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ics):这类药物是皮肤科的常用药,而常应用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即刻型过敏反应。也用于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及皮肤瘙痒症等发痒性皮肤病。
抗组胺药不能消除或中和体内产生的组胺及阻止其产生,只能和组胺竞夺平滑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组织等处组胺受体,而制止组胺的有害作用。抗组胺药和组胺有相同的乙基胺化学结构,而和组胺争夺H1受体以阻止组胺与其结合,从而制止组胺的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渗透性、收缩平滑肌等作用。此外,抗组胺药还能抗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而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及视力模糊等反应,也有抑制中枢神经的安定作用而使人易倦、眩晕及嗜睡。并可加强麻醉剂、催眠剂及镇痛剂的作用。
关于抗组胺药的止痒作用。无中枢抑制的H1受体阻断剂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抗组胺药有多种,常见的副作用为口干、眩晕、嗜睡及胃肠反应,苯海拉明、扑尔敏、及异丙嗪还可有光敏感作用,局部应用容易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都是H1受体的拮抗药,而常用于胃肠疾病的西咪替叮和雷尼替叮是H2受体的拮抗药,通常和扑尔敏或赛庚啶等H1受体的拮抗药同时应用于慢性荨麻疹。
1.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H1的抗组胺药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早的是苯海拉明,较常用的是扑尔敏、酮替芬及赛庚啶等属于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20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较第一代对H1受体的亲和力更高,结合作用更强。由于其分子量较大,脂溶性很差,故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镇静作用也随之降低;镇静作用小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对外周H1受体的选择性比中枢高。第二代抗组胺药大部分经肝脏代谢后形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或以原形从肾赃排泄,因此它们具有长效作用。
(1)第一代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benadryl,diphenhydcamine)的盐酸盐又称可他敏,每次服25~50mg,每日2~3次,但各人耐受性不同,有人只服25~50mg/d即有疗效,并有眩晕嗜睡等副作用,有人服药量高达200~400mg/d,而无明显反应。长期服药时耐受性增大,儿童较成人耐受,量为2~4mg/(kg.d),分3~4次。副作用为口干、头晕、嗜睡及胃肠刺激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辆、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少数病人的粒细胞暂时减少或发生皮疹。停药后副作用即可迅速消失。
氯苯丁嗪(buclizine)的盐酸盐又称安其
敏,抗组胺及中枢安定作用都比苯海拉明强且较持久,又有镇吐作用,每次服25~50mg,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眩晕及轻度嗜睡。
氯苯吡胺(chlorpheniramine)的马来酸盐称为扑尔敏,又称氯屈米通(chlortrimeton),嗜睡的副作用比苯海拉明轻,每次服4~8mg,每日2~3次。扑尔敏尤其适用于儿童,口服0.35mg/(kg.d),分3~4次。
异丙嗪(普罗米近,promethazine)又称非那根(phenergan),有较强而持久的抗组胺及中枢安定作用,并可降低增高的体温和镇吐。每次口服12.5~25mg,每日2~3次,小儿每次服0.5~1mg/kg,每日2~3次。副作用为口干、恶心及嗜睡,剂量太大时可使精神兴奋甚至狂躁不安,肌肉注射可使局部肌肉疼痛,静脉注射可使血压暂时下降。肝、肾功能减退应慎用。
苯茚胺(phenindamine,thephorin)的酒石盐是抗敏胺,有抗组胺作用而无镇静作用,却有轻微的兴奋作用,每次口服25~50mg,每日2~3次。服后不眩晕嗜睡不影响正常工作,但可引起口干、失眠、食欲不振、恶心或胃肠不适,停药后即渐消失。
羟嗪(hydroxyzine)的盐酸盐是安泰乐(atarax),既是抗组胺药,又是安定剂而常用于焦虑或情绪紧张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特别对止痒效果较好。成人每次口服25~50mg,每日2~3次;6岁以上儿童服50~100mg/d,分3~4次。常见副作用是头晕嗜睡。去氯羟嗪(decloxizine)的盐酸盐是克敏嗪,又称克喘嗪,通常应用于荨麻疹及哮喘,每次服50~100mg,每日2~3次。
赛庚啶(乙苯环庚啶,cyproheptadine)盐酸盐又称安替根(antergan),既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又能抗乙酰胆碱与5-羟色胺,能减轻痒觉而应用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及乙酰胆碱所致荨麻疹等病,每次口服2~4mg,每日3~4次,较常见的副作用是头晕、嗜睡。
新安替根(neoantergan)和赛庚啶都是丙胺衍生物,每次口服25~50mg,每日3~4次。安他唑啉(antazoline)又称敌胺或安替心(antistin),是另一种衍生物,抗组胺作用较弱,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100mg常可预防输血反应。
酮替芬(ketotifen)既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又可直接与组胺竞争H1受体,其他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荨麻疹可能有效。每次口服1mg,每日2次。
(2)第二代抗组胺药:
特非那定(terfenadine)因涉及到心脏的副作用,目前以很少应用。
阿司咪唑(astemizole)也涉及到心脏的副作用,因此不应过量或超量服药,不宜与唑类抗真菌药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时使用。
西替利嗪(cetirizine)是目前惟一具有抗嗜酸性粒细胞特性的抗组胺药,有较强的抗变态反应作用,不经肝脏代谢以原形从肾赃排出,可
用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每次10mg,每日1次。
氯雷他定(loratadine)为强力长效抗组胺药,具有选择性对抗H1受体的作用,副作用较小,无嗜睡作用。每次10mg,每日1次。
阿伐斯丁(acrivastine)为短效低镇静,服后15分钟起效,以原形从肾赃排出。每次8mg,每日2~3次。
曲普利啶(triprolidine)具有短效、低毒性、低镇静和轻度抗胆碱的作用。部分经肝脏代谢,降解产物经肾赃排泄。每次2.5mg,每日3次。
依巴斯汀(ebastine)具有长效、低毒性、低镇静的抗组胺药,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每次10mg,每日1次。
美喹他嗪(mequitazine)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并可调节迷走神经紧张性,具有较强的抗组胺和抗胆碱作用。每次5mg,每日2次,或睡前10mg口服。
咪唑斯汀(mizolastine)能拮抗组胺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治疗剂量具有抗炎活性,这可能与其具有抑制5-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有关。每次10mg,每日1次。
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仍具药理活性,直接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心脏毒性很低,是特非那定的1/500。每次60mg每日2次。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告诫医师和患者,服用过量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会产生一种典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值延长>440ms,突然死亡的危险大大增加。其实抗组胺药对心脏的副作用不只是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近年来临床和药理学工作者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人将抗组胺药对心脏作用分为三类。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有特非那定、阿司米唑、苯海拉明、羟嗪等。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有氯苯那敏、赛庚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等。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美喹他嗪,酮替芬、氯马斯汀等。
还有许多抗组胺药的心脏作用尚不明确,为防范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建议:①不滥用或超量使用抗组胺药物;②避免与可增加抗组胺药物心脏不良反应药物同用;③不用于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④对有心律失常风险的患者如酗酒,缺血性心脏病等也应慎用抗组胺药;⑤加强临床用药的监测。
2.H2受体拮抗剂
组胺除激活H1受体外,也激活H2受体,主要H2受体拮抗剂是西米替丁(cimetidine)和雷尼替丁(ranitidine),近年来新的H2拮抗剂也不少,如法莫替丁(famotidine)、罗沙替丁(roxatidine)等。
西米替丁能抑制胃酸分泌而常用于胃病,还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西
米替丁被用于荨麻疹、瘙痒症及全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和H1拮抗剂合用时对人工荨麻疹等常有较好疗效。西米替丁和扑尔敏同时应用于慢性荨麻疹。半数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因组胺释放而有腹痛、风团、潮红等症状,应用西米替丁后迅速减轻。西米替丁也有抗雄激素作用而可治疗痤疮及妇女多毛症。每次口服200~400mg,每日2~3次。副作用为口干、便秘、腹泻、腹胀、头晕、头痛、全身不适等轻微反应,停药后即消失,偶然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对孕妇、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应该慎用或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