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抗组胺药怎么用

抗组胺药怎么用

抗组胺药怎么用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明确疗效,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

但是,抗组胺药物依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等。

因此,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和维护患者健康非常必要。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用药时间要求对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

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 4 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而对于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实验阳性者至少维持治疗 6 个月或更长时间。

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

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

2. 联合药物使用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

研究发现,H1 和 H2 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相互竞争肝脏药物代谢酶 CYP3A4,提高抗组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 H1 和 H2 受体而起作用,因此不依赖肝脏代谢的 H1 受体拮抗剂,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与 H2 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1. 儿童患者的合理应用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肠道外剂型(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且可用于 2 岁以下婴儿,其中羟嗪是英国批准用于 1 岁以下儿童唯一的抗组胺药,所以目前为止氯苯那敏仍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异丙嗪可致 2 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 2 岁以下儿童禁用,2 岁及 2 岁以上儿童慎用。

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其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 FDA 即批准西替利嗪可用于 2~5 岁儿童,现国内已应用于 12 岁以下儿童。

2. 孕妇、哺乳期患者的合理应用美国 FDA 对氯苯那敏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B 级,孕妇慎用。

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美国 FDA 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 C 级,孕妇临产前 1~2 周应停用本品。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目前以进入临床应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主要有:特非那定,阿斯咪唑,阿伐斯
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波斯汀, 曲普利定,咪唑斯汀,非索那定等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商品名敏迪,是第一个合成的第二代抗 组胺药,有较强H1R阻断作用,基本上 无镇静,抗胆碱和抗5-HT作用,适用于 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 性疾病。80年代后期,陆续发现它对心 脏有一定毒副作用,1997年美国开始禁 用此药。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
H1受体拮抗剂对H1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在低浓度时能够竞争性阻滞组胺与其受 体结合,从而显示出抗过敏作用,有些 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高浓度时还显示非竞 争性抑制作用。大多数H1受体拮抗剂与 H1受体结合是可逆的,但有些第二代抗 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
抗组胺药可干扰炎性介质从肥大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释放,还可作用于白三烯,
赛庚定(cyproheptadine)
抗组胺作用是扑尔敏的5倍,并有抗5-羟 色胺和抗胆碱作用,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主要治疗急性荨麻疹尤其是寒冷性荨麻 疹。并可用于寒冷性多型红斑,
成人口服剂量2-4mg/次,每日2-4次。常 见的副作用主要有嗜睡,头晕,口干, 食欲减退。
多塞平(doxepine)
脑溢嗪(cinnarizine)
又叫桂利嗪,具有抗组胺和钙通道阻滞 作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 改善脑循环,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除了 各种皮肤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尚可 用于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等皮肤病如 寒冷性多型红斑 ,冻疮,雷诺氏病。少 数人有嗜睡,偶有胃肠道反应。成人口 服25-50mg/次,每日3次。
前列腺素。或产生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 抑制变态反应
体内代谢
第一代抗组胺药在胃肠道吸收后15-30分 钟发生作用,扑尔敏口服给药生物利用 度只有静脉给药的60%,血清峰浓度在13小时之间出现。大多数药物半衰期为36小时,但有些作用时间较长,如安太乐 半衰期约20小时。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 要部位,此类药物很少以原形从肾脏排 出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抗过敏药的分类及临床应用抗过敏药分为抗组胺药、肥皂药、类固醇、类二代抗组胺药和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过敏症状,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

抗组胺药是治疗过敏症状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

常见的抗组胺药包括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赛庚啶等。

这些药物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以及荨麻疹等症状。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H1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涕、皮肤瘙痒和红肿等。

肥皂药具有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能够舒缓过敏性疾病症状。

常见的肥皂药包括扑尔敏和苯海拉明。

它们适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以及荨麻疹等症状。

类固醇是一类抗过敏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常见的类固醇包括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倍氯米松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类固醇药物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以及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来缓解过敏症状。

类二代抗组胺药是一类新型的抗组胺药物,与传统的抗组胺药相比,它们有更强的选择性作用,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并且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

常见的类二代抗组胺药包括非那雄胺、左西替利和马来酸苯那明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来减少组胺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适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状。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和长春新碱等。

它们适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减少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抗过敏药物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它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轻过敏症状,包括抗组胺作用、抗炎作用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选择抗过敏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遵医嘱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阻断组胺与之结合而产生上述生物效应 。 近年来 的研究发现 ,第 二代抗组胺 药不仅有抗组胺 作用 ,而且会通过 多种机制 产生非特 异性的抗变态 反应 性炎症作用 ] 括能经稳定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 细胞 ,包
1 分类及药理作用
抗组 胺药是一类 能通过 与组胺 竞争性地 结合组胺受 体 ,从而拈抗组胺作用 的药物 。

l 床 旨导 临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窦侠 陈连军 ( 复旦 大学附属华 山医院皮肤科 上海 2 04 00 0)
中图分类号 :R 8 96

文献标识 码 :C
文章编号 :1 0 — 3 (0 )4 0 3 0 6 1 32 1 0 — 1 — 3 0 5 0 5 药的基本药理作用是 与组胺竞争靶细胞膜上 的 H. 一受体 ,
的细 胞膜而抑 制炎症介 质释放 ,能够抑 制嗜酸性粒 细胞 等炎 症细胞 的游走 、趋化 和激活过 程及 能够抑制血 管 内 皮 细胞 黏附分 子 的表达 ,减轻 炎症 细胞 在局部 的 黏附 , 进而 减轻炎症 反应。对抗组 胺药抗炎作 用机制 的研 究将 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 ,扩大其临床适应证:
2 皮 肤 科 适 应 证 21 荨麻 疹 . 各种 急 、慢 性荨 麻 疹是 抗组 胺 药 的主要 适应 证 。 抗组胺 药治疗能有 效减少荨 麻疹患 者风团的数量 、大小
及风 团持续 的时问 ,并能减 轻瘙痒症状 ,这在成人患者
便秘 等副作用 ; 同时药物半衰期亦短 ,需每天多次服药 , 限制 了其临 床应 用 。代表性 药物有氯 苯那敏 ( 尔敏 ) 扑 、 苯海拉明 、羟嗪 、异丙 嗪 、赛庚 啶和酮替芬 等。2 0世纪 8 0年代起 问世 的第二代抗组 胺药与 H 一 体的亲和力更 受 高 ,但分子结构 较大 ,有 一长 的侧链 ,脂溶性差 ,故对 血脑屏障 的穿透性低 ,中枢镇静作 用相对较小 。大部分 第 二代抗 组胺 药经肝 脏 代谢后 形成有 活 性 的代谢产 物 , 半 衰期长 ,具长效 作用 ,代表性 药物有 氯雷他定 、咪唑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1933年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 Bovet第一次发明了一种称为F929的抗组胺药。

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

60余年来,有关药物不断改进、发展,目前这类药品已达数十种之多,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组胺为1H-咪唑4乙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9N3,分子量为111 000,易溶于水。

组胺在细胞内时受肝素的抑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当释出细胞进入体液或血循环中,即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H1、H2)相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组织反应,包括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毛细血管的扩张、腺体分泌的增加、平滑肌痉挛、末梢神经的刺激等。

当组胺达到一定浓度时,组织反应加重,可以产生类过敏休克样反应。

组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内组胺,主要作用于内脏,使之产生支气管、胃肠、子宫、心血管的平滑肌痉挛,分泌腺增加分泌等作用;另一种为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使之产生水肿、渗出等反应。

在机体效应细胞上存在着H1和H2组织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H2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即可引起心率加快、胃酸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松弛等。

与抗过敏反应有关的传统的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1受体而发挥抗变态反应效果,而对H2受体无明显拮抗作用。

这里所称的抗组胺药实为H1受体拮抗药,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对于一些由组织水肿渗出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喉水肿、湿疹、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效果较好。

1.2抑制平滑肌收缩效果不及β2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肠痉挛等效果较差,但与肾上腺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1.3止痛镇静作用在化学构造上与奴夫卡因有相似之处,有一定止痛、止痒效果。

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等。

1.4抗胆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可扩张气管、弛缓肠胃平滑肌、加速心率、减少腺体分泌、出现口干现象,但不引起瞳孔散大。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2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的抗组胺药。
3
花生四稀酸介导性荨麻疹
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消炎药、防腐剂、偶氮染料、食品添加剂及具有阿司匹林特性的工业化合物等。因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过敏反应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食物。治疗可用皿治林。
01
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
02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
5 老年人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PART FOUR
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
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6 儿童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苯噻啶
H1
+
+
+
有抗5-羟色胺作用,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异丙嗪
H1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酮替芬
H1/阻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预防哮喘。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03
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04
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

抗过敏药物用法与用量详解

抗过敏药物用法与用量详解

抗过敏药物用法与用量详解抗过敏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缓解过敏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调节药物。

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于发挥药物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过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量,以帮助读者正确应用这些药物。

一、抗组胺药的使用方法和用量抗组胺药是最常见的抗过敏药物之一,主要用于缓解过敏症状,如打喷嚏、鼻塞、发痒等。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扑尔敏、花粉症康和非那根等。

1. 扑尔敏:一般建议成人每次口服10毫克,每日2-3次。

儿童用量根据年龄和体重而定,建议咨询医生或按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进行使用。

2. 花粉症康:成人每次口服10毫克,每日2次。

儿童用量需根据医生建议确定。

3. 非那根:成人每次口服25毫克,每日3-4次。

儿童用量根据年龄和体重而定,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组胺药一般在过敏发作前使用,以预防过敏症状的发生。

如有需要,也可在过敏症状出现后进行使用,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量。

二、类固醇的使用方法和用量类固醇是一类强效的抗过敏药物,常见的有口服和局部应用两种形式。

类固醇主要用于重度过敏症状的治疗,如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1. 口服类固醇:常见的口服类固醇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剂量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可根据病情调整用量。

2. 局部应用类固醇:可用于皮肤病、鼻腔炎症等过敏反应。

使用时应按照医生建议涂抹或喷洒于患处,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涂抹类固醇药物时要注意清洗双手,避免接触眼睛或其他敏感部位。

三、免疫调节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免疫调节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缓解过敏反应。

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等。

1. 环孢素:用于治疗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哮喘等。

剂量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来确定,常见的用法是每日两次口服。

2. 甲基泼尼松龙:常用于控制急性过敏反应,用量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免疫调节药物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应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用量。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的应用

阿伐斯丁
药物特点
1. 属于烃胺类,是克敏的衍生物。 2. 口服吸收迅速,30分钟起效,1.5小时达血药浓 度高峰,维持药效8小时。主要经肾脏代谢。
3. 对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都有很好疗效
推荐剂量和用法
每片8mg。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8mg,bid-tid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作用于H2受体的抗组胺药
西咪替丁
药物特点
第一个H2受体拮抗剂 可逆性抑制组胺H2受体,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抗变态反应 和止痒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抗肿瘤 抗雄激素样作用
适应证
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 血管性水肿和色素性荨麻疹。 治疗系统性疾病中伴有皮肤瘙痒的病症,如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或胰胆道肿瘤伴发的严重瘙痒。 治疗带状疱疹,减少神经痛 女性雄激素性脱发 慢性皮肤念珠菌病等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心脏毒性 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妊娠和哺乳其妇女避免使用
咪唑斯丁
药物特点
阿司咪唑的衍生物
较强的抗炎症和抗过敏作用 对5-脂氧合酶有抑制,从而抑制白三烯的产生 吸收迅速,服药1小时后起效,作用维持时间>24小时 主要代谢途径通过葡萄糖醛酸化(65%),少部分经 CYP3A4途径代谢(35%)
雷尼替丁
药物特点
口服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和抗酸剂影响 口服后1-2和3-4小时有2次血药浓度高峰,血浆半衰 期2-3小时,维持作用时间12小时。 30%在肝脏代谢,50%以原型由肾随尿排出
对性激素分泌无影响
对细胞色素P450酶亲和力减少,不影响肝药酶活性 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减少
用法和用量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本文旨在提供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专家们在该领域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1. 抗过敏药物的分类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抗组胺药和抗炎药。

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抗炎药包括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2. 抗组胺药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十分重要。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过敏反应,但常常伴有嗜睡等副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于慢性过敏疾病,其不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

3. 抗炎药的应用对于过敏反应伴有炎症症状的患者,抗炎药的应用是合适的选择。

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类固醇抗炎药时应权衡利弊。

非类固醇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耐受性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很重要。

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5. 不良反应监测抗过敏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 孕妇和儿童的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孕妇和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总之,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独特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最佳选择。

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

抗组胺药是皮肤科常用药,是医师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而且品种繁多,临床常用药物多达20多个。

抗组胺药治疗哪些疾病有效?如何根据临床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又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特殊人群如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有肝肾损害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抗组胺药等均是皮肤科医生关注的问题。

有鉴于此,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达成初步共识。

一、概念和分类1.概念抗组胺药专指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而拮抗组胺病理作用的药物,即组胺受体拮抗剂。

其他可以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不在此列。

抗组胺药并非与组胺受体简单结合,而是将被组胺激活的受体下调至未激活的状态,故又称为组胺受体反向激动剂。

目前已证明有4种组胺受体,其中H1受体激活引起瘙痒,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为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出现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气喘、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

本文所说的抗组胺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

虽名为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并非仅拮抗组胺,还有某些抗炎作用。

如氯雷他定可以减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分子,通过NF-κB通路抑制细胞黏附分子、IL-5等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1];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可以抑制嗜酸粒细胞的游走、活化;眯唑斯汀兼有抗白三烯作用,卢帕他定兼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奥洛他定可以拮抗神经源性瘙痒、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等。

抗组胺药抗炎作用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2.分类分为第一代及第二代两类。

两代药物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有所不同。

一代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

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羟嗪、去氯羟嗪、曲普利啶、美喹他嗪、新安替根、异丙嗪等。

此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服用2~3次。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什么是组胺?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它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如白细胞、主要组织细胞、胃粘膜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中等。

组胺的生理作用组胺在人体多种生理作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介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调节作用组胺通过作用于血管兴奋组胺受体,使血管收缩、发生局部充血和渗出,从而引起组织及器官肿胀、红肿热痛等症状。

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组胺可以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在感染、疾病和外伤等情况下,组织破坏释放的组胺会引起白细胞的趋化和活化,促进组织修复。

消化道调节作用组胺在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组胺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

抗组胺药的分类抗组胺药是指针对组胺受体的逆向激动剂,可以阻断组胺的生理作用,从而用于治疗各种组胺介导的疾病。

根据其作用于组胺受体的选择性和剂量不同,抗组胺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经典抗组胺药经典抗组胺药主要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丙嗪(Chlorpromazine)、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氯苯那明(Chlorpheniramine)等。

它们不仅可以阻断组胺受体,还可以影响其他神经递质,因此不仅可以治疗过敏症状,还可以用于心理和神经疾病等诊断。

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指选择阻断H1受体的新一代抗组胺药,如非那贝他(Fexofenadine)、洛拉定(Loratadine)和西替利嗪(Cetirizine)等。

它们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选择性更强,不会影响其他神经传递途径,且副作用更少。

第三代抗组胺药近年来,第三代抗组胺药也开始逐渐进入临床应用。

它们包括利维奥舒曲明(Levocetirizine)和阿洛巴利(Desloratadine)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选择性更高,且副作用更低,可以用于治疗更加敏感的病人。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抗组胺药主要是用于治疗以下几种组胺介导的疾病。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一、口服抗组胺药在儿童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地位➢指南推荐口服二代抗组胺药作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

➢由于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存在食欲或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常规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指南制订组还对口服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安慰剂,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治疗4周,均可显著降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评分,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无差异。

二、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在各年龄段的推荐➢指南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口服抗组胺药,6 个月龄以下婴儿慎用。

➢推荐6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选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儿童还可以选用酮替芬、赛庚啶、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仅应用于12岁及以上的儿童。

儿童常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的药物信息三、儿童应用口服抗组胺药的适宜疗程儿童口服AHs 的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和患儿症状控制程度而定,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应口服AHs 不少于1周。

各类疾病疗程推荐如下:四、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注意➢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西替利嗪(≥6 岁)或左西替利嗪时,推荐按最小推荐剂量或减半剂量酌情调整。

➢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氯雷他定(≥6 岁)或地氯雷他定(≥12 岁)时,在标准剂量下,可考虑调整为隔日给药。

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时需要注意的相互作用六、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时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如嗜睡、头痛、失眠、疲劳)和消化系统(如口干)症状。

➢儿童使用AHs 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罕见,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可实施心电图监测。

(完整版)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完整版)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

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

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H1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CH2-CH2-N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

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H1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

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2.H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 与H1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

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2.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

张锡宝——抗组织胺进展及应用

张锡宝——抗组织胺进展及应用

贝雪起效迅速
1
平 均 起0.5 效 时 间0
枸地氯雷他定Ⅰ期临床研究
<1h
<1h
<0.5h
起效时间小于30分钟,快速缓解症状
贝雪作用持久
30 25
24h
24h
27h
平均持续时 间 (h)
20 15 10
5
0
枸地氯雷他定Ⅰ期临床研究
作用持续时间长, 与每日一次的服药间隔一致
贝雪有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345352药物名称已报道的嗜睡比安慰剂多见潜在性药物间相互作用潜在性与食物相互作用yesyesyesyes咪唑斯汀yesyes抗组胺药的药理学特性比较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临床推荐剂量贝雪起效迅速1h1h05h起效时间小于30分钟快速缓解症状枸地氯雷他定期临床研究贝雪作用持久作用持续时间长与每日一次的服药间隔一致101520253024h24h27h枸地氯雷他定期临床研究平均持续时贝雪有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瘙痒症状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用药后临床总体改善评价用药后临床单项症状体征评分变化贝雪安全性徐道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
抗组胺药的化学分类
1. 烷基胺类(Alkylamines)
氯苯那敏(扑尔敏) 溴苯那敏 右溴苯那敏 右氯苯那敏 二甲茚定 苯茚胺 非尼 拉敏 托普帕敏
2. 乙醇胺类(Ethanolamines) 苯海拉明 茶苯海明 溴苯海拉明 卡比沙明 多西拉敏 恩布拉敏 美芬铵 苯托沙 敏 司他斯丁 曲美苄胺
3. 乙二胺类(Ethylenediamines) 吡苄明 安他唑啉 氯吡拉明 希司咯定 美吡拉敏 美沙吡林 西尼二胺 宋齐拉敏 曲普利啶
第2代抗组胺药的共同特点
• 新型、长效,高度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 • 对肾上腺能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无作用; • 对不同化学介质有强抑制作用,如对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白三

抗组胺药合理应用课件

抗组胺药合理应用课件

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
一般来说,第二代抗组胺药结构中其核心部位相似,而其毗连的侧链不同决定了它的吸收、分布和清除。口服吸收好,大多数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90%)。其中息斯敏、酮替芬、氯雷它定亲脂。除了西替利嗪、非索那丁、皿治林外,几乎所有制剂均在肝代谢为活性产物。在肝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如因肝疾患或肝细胞色素P4503A4系统受抑制,则母药积蓄可产生心脏毒性。药理作用为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搔痒,松弛平滑肌。
4、心律失常 部分可见1986年起有报导特非那丁、息斯敏引起心律失常的报告。多见于1)加大剂量(为正常量3-4倍);2)原有肝、心脏疾患、低钾;3)并用大环内酯、唑类抗真菌药等细胞色素P4503A4抑制剂时,使血药浓度 阻滞心肌细胞K+通道 影响心肌细胞复极化延迟 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死亡,但发生率很低,需57000张处方或5300名患者应用一年,才发生一次。
适应症
依取代基化学结构不同大体上分为六类:
临床常用种类
类别
药名
药理学特点
用途、应用注意事项
氨烃醚类(乙醇胺类)
*苯海拉明 (可太敏)
1、抗组胺作用强 2、中枢镇静作用显著 3、较强抗胆碱作用
抗过敏;抗震颤麻痹及心律不齐止呕抗晕动。青光眼慎用,偶致皮疹及粒细胞 。用6个月以上可致贫血。
*乘晕宁(茶苯海明)
胃酸分泌增多(H2受体)
心率加快(H2受体)
06
二、组织胺及其作用
H1受体:1966年Ash等首先命名。
H2受体:1972年Black等实验证实。
H3受体:调节组胺生物合成与释放。组织胺受体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如血管、平滑肌等。其中H1与H2分布比例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羟嗪止痒效果好,对寒冷性、胆碱 能性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症的效果较好。 • 桂利嗪有抗5 桂利嗪有抗5-羟色胺等多种介质, 有明显松弛平滑肌和扩血管作用,可改 善脑循环。 • 塞庚定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

酮替芬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也较好, 对色素性荨麻疹能缓解症状。 • 苯噻啶对血管性水肿效果好,毒性小, 可长期服用,也可用于皮肤划痕症,其抗5 可长期服用,也可用于皮肤划痕症,其抗5羟色胺作用还可用于治疗红斑性肢痛病。 •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 的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 的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
• (3) 从抗组胺的不良反应选择用药;
应用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 不用特非那定,慎用阿司咪唑、苯海 拉明等。特别是不应与红霉素、克拉 霉素、交沙霉素、伊曲康唑等多种药 物合用,因其降低了抗组胺的代谢, 物合用,因其降低了抗组胺的代谢,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尤其是出 现尖端扭转。

对于老年人。应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 物,如苯海拉明、赛庚定、异丙嗪及等, 物,如苯海拉明、赛庚定、异丙嗪及等, 因其可产生排尿不畅、眼压增高、便秘等。 可选用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皿治 林等。儿童宜使用对中枢系统作用轻,不 良反应少,服药方便的糖浆类较好。如可 用曲普利啶,氯苯那敏,酮替芬等。
短效/ 短效/速效


曲普利啶
轻微
美喹他嗪 调节迷走 紧张性 低镇静 较显著 肝肾 咪唑斯汀 长效/双重 长效/ 抗过敏 无 肝



二 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及其防范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告诫医师和患者,服用过量特非那定 告诫医师和患者,服用过量特非那定 和阿司米唑会产生一种典型的室性心 律失常,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值延长〉 440ms, 440ms,突然死亡的危险大大增加。
• (4) 注意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特性
和患者条件;如肝脏不好应选从肾脏代 谢的药,肾脏不好应选从肝脏代谢的药。 老年人清除缓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 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 (5)对于非组胺引起的皮肤病,抗组胺
药一般无效,并增加不良反应。对于皮 炎、湿疹等皮肤病从止痒角度,可选用 一代抗组胺药或具有抗炎作用的皿治林。
赛庚啶
H1
++
++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有抗5 羟色胺作用, 有抗5-羟色胺作用, 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苯噻啶
H1
+
+
+
异丙嗪
H1
++
++
++
酮替芬
H1/阻 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 预防哮喘。 预防哮喘。
(3) 中枢作用;包括镇静,止吐及抗 震颤麻痹作用。 (4) 胃肠作用;使唾液,胃液分泌减 少,可产生恶心,呕吐,便秘。 (5)血液系统;可致粒细胞减少,溶 血性贫血等。 (6) 降温作用。 (7)促进食欲;长期使用后有促进食欲 (7)促进食欲;长期使用后有促进食欲 和体重增加的倾向。
(8) 抗胆碱作用,有类似阿托品样反 应。 (9)致敏作用,包括光敏反应。 (10)抗5-羟色胺作用。 10)抗5 (1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可使血 1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可使血 压下降。 (12)局麻作用,有一定的止痛,止痒 12)局麻作用,有一定的止痛,止痒 作用。

VC、B1、B2, VC、B1、B2,安替匹林、水杨酸 钠、精氨酸、半光氨酸等均有抗组胺作 用,与之连用可增加效果。 • 多塞平有抗H1和H2受体作用,对特 多塞平有抗H1和H2受体作用,对特 发性荨麻疹的疗效优于酮替芬,羟嗪、 塞庚定。但多塞平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 制剂合用,也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3.抗组胺药的使用原则 3.抗组胺药的使用原则
应遵循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
(1)根据临床疾病的特点选择用药; 如白天宜用新型的无嗜睡作用的药 物,睡前服用传统的抗组胺药,使 夜间睡眠良好,利于止痒。 (2)以药代动力学指导合理用药; 不同类型新型抗组胺药的联用,即 起效快的和起效慢的药物联合应用。
5 药物的特色及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禁用于昏迷状态或已服 用大量中枢系统抑制剂者及青光眼, 或对抗组胺药过敏者。 司机,危险性高空作业,从事 注意力高度集中职业也应慎重选择用 药。 抗组胺药可有交叉过敏。 抗组胺药可有致畸作用。

抗组胺药长期应用可有成瘾性,耐 药性和中毒机会。 • 异丙嗪等药物有光敏作用。 • 不单用H2受体阻断剂,如单用西米 不单用H2受体阻断剂,如单用西米 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使慢性荨麻疹 病情加重。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能够有效缓解或阻止组胺引起的各 种临床症状的药物称为抗组胺药。 • 目前研制的抗组胺药达100多种, 目前研制的抗组胺药达100多种,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20多种。传统的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20多种。传统的 抗组胺因不良反应和疗效欠佳而逐渐由 新 一代抗组胺(第二代)所替代。
还有许多抗组胺药 心脏作用尚不明确。

近年来有关第二代抗组胺对心脏毒 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较为深入,尤其是从 体内外电生理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第二代抗组胺的心脏毒性主要与阻断心 肌细胞膜的钾离子通道有关。

造成不同抗组胺药对心脏钾通道抑 制作用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可 能包括;某些药物含有二芳香烷基胺结 构,后者有直接抑制钾通道作用;另有 些药物能渗入细胞内,并与细胞内钾离 子通道有高度亲和力,如特非拉定和阿 司咪唑等。
一、抗组胺药的选用与注意事项
1.抗组胺药的分类 1.抗组胺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和组胺受体结合的种类 H1受体阻断剂 H1受体阻断剂 H2受体阻断剂 H2受体阻断剂 近来报道了H3受体及阻断剂 近来报道了H3受体及阻断剂

按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 神经有无抑制,是否产生困倦,嗜睡等 反应又可分为镇静类和非镇静类。

皿治林是目前唯一治疗剂量下具有抗 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的新型抗过 敏药,它能同时治疗速发相和迟发相病变, 控制过敏全过程。因此使用范围较广,除 用于荨麻疹等疾病外,还可辅助用于药疹、 湿疹及皮炎类。
6 可增强抗组胺疗效的药物
利血平有抗5 利血平有抗5-羟色胺的作用。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也有一定抗过敏和 止痒作用,联合用药对老年瘙痒症治疗效果 尚好。 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作用与抗 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作用与抗 组胺药无关,但可使毛细血管壁致密,降低 其通透性使过敏反应所致的炎症和水肿减轻。 安络血,氨基乙酸,肾上腺素,维生素 K,氯喹,氨茶碱,左旋米唑,氨苯砜,雷公 藤等都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增强抗组胺 药物的作用。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 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8 新型抗组胺药应用一览表
肝 特非那定 速效 肝 氯雷他定 速效 无 肝(部分) 轻微 无 (原型) 低镇静 无 (原型) 短效/ 短效/低毒 低镇静 无 无 无 无 有
阿伐斯汀

另有一些药物的作用不在于竞争的与 组胺受体结合,而是阻止组胺的释放,称 为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 普司特等,皿治林也有此作用。 普司特等,皿治林也有此作用。
2 抗组胺药的作用
(1)抗组胺药的基本结构都是与组胺 相同的乙胺基核( CH2 CH2 相同的乙胺基核 ( X-CH2-CH2-N), 其机制是竞争性地拮抗组胺, 其机制是竞争性地拮抗组胺 , 与组胺 受体结合, 受体结合 , 阻断组胺引起的一系列生 物学效应。 物学效应 。 因此抗组胺药是针对 I 型 变态反应的药物, 主要用于荨麻疹 、 变态反应的药物 , 主要用于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过敏性休克 、 血管性水肿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 炎及过敏性哮喘。 炎及过敏性哮喘 。 与组胺无关的过敏 性疾病一般无效。 性疾病一般无效。
近年临床药理学工作者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 工作,有人将抗组胺药对心脏作用分为三类。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 有特非那定,阿司米唑,苯海拉明,羟嗪等。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 作用,有氯苯那敏,塞庚定,依巴斯汀,异 丙嗪,美吡拉敏等。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有阿伐斯汀,西 替利嗪,氯雷他定,美喹他嗪,酮替芬,氯 马斯汀等。

目前尚无确切方法来确定抗组胺 药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这是因 为抗组胺药引起心脏毒性常有伴随因素 或相关因素。
1 增加抗组胺药心脏
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①合用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药物, ①合用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和咪唑类(红霉素,氟康唑, 酮康唑等)。 ②患肝脏疾病。 ③饮料,如葡萄柚汁,橘子。 ④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 如奎尼丁,胺碘酮,利多氟嗪以及三环类抗 抑郁剂。 ⑤先天性Q ⑤先天性Q-T间期延长。 ⑥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 ⑦有心脏病,心律失常。 ⑧酗酒。 ⑨服用利尿剂。 ⑩腹泻及其他肠道疾病。
4 抗组胺药的联合应用

用药的方式,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 应从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联合用药。不同 应从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联合用药。不同 类传统药物的联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减 轻不良反应,可从多个环节控制症状,提 高疗效。
(1)H1和H2受体阻断剂的联用。 H1和H2受体阻断剂的联用。 (2)抗组胺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 (3)抗组胺药与抗其它炎症介质药物 联用。 (4)注射剂与口服剂联用。 (5)更换品种;对长期同时使用2种 更换品种;对长期同时使用2 以上同类药物疗效难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