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介之推不语禄微课
•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 (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 (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 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 “(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 “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 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 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 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译文:
•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 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 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 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 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 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 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 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3分) • A.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 B.禄亦弗及 弗:没有 • C.能如是乎 是:这样 • D.以志吾过 志:志向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译文: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 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 •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 译文: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 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 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 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 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一、文本背景与解读《介之推不言禄》是一篇先秦时期的故事性经典,被收录于《左传》第三十三年的《襄公》篇中。
该篇讲述襄公高兴地赠送韩愈以一匹宝马,但对方没有接受,却拿出一匹丑陋的驴子送给了襄公。
接下来,韩愈就开始了他的一番话:“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等,最后,韩愈说:“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
”这句话意味深长,广为传诵。
在文本中,介之推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珍视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强调只有真心为他人着想,才能有真正的价值。
二、文本分析1. 文言精华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哲理,高深莫测的文言精华使得这篇文章马上提升了一个档次。
文本中的“有君贤臣,则国宝之;有父慈子孝,则家道之;有兄友弟恭,则长幼之;有夫爱妻敬,则夫妻之。
”等句,深入人心、入木三分。
2. 介之推的形象介之推是这篇文言文中透露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介之推忠诚坚定、不显能、不图功劳、对主人忠实耿直。
他身上代表着忠诚、正直、真心等等美德,可以看做是文本中道德标杆的代表人物。
3. 韩愈的态度在故事情节中,韩愈拒绝了襄公赠送的宝马,而赠送一匹丑陋的驴子,让人们不理解,但韩愈在文章中的大力赞扬为一种为了体现其忠诚和有真心为主的特定表现。
他对主人和自己对事情的态度,透露了他内心的强烈珍视道德、真挚和忠诚的特定素质。
4. 文本意义文本中的“介之推不言禄,费之夙夜不图报”,对人们共同生活体现出了一种道德,并道示人们为了道德做出的非凡尝试、投身所作所为的道义之处。
从文本中得出的启示是,人们应该重视道德、珍惜真心,并且认识到真心的价值所在,推广这种价值和美德,也让我们更好的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别人的道义所值,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为社会文明化进程做出贡献。
小学生《国学》十六讲
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
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
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 第7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代唐王维
•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 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 山僧饭讫而去。
• 第5课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 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 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 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 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 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 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
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
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
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
古文观止 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jīng)善人。
”【现代文翻译】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提赏赐的事,赏赐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国运,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那几个随从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窃,何况是贪取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归咎于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又赏赐他们的奸佞,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这样死了又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又效仿它,罪就更大了!况且说出埋怨的话,就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一下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一、介之推的行为给我们以下启示:(一)不追求功名利禄:介之推不贪图赏赐,他更注重道德和正义,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古文观止15: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15: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1、从亡者:跟随晋侯一起逃亡的人;2、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今山西介休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深得世人推崇。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3、禄:古代官吏的薪俸,这里指赏赐;4、及:到,指给予。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文公也没有给他赏赐。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文公一个人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晋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1、置:拥立;2、二三子:那几个人,指“从亡者”;3、诬:欺骗;4、义:把……视为正义。
[译文]上天实际要拥立文公为君,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把罪过当做道义,上面的君王对这些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其母曰:“盍(hé)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1、怼:怨恨;2、尤:过错,罪过;3、效:效法,仿效;4、文:装饰。
[译文]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怎么样?”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
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高中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 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以下是《介之推不言禄》的译文:从前啊,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好多人跟着他。
介之推也在里头。
重耳饿惨了的时候,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可仗义啦!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那些跟着他流亡的人啊,一个个都争着说自己功劳大,想要封赏。
晋文公呢,也挺大方,给了不少人好处。
介之推可没去凑这个热闹,他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就剩下国君您啦。
老天一直护着您,那些跟着您的人啊,把这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这不是瞎扯嘛!偷人家的财物,都算是强盗,何况这些把上天的功劳当成自己功劳的人呢!臣子们把罪过当成是正义,国君您还赏赐他们,上下都这样乱来,我可看不下去。
”他老妈就问他:“那你咋不去跟国君说说呢,说不定也能得点好处。
”介之推说:“我都嫌跟他们争功丢人,咋还能去要赏赐呢?再说啦,我要是说了,那罪过就更大喽。
”老妈又说:“那要不咱也去显摆显摆,至少让大家知道知道。
”介之推回他老妈:“哎呀,老妈呀,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算了。
要是去显摆,那多丢人现眼啊。
再说了,我都打算归隐了,还在乎这些干啥。
”于是呢,介之推和他老妈就跑到山里藏起来了。
晋文公后来想起介之推,哎呀,这功臣咋没封赏呢!派人到处找,没找着。
有人出主意说:“介之推最孝顺了,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老妈出来的。
”晋文公这傻帽还真就听了,放火烧山。
可没想到啊,介之推和他老妈抱着棵大树,死也不出来,最后给烧死啦!晋文公那叫一个后悔哟,把那片山封给介之推,还起名叫“介山”,说:“就用这来记住我的过错,也表彰介之推的气节。
”这故事出自《左传》。
您瞧瞧,介之推这哥们,真是够硬气,不贪功,不图利,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让人又敬佩又惋惜啊!。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1.问题剖析(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
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介之推不言禄先秦: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译文与赏析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解】介之推是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的功臣,曾割股给晋文公充饥,备尝艰辛。
但晋文公登基后,封赏功臣,介之推没有向其他人那样向晋文公求取封赏,而是隐居绵山以终。
介之推认为皇帝上应天命,功臣不应徼功求赏,进而塑造了一个迷信天命、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人物形象。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73];禄亦弗及。
【注释】[73]介之推:晋国贵族,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译文】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不称功求赏,因此赏赐也没有他的份儿。
【原文】推曰:“献公之子九人[74],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75],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76]?以死谁怼[77]?”【注释】[7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君:指晋文公。
惠:晋惠公。
怀:晋怀公。
惠公是文公的弟弟,怀公是惠公的儿子。
[75]二三子:相当于现在讲的“那几位”,指跟随晋文公逃亡国外的人。
[76]盍:何不。
[77]怼:埋怨,怨恨。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还在世。
惠公、怀公还没有亲信,国外诸侯、国内子民都厌弃他们。
上天不灭绝晋国,就必定会有新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会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君罔上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被称之为盗贼,何况是贪上天的功劳,而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臣子将这种欺骗当做道义,君王却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啊!”他母亲说:“你为何不去要赏赐呢,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原文】对曰:“尤而效之[78],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79]?是求显也。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诈(的人)给予赏赐。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
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
”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简介《介之推不言禄》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
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1.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 从亡者: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3. 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的肉给文公吃。
4. 献公: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
5. 惠、怀:指晋惠公和晋怀公,他们都是晋文公的兄弟。
6. 外内:指国外和国内。
7. 主: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国君。
8. 天实置之:上天确实安排他做国君。
9. 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10. 诬:欺骗。
11. 下义其罪:下面的人认为有罪是正义的。
12. 上赏其奸:上面的人奖赏罪恶。
13. 怼:怨恨。
14. 尤:指责。
15. 文:修饰。
16. 显:宣扬。
17. 志:记载。
18. 旌:表彰。
翻译: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也没有得到禄赏。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还在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祭祀,一定会有新的国君出现。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还会是谁呢?这其实是上天安排的,而那些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这不也是欺骗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认为有罪是正义的,上面的人奖赏罪恶,这样上下互相欺骗,很难和他们相处。
【初中文言文阅读】《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初中文言文阅读】《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发推曰:“献上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存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陷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左威卫其奸,上下相蒙,容易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谋之?以死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矣。
且出来怨言,不甲壳类其甲壳类。
”其母曰:“亦人服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锥果,焉用文之?就是谋显出也。
”其母曰:“能女⑦就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备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理、策划祭拜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愤恨,反感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忘记⑨旌:表彰,发扬1.表述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以下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就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来怨言,不甲壳类其甲壳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试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为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菖上以之田,曰:“以()志吾试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发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找寻他没找出,就以绵上做为介子发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固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著他逃的人们,介之推不去建议禄赏,而(晋文公)获赐禄大赏时也没考虑到他。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练习及答案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练习及答案《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1)个亦诬乎诬:_________ (2)且旌善人旌: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1)斋亦求之,以死谁怼?(2)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3.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4.你对介之推的观点有何看法?《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1)错误(2)表彰2. (1)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苦哭至死又埋怨谁呢?(2)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
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
4.介之推下重功名利禄的做法值得崇敬,但他把晋候登位归为天意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作品介绍】《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介之推不言禄①》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⑾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⒂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
”⒄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⒅【注释】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
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
从(cóng):跟从,跟随。
亡:逃亡。
③及:到。
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
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
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
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
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
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
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
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
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
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
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原文译文及赏析
【导语】《介之推不⾔禄》是春秋时期⽂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篇散⽂。
此⽂讲介之推跟着晋⽂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公酬劳功⾂,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和⽼母隐居绵上深⼭终⽼的故事,记叙了介之推在决定归隐时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径,颂扬了介之推母⼦不贪求名利福禄的⾼洁品⾏。
下⾯是©⽆忧考⽹分享的⽂⾔⽂《介之推不⾔禄》原⽂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介之推不⾔禄》 先秦: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禄,禄亦弗及。
推⽈:“献公之⼦九⼈,唯君在矣。
惠、怀⽆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君⽽谁?天实置之,⽽⼆三⼦以为⼰⼒,不亦诬乎?窃⼈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乎?下义其罪,上赏其*。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其母⽈:“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尤⽽效之,罪⼜甚焉!且出怨⾔,不⾷其⾷。
” 其母⽈:“亦使知之,若何?” 对⽈:“⾔,⾝之⽂也。
⾝将隐,焉⽤⽂之?是求显也。
” 其母⽈:“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
⽈:“以志吾过,且旌善⼈。
” 【⽩话译⽂】 晋⽂公赏赐跟从他流亡的⼈,介之推不谈爵禄,因此爵禄也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之⼦九⼈,只有君侯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近之⼈,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天不断绝晋国的后嗣,⼀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不是国君⼜是谁呢?实在是上天⽴的他,⽽那⼏个⼈以为是⾃⼰的⼒量,不是骗⼈吗?偷别⼈的财物,还被称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的功劳呢?下⾯的⼈赞同他们的罪过,上⾯的⼈奖赏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说:“明知是错误⽽效法它,罪过更⼤。
并且我发出过怨⾔,不可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答道:“⾔语,是⾝上的装饰品。
⾝⼦将要隐藏,哪⾥还要⽤⾔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4)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
(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
介之推:只讲付出,不图名利,名副其实的忠臣。
介之推之母: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支持和陪伴。
晋文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小结写法:
*主要抓住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又用了反问,类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日积月累:“寒食节”的由来。
视频资料。
2.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寒食
2.连一连,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日期和习俗连起来。
3.晋文公相关历史。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