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禄(4版)
退避三舍文言文翻译习题
原文:晋侯赏士,介之推不言禄。
曲沃之乱,推不失节。
晋侯请之,不往。
与之班爵,亦不辞。
其母曰:“盍亦求之?”对曰:“以贪班爵者,犹饥而食恶,盗食之余也。
不知推之志也。
”遂隐而耕于海滨。
【习题一】请翻译下列句子:1. 晋侯赏士,介之推不言禄。
2. 曲沃之乱,推不失节。
3. 晋侯请之,不往。
4. 与之班爵,亦不辞。
5. 盍亦求之?6. 以贪班爵者,犹饥而食恶,盗食之余也。
7. 不知推之志也。
8. 遂隐而耕于海滨。
【习题二】请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介之推为何不言禄?2. 曲沃之乱中,介之推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3. 晋侯为何请介之推?4. 介之推的母亲为何建议他求禄?5. 介之推为何拒绝求禄?6. 介之推最终做了什么?【习题三】请根据原文,创作一段现代文概述介之推的故事。
【参考答案】【习题一】1. 晋文公赏赐有功之臣,介之推没有提及自己的俸禄。
2. 在曲沃的叛乱中,介之推没有失去自己的节操。
3. 晋文公邀请介之推,但他没有去。
4. 给他相应的爵位,他也没有推辞。
5. 岂不是也应该去求取?6. 那些因为贪图爵位而求取的人,就像饥饿时吃坏的食物,是盗贼吃剩下来的东西。
7. 不了解我追求的是什么。
8. 于是他隐居在海边耕种。
【习题二】1. 介之推不言禄是因为他并不看重物质利益,而是注重自己的节操和品德。
2. 曲沃之乱中,介之推表现出了坚守节操的品质,他没有因乱而失去自己的原则。
3. 晋文公请介之推是因为他听闻介之推的品德高尚,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的行列。
4. 介之推的母亲建议他求禄,可能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和希望他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5. 介之推拒绝求禄是因为他认为贪图爵位的人如同饥饿时吃坏的食物,他不愿成为那样的人。
6. 介之推最终选择隐居海边耕种,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完善。
【习题三】介之推,一个晋国的贤士,他不慕名利,坚守节操。
在晋文公赏赐有功之臣时,他未曾提及自己的俸禄,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
当曲沃发生叛乱时,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节操,不因外界的动荡而动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B.盍.亦求之盍:何不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答案】D【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答案】B【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句话描述了晋侯奖赏跟随他逃离危险时的随从,而介之推这个人却没有提及俸禄,最终也没有得到俸禄。
这句话运用了特殊句式,巧妙地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首先,晋侯赏赐跟随他逃离的人。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晋侯在经历了一场危机之后,对那些忠诚的随从充满感激之情。
奖赏这些人,既是对他们忠诚的肯定,也是激励更多人为国家效力。
这种赏赐行为体现了晋侯的领导智慧和驭人之术。
其次,介之推不言禄。
这句话揭示了介之推与众不同的心态。
他不在乎俸禄,不追求物质回报,而更看重道义和忠诚。
这种品质使他在众人中显得高尚和独特。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性格,使他最终与俸禄无缘。
最后,禄亦弗及。
这句话表达了介之推没有得到俸禄的命运。
尽管他具备高尚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反映了社会现实有时不尽如人意,好人未必有好报。
同时,这句话也强调了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特殊句式巧妙地展现了晋侯赏赐随从、介之推不言禄以及最终未能得到俸禄的命运。
它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残酷。
2介之推不言禄
绝
•
•
• •
《史记· 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 冠缨索绝。” 《荀子· 修身》:“折骨绝筋,终身不可 以相及也。” 《吕氏春秋· 知度》:“绝江有托于船。” 《诗经· 小雅· 正月》:“终逾绝险,曾是 不意。”
• •
断丝
•
•
(泛指)断绝 横渡、穿过 尽、极 (诗歌体裁)绝句
【辨析】绝,乏。
典故:足下。
•
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 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 “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 这一典故的出处。
注释
•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选段阅读附答案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选段阅读附答案【选段】: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注疏卷十五,点此查看该部分)【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翻译】:【阅读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晋侯赏从亡者亡:逃亡B.禄亦弗及弗:没有C.能如是乎是:这样D.以־吾过志:志向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6分)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 (3分)2.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3.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一、文本背景与解读《介之推不言禄》是一篇先秦时期的故事性经典,被收录于《左传》第三十三年的《襄公》篇中。
该篇讲述襄公高兴地赠送韩愈以一匹宝马,但对方没有接受,却拿出一匹丑陋的驴子送给了襄公。
接下来,韩愈就开始了他的一番话:“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等,最后,韩愈说:“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
”这句话意味深长,广为传诵。
在文本中,介之推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珍视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强调只有真心为他人着想,才能有真正的价值。
二、文本分析1. 文言精华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哲理,高深莫测的文言精华使得这篇文章马上提升了一个档次。
文本中的“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句,深入人心、入木三分。
2. 介之推的形象介之推是这篇文言文中透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介之推忠诚坚定、不显能、不图功劳、对主人忠实耿直。
他身上代表着忠诚、正直、真心等等美德,可以看做是文本中道德标杆的代表人物。
3. 韩愈的态度在故事情节中,韩愈拒绝了襄公赠送的宝马,而赠送一匹丑陋的驴子,让人们不理解,但韩愈在文章中的大力赞扬为一种为了体现其忠诚和有真心为主的特定表现。
他对主人和自己对事情的态度,透露了他内心的强烈珍视道德、真挚和忠诚的特定素质。
4. 文本意义文本中的“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对人们共同生活体现出了一种道德,并道示人们为了道德做出的非凡尝试、投身所作所为的道义之处。
从文本中得出的启示是,人们应该重视道德、珍惜真心,并且认识到真心的价值所在,推广这种价值和美德,也让我们更好的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别人的道义所值,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为社会文明化进程做出贡献。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以下是《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从前啊,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好多人跟着他。
介之推也在里头。
重耳饿惨了的时候,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可仗义啦!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那些跟着他流亡的人啊,一个个都争着说自己功劳大,想要封赏。
晋文公呢,也挺大方,给了不少人好处。
介之推可没去凑这个热闹,他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就剩下国君您啦。
老天一直护着您,那些跟着您的人啊,把这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这不是瞎扯嘛!偷人家的财物,都算是强盗,何况这些把上天的功劳当成自己功劳的人呢!臣子们把罪过当成是正义,国君您还赏赐他们,上下都这样乱来,我可看不下去。
”他老妈就问他:“那你咋不去跟国君说说呢,说不定也能得点好处。
”介之推说:“我都嫌跟他们争功丢人,咋还能去要赏赐呢?再说啦,我要是说了,那罪过就更大喽。
”老妈又说:“那要不咱也去显摆显摆,至少让大家知道知道。
”介之推回他老妈:“哎呀,老妈呀,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要是去显摆,那多丢人现眼啊。
再说了,我都打算归隐了,还在乎这些干啥。
”于是呢,介之推和他老妈就跑到山里藏起来了。
晋文公后来想起介之推,哎呀,这功臣咋没封赏呢!派人到处找,没找着。
有人出主意说:“介之推最孝顺了,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老妈出来的。
”晋文公这傻帽还真就听了,放火烧山。
可没想到啊,介之推和他老妈抱着棵大树,死也不出来,最后给烧死啦!晋文公那叫一个后悔哟,把那片山封给介之推,还起名叫“介山”,说:“就用这来记住我的过错,也表彰介之推的气节。
”这故事出自《左传》。
您瞧瞧,介之推这哥们,真是够硬气,不贪功,不图利,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让人又敬佩又惋惜啊!。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 【辨析】亡,奔。 • “亡赵”& “奔赵” • 【辨析】“遗,亡,失”。 • “荆人有遗弓者。” • “杨子之邻人亡羊”, •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 “失道寡助”。
10
•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2
注释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3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4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 6、衡从其亩。 •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文 选
介之推不言禄
制作:翁春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标点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以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 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 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为义。
•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
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介之推不言禄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16 介子推不言禄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趣读,16 介子推不言禄一、趣文导读斋戒库有个监生姓齐,家里很富,但不识字。
一天知府大人开列单子,要鸡二只,兔一只。
差役不识字,便恳求姓齐的监生看。
监生念道:“讨鸡二只,免一只。
”差役只买一只鸡回来,太守生气说:“叫你买二只鸡,一只兔,为什么只买一鸡?”差役以监生念的话禀报。
太守于是拘拿监生到堂责问。
正巧太守遇有公事要做,便临时将监生收入斋戒库内等候查究。
监生进入库内,见碑上“斋戒”二字,误认成他父亲“齐成”姓名,惊诧得瞪大眼睛呜咽不停。
别人问他为什么哭,监生回答说:“先人灵座,不知谁将其建立在此,睹物伤情,怎能不哭。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
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言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古今对碰】原文注释译文【晋侯】赏从亡者,【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2介之推不言禄
•
二者都有缺乏钱财的意思,区别是: 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资曰“绝”。
•
• • • • •
7、而:连词,连接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选择关系。“而”可以不译。 8、实:副词,真正、实在。 置:立。 之:指代晋文公。 9、而:表转折关系。 二三子:指从亡者。
•
•
10、不亦· · · 乎?: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 用委婉的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相当于现汉的“不也· · · · 吗?”或“难道 不是· · · 吗?” 诬:欺骗。
•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注释
•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从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
•
•
•
文章
• •
1、“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2、“文章尔稚,训辞深厚。”
Hale Waihona Puke • ••23、偕:共同。 24、绵上:晋国地名。为之田:双宾结 构。给他作为祭田。之:指代介之推。 25、志:记载。
2介之推不言禄汇总
•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绝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 •
12、况: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 一层。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 · · 为义。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奸
• •
•
• • •
1、“奸王之位,祸孰大焉?” “又奸先王之理。” 2、“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 周西伯。”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4、“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从容
•
•
盗
• •
•
1、盗名不如盗货。 2、“季康子患盗。” “大盗移国。”
贼
• •
•
1、贼夫人之子。 2、使鉏麑贼之。 3、反不讨贼。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摘要:
一、介之推不言禄的背景
二、晋侯赏从亡者的情况
三、介之推的待遇与禄的关系
四、结论与评价
正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品质与禄的关系的故事,通过特殊句式表达了深刻的道理。
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一场政治变革,国君被杀,国家陷入混乱。
在这场危机中,介之推一直陪伴着晋侯,不离不弃。
当晋侯重新掌握政权后,为了奖励忠诚的臣子,他决定赏赐从亡者。
然而,介之推却没有向晋侯提及自己的禄位。
尽管他有着显赫的功勋,却并未因此而要求封赏。
晋侯赏从亡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君主对功臣的奖励。
然而,介之推却没有被禄位所动,他心中的道义高于一切。
介之推的这种品质,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即使没有禄位,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介之推的品德与禄位之间的关系。
他并不看重禄位,而是把忠诚、道义放在首位。
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
尽管他没有得到禄位,但他却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怀念。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往往比
禄位和金钱更为重要。
只有具备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介之推的例子,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特殊句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特殊句式
【原创版】
目录
1.晋侯赏从亡者
2.介之推不言禄
3.禄亦弗及
正文
一、晋侯赏从亡者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忠诚事迹。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晋侯因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决定赏赐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
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离不弃,陪伴在晋侯左右,他们的忠诚值得褒奖。
二、介之推不言禄
然而,在这些忠诚的人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就是介之推。
介之推在晋侯流亡期间,一直担任他的贴身侍卫,保护他的安全。
他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却没有向晋侯要求任何赏赐。
三、禄亦弗及
晋侯听说介之推没有要求赏赐,十分感动,决定亲自去拜访他。
然而,无论晋侯如何劝说,介之推都坚决不接受任何禄赏。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应该因此而接受赏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不应该用物质来衡量。
第1页共1页。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
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介绍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故事简介介子推不言禄写的是重耳在封赏时,介子推和介子推的母亲之间的对话,全是一些不贪图功名利禄的言行举止。
晋国的公子因为内战,在外逃窜十九年,后来成了晋国的帝王,晋文公复位后加封进爵于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人,谄媚的人太多导致重耳忘记了封赏介子推淡泊名利,几次三番的劝解君王清明持正,但是君王重耳根本就没有听见去。
就在重耳想起介子推时,介子推高风亮节,早已经归隐山林和老母亲过上了舒适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
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介子推不言禄,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介子推不言禄暗藏了精神营养中的精华,人人都应该学习介子推的那种礼贤下士、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除恶荐贤的高尚情操。
做人应该保持一颗公正的心态,做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华人。
介子推不言禄也告诉了我们要有一颗无心奉献的心。
介子推的不言禄完完全全的体现了古代文人曾写过的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介子推不言禄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希望我们继承他的优良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发扬光大。
现在的社会上确实有许多的不良风尚,甚至还有一些人道德败坏。
贪图荣华富贵先不说,有些人连尊严都不要了。
实在是不善之举啊。
人物介绍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
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什么的也没有,不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
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铭记。
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家里。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儒学史话:介之推不言禄
儒学史话:介之推不言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国内发生争权杂乱,于晋献公二十二年( 前655)被赶出晋国。
重耳带着一帮谋士武将,逃难在外。
一次重耳饥饿难奈,一会儿,他的下臣介之推端来一碗肉汤,重耳喝下后问由何而来,本来是介之推割自己手臂上的肉熬制成的。
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后,在秦国重兵支持下,趁着晋惠公死后晋国杂乱,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后,恩赐当年跟从他流亡的人,介之推末张口,文公也未给他禄位。
有人想替他向晋文公说明,介之推则以为,晋献公有九个儿子,此刻只有国君在世。
晋惠公、怀公无亲密之人,内外面不依赖于他们,而信任文公。
可见是天意立其为君。
有些人此刻印贪天之功,我怎么能与他们相处呢。
介之推的母亲也让他去求赏,介之推说,明知错却又效仿,错误解更大。
我既不满那些人,就不会再像他们那样去讨恩赐。
他母亲又希望他想法让文公知道,介之推说没有必要,他的母亲说既然这样,我和你一起隐遁吧,于是他们隐居于绵上( 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 山中。
文公的跟从有对照痛惜不平者,便悬书于宫门,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终不见地方”。
文公见此书,想到介之推,更派人召见他,但已不见,只知在绵上山中。
文公带人前去,寻不着介母子,有人出想法说纵火烧山,介母子二人就会下山来。
火焚绵山后仍未见踪迹,上山寻去,但见母子二人相拥烧死于树下。
晋文公大哭,决定此后每年这天不生火为炊 ( 后称“寒食节” ) ,把绵上山中四周封为介之推的封地,称为“介山”,一则记下自己的过错,二则表彰好人。
《史记》和《左传》中都记录了介之推不言禄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僖公24年》
感知——初级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1级)
介子推是个什么人? (1级)
理解——中级
介子推为什么认为“文公归晋”
是天命的? (2级)
评判——高级
介子推的观点对不对? (3级)
介子推故事有什么发展?说明 了什么? (3级,选做)
研究——学问
霍
★绵上4
★
“绵上”有四,那个是真? 请查找研究(4级)
阅读4境界
• 1感知——初级 • 2理解——中级 • 3评判——高级 • 4研究——学问
=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介 子 推
介 母
作者:相传是 左丘明 记录春秋时期 255年历史 史学名著+文 学名著
原文
介子推不言禄(朗读)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 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 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 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 人。”
绵上1
★
耿
★
★
★绵上2
绛
★绵上3
总结
• 1一本书: 《左传》
• 2一个历史人物: 介子推原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一种价值观: 留名青史,美德甚于功业。
• 4一种研究学问的精神: 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