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定作用或镇定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觉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利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1、概述
目前活着界范围内进入临床利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利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和2002年上市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加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此后几年内利用更为普遍的抗过敏药物。另外最近几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而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取得FDA的批准,可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庞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实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2、非索非那丁
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进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如果)。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普遍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明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觉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医治过敏反映,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按照特非那丁的那个特性,在1995年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以为是高效、长效、低毒特点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非索非那丁在医治中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一、直接拮抗H1受体的作用;
二、对粘附分子的活性:研究发觉非索非那丁通过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能够显著减少体内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即便药物浓度低至10~10mol/L,也可显著降低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释放白介素-8和可溶性ICAM-1的水平。
3、稳固炎性细胞活性: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固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包括稳固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通过抑制嗜酸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TH2细胞因子的活性等;
4、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如拮抗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5-羟色胺的作用;
五、气道效应:非索非那丁能够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抑制吸入变应原诱发的致敏豚鼠的支气管痉挛,并能够降低吸入乙酰甲胆碱引发的,而对气道内的嗜酸细胞没有影响。
【临床应用】
非索非那丁由Aventis公司生产,其活着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已占所有抗过敏药物的40%左右。临床研究表明非索非那丁有较强的支气管解痉效应,单次口服非索非那丁180mg能够产生比吸入大3-5倍的气道保护效应。临床研究证明,持续口服非索非那丁周围后,哮喘患者在症状评分、支气管解痉剂的用量、肺通气功能指标反映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的临床症状。以生活质量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对1 948例服用60 mg,每日一次,结果表明非索非那丁不仅能够显著改善鼻部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非索非那丁已成为欧美各国医治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另外,由于最近几年来发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配伍禁忌,且有必然的心脏毒副作用,而非索非那丁没有发觉心脏毒性,上市后短短两年,在市场的利用量已上升为第二大品种并维持强劲增加势头。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早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实验证明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专门快消失。
【安全性】动物实验没有发觉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别离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剂量(60 mg,bid)的28倍和63倍,也没有延长QTc。临床实验也证明即便大剂量口服非索非那丁也不诱发心率失常,这是非索非那丁区别于其他抗组胺药物的最大特点。
【注意事项】
1.怀胎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FDA将非索那丁划为妊妇用药中较不安全的C类。
2.对本化合物或活性成份过敏者慎用。
3、左旋西替利嗪
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商品名】Xyral、迪皿
【体内进程】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持续时刻别离达24.4小时,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药代动力学研究证明,由两种等量对映结构体组成的外消旋西替利嗪在体内的代谢无需通过肝脏,口服左旋西替利嗪4小时和8小时后血浆浓度几乎是右旋西替利嗪的两倍,其代谢产物主要从尿液排出,口服32小时后50%-6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少量随粪便排出。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 、乙氟利嗪等被列为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如果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必然亲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定、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普遍,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映机制,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映、抑制迟发相哮喘反映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
为了研究西替利嗪对映结构体的疗效,在健康成人志愿者中采用了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和右旋西替利嗪(Ucb28557)对组胺致使的皮肤过敏反映进行随机、双盲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发的皮肤疹块和潮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5mg 左旋西替利嗪抗组胺活性优于5mg西替利嗪,提示左旋西替利嗪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而另一对映体右旋西替利嗪没有显示拮抗H1受体的药效。
【临床应用】左旋西替利嗪于2001年2月上市,为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医治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处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等,具有作用起效快、效应强而持久和副作用少的长处。
【用法和剂量】临床常常利用剂量成人为5mg,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