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
组胺、抗组胺药物课件
组胺、抗组胺药物
临床应用:
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症。晨起空腹皮下 注射磷酸组胺0.25-0.5mg,无胃酸分泌,即 为真性胃酸缺乏症,见于胃癌病人和恶性贫 血。由于五肽促胃液素的应用,组胺应用日 趋减少。
组胺、抗组胺药物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
是组胺Hl受体激动药,能导致血管扩张, 但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可促进脑干和 迷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 迷路积水。尚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 用。
体阻断药已广泛用于临床 H3受体阻断药目前仅作为实验研究的工具药。
组胺、抗组胺药物
常用的Hl受体阻断药:
1.乙醇胺类:苯海拉明、茶苯海明 2.吩噻嗪类:异丙嗪、阿利马嗪 3.乙二胺类:曲吡那敏、美吡拉敏 4.烷基胺类:氯苯那敏、溴苯那敏 5.哌嗪类:布可利嗪、美克洛嗪 6.其他类:阿伐斯汀、阿司咪唑、赛庚啶
• 组胺是速发型变态反应及局部炎症反应的 重要介质。组胺本身无治疗用途,但其阻断药 却广泛用于临床。
组胺、抗组胺药物
组胺受体有Hl、H2和H3三种亚型。 • 组胺激活Hl受体,通过IP3、DAG介导产生支气
管及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和部分血管扩张作用。
2-甲基组胺(2-methylhistamine)是特异的Hl 受体激动药。
应,还有头痛、眩晕、语言不清和幻觉等中枢神 经系统反应;如有肾功能不良的老年患者应用较 大剂量时,可出现精神紊乱,甚至昏迷。少数病 人有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组胺、抗组胺药物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1. 抑制胃酸分泌 2.心血管系统 西咪替丁能拮抗组胺对离体心 脏的正性肌力作用和正性频率作用。
组胺、抗组胺药物
最安全的抗组胺药
最安全的抗组胺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抗组胺药物的种类。
目前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括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它们在治疗过敏症状的效果明显,但由于其不可逆抑制组胺受体,容易导致嗜睡、晕眩、口干等副作用。
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非索非丁等,具有选择性抑制组胺受体,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
在选择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安全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较于第一代药物更加安全,因为它们的副作用更少。
例如,氯雷他定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而且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不会引起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此外,非索非丁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它在治疗过敏症状时几乎不会产生嗜睡、口干等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除了安全性,我们还需要考虑抗组胺药物的效果。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治疗过敏症状的效果更加显著。
以氯雷他定为例,它不仅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症状,还能减轻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非索非丁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应该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别是氯雷他定和非索非丁。
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而且在治疗过敏症状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因此,在选择抗组胺药物时,我们可以考虑选择氯雷他定和非索非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然,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我们仍需遵医嘱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发生。
总而言之,选择最安全的抗组胺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组胺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健康!。
药理学-组胺和抗组胺药
第二节 抗组胺药
一、 H1受体阻断药
苯海拉明
第一代H1 受体阻断药
异丙嗪 氯苯那敏
中枢抑制作用强,抗胆碱强 短效、嗜睡、口鼻眼干等第Βιβλιοθήκη 代H1 西替利嗪 受体阻断药 阿司咪唑
长效,无嗜睡,对喷嚏、清涕 和鼻痒效果好,对鼻塞效果差。
【药理作用】
1.抗H1受体效应: 1)对抗组胺收缩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对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组胺和抗组胺药
一、组胺
组胺
组胺
中枢 觉醒反应 兴奋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
毛细血管通透性 H1
舒张血管
胃酸分泌 H2
兴奋心脏
组织损伤 炎症等
H3 突触前膜,参与负反馈调节
三重反应: 红斑;丘疹和红晕 临床用于鉴别真性胃酸缺乏症。
倍他斯汀 1、作用:
激动H1,扩张血管; 对抗儿茶酚胺; 抑制血小板聚集。 2、应用:内耳眩晕、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
【不良反应】
➢中枢症状:思睡、头晕、乏力、反应迟钝;
2. 避免驾车、船及高空作业。
➢胃肠道反应: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 泻或便秘等。
二、 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cimetidine, 雷尼替丁 ranitidine, 法莫替丁 famotidine, 尼扎替丁 nizatidine, 罗沙替丁 roxatidine
丙谷胺(proglumide):与胃泌素竞争并阻断胃泌素 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主要用于促进胃排空和治疗胰
腺炎。
H2受体阻断药(见第29章) 药物: 西米替丁(cimetidine)
雷尼替丁(ranmetidine) 法莫替丁(famotidine) 作用点: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 M胆碱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pirenzepine):阻断M1受体,减少胃酸分 泌;副作用少;治疗12指肠溃疡及返流性食管炎。 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抗组胺药物
氮卓斯丁
氮卓斯丁
氮卓斯丁(Azelastine)
【商品名】Azeptin ASTELIN
【异名】Azelastine hydrochloride盐酸氮卓斯丁、卓苄酞嗪
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Cetirizine)
【商品名】西可韦(Virlex)、赛特赞(Cetrizet)、斯特林(Ceteine)、仙特明(Zyrtec)、疾立静 (Zirlex)、杰捷(滴剂)、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
【异名】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2-[4-[(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酸二盐酸盐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 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 marion roussel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乙氟利嗪等被列为 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 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一定亲 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 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
什么是抗组胺类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类药物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抗组胺类药物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抗组胺类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类药物的定义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抗组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根据是否有中枢镇静作用而分为嗜睡性和非嗜睡性两类。
根据其化学基团类别又可分为氨烃醚类、烃胺类、哌嗪类、乙烯二胺类和吩噻嗪类等。
各种抗组胺药的抗组胺作用强弱不同,有些则具有其他药理作用,包括抗乙酰胆碱、抗肾上腺素、抗5-羟色胺等作用。
抗组胺药从胃肠道和注射部位迅速吸收,多数制剂在30~60分钟内生效,维持4~12小时,在肝内羟化及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于24小时内从尿中排出,只有少量以原形排出。
抗组胺类药物的常用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常用的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根据其药效、作用时间及产生的毒副作用的不同,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
药理-抗组胺药
10
2.防晕止吐 苯海拉明和异丙嗪用于晕动病、 放射病引起的呕吐。
11
【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
镇静 嗜睡 乏力
驾驶员或高空作业工作时不宜 消化道反应 口干、厌食
12
第二节 H2受体阻断药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 (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 扎替丁(nizatidine)
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特非那丁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几乎无中枢抑制作用(副作用)。 3.其他作用 多数H1受体阻断药有抗乙酰胆碱作用。
9
【临床应用】
1.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 对昆虫咬伤引起的皮肤瘙痒和水肿也有良 效。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几乎无效(虽能对 抗豚鼠由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第30章 Fra bibliotek组胺药1
【目的要求】
1.熟悉组胺H1受体阻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 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了解组胺受体的分布及组胺与变态反应、 胃酸分泌的关系。
2
生理状态下,体内组胺(histamine)以无
活性形式(结合型)存在,在组织损伤、
炎症、神经刺激、药物、免疫反应条件,
以活性(游离)形式释放。
14
【临床应用】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15
【复习思考题】
1.抗组胺药分哪几类?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2.比较常用的H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
16
5
组 胺 受 体 分 布 及 效 应 表
受 体 类 型 所 在 组 织 支 气 管 , 胃 肠 H
1
效 应
阻 断 药 苯 海 拉 明
执业西药师考试药学综合辅导:组胺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扑尔敏(氯苯那敏)【药理作用】1、阻断平滑肌H1受体能选择性地阻断组胺兴奋H1受体所致支气管、胃肠道等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对人的过敏性哮喘基本无效(因不能对抗慢反应物质等其他过敏介质)。
对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及水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不能阻断H2受体,故对组胺引起的舒张血管、降压作用仅可部分对抗。
不能对抗组胺兴奋H2受体而促进胃酸分泌及兴奋心脏的作用。
2、阻断中枢H1受体能阻断组胺激动中枢H1受体而引起的觉醒反应,故本类药物多有镇静、催眠等中枢抑制作用,偶也可使病人烦躁。
其中枢抑制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和药物品种而异,苯海拉明最强,扑尔敏、安其敏等最小。
第二代受体阻断药如息斯敏、特非那定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无中枢抑制作用。
3、抗胆碱由于结构及合成与抗胆碱药相似,故本类药物对中枢和外周多有温和的抗胆碱作用,可使唾液腺及支气管腺体分泌减少,且其中枢抗胆碱作用可能与其抗晕动症及镇吐有关。
4、其他苯海拉明较明显,但因局部刺激性较强而使其在这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用途】1、变态反应性疾病但对支气管哮喘几乎无效。
2、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对晕动症、妊娠呕吐及放射病呕吐均有止吐效果。
3、失眠【不良反应】最常见为嗜睡、乏力等中枢抑制现象,应避免服药后驾驶车、船及高空作业。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抗胆碱作用较少见。
此外还有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体位性低血压。
少数病人可产生失眠和烦躁不安,过量中毒可致惊厥。
局部应用可致过敏性皮炎。
吡咯醇胺第二代产品,作用强。
西替利嗪起效快,无明显抗胆碱、抗5-羟色胺的作用。
中枢抑制作用较轻。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能在平时听得多了,但是什么是抗组胺药物问起来,很多人都解释不了,那么什么是抗组胺药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抗组胺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药物的定义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抗组胺药物的受体类型目前已知组胺受体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红肿、痒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H3受体的作用尚在研究中。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 4mg tid。
小儿 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 25mg,qd~qid。
脑益嗪 (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 25mg,qd~qid。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本文旨在提供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的专家共识。
以下是专家们在该领域的一些建议和指导。
1. 抗过敏药物的分类抗过敏药物主要分为抗组胺药和抗炎药。
抗组胺药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抗炎药包括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2. 抗组胺药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十分重要。
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有效缓解急性过敏反应,但常常伴有嗜睡等副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用于慢性过敏疾病,其不会导致嗜睡等副作用。
3. 抗炎药的应用对于过敏反应伴有炎症症状的患者,抗炎药的应用是合适的选择。
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选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类固醇抗炎药时应权衡利弊。
非类固醇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4.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过敏症状和耐受性都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很重要。
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5. 不良反应监测抗过敏药物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 孕妇和儿童的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孕妇和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总之,2023年版抗过敏药物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是独特的,个体化治疗仍然是最佳选择。
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_精品文档
❖ 2005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公布了对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 病学调查结果: 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千万人)患有IgE介导 的过敏性疾病。
❖ 美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0%~40%,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慢性疾病。 ❖ 欧洲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10%~20% ❖ 英国1/3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发生过敏反应,1/5的人患有花粉症;1/5
的学龄儿童受到哮喘的困扰;1/6的儿童得过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皮肤病,特 别是湿疹。 ❖ 在15年内,全球患过敏疾病的人数将占人口的1/2。 ❖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该类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
肥粒 大细 细胞 胞
抗原
IgE
组胺 磷脂酶
H1受体
其它过敏介质
抗过敏药分类:
1. 抗组胺药 2. 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 3. 皮质激素类药物 4. 调节免疫类 5. 其它类:白三烯拮抗剂,缓激肽拮抗剂
二、呋喃类:盐酸雷尼替丁
有机硫
O H3C
H N
N
S
NO 2
HCl
CH3
HN
CH3
呋喃环
经小火缓缓加热,产生硫化氢气体,能使湿润 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用途:
为H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副作用较西 米替丁小,无抗雄激素的副作用, 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小。具有高 效、速效、长效的特点
二苯甲醇在日光中易氧化变色。
应遮光、密闭保存。
[O]
OH
O
鉴别:
1、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二苯甲酮,苄醇,苯甲酸 及酚类物质
2、叔胺,与生物碱试剂反应。
抗组胺药概述.
一、组胺
4、组胺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效应是通过兴奋靶细 胞上的组胺受体而实现的,组胺受体分为H1受体、H2受体和 H3受体。H1受体兴奋时,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扩张,血浆渗出 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增加,血压下降,支气管、胃肠道和 子宫平滑肌收缩,称为H1效应;H2受体兴奋时,胃酸分泌增 加,心率加快,称H2效应。
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又称组胺颉抗药,是指能与组胺竞争 靶细胞上组胺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 断组胺作用的药物。
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主要是组胺I型受体颉抗剂,最适用于I型过敏 反应。根据其对组胺受体的选择性作用不同,分为二类:H1 受体阻断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吡苄明、去 敏灵、阿司咪唑等;H2受体阻断药,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尼扎替、组胺 二、抗组胺药
一、组胺
1、概念:组胺是发生过敏反应时释放的致敏物质。 2、作用:组胺可与组胺I型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过敏反 应,如与组胺II型受体结合,则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 3、分布:广泛分布于动物体内,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组 织(主要是肥大细胞)内。其中以皮肤、胃肠黏膜及肺含量 最高。
抗组胺药原理
抗组胺药原理
抗组胺药物作用的原理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来减轻过敏反
应的症状。
组胺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当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
组胺与
H1受体结合后会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过敏
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皮肤瘙痒等。
抗组胺药物通过结合H1受体而阻断组胺的作用,从而减轻过
敏反应的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括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它们抑制H1受体的作用,并且可进入大脑,导致镇静和嗜睡等不良
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也称为非镇静型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氯雷他定等,与H1受体结合更具选择性,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尽管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过敏症状,但并不会根治过敏反应。
因此,它们通常用于缓解短期和轻度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严重的过敏性休克,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抗组胺药是什么原理
抗组胺药是什么原理
抗组胺药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过敏症状,如鼻塞、咳嗽、打喷嚏和皮肤瘙痒等。
抗组胺药的原理是通过阻断或抑制组胺受体的活动,从而减少或消除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
组胺是一种由体内组织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它在过敏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灰尘或食物过敏原)后,特定的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
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透过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鼻塞、皮肤红肿和瘙痒等过敏症状。
抗组胺药物可以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和荨麻
疹等症状,通过竞争性地结合H1受体,阻止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常见的H1受体拮抗剂包括氯雷他定、扑尔敏和艾司唑仑等。
H2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它们通过阻断H2受体,
减少胃酸的分泌。
总而言之,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
不同类型的抗组胺药物在治疗不同症状和疾病时有所区别。
使用抗组胺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咨询和处方,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医用抗组胺药使用注意事项指南
医用抗组胺药使用注意事项指南简介:医用抗组胺药是一类常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的药物,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者不适。
然而,任何药物使用都需要谨慎,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疾病患者和儿童来说。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医用抗组胺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和管理药物。
一、选择适当的抗组胺药1. 根据过敏类型选择药物不同的过敏反应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抗组胺药。
常见的过敏类型包括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对应的药物也有差异。
在选择时应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选用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 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医用抗组胺药之前,必须仔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二、正确用药方法1. 按照医嘱使用患者在使用医用抗组胺药之前,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示和建议。
按照医嘱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服用,不可自行调整或中断药物的使用。
2. 注意用药时间医用抗组胺药的药效持续时间有差异,一些需要每天定时用药,而另一些药物则可随时使用。
患者在用药前必须明确了解药物的用药时间,以保证药物的效果。
3. 注意饮食禁忌在使用医用抗组胺药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食物,如某些鱼类、奶酪、红葡萄酒等。
同时,也应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或含有刺激性物质的饮料。
4. 注意运输和储存医用抗组胺药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药物要保持干燥、避免高温、光照和潮湿。
在携带时要注意包装是否完好,并妥善保存。
三、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1. 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在使用医用抗组胺药期间,患者应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口干、恶心等。
若出现不适反应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药物。
2.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治疗,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1. 儿童使用儿童使用医用抗组胺药需要特别小心,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
2.氨基烷基醚类
盐酸苯海拉明 : 本品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 本品具有嗜睡和中枢抑制的副作用。 纯品
3. 丙胺类
苯那敏、氯苯那敏和溴苯那敏。 扑尔敏: 本品对组胺H1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较强,且作用持久。 由于易致中枢兴奋,可诱发癫痫,故癫痫病人禁用。
4.三环类
典型的是吩噻嗪类。 盐酸异丙嗪: 化学名:10-(2-二甲氨基丙基)吩噻嗪盐酸盐,又名非那根
鲁匹替丁 尼扎替丁
⑵盐酸雷尼替丁:
呋喃类H2受体拮抗药的代表药,为竞争性H2受体拮抗药,对H1受体和胆碱受体均无拮抗作用,无抗雄性激素作用,对内分泌的影响小,也未见西咪替丁的中枢副作用。
03
第二节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物
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阻断组胺H2受体,抑制由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
H2受体中咪唑结合位点与产生激动作用的结合位点相距较近,约间隔2个原子,而与产生拮抗作用的结合位点相距较远,约间隔4个原子。侧链长度的改变将引起激动和拮抗活性的改变。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与组胺作用分离等特点,称为非镇静抗过敏药。
盐酸西替利嗪: 本品可选择性拮抗H1受体,属第二代抗组胺药。对中枢无镇静作用,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以原药排出。
氯雷他定 地氯雷他定
2.氯雷他定:
强效、长效、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第二代抗组胺药。临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 主要代谢物为去乙氧羰基氯雷他定,对H1受体选择性更好,药效更强,是新型第三代抗组胺药。
3.其它类型
三、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四、过敏介质与抗过敏药
第八章抗组胺药
加硫酸,即变成橙红 色,加水白色乳浊液
二苯甲醇
二甲氨基乙醇
水溶性低,影响澄明度;遇光被氧化变色
供鉴别
苯海拉明的醚结构,受酸的催化分解为二 苯甲醇和二甲氨基乙醇的反应:
CH3 CHOCH2CH2N
H+
CH3
CH3 CHOH + HOCH2CH2N
CH3
(一)结构特征:
1.强酸弱碱盐; 2.醚键的α-碳原子与两个苯环形成共轭效应 。
马来酸不饱和键,加稀
醋酐反应
硫酸后,加高锰酸钾
显红紫色
供鉴别
生成二羟基丁 二酸,红色褪去
(一)结构特征: 1.强有机酸弱有机碱盐; 2.马来酸的碳碳双键为顺式结构; 3.氯苯那敏结构中的叔胺基; 4.有一手性碳原子。
氯苯那敏结构中含一个手性中心, 存在一对光 学异构体:右旋体(S构型)活性比左旋体(R构 型)强;临床使用外消旋体。
结构特点—乙二胺类、氨基醚类和丙胺类的两个
芳环通过一个或两个原子相连则成为三环类
常用药物—异丙嗪、赛庚定、氯雷他定、酮替芬
Cl
Cl
N
O S
N CH3
赛庚定
N COOC2H5
氯雷他定
N CH3
酮替芬
三、三环类
代表药:盐酸异丙嗪 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 结构与性质
S
HCl N CH2 CHN(CH3)2
肠溃疡、术后溃疡、返流性食管炎等。副作用小而安全。
三、噻唑类
继雷尼替丁后,用噻唑环代替西咪替丁的咪唑环,相继开 发出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法莫替丁是高效、高选择性、 无抗雄激素作用的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
NSO2NH2NBiblioteka SNH2N C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
皮肤病:皮炎、湿疹,肛门瘙痒等
眼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五、禁忌症
➢ 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 ➢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
➢ 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 角膜溃疡 ➢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 ➢ 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霉菌感染等
核酸代谢 诱导特殊mRNA合成 --- 转录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 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摄取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三、药理作用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1. 抗炎作用
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炎症(物理、化学、生 物、免疫等) 炎症初期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凡与组胺竞争同一受体,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叫组胺受体阻断药,根据其对
组胺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又分为H1、H2、H3受体阻断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
组胺受体亚型:H1、H2、H3
H1受体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及呼吸道阻力 刺激皮肤神经:痒 鼻黏膜分泌增加:流鼻涕 增强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的趋化性:炎症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 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3. 抗毒作用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内热原的敏感性
不能中和内毒素,对外毒素损害亦无 保护作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
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
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
(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
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
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
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
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
/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
三、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㈠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药(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㈡以药效学指导合理用药
抗组胺:机制—竞争性抗H1受体
存在的问题:1、适应症不妥。
用于非组胺介导的症状
2、H1受体抗剂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过高的矛盾
注意H1受体选择性
除了抗H1受体外,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1、膜保护作用:酮替芬、氯雷他定、咪唑斯丁等
2、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丁等㈢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1、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起效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结合率
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与H1受体的解离率
2、药物的代谢途径(肝脏、肾脏),代谢酶(CYP-4503A4、2D6、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
3、药物的排泄
4、药物消除半衰期:决定投药间隔,药物蓄积,药物的相互作用。
㈣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一些抗组胺药(多数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丁)通过药物代谢(CYP-4503A4)代谢;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如辛伐他汀),可抑制上述的CYP-4503A4;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丁或阿司咪唑血药浓度上升;氯雷他定可通过CYP-4503A4、CYP-4502D6两条途径代谢;咪唑斯汀:65%通过葡萄糖醛酸代谢。
单纯抑制CYP-4503A4的药物不至以升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但如果同时服用抑制CYP-4502D6的西咪替叮,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
1、与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如吡咯类抗真菌药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慎同时服用的抗组胺药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开瑞坦)、依巴斯汀(开思亭)、盐酸非素那定(莱多菲)、特非那定(敏敌)
2、与酮康唑、红霉素合用未见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的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马斯汀
3、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不能与西咪替叮联合使用,因为与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相互作用,使药物浓度波动,而且也不能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联合使用。
㈤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
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
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
如氯苯那敏、赛赓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
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
如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波丽玛朗)、氯马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