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37f7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b.png)
目前以进入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主要有:特非那定,阿斯咪唑,阿伐斯
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波斯汀, 曲普利定,咪唑斯汀,非索那定等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商品名敏迪,是第一个合成的第二代抗 组胺药,有较强H1R阻断作用,基本上 无镇静,抗胆碱和抗5-HT作用,适用于 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 性疾病。80年代后期,陆续发现它对心 脏有一定毒副作用,1997年美国开始禁 用此药。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
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在低浓度时能够竞争性阻滞组胺与其受 体结合,从而显示出抗过敏作用,有些 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高浓度时还显示非竞 争性抑制作用。大多数H1受体拮抗剂与 H1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但有些第二代抗 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
抗组胺药可干扰炎性介质从肥大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释放,还可作用于白三烯,
赛庚定(cyproheptadine)
抗组胺作用是扑尔敏的5倍,并有抗5-羟 色胺和抗胆碱作用,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主要治疗急性荨麻疹尤其是寒冷性荨麻 疹。并可用于寒冷性多型红斑,
成人口服剂量2-4mg/次,每日2-4次。常 见的副作用主要有嗜睡,头晕,口干, 食欲减退。
多塞平(doxepine)
脑溢嗪(cinnarizine)
又叫桂利嗪,具有抗组胺和钙通道阻滞 作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 改善脑循环,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除了 各种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尚可 用于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皮肤病如 寒冷性多型红斑 ,冻疮,雷诺氏病。少 数人有嗜睡,偶有胃肠道反应。成人口 服25-50mg/次,每日3次。
前列腺素。或产生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 抑制变态反应
体内代谢
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胃肠道吸收后15-30分 钟发生作用,扑尔敏口服给药生物利用 度只有静脉给药的60%,血清峰浓度在13小时之间出现。大多数药物半衰期为36小时,但有些作用时间较长,如安太乐 半衰期约20小时。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 要部位,此类药物很少以原形从肾脏排 出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2335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9.png)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抗过敏药分为抗组胺药、肥皂药、类固醇、类二代抗组胺药和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过敏症状,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
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症状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
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赛庚啶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以及荨麻疹等症状。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H1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涕、皮肤瘙痒和红肿等。
肥皂药具有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能够舒缓过敏性疾病症状。
常见的肥皂药包括扑尔敏和苯海拉明。
它们适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以及荨麻疹等症状。
类固醇是一类抗过敏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常见的类固醇包括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倍氯米松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类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以及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来缓解过敏症状。
类二代抗组胺药是一类新型的抗组胺药物,与传统的抗组胺药相比,它们有更强的选择性作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并且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
常见的类二代抗组胺药包括非那雄胺、左西替利和马来酸苯那明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适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状。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和长春新碱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减少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抗过敏药物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它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轻过敏症状,包括抗组胺作用、抗炎作用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选择抗过敏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遵医嘱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抗组胺药1
![抗组胺药1](https://img.taocdn.com/s3/m/0552c606cc7931b765ce1547.png)
儿童用药应注意
选 用 对 中 枢 神 经 系 统作用轻,不良反应 少,如可曲普利啶, 氯苯那敏,酮替芬等; 大于十二岁的儿童可 用氯雷他定
抗组胺药的灵活使用:
一、交替使用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白天夜间、第一二代、起效快慢、 半衰期长短、抗炎症介质的不同)
二、疗效不佳时,换用其它类的抗组 胺药,或增加剂量,在控制症状后可 采取剂量递减的方法,或者间歇服用, 以维持效果
多赛平
三环类抗抑郁药,强效组胺H1和H2受体 拮抗剂,对H1受体的亲和力是苯海拉明的 775倍,对H2受体的亲和力也高于西米替丁
狭窄性胃溃疡,膀胱颈梗阻、幽门十二指肠 梗阻、青光眼等慎用
可用于老人和儿童,婴幼儿慎用,老年患者 服用易致头晕,头昏和血压降低
少数患者用药后有失眠,烦躁等兴奋症状, 癫痫患者禁用
曲普利啶
烃胺类,抗组胺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用于老人和儿 童比较安全
羟嗪(安泰乐) 哌嗪类,抗组胺及中枢作用强而持久,
❖ 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安 替匹林,水杨酸钠,半胱氨酸等均 有抗组胺作用,与之联合应用可以 增加疗效
❖ 不单用H2受体拮抗剂,如果单用西 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可因单用 H2受体阻断剂,而使慢性荨麻疹病 情恶化
将抗组胺药对心脏的作用分为三类
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及湿 疹的瘙痒有良好疗效,对胆碱能荨麻疹的疗效优 于其它抗组胺药 明显的抗胆碱作用,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慎 用或禁用 六岁以下儿童慎用;婴儿禁用
可致动物畸胎,孕妇禁用源自赛庚啶哌啶类,比扑尔敏约强五倍,兼有抗5-羟色胺 及抗胆碱作用
用于皮肤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是物理 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止痒效果好,可用 于瘙痒症状严重的患者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2a75b601f69e31433294f0.png)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1933年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 Bovet第一次发明了一种称为F929的抗组胺药。
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
60余年来,有关药物不断改进、发展,目前这类药品已达数十种之多,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组胺为1H-咪唑4乙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9N3,分子量为111 000,易溶于水。
组胺在细胞内时受肝素的抑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当释出细胞进入体液或血循环中,即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H1、H2)相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组织反应,包括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毛细血管的扩张、腺体分泌的增加、平滑肌痉挛、末梢神经的刺激等。
当组胺达到一定浓度时,组织反应加重,可以产生类过敏休克样反应。
组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内组胺,主要作用于内脏,使之产生支气管、胃肠、子宫、心血管的平滑肌痉挛,分泌腺增加分泌等作用;另一种为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使之产生水肿、渗出等反应。
在机体效应细胞上存在着H1和H2组织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H2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即可引起心率加快、胃酸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松弛等。
与抗过敏反应有关的传统的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1受体而发挥抗变态反应效果,而对H2受体无明显拮抗作用。
这里所称的抗组胺药实为H1受体拮抗药,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对于一些由组织水肿渗出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喉水肿、湿疹、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效果较好。
1.2抑制平滑肌收缩效果不及β2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肠痉挛等效果较差,但与肾上腺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1.3止痛镇静作用在化学构造上与奴夫卡因有相似之处,有一定止痛、止痒效果。
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等。
1.4抗胆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可扩张气管、弛缓肠胃平滑肌、加速心率、减少腺体分泌、出现口干现象,但不引起瞳孔散大。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8c59b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5.png)
2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的抗组胺药。
3
花生四稀酸介导性荨麻疹
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消炎药、防腐剂、偶氮染料、食品添加剂及具有阿司匹林特性的工业化合物等。因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过敏反应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食物。治疗可用皿治林。
01
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
02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
5 老年人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PART FOUR
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
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6 儿童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苯噻啶
H1
+
+
+
有抗5-羟色胺作用,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异丙嗪
H1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酮替芬
H1/阻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预防哮喘。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03
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04
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814[可修改版ppt]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814[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1f510d5fbfc77da369b1b9.png)
中国儿童哮喘的控制水平尚不理想
申昆玲等,2012
25.6% • 2-16岁患儿中未控制的总体比例为:
(1079/4223)
2-3岁779例(GINA)
4-11岁2943例 (c-ACT)
12-16岁501例 (ACT)
抗组胺药物的发展历程
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29-735
亚太儿童哮喘控制状态的调查
Wong GWK,洪建国等 2013
➢一项为期3个月针对988
名哮喘患儿的调查显示:
Allergy
Wong GW, Kwon N, Hong JG, et al. 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Asia: phase 2 of 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 (AIRIAP 2) survey.
抗组胺药物-第1代
传统抗组胺药或镇静类抗组胺药,于20世纪40~80 年代广 泛使用
多为亲脂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易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H1-受体而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 抗胆碱作用,产生视力模糊、口干和尿潴留等 2~3小时起效 其代表性药物有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羟嗪、
异丙嗪、赛庚啶、酮替芬等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 用814
主要内容
过敏性疾病概况 组胺及抗组胺药概况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过敏性疾病发病现状
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近20年逐步升高
陈育智等;1990,2000,2010
1.09% 1.01%
1.97% 1.54%
3.02%
2.32%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cf02866c85ec3a86c2c58f.png)
抗组胺药是皮肤科常用药,是医师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而且品种繁多,临床常用药物多达20多个。
抗组胺药治疗哪些疾病有效?如何根据临床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又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特殊人群如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有肝肾损害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抗组胺药等均是皮肤科医生关注的问题。
有鉴于此,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达成初步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1.概念抗组胺药专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而拮抗组胺病理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
其他可以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不在此列。
抗组胺药并非与组胺受体简单结合,而是将被组胺激活的受体下调至未激活的状态,故又称为组胺受体反向激动剂。
目前已证明有4种组胺受体,其中H1受体激活引起瘙痒,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为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出现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气喘、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
本文所说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虽名为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并非仅拮抗组胺,还有某些抗炎作用。
如氯雷他定可以减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分子,通过NF-κB通路抑制细胞黏附分子、IL-5等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1];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可以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游走、活化;眯唑斯汀兼有抗白三烯作用,卢帕他定兼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奥洛他定可以拮抗神经源性瘙痒、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等。
抗组胺药抗炎作用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2.分类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两类。
两代药物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有所不同。
一代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新安替根、异丙嗪等。
此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服用2~3次。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e99e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a.png)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什么是组胺?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它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如白细胞、主要组织细胞、胃粘膜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等。
组胺的生理作用组胺在人体多种生理作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介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调节作用组胺通过作用于血管兴奋组胺受体,使血管收缩、发生局部充血和渗出,从而引起组织及器官肿胀、红肿热痛等症状。
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组胺可以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在感染、疾病和外伤等情况下,组织破坏释放的组胺会引起白细胞的趋化和活化,促进组织修复。
消化道调节作用组胺在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组胺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
抗组胺药的分类抗组胺药是指针对组胺受体的逆向激动剂,可以阻断组胺的生理作用,从而用于治疗各种组胺介导的疾病。
根据其作用于组胺受体的选择性和剂量不同,抗组胺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经典抗组胺药经典抗组胺药主要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丙嗪(Chlorpromazine)、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氯苯那明(Chlorpheniramine)等。
它们不仅可以阻断组胺受体,还可以影响其他神经递质,因此不仅可以治疗过敏症状,还可以用于心理和神经疾病等诊断。
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指选择阻断H1受体的新一代抗组胺药,如非那贝他(Fexofenadine)、洛拉定(Loratadine)和西替利嗪(Cetirizine)等。
它们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选择性更强,不会影响其他神经传递途径,且副作用更少。
第三代抗组胺药近年来,第三代抗组胺药也开始逐渐进入临床应用。
它们包括利维奥舒曲明(Levocetirizine)和阿洛巴利(Desloratadine)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选择性更高,且副作用更低,可以用于治疗更加敏感的病人。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抗组胺药主要是用于治疗以下几种组胺介导的疾病。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e157d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3.png)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水心雨;李捷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4(49)2
【摘要】组胺受体分为H_(1)、H_(2)、H_(3)、H_(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
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总页数】8页(P182-189)
【作者】水心雨;李捷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第二代H1抗组胺药治疗皮肤病的进展
2.H1抗组胺药的临床药理及其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价值
3.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
究4.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5.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ppt课件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3f65b85f0e7cd1842536d8.png)
吩 *异丁嗪 持久
忌,青光眼慎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
噻 二甲替嗪 2、镇静作用显 用。可用于人工冬眠。
嗪 阿利马嗪 著 类 美奎他嗪 3、明显抗胆碱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10
类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苯海拉明 1、抗组胺作用
(可太敏) 强
氨
2、中枢镇静作
烃
用显著
醚 类 ( 乙
*乘晕宁(茶 苯海明)
3、较强抗胆碱 作用
醇 美芬铵
胺 类
卡巴沙明
) 多西那敏
抗过敏;抗震颤麻痹及心 律不齐止呕抗晕动。青光 眼慎用,偶致皮疹及粒细 胞 。用6个月以上可致贫 血。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去敏灵(朴敏 1、抗组胺作 作用较苯海拉明略强而持久。可有
宁)
用与乙醇胺 口干恶心。偶见粒细胞减少。局部
类大致相同 外用可致皮炎源自*赛更定(安 替根)乙 烯 二 *安他诺林 胺 (安替心) 类 新安替根
2、有中等强 度镇静作用
3、可致胃部 不适
4、有局部麻 作用
有较强抗5-羟色胺作用及相当程度 抗胆碱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 显著。思睡作用比扑尔敏强。青光 眼禁忌。
作用较弱。有抗胆碱作用。
安他唑啉
美沙吡啉
西尼二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14
类 药名 别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非那根 1、抗组胺作用 嗜睡明显,伴口干及胃肠刺激,忌与
(异丙嗪) 较乙醇胺类强而 碱性及生物碱类药物配伍。光敏者禁
及对抗中和组胺;尚有抗五羟色胺及抗乙酰胆碱作用。对组 胺H2受体无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30分钟(注射15分钟)发挥作用,1-2 小时达峰值,维持3-6小时。分布全身(含血脑屏障、胎盘、 乳汁)、70-90%在肝内代谢、灭活,24小时内从尿排出,不 影响肾功能。作用与受体部位药浓度成正比。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9ff3f42af1ffc4ffe47acf5.png)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作者:王景山蒋忠民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6期抗组胺药,又称组胺阻断剂或组胺拮抗剂,是指能在组胺受体水平竞争性阻断组胺作用的药物。
分类根据对组胺受体选择性作用不同,可将抗组胺药分为H1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及H3受体阻断剂3类。
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分布在消化道黏膜,H3受体则广泛分布于外周自主神经节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但此种说法目前尚处在研究之中。
H1受体阻断剂目前认为抗组胺H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有2个方面:①与组胺争夺效应细胞膜上组胺受体;②与组胺争夺效应细胞膜上的某些酶原物质。
由于组胺作用于某些效应器官的组织细胞时,首先与该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相结合,然后才能使相关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组织反应,因而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是在当组胺发生作用之前,先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或某些酶原物质结合,一旦结合,即可使组胺不能再发挥作用,从而可消除由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血压下降及不同程度的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等作用。
常用的H1受体阻断剂:根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不同,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H1受体阻断剂。
常用的第一代H1受体阻断剂有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及酮替芬等;第二代Hv受体阻断剂有阿司咪唑、特非那定、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等。
H2受体阻断剂 H2受体阻断剂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有效地阻断由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性渗出、血压下降和胃液分泌过多等作用。
常用的H2受体阻断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
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与适应证受体相关作用由于抗组胺药具有较强地抑制或消除由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胃肠、呼吸道分泌增多及血压下降等作用,因而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变应性疾病,尤其对I型变应性疾病疗效显著。
因受体分布部位不同,其作用稍有差异,如组胺引起的皮肤黏膜血管渗出、组织水肿,可采用H1受体阻断剂治疗,效果迅速;H2受体阻断剂可有效地阻断由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过多及过敏性胃肠痉挛等;H3受体阻断剂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治疗。
张锡宝——抗组织胺进展及应用
![张锡宝——抗组织胺进展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00c8877ad51f01dc381f11c.png)
贝雪起效迅速
1
平 均 起0.5 效 时 间0
枸地氯雷他定Ⅰ期临床研究
<1h
<1h
<0.5h
起效时间小于30分钟,快速缓解症状
贝雪作用持久
30 25
24h
24h
27h
平均持续时 间 (h)
20 15 10
5
0
枸地氯雷他定Ⅰ期临床研究
作用持续时间长, 与每日一次的服药间隔一致
贝雪有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345352药物名称已报道的嗜睡比安慰剂多见潜在性药物间相互作用潜在性与食物相互作用yesyesyesyes咪唑斯汀yesyes抗组胺药的药理学特性比较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临床推荐剂量贝雪起效迅速1h1h05h起效时间小于30分钟快速缓解症状枸地氯雷他定期临床研究贝雪作用持久作用持续时间长与每日一次的服药间隔一致101520253024h24h27h枸地氯雷他定期临床研究平均持续时贝雪有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瘙痒症状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用药后临床总体改善评价用药后临床单项症状体征评分变化贝雪安全性徐道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
抗组胺药的化学分类
1. 烷基胺类(Alkylamines)
氯苯那敏(扑尔敏) 溴苯那敏 右溴苯那敏 右氯苯那敏 二甲茚定 苯茚胺 非尼 拉敏 托普帕敏
2. 乙醇胺类(Ethanolamines) 苯海拉明 茶苯海明 溴苯海拉明 卡比沙明 多西拉敏 恩布拉敏 美芬铵 苯托沙 敏 司他斯丁 曲美苄胺
3. 乙二胺类(Ethylenediamines) 吡苄明 安他唑啉 氯吡拉明 希司咯定 美吡拉敏 美沙吡林 西尼二胺 宋齐拉敏 曲普利啶
第2代抗组胺药的共同特点
• 新型、长效,高度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 • 对肾上腺能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无作用; • 对不同化学介质有强抑制作用,如对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白三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63d87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e.png)
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FDA(B级)
药厂一般不推荐第二代抗组胺药用于哺乳期妇女。
息斯敏,非索那丁,特非那丁-FDA(C级)
01
02
03
致畸作用与哺乳期应用
常用临床种类 特非那丁、Terfenadine、Seldane(敏敌) 特点:1)无嗜睡;2)无口干(无抗胆碱作用);3)无食欲及体重增加(无抗5-羟色胺作用);4)维持时间短。5)偶见心脏毒性。 适应症: 急、慢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寒冷性荨麻疹、肝病 阻塞性搔痒 用法:成人:60mg Bid 儿童: 30mg Bid(6-12岁) 副作用:偶见嗜睡(6.77%)、头晕头痛(为扑尔敏之1/2) 轻微胃肠不适、皮疹。超量有心脏毒性
+-++
+++
+-+++
++-+++
+
烃胺类(扑尔敏)
++-+++
++
+-++
0
+
哌嗪类(安它乐)
++-+++
++
+-++
++-+++
+
乙二胺类(赛更定)
+-++
0
+-++
0
+++
吩噻嗪类(非那根)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咪唑斯汀(mizolastine)能拮抗组胺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治疗剂量具有抗炎活性,这可能与其具有抑制5-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有关。每次10mg,每日1次。
氯苯丁嗪(buclizine)的盐酸盐又称安其敏,抗组胺及中枢安定作用都比苯海拉明强且较持久,又有镇吐作用,每次服25~50mg,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眩晕及轻度嗜睡。
氯苯吡胺(chlorpheniramine)的马来酸盐称为扑尔敏,又称氯屈米通(chlortrimeton),嗜睡的副作用比苯海拉明轻,每次服4~8mg,每日2~3次。扑尔敏尤其适用于儿童,口服0.35mg/(kg.d),分3~4次。
2.H2受体拮抗剂
组胺除激活H1受体外,也激活H2受体,主要H2受体拮抗剂是西米替丁(cimetidine)和雷尼替丁(ranitidine),近年来新的H2拮抗剂也不少,如法莫替丁(famotidine)、罗沙替丁(roxatidine)等。
西米替丁能抑制胃酸分泌而常用于胃病,还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西米替丁被用于荨麻疹、瘙痒症及全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和H1拮抗剂合用时对人工荨麻疹等常有较好疗效。西米替丁和扑尔敏同时应用于慢性荨麻疹。半数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因组胺释放而有腹痛、风团、潮红等症状,应用西米替丁后迅速减轻。西米替丁也有抗雄激素作用而可治疗痤疮及妇女多毛症。每次口服200~400mg,每日2~3次。副作用为口干、便秘、腹泻、腹胀、头晕、头痛、全身不适等轻微反应,停药后即消失,偶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对孕妇、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应该慎用或禁用。
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仍具药理活性,直接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心脏毒性很低,是特非那定的1/500。每次60mg每日2次。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告诫医师和患者,服用过量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会产生一种典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值延长>440ms,突然死亡的危险大大增加。其实抗组胺药对心脏的副作用不只是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近年来临床和药理学工作者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人将抗组胺药对心脏作用分为三类。
西替利嗪(cetirizine)是目前惟一具有抗嗜酸性粒细胞特性的抗组胺药,有较强的抗变态反应作用,不经肝脏代谢以原形从肾赃排出,可用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每次10mg,每日1次。
氯雷他定(loratadine)为强力长效抗组胺药,具有选择性对抗H1受体的作用,副作用较小,无嗜睡作用。每次10mg,每日1次。
异丙嗪(普罗米近,promethazine)又称非那根(phenergan),有较强而持久的抗组胺及中枢安定作用,并可降低增高的体温和镇吐。每次口服12.5~25mg,每日2~3次,小儿每次服0.5~1mg/kg,每日2~3次。副作用为口干、恶心及嗜睡,剂量太大时可使精神兴奋甚至狂躁不安,肌肉注射可使局部肌肉疼痛,静脉注射可使血压暂时下降。肝、肾功能减退应慎用。
(1)第一代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benadryl,diphenhydcamine)的盐酸盐又称可他敏,每次服25~50mg,每日2~3次,但各人耐受性不同,有人只服25~50mg/d即有疗效,并有眩晕嗜睡等副作用,有人服药量高达200~400mg/d,而无明显反应。长期服药时耐受性增大,儿童较成人耐受,量为2~4mg/(kg.d),分3~4次。副作用为口干、头晕、嗜睡及胃肠刺激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辆、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少数病人的粒细胞暂时减少或发生皮疹。停药后副作用即可迅速消失。
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都是H1受体的拮抗药,而常用于胃肠疾病的西咪替叮和雷尼替叮是H2受体的拮抗药,通常和扑尔敏或赛庚啶等H1受体的拮抗药同时应用于慢性荨麻疹。
1.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H1的抗组胺药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早的是苯海拉明,较常用的是扑尔敏、酮替芬及赛庚啶等属于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20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较第一代对H1受体的亲和力更高,结合作用更强。由于其分子量较大,脂溶性很差,故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镇静作用也随之降低;镇静作用小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对外周H1受体的选择性比中枢高。第二代抗组胺药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后形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或以原形从肾赃排泄,因此它们具有长效作用。
酮替芬(ketotifen)既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又可直接与组胺竞争H1受体,其他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可能有效。每次口服1mg,每日2次。
(2)第二代抗组胺药:
特非那定(terfenadine)因涉及到心脏的副作用,目前以很少应用。
阿司咪唑(astemizole)也涉及到心脏的副作用,因此不应过量或超量服药,不宜与唑类抗真菌药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使用。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有特非那定、阿司米唑、苯海拉明、羟嗪等。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有氯苯那敏、赛庚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等。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美喹他嗪,酮替芬、氯马斯汀等。
还有许多抗组胺药的心脏作用尚不明确,为防范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建议:①不滥用或超量使用抗组胺药物;②避免与可增加抗组胺药物心脏不良反应药物同用;③不用于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④对有心律失常风险的患者如酗酒,缺血性心脏病等也应慎用抗组胺药;⑤加强临床用药的监测。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ics):这类药物是皮肤科的常用药,而常应用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即刻型过敏反应。也用于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及皮肤瘙痒症等发痒性皮肤病。
抗组胺药不能消除或中和体内产生的组胺及阻止其产生,只能和组胺竞夺平滑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组织等处组胺受体,而制止组胺的有害作用。抗组胺药和组胺有相同的乙基胺化学结构,而和组胺争夺H1受体以阻止组胺与其结合,从而制止组胺的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渗透性、收缩平滑肌等作用。此外,抗组胺药还能抗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而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及视力模糊等反应,也有抑制中枢神经的安定作用而使人易倦、眩晕及嗜睡。并可加强麻醉剂、催眠剂及镇痛剂的作用。
苯茚胺(phenindamine,thephorin)的酒石盐是抗敏胺,有抗组胺作用而无镇静作用,却有轻微的兴奋作用,每次口服25~50mg,每日2~3次。服后不眩晕嗜睡不影响正常工作,但可引起口干、失眠、食欲不振、恶心或胃肠不适,停药后即渐消失。
羟嗪(hydroxyzine)的盐酸盐是安泰乐(atarax),既是抗组胺药,又是安定剂而常用于焦虑或情绪紧张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特别对止痒效果较好。成人每次口服25~50mg,每日2~3次;6岁以上儿童服50~100mg/d,分3~4次。常见副作用是头晕嗜睡。去氯羟嗪(decloxizine)的盐酸盐是克敏嗪,又称克喘嗪,通常应用于荨麻疹及哮喘,每次服50~100mg,每日2~3次。
关于抗组胺药的止痒作用。无中枢抑制的H1受体阻断剂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抗组胺药有多种,常见的副作用为口干、眩晕、嗜睡及胃肠反应,苯海拉明、扑尔敏、及异丙嗪还可有光敏感作用,局部应用容易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赛庚啶(乙苯环庚啶,cyproheptadine)盐酸盐又称安替根(antergan),既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又能抗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能减轻痒觉而应用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及乙酰胆碱所致是头晕、嗜睡。
新安替根(neoantergan)和赛庚啶都是丙胺衍生物,每次口服25~50mg,每日3~4次。安他唑啉(antazoline)又称敌胺或安替心(antistin),是另一种衍生物,抗组胺作用较弱,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100mg常可预防输血反应。
阿伐斯丁(acrivastine)为短效低镇静,服后15分钟起效,以原形从肾赃排出。每次8mg,每日2~3次。
曲普利啶(triprolidine)具有短效、低毒性、低镇静和轻度抗胆碱的作用。部分经肝脏代谢,降解产物经肾赃排泄。每次2.5mg,每日3次。
依巴斯汀(ebastine)具有长效、低毒性、低镇静的抗组胺药,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每次10mg,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