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

第一代抗组胺药以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三者为代表,它们都是H1受体拮抗剂,曾经为临床防治变态反应疾病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天它们渐渐淡出临床,被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所替代。现将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一一做以综述。

1933年发现第一代抗组胺药吡并生.1937年发展出乙二胺以来,先后不断发展出的氨基醚类.呱嗪类.吩噻嗪类.丙胺类.呱啶类都成为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抗组胺系统。这些H1受体拮抗剂通常被称为传统的经典抗组胺药。

传统的抗组胺药在发生抗组胺作用的同时,亦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此用药后困倦的不良反应特别明显,它们中的大多数还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抑制腺体分泌,故有口干.咽干等不良反应。

为了克服传统抗组胺药的缺点,这些年来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合成了一些新型抗组胺药。有的是从传统抗组胺药衍生而来,有的则是完全崭新的药物结构。它们的共同药理,都是通过拮抗H1受体而产生药效。但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小。

最早面向临床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丁是新型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它是呱啶类化合物,所以仍保留呱啶的基本化学结构。它对H2受体无活性,所以对胃液分泌.心功能等都无影响,也未发现它有抗胆碱能和抗5-羟色胺作用。动物试验表明,它的不良反应很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但它的抗组胺效用可能稍逊。

其后发现的阿司咪唑也是一种全新的非镇静性抗组胺药。它的结构与传统抗组胺药完全不同,从而使它不具有传统抗组胺药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它对H1受体的拮抗有很强的特异性,并且药效维持时间长。但由于有时会引起心律失常,现使用频率正在逐年递减。

1998年在欧洲率先上市的咪唑斯汀,是一种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炎症介质双重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咪唑斯汀与组织胺H1受体的亲和力极强,并且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的释放,是一个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它可以抑制五脂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产生以及抑制炎性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咪唑斯汀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几乎没有嗜睡不良反应,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也未发现对心脏的不良反应。

除咪唑斯汀外,还有盐酸氮卓斯汀和依巴斯汀,它们同属第二代抗组胺药。盐酸氮卓斯汀片首先由德国公司开发,1986年首次在日本上市,随后相继在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它是一种长效抗变态反应药,不仅能拮抗组胺H1受体,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而依巴斯汀则属甲氨基呱啶类衍生物,对组胺H1受体的选择性比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更强更高。由于该药及其代谢产物均不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也没有嗜睡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是一种高效.作用持久的三环类抗组胺药,它起效快.作用强。不仅具有选择性的抗外周H1受体作用,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降低白介素的产生和抑制黏附分子表面的作用。因此,氯雷他定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急慢性变态反应疾病,可缓解过

敏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在推荐的治疗剂量下,也未见明显的镇静作用。

综观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低级的初始阶段向较高级的现阶段迈进的过程。在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基础上,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突破传统,大大消除或减少了原有的中枢抑制.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变态反应疾病开启了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