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主要造岩矿物:1.石英(quartz):分布最广(仅次于长石),为酸性岩浆的主要成分,在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也常见。

2.长石:(最大量),3.钾长石(正长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4.斜长石:玻璃光泽5.云母:集合体为鳞片状,极完全解理6.普通角闪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7.辉石:完全解理,性脆。

8.橄揽石: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性脆,不完全解理岩石分类岩浆岩:1.依矿物组成差别可分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石、长石、玄武岩),中性岩(角闪石、长石),酸性岩(云母、石英、花岗岩、流纹岩)2.依据结构,构造与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斑杂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状结构沉积岩依据成因、性质分: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层理通常可分为:1)水平层理2)交错层理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1.碎屑岩类(1.砾岩和角砾岩;2.砂岩eg石英砂岩;3.粉砂岩eg黄土。

)、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黏土)、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化学封闭系统中发生的,即其既不增加原子也不带走原子。

控制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1.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运动引起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大理岩,石英岩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矽卡岩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深广范围eg板岩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eg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结构:1、变晶结构2、变余结构变质岩的构造:1、片理构造。

2、块状构造。

3、条带状构造。

4、变余构造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一般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岩的岩相: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过度相{p55}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底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基本建造类型:1.地槽型建造特征:①大幅度的升降运动;②巨厚的沉积建造;③强烈的构造变动;④频繁的岩浆活动;⑤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⑥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自然地理学  第二章2.5

第二章 地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震的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 ▲烈度划分各国不同,一般划分为 12 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 越大,震中烈度也越大,地震影响波及的范围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 也越广;如果震级相同,则震源越浅,对地表 的破坏性就越大。 的破坏性就越大。
第二章 地壳
裂 隙 式 喷 发 与 大 洋 中 脊
第二章 地壳
裂隙式喷发
冰岛
第二章 地壳 宁静式喷发
夏威夷
宁静式喷发熔岩流入海 第二章 地壳
夏威夷
第二章 地壳
旧火 山口 中喷 发
斯特朗博利火山 第二章 地壳
“ 地中海灯塔 ”
第二章 地壳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斯 斯特朗博利火山喷发
第二章 地壳 熔岩流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二章 地壳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东南等地; 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东南沿海地区。 ⑤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节理: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的,叫做节理。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地壳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课件汇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课件汇总
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时,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面的能 力。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 解理。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裂口,主要有贝壳状、参差状、锯 齿状、平坦状四种。
黑曜岩(火山玻璃)的贝壳状断口 水晶上的贝壳状断口
(三)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自然界里 的矿物很多,大约有3000多种,但最常见的只 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只不过 二三十种。
辉石
橄 榄 石
此外,其他常见的造岩矿物有方解石 (CaCO3),白云石(Ca·Mg[CO3]2)和各 种粘土矿物,它们是某些沉积岩的主要造 岩矿物。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地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其中 O、Si、Al、Fe、Ca、Na、K、Mg等 8 种主要元素占地壳总 重量的98%以上(O、Si约占74%, Al、Fe、Ca、Na、K、 Mg 占24%左右),其他元素共占1%~2%。
食糖,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如透明、 硬度小、溶于水、味甜等),但在自然条件下不能 形成食糖,因此食糖不是矿物。
举例:
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虽都各有其化学成分和物理 特性,但均不算作矿物。如果某些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而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则可称之为人工矿 物或合成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红宝石、人造水晶 等。
矿物概念的基本含义:
(1)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者说在各种自然 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2)矿物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 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 质物体; (3)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二章复习12页--打印版

平均厚度35km,大洋下平均厚5km。

青藏高原最厚。

分沉积层、花岗质壳层(硅铝层)、玄武质壳层(硅镁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刚性盖层。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二)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汞大部分矿物呈固态矿物形成的方式: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气体升华、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气态变为固态:火山喷出硫蒸汽或H2S气体,前者因温度骤降直接升华成自然硫,H2S气体与大气中的O2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自然硫。

液态变为固态:是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

1)从溶液中蒸发结晶。

如盐类。

2)从溶液中降温结晶。

岩浆冷凝。

固态变为固态:主要是由非晶质体变成晶质体。

矿物的鉴别:根据形态、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晶质矿物:内部质点作规则的排列,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这种有规律的排列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外形。

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杂乱无章,故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造岩矿物绝大多数是晶质矿物。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延伸型: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粒状集合体形态: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土状、致密块状、放射状、鲕状、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结核状等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折射等时呈现的外观特征。

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的颜色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由矿物的固有成分决定,他色是矿物杂质的颜色,假色是光线作用造成的。

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作用是增强自色、减弱他色、消除假色光泽指矿物的反光能力。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等。

透明度指矿物的透光能力。

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1822年,Friedrich mohs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软的物体,这是所谓的摩氏硬度计。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地 壳)【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地 壳)【圣才出品】

第2章地壳一、名词解释1.矿物[中科院2015年研]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呈液态和气态。

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

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2.滴石和流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3.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一般划分为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三级。

4.变质岩[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

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5.变质作用[中科院地理所2007年研]答: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1矿物一、名词: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结晶习性——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结晶习性。

3、矿物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所留下的痕迹颜色,即不透明矿物粉末的颜色。

4、结核和鲕状体——产生于多孔或疏松岩石中的圆球状、透镜状、团块状或姜状的矿物集合体。

结核一般直径>2mm,有的甚至大于20-30cm;<2mm如同鱼子者称鲕状体。

5、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称解理面。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6、断口——矿物在受力后,并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而是沿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这种断面称为断口。

7、类质同象——化学成分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8、同质多象——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9、透明度二、简答题:1.什么是矿物?矿物与元素、岩石有何关系?2.说明晶质体矿物与非晶质体矿物的区别。

各举五个晶质体矿物和非晶质体矿物的例子。

3. 矿物集合体形态有哪些类型?4. 比较下列矿物:角闪石与辉石、方解石与白云石、金刚石与石墨、自然金和自然铜、黄铜矿与黄铁矿。

5.比较正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特征。

三、填空题1、结晶习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伸型、三向延伸型。

2、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

矿物力学性质含硬度、解理、断口、延展性、脆性等。

矿物其他物理性质还有比重、磁性等。

3、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波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的表征。

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4、据反射光亮程度,光泽可以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特殊的光泽(如在石英的不平坦断面上的油脂光泽;闪锌矿断面上的松脂光泽;具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石膏和石棉呈现出的丝绢光泽;白云母、滑石等片状矿物表面上的珍珠光泽;粒分散集合体的高岭石的土状光泽。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伍光和)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超基性岩 SiO2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 2、基性岩 SiO2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石等。 3、中性岩 SiO2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长石。 4、酸性岩 SiO2含量65%以上,多钾、钠而少铁、镁。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而海洋处于张应力作用下;
地幔对流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 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不变。
(三)板块构造说 :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 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 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
第二章
地壳
地壳的成的壳层。
地壳厚度及差异: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大洋下平均 为5km。但山系地带厚度较大,如喜马拉雅65~70km.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还
有300多种同位素 2 ,地壳的主要构成元素:O;Si占74% ;Al、Fe 、Ca、Na、 K、
2)、构造体系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 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 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 总体”。
3)、三种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4)、地球自转及其角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壳水平运 动是推动地壳构造变动的主导因素。
地震多发在700公里深度以内。

自然地理第二章 地壳之第一节

自然地理第二章 地壳之第一节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一. 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在已知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重量百分比(二)矿物*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①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比如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或者在湖泊、海洋的作用下都可形成矿物;②矿物由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大多数是化合物,少部分是单质元素)及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质物体;③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升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矿物的特征和鉴别依据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①矿物的形态矿物单体的形态取决于其“晶系”;矿物集合体形态: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粒状的矿物墨晶晶簇;紫晶洞晶簇;结核状;鲕状赤铁矿;葡萄状的赤铁矿,玛瑙……②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折射表现出的各种性质:如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颜色: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条痕:矿物新鲜粉末的颜色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性质而成金属光泽:反光极强,如光亮的金属器皿半金属光泽:反光强度介于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之间,比较暗淡非金属光泽:无金属感的光泽。

主要为透明或半透明矿物。

如: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松脂光泽、土状光泽……③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与断口、弹性1.2.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性质叫解理硬度: 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摩氏硬度计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正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有色钻石云母极完全解理;冰洲石完全解理;方铅矿完全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叫断口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3.韧性矿物抵抗切割、锤击、弯曲、拉引等外力作用的能力称韧性.④矿物的其它性质(如荧光)(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已知天然矿物中“硅酸盐类+含氧盐类” 最多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蔷薇辉石,橄榄石*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3大地构造学说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3大地构造学说
➢ 大洋中脊两侧的地质特征 ➢ 海沟: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即一条断层带。
• 在上述现象的发现后,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 海底扩张理论。
三、板块构造学说
• 地表岩石圈分为若 干不连续的板块, 板块内部稳定,边 缘为活动带,大陆 边缘并非板块边界。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 扩张型(或增生)边界:新地壳增深的地方, 喷出物多为玄武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 节理为主。
全新世 1万年 第四纪Q 更新世 260万年
新生代Cz 新近纪N 古近纪E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530万年 2330万年 3200万年 5650万年 6500万年
二、海底扩张学说
➢ 海底扩张学说来源于二战后对洋底调查所发现 的现象部位,是岩石圈的巨型张裂谷,也是岩浆的涌 出口和地热排泄口。
•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它是指“许 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 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 总体”
•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 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槽演化而来。 • 地槽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
分布,升降幅度大,岩浆活动敏频繁。 • 地台则是地壳稳定区域,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
较弱。
五、地质力学学说
• 地质力学学说是地质学家李 四光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 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 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 向和方位。这是在地壳运动 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 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 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 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说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大陆边缘的吻合 ;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 ; 气候的证据 ; 古磁场的证据;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1地壳的组成物质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1地壳的组成物质

透明矿物
半透明矿物
不透明矿物
(5)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 程度。 • 德国摩氏(Mohs F)选择10种标准矿物,
将硬度分为10级,制成摩氏硬度计;摩★
氏硬度计是相对硬度。 野外缺少摩氏标准矿物时,可用其
他工具进行测试: 指甲——2-2.5;铜钥匙——3;小钢刀——
5-5.5;玻璃——6
金刚光泽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玻璃光泽
丝绢光泽
油脂光泽
珍珠光泽
土状光泽
(4)透明度
矿物透过光线的程度,可分为三级: ①透明:矿物像玻璃一样能透过光线
– 如:水晶、冰洲石
②半透明:只有边缘薄处才能透过少量的光线
– 如:闪锌矿、辰砂等
③不透明:矿物一点光线也透不过去
– 如:黄铁矿、磁铁矿等 矿物的透明程度常与矿物的光泽有关,一般玻 璃光泽、油脂光泽和金刚光泽的矿物都是透明 至半透明的矿物;金属光泽和半金属光泽矿物 都是不透明矿物
自然地理学(一)
第2章 地壳
沉积壳 花岗质壳层 玄武质壳层
主要的内容
✓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化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中 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矿物晶体内部——格子构造
2、晶形
晶形——晶体外部形态,基本可分为2类: • 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称为单形 • 由两种以上的单形组成的晶体,称为聚形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由规律的连生在一起,
称双晶: • 接触双晶——简单平面相接触 • 穿插双晶——按一定角度相互穿插 • 聚片双晶——平行重复连生在一起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伍光和)【优质PPT】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伍光和)【优质PPT】

4、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及其基本方式: 1、定义: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 。构造 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或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2、特点: 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 性 3 、基本方式 : ①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 方向的运动。 相邻块体因水平运动而相互分离、分裂或相向汇聚, 或侧向错位。
2、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 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3、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 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 面下部。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 1、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 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 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 岩浆岩:
岩石定义: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主要成份: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 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 硫化物,氧化物,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超基性岩 SiO2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 2、基性岩 SiO2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 石等。 3、中性岩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 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 相应的变质岩: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2、接触热变质作用 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挥发性物质与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 碳酸岩、矽卡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壳1.矿物、岩石的概念。

P30-31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简述其特点。

P30-31答: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①石英: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解理、晶面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质纯者为水晶,无色透明;②长石:单晶体呈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硬度2为6.0~6.5,有两组近似的正交完全解理;③云母:一般呈片状或磷片状,玻璃及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2-3,一组完全解理,薄片有弹性;④普通角闪石:近菱形的六边形长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中性岩、酸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⑤普通辉石:近方形的八边形短柱状晶体,绿黑或黑色,玻璃光泽,近不透明,硬度5-6。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⑥橄榄石:橄榄绿色,晶体扁柱状,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 6.5-7,贝壳状断口,性脆。

为基性岩及超基性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3.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

P31-36答:(1)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3)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等);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C. 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4)演化过程: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4.简述岩浆岩的类型,其代表性岩石是什么?P31答: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 自然地理学 地壳

2 自然地理学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磁性:矿物可被磁铁吸引或本身能吸引铁屑等物体的性质。 一些含铁、钴、镍等矿物有磁性,如磁铁矿。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电性 导电性:导体(金属矿物)、绝缘体(非金属矿物)、
第二章 地壳 玛瑙的荧光
短波紫外线下
第二章 地壳
方解石的荧光
短UV下
长UV下
第二章 地壳 石英和云母的 荧光
短UV下
第二章 地壳
锌黄长石 的荧光
短UV下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4 造岩矿物:“ 硅酸盐类 + 含氧盐类 ” 最多 七种主要造岩矿物,都为硅酸盐矿物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形态——矿物单体的形态取决于其 “ 晶系 ” 矿物集合体形态: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 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布达拉宫的金顶 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 地壳
二 矿物
3 鉴定特征: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矿物的其它性质——比重、磁性、电性、发光性 比重:矿物重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轻矿物 1 ~ 3.5 :石英、长石等造岩矿物;
重矿物 3.6 ~ 6 :赤铁矿、闪锌矿等金属化合物;
极重矿物 > 6 :金、方铅矿等重金属矿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 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 •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 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也发生在侵入体于围岩接触带, 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 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 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 用,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 • 5·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 间的一种 过渡性地质作用。
4 酸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65%以上,多钾 钠而 少铁 镁,主要矿物为长石 石英和云母,代表性岩石为 花岗岩与流纹岩。 岩浆岩 (二) 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三)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产状示意图
三 沉积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 胶体和有 机物质等疏松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性 沉积岩具有节理, 富含 次生有机 质,并有生物化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 • • • 化学成分与矿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一) 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 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
• 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 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 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克拉克值
• (二) 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 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 动都可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 确定。倾斜构造可形成单面山、猪背岭等典型地貌。
单面山
• (三)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褶皱能只管反映 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 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共用一翼。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2· 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 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 也较少。 • 3· 过渡性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 岩占优势,陆相沉积物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 剖面下部。 •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 1· 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 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2· 假整合 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 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 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3· 不整合 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 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 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石 英
白云母 K2[ALSi3O10](OH ,F )2 单晶体为短柱状或板状、 白 集合体为鳞片状,具平行片 云 状极完全解理 、薄片无色透 母 明 珍珠光泽。
• 黑云母 K(Mg,Fe)3[AlSiO3](OH,F)2 特点与白云母相近,惟颜色 随含铁量增加而变暗,多呈 褐棕色或黑色。
黑 云 母• ຫໍສະໝຸດ 四) 断裂构造 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 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 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 板块构造学说 (一) 大陆漂移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因此先探讨大陆漂移说。 奥地利学者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具有相似性, 某些动物种属相同,非洲与南美洲发现同一种古生物化石,非洲 南部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现同样二叠系地层,挪威——苏格 兰间的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没入大西洋后重现于加拿大与美国,印 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与南极洲等气候差异极大的地区均 发现石炭二叠纪冰川遗迹等理由于1915年提出,中生代地球表 面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 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格局。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 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 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 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 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 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 三 地质构造 • (一)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 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在 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受切 割面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 山。软硬岩层相间时形成层状山丘或构造阶地。我国第 三系红色砂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常形成顶平、陡坡 形状奇特而 丹 多样化的 霞 山 丹霞地貌。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 二 系 • 三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
地质构造
一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 (一)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 •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 式: 1 水平构造 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 涉及更深构造圈。构造运动使 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 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 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 2 垂直构造 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 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 般特点。
3· 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 在数千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 区,海沟为下降区。 4· 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 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5· 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可更 新一次。 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海底确实在扩张。例如,古地磁 测定结果表明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 呈对称分布。
大 陆 漂 移 简 图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末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的海底考察发现 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不存在时代早于 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较少。这表明海 底年龄只有数亿年。迪茨和赫斯据此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张 假说。据傅承义(1974年)概括,其要点为: 1· 年速度为1㎝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 的主要动力。 2· 对流运动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千米,强度很小的 软流圈内。
• (一) 岩相 •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 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 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升降频繁,沉积物类 型复杂多变;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物类型也相应简单化。 • (二) 沉积构造 •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相大致相同的沉积物 组合,就是沉积构造。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 基本建造类型有: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厚度很大,无沉积 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烈构造下降区的建造
大 陆 漂 移 过 程 示 意 图
大陆飘移学说地质学证据
物大 学陆 证漂 据移 学 说 的 古 生
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
• 由于当时对洋底地壳认识的局限性,魏格纳虽然指出了 地球自转离心力与日月引潮力对古陆分离的可能影响及 花岗岩在玄武岩壳上漂移的假说,但没有对大陆漂移的 原因和驱动力等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提出后即遭 到反对。到20世纪50年代海洋物理学发展,尤其是古 地磁方面的发展使大陆漂移学说重现生机。 • 各大陆岩石现代磁纬度、地磁极同古磁纬、古地磁的 巨大差异表明大陆发生了显著的位移。古地磁移动轨道 是复原古陆的证据,迪茨与霍登据此绘制了新的大陆漂 移图
(二)
矿物
•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 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 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 矿物的形态 : 气态: 天燃气 液态 : 石油,汞 大部分矿物呈固态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 主要造岩矿物: 包括 石英 、 钾长石、 斜长石 、 云母 、角闪石、 辉石和橄榄石 • 石英 (SiO 2) :发育单晶并形成晶簇,或为致密块状 粒状集合体 无节理 晶面具玻璃光泽。
–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 沉积岩由岩石碎屑 矿物碎屑 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 等构成,其中包括(粒径>2mm) 砂(粒径2~ 0.05mm) 粉砂(粒径0.05~0.005mm)和泥(粒 径<0.005mm. )等不同粒径的物质。
– 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 或残留波痕 雨痕 干裂 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 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长石 正 长 石
斜 长 石
微 斜 长 石
橄 榄 石 辉 石
玄 武 角 闪 石
二 岩浆岩
• 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 分为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三大类。岩浆石来自上地幔熔融状物 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可分为四类 1 超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 镁而少 钾 钠,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代表岩石为橄榄石。 2 基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为45%~52%,主要矿 物为辉石 钙斜长石,亦有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代表性岩石为 辉长石 玄武岩。 3 中性岩 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矿物为 角闪石和长石,兼有少量石英 辉石 黑云母,代表性岩石为闪长 石 安山岩 正长石与粗面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