力学改变 t1/2增加至14小时 t1/2增加 Cmax轻度增加 无临床意义的t1/2增加 t1/2增加 Cmax降低 肾功能不全 无临床意义的药代动 力学改变 t1/2增加至20小时 Cmax增加 t1/2增加至19-24小时 无临床意义的t1/2增加 t1/2增加47% 剂量调整 重度肝功能不全患 者最大剂量为10mg 肝和肾功不全、老 年患者 肾功不全 肝和肾功不全 不需要 不需要
依巴斯汀 1990
非索非那定 1995
目前有40多种H1抗组胺药应用于临床
H1抗组胺药物是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s) 而非拮抗剂(antagonists)
N Engl J Med 2004;351:2203-17.
• H1抗组胺药物的研发历史
• 从药理学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 从安全性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按照亲和力相对强度顺序排列;**Ki为亲和力常数(nmol/L),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008年全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专题学术会议
血浆清除半衰期(t1/2)=持续时间?
H1抗组胺药(代谢产物) 第一代 羟嗪 苯海拉明 第二代 地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 (卡瑞斯汀) 非索非那定 咪唑斯汀 氯雷他定 (去羰乙氧基氯雷他定) 左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 27 16-25 14.4 12.9 7.8±4.2 (24±9.8) 7±1.5 6.5-10(9) 20.0±4.1 9.2±2.5 终末清除半衰期(小时)
• 地氯雷他定的受体亲和力更高、半衰期更长,然而其在4小时的风团 最大抑制率仅为34%,24小时的抑制率低于半衰期为8小时的左西替 利嗪(60% vs 32%) • Gillard等采用纳入受体亲和力、清除半衰期、游离药物浓度的受体占 有模型研究提示,其对药效的预测效果更好
参数 剂量(mg) 血浆蛋白结合率(%) 4小时游离药物浓度(nM) 24小时游离药物浓度(nM) t1/2(小时) Ki(nM) 4小时受体占有率(%) 24小时受体占有率(%) 4小时最大风团抑制(%) 24小时最大风团抑制(%) 地氯雷他定 5 85 1 0.3 27 0.4 71 43 34 32 非索非那定 120 65 174 1.4 14 10 95 12 100 15 左西替利嗪 5 91 28 4 8 3 90 57 100 60
起效时间(小时)
1 1 1 1 1 2 2 2
咪唑斯汀
左西替利嗪 地氯雷他定
1.5
0.8±0.5 1-3
1
1 2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06; 16, Supplement 1:3-12
H1抗组胺药作用持续时间
大部分H1抗组胺药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因此可一天一次服用
H1抗组胺药起效时间
大部分H1抗组胺药口服吸收良好,在服药后3小时内达到有效血浆浓度, 并在1-3小时内起效
药物
第一代 氯苯那敏 苯海拉明 多赛平 羟嗪 第二代 阿伐斯汀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 非索非那定
Tmax(小时)
2.8±0.8 1.7±1.0 2 2.1±0.4 1.4±0.4 1.0±0.5 1.2±0.3 2.6±5.7 2.6
Middleton's Aller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osby, 6th Edition, 2003
组胺受体的功能
H1
广泛,如神经细胞、气道和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 表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DCs、T和B、肝细胞、软骨 细胞
药物
第一代
肝脏代谢
药物相互作用
清除途径
氯苯那敏

可能
-
苯海拉明
多赛平 羟嗪
第二代

是 是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不可能 可能性很低 可能* 是(P糖蛋白) 可能 不可能
肾脏 肾脏 肾脏 肾脏 胆汁 肾脏 肾脏
阿伐斯汀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 依巴斯汀 非索非那定 咪唑斯汀 左西替利嗪
<50% <40% 是 是 <8% 是 <15%
抗组胺药的研发历程
1910-1911: 组胺的发现
Henry Dale and Patrick Laidlaw
首次发现组胺
1937:第一个抗组胺药 问世
Etienne Fourneau 合
成第一个抗组胺药
1942: 抗组胺药首次 用于临床
Bernard N. Halpern 将首个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Antergan) 用于临床.
H4 受体克隆成功 H3 受体克隆成功 H1 受体多态性阐述
H1受体克隆成功 H2受体克隆成功 报道抗组胺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问世 阐明抗组胺药的抗变态反应作用 抗组胺药中枢系统不良反抗组胺药 首次发现组胺
Modified from Simons FER. Antihistamines, Chapter 51, in
•临床实践中应全面、深入了解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制、 作用强度及安全性等药效学特征以指导临床用药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06; 16, Supplement 1:3-12.
全面评估H1抗组胺药的药理学差异
H1抗组胺药物药理学比较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吸收
代谢
清除
H1抗组胺药物的优化选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刘玲玲 2012.2.25.北京
主要内容
• H1抗组胺药物的研发历史 • 从药理学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 从安全性看H1抗组胺药的优化选择
组胺相关研究历史回顾
2000 1999 1998 1993 1991 1986 1981 1955 1943 1942 1937 1910
N Engl J Med 2004;351:2203-17.
采用Ki和t1/ 2预测抗组胺强度和时间并不确切
• 试图采用Ki和t1/2预测抗组胺 药疗效易使人误解
• 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指标, 即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Infl amm. res. 54 (2005) 367–369
受体占有模型的预测价值
(thymo-ethyldiethylamine); 但因抗
组胺活性弱、毒性反应强 而未用于临床.
H1抗组胺药的发展史
第二代 第一代
<1970
苯海拉明 扑尔敏
1980s
西替利嗪 1987
1990s
2000+ 2005
地氯雷他定 2002 左西替利嗪 2002 依巴斯汀速溶片
氯雷他定 1987 特非那定 1979
地氯雷他定

不可能
肾脏
*与经CYP34A酶系代谢药物酮康唑或红霉素合用会增加依巴斯汀及其活性代谢 物卡瑞斯汀的血药浓度,但似乎不会引起临床意义的不良后果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06; 16, Supplement 1:3-12. Allergy 2008: 63 (Suppl. 89): 1–20
t1/2:清除半衰期;Cmax:单次剂量后最大血浆浓度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06; 16, Supplement 1:3-12. Allergy 2008: 63 (Suppl. 89): 1–20
•单个药代动力学研究比较不足以全面评估H1抗组胺 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