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民行为改变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二章节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课件

二章节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课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主要特征:
1 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人 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 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 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
全部能力的需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 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 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位。
需求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人的需要的水平、对 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尽不同。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不同时期或时代背景下农民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当前我国 有关农业推广的农民行为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础。相 对而言,农民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与农业推广 关系密切。
一、农民的社会行为
(一)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形式。3个特点: 一是以感情为重。 二是注重伦理。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二、农民的经济行为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趋同性。由农民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所决定。农民一
般是随地而住,居住分散,造成人际交往的不便,获得信息的 途径有限,除政府引导外,主要依靠周围人们的示范、交流。 因此,他们不愿意冒大的风险,以免影响家庭生活。照搬别人 的成功经验,这样风险最小。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 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课件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课件

加强技术支持
技术研发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为农民提供更多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
技术服务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 问题。
PART 05
农民行为改变的未来展望
农业发展趋势
智能化农业
精准农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将越来越 依赖智能化技术,如无人机、物联网、 大数据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详细描述
农业合作社通常由同一地区或同一产业的农民组成,通过共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 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同时促进农民之间的交 流和合作,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案例三:农业教育培训
总结词
农业教育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民的全面发 展。
详细描述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指导、培训课程和宣传资料等方 式,向农民介绍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包括种植、养殖、施 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帮助农民掌握科学、高效的 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产量和质量。
案例二:农业合作社
总结词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集体力量和资源共享,提 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经济效益。
农民行为特点
01
02
03
传统性
农民长期生活在乡村,受 传统文化影响较大,行为 方式较为传统。
经验性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影 响着他们的行为。
群体性
农民的行为受到社区和家 庭的影响,往往呈现出群 体性的特点。
行为改变的驱动因素
经济利益
农民行为改变的直接驱动 力是经济利益,通过改变 行为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收入水平。

第04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04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04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农民的行为改变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变农民行为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环境等。

下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行为改变的原理。

首先,农民行为改变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决策和行动的基础。

在农村社会中,存在着传统观念、价值观念、习俗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行为习惯和决策方式。

因此,要改变农民的行为,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变革。

其次,农民行为改变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定和规范,是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在农村社会中,存在着许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会对农民的行为产生影响。

要改变农民的行为,就需要建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再次,农民行为改变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得到的信息、资源、帮助和鼓励等。

在农民行为改变过程中,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农民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要推动农民行为改变,应该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经验支持,提供合理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和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最后,农民行为改变受到个人动机的影响。

个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决定着个体的选择和行动。

在农民行为改变过程中,如果个体缺乏积极的动机和愿望,就很难产生行为改变的动力。

因此,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提供经济利益、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培训和教育等措施来增强农民改变行为的动力。

总的来说,农民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要推动农民行为改变,需要综合运用社会认知、社会规范、社会支持和个人动机等因素,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第四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四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二、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迫法 2.交换法 3.咨询法 4.公开影响法 5.操纵法 6.提供条件法 7.提供服务法 8.改变农 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可用图表示如下:
阻力
动力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农民行为改变过程
第三节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与方法
一、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1、面向行为主体的策略-以农民为中心的策略
强调发挥农业推广的教育功能,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改变农民 个体及群体的行为。
2、面向行为环境的策略-改变农业环境的策略
物质条件或环境的改变会带来人的行为的改变。
➢ 群体行为的改变:某一区域内大多数人行为的改变。
二、农民行为改变模式
1、心理力场模型
心理学认为,行为可描述为:某一个体在其所处环境里一旦 感到有某个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就会调动起他个人的全部力 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如果遇到阻力,他会设法避开这些 障碍,选择适当的路径实现既定的目标。行为可用公式表示为 B=f (P,E),其中 B---behavior f---函数符号
P---people E—environment
2、行为改变模式-动力与阻力互作模式
行为的改变是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的改变一般经 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原有平衡被打破,农民开始意识到需 要改变现状;第二阶段,行为改变阶段,在动力与阻力的相互 作用下,农民行为发生改变,决定采纳创新;第三阶段,新的 平衡阶段,农民行为改变后,就停留在新的平衡上。
二、需要层次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这一理论对农业推广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分析推广 对象需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即应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 ➢ 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可行的需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第二章)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第二章)

2.期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沃隆1964 年提出。他认为,确定恰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 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量,可用 以下公式来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X期望值(E)
上式中,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
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效价是指 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 的效用价值的评价。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 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第二章 农民行为的产生与改变
第一节
农民行为的产生
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是农 业推广行为的主体。行为产生与改变原理是 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研究农民行为 产生与改变的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行 为科学原理及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有利 于推广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推广活动,达到 事半功倍的推广效果。
为;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到群体中大多数人
的采用的过程是群体的采用行为。
农民采用创新的行为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增加产量,满足家庭对产品消费的 需要; 二是完成国家对农产品的定购任务和税 收; 三是增加经济收入,满足家庭的经济需 要。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第三个 目的将越来越重要。
正强化就是采取措施来加强所希望发生 的个体行为,具体来说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 是积极强化,即在行为发生后,用鼓励的办 法来肯定这种行为;另一种是消极强化,即 当行为者不产生所希望的行为时给予批评、 否定,使其增强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负强化就是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不希 望发生的行为,主要方式有批评、撤消奖励、 处罚等。
农业推广工作在项目选择、项目推广等
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让
他们参加推广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参加试验、
示范、推广宣传等活动,这既可鼓励参加者

二 农业推广与农民行为改变 PPT课件

二 农业推广与农民行为改变 PPT课件
二、农业推广 与农民行为改变
创新的扩散过程实际上是农民的 采纳过程;要使农民采纳创新,就要 改变农民的旧观念和行为;这就是农 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2019年5月1日
1
(一)农民的心理特点 (二)农业推广中的心理互动 (三)行为产生及改变理论 (四)农业推广与农民行为的改变
2019年5月1日
2
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条件 生理素质 生活环境(条件) 受教育
怎样影响和改变农民的心理?
2019年5月1日
6
(二)推广过程中的心理互动-1
1. 认知农民心理
通过外部特征认知 通过言谈举止认知 通过群体特征认知
2. 与农民心理互动
认知互动 情感互动 意志行为互动
2019年5月1日
B = f(P·Es)
环境因素(外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
个人因素(内因):价值观、文化、性格、 气质、受教育程度等。
由于认知的特性,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不
是绝对真实的环境,而是人“感受/认识”
到的环境。
2019年5月1日
13
(三)行为的产生与改变-6 3.行为改变理论
(一)农民心理特点-1
1.农民心理与农业推广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态度 和行为的内在依据;
农业推广要改变农民固有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要了解农民的心理……
农民心理特点是农民群体普遍心理特点 的概括(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 意志等,表现在人的性格、能力、气质 等…… )。
2019年5月1日
7
(二)推广过程中的心理互动-2
3.对农民心理的影响
劝导法
冲击式、浸润式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第一讲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I一个人特征f一函数符号E一环境变量。

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 =f (P, E)B一农民行为变革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

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考研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

考研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

农业推广第二章背诵要点第二章农民行为的产生与改变1.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行为的构成要素有行为的主体、行为的客体、行为产生的状态、行为的结果。

2. 行为的特征目的性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

人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调控性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差异性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和个体生理、心理特征的强烈影响,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年代之间,人们的个体行为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可塑性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得的,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影响,可以成为不同职业行为和不同道德行为的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人的行为是积极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个人的行为受其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总是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此时若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的动机。

在动机的驱使下,产生满足需要的行为,向着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进行。

当他的行为达到目标时,需要就得到了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有新的需要和刺激、引起新的动机。

产生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这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

4.行为科学在农业推广作用的具体做法(6点)1.了解农民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

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农民行为改变是指农民由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转变为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行为改变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农民行为改变的实质是完善农村发展的各种制度安排,推动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布局的要求,调整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利益原则:农民行为改变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农民的利益。

农民只有在行为改变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改善,才会主动调整其行为方式。

因此,在推进农民行为改变过程中,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提供农民所需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和市场保障,确保农民能够从行为改变中受益。

2.教育原理:农民行为改变需要依靠教育引导。

农民要接受新的知识观念和技术方法,只有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因此,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时代的能力。

3.激励原理:农民行为改变需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提供经济补贴、奖励和优惠政策,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增加其参与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农民行为改变的成效,激励更多的农民加入到行为改变的过程中。

4.示范引领原理:农民行为改变需要有成功的案例和示范。

成功的示范效应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民投入到行为改变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通过示范推广,向农民展示科学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民行为改变的蔓延和延伸。

5.环境约束原理:农民行为改变受制于环境因素的约束。

环境因素是指农村发展的周边环境和外部条件。

为了促进农民行为改变,政府和农业部门应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生态保护等措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农业推广学 作业4答案[宝典]

农业推广学 作业4答案[宝典]

农业推广学作业4答案[宝典] 农业推广学作业4答案第1 题【选择题】在某一特定的农村环境中,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是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阻力因素包括( ):, A.农民自身的障碍 , B.传统文化障碍, C.政策环境障碍, D.传统生活习惯障碍 , E.经济环境障碍正确答案: A|B|C|D|E您的答案: A|B|C|E知识点 : 第二章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第2 题【选择题】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 )主要特征。

, A.目的性, B.创造性, C.调控性, D.差异性, E.可塑性正确答案: A|B|C|D|E您的答案: A|B|C|D|E知识点 : 第二章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第3 题【选择题】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类型包括( ):, A.链式沟通, B.扩散型沟通 , C.轮式沟通, D.Y式沟通, E.全通道式沟通正确答案: A|B|C|D|E您的答案: A|B|C|D|E知识点 : 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第4 题【选择题】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 )类型。

, A.语言沟通, B.自上而下沟通 , C.横向交叉沟通 , D.自下而上沟通 , E.双向沟通正确答案: B|C|D您的答案: B|C|D知识点 : 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第5 题【选择题】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 )阶段。

, A.准备, B.问题确认, C.方案选优, D.行动实施, E.成果扩散正确答案: A|B|C|D|E您的答案: A|B|C|D|E知识点 : 第五章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第6 题【选择题】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呈现以下( )服务方式。

, A.专业协会, B.龙头企业带动 , C.三级信息站, D.农民之家, E.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正确答案: A|B|C|D|E您的答案: A|B|C|D|E知识点 : 第八章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第7 题【选择题】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 )等类型。

第二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二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第三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农民是农业推广行为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采用者,没有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与采用,科学技术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及采用与农民需要和农民行为密切相关的。

农民需要是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的最初源泉,而农民行为能否改变则是新技术能否得以推广的根本所在。

因此,研究农民需要、农民行为及行为改变的规律性、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等,对于更好地调动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农民行为的自愿改变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重点: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规律,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及其模式。

难点:行为改变的模式,个人行为改变的经历时期。

第一节行为产生理论一、行为的概念及特性1. 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

行为的主体是人;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及预见性。

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的对象,其结果与行为的动机、目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 人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1) 目的性。

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为。

(2) 可调节性。

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的调节。

.(3) 差异性。

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4)可塑性。

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受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与影响,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行为产生的机理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产生,而动机则是由内在的需要和外来的刺激而引起的。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

当一个人产生某种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会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中,此时若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寻求满足的动机。

第二章(课件)农业推广 行为改变

第二章(课件)农业推广 行为改变
第二章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主要教学内容
➢ 行为产生与改变的基本理论 ➢ 我国农民行为的主要特征 ➢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第一节 行为产生与改变的基本理论
行为的概念及特性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 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即行为。 ➢ 目的性 ➢ 调控性 ➢ 差异性 ➢ 可塑性 ➢ 创造性
产生某种行为。
➢ 导向作用:动机是行为的指南针,它使人的行为趋向一定
的目标。
➢ 强化作用:动机是行为的催化剂,它可根据行为和目标的
是否一致来加强或减弱行为的速度。
动机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内在条件,即内在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它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以 上时,才能形成动机,并引起行为。
➢ 参与性改变 ➢ 强迫性改变
➢ 参与性改变
就是让每个农民都能了解某项活动的意 图,并使他们亲自参与制定活动目标、讨论 活动计划,从中获得有关知识和信息,在参 与中改变知识和态度。
特点:权力来自下面,成员积极性较高, 有利于个体和整个群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 变持久而有效,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但费时较长。
1. 人的行为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2. 简述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对农业推广有什么重
要作用? 4. 简述农民群体行为改变的方式。 5. 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与策略有哪些?如何使用?
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的互作模式
↓ 阻力
↑ 动力
↓↓ ↓
↓↑↑ ↑

↓↑
↓↑

↓↑
↓↑
↓↓↑
↑↑ 平衡状态 行为改变 新的平衡 新的行为改变

教学课件:第四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教学课件:第四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性和积极性,而强制模式和示范模式则 一定的交叉和重叠,应注意协调和整合
更注重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应根据农民 各种资源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行为改
的实际情况例研究
案例一:某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农民行为改变
总结词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民行为改变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科 学、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效益。
市场需求
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 特别是对高品质、绿色、 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引导 农民改变生产行为。
科技进步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为农民提供了更高效、环 保的生产方式,推动其行 为改变。
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
信息传播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宣传资料、 示范户等方式,将外部信息和知 识传递给农民,激发其行为改变
详细描述
某地区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开展了农业技术 推广项目。通过组织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 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案例二:某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农民行为改变
总结词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组织形式,通过集中资源、共享信息、降低成本等方式,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的发 展。
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在农业中, 这可能意味着通过提供激励或制约来促使农民采取特定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重要性。 在农业中,这意味着农民可能通过观 察其他成功农民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 行为。
社会结构理论
关注社会阶层、群体和制度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在农业中,这意味着农民 的行为可能受到他们所在的社会结构 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是 促进农民行为改变的有效途径。

第2章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第2章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定的对象,所作用的对象是物或
是人。
(3)行为产生的状态 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与动机、目的有一定内在联系。
4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 体(真菌,细菌,昆虫病 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 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 生长素,萘乙酸钠等)针 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 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 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 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 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 杀虫农药的作用。生物农 药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 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 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
5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1.农民用药前不做田间调查,用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农民没有科学用药,认为剂量越大越好。 3.农民更倾向于使用效果立竿见影的化学农药。
强制性机制: 政府对生产进行监督, 监督流通市场和农药销售单位,没 收农药残留产品,并进行惩罚教育。 激励性机制: 对应用生物农药成果的农户给予政策补贴。
第二章 农业推广对象和行为改变
1.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2. 需要理论 3. 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 3. 农民行为的改变过程 4.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方法
1
(一)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的产生
农业推广对象:
• 农民个体及家庭 • 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涉农企业 • 国有农垦企业职工
8
行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 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 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 类生产、生活的动力。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论
9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农民个体与总体行为的改变特点规律与对策

农民个体与总体行为的改变特点规律与对策

农民个体与总体行为的改变特点规律与对策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农民个体与总体行为的改变特点规律与对策1. 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个体行为及其对总体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突显。

4-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4-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群体行为改变即重要,又费时,群体行为改变主 要有三类:
1)风俗习惯行为调节(风尚、礼节、习惯) 2)知识情感行为调节(科学、道德、艺术) 3)政策法律行为调节(自然规范、社会规范)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4)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1、强迫(制)性政策 2、商品或服务交换
A 与 B 、 C 没关系; B 、 C 关联。 A1 与 B1 、 C1 相关联, A1与B1协调,与C1不协调。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有人抽烟成瘾,抽烟后感觉心情舒畅,不抽则心烦意乱。
但又有“抽烟可能生肺癌,肺癌会危及生命”的认知,两者 发生矛盾,因此戒烟动机十分强烈。。 当认知失调以后,必须改变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 使双方趋于协调。解除方法有: 一、实现戒烟,今后自己不再抽烟; 二、对于抽烟会生肺癌的说法加以否定,不认为两者间有内在的 联系,认为“不抽烟的人也会生肺癌”; 三、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改抽过滤嘴香烟,或者抽低 尼古丁;肺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生命危险。
权力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态度 知识 知识 态度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权力
参与性改变
强迫性改变
农业推广学
群体行为 改变方式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特征 1)权力来自于低层; 2)自愿参与,积极性高; 3)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持久有效; 4)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5)费时较长。
参与式改变
强制性改变
1)权力来自于上层; 2)带有强迫性; 3)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 4)耗时少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海德的认知平衡论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一样, 都重视个体认知协调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海德强调的 是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费斯廷格强调的 是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所谓需要的主导性是说众多的需要当中,某
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 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效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行为理论之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
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它是行 动的内在原因,它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动机 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的特点,不易从 外部被察觉,但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究真正 的动机。有时良好的动机并不一定会达到预 期的行为结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积极诱发农民兴趣
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 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 不同的效价。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采取不 同的方法,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 广的项目的价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是以感情为重。
二是注重伦理。
三是非契约性。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有如下特征:
①交往对象的等级化。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交往对 象划分了等级。交往对象在农民心目中存在等级差异、有 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交往对象在等级序列中的位置,由 以下因素决定:亲疏远近;交往主体的需要;三是交往对 象的社会地位越高,在农民交往对象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越 高。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 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对期望值估计过高,盲目乐观,到头来实现不 了,反遭心理挫折;估计低了,过分悲观,容易泄 气,会影响信心,所以对期望值应有一个恰当的估 计。当一个合理的目标确定以后,期望值的高低往 往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气质、经验等有关。 要求推广人员训练有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 领,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环境,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 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在确定目标 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农民的 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 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使目标切合实际。
4 尊重需要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
和才华得到公正的评价赞许。要求在团体中确定自己的地位: 一种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有相对 的独立和自由;另一种是要求给予名誉、地位和权力等,要求 他人对自己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5
自我实现需要
1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种要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组合,决定着不同的激励强度:
E高×V高=M高 强激励 E中×V中=M中 中激励 E低×V高=M低 弱激励 E高×V低=M低 弱激励 E低×V低=M低 极弱激励或无激励
表明:第一,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 决定于他对可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 程度。第二,同一目标对不同的人所起的激励作用, 也会有差别。
(二)社会参与行为
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 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 与最后决策的行为。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才能的重视。增强 农村民主意识,调动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重要内容。
提倡的“参与式推广”,给予农民较多的参与机会,效果较好。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主要特征:
1 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人 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 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 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1.内在条件:即内在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一个人感到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同时又期待满足时,就会产 生欲望,引发动机。但它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意向——愿 望——动机。 2.外在条件:它是通过内在需要而起作用的环境条件。 设置适当 的目标途径,使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 能性时,需要才能形成动机,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
该理论的核心是行为强化。所谓强化就是 增强某种刺激与某种行为反应的关系,包括 正强化和负强化。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期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沃隆(Vroom)于1964提出。他认为,确定 恰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 量,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激励力量: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 大小。 效价: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 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 上式可改写为: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于1943年提 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 划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 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 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 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目标
内在需要 外在刺激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行为理论之一 —— 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Needs)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 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需 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目 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 根本原因。
②随意性。根源是经济信息的不全面和小农意识。虽然
在利益动机驱使下,农民都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由于小农意 识的存在,难以做到根据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安排 生产,往往是求平稳,以风险最小作为经营准则。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③短期性。与农民自身素质和经营环境有关。今天看这个
挣钱就干这个,明天看那个挣钱就干那个,赶潮流,跟风走,没 有真正的经营方向。农民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易导致农 产品很快饱和,如果不改变经营项目就难以生存,农民经济行为 必然带有短期性。
需要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源泉,动机是开始行动达到目标的内在动 力。外来刺激和外部环境是实现行为目标的保证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四、行为理论之三——激励理论
(一)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Skinner)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 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 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如下三大作用:
(1)始发作用
(2)导向作用
(3)强化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 为的动力。行 为之所以能产 生,是由动机 驱使的。
动机是行为的指 南针。动机对行 为的导向,是在 反馈中不断进行 的。
强化作用是加速 或减弱行为速度 的催化剂。可以 分为正强化作用 和负强化作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动机的特征
①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最迫切的需要是主导人 们行为的优势动机。
②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对预见到某一特定 目标的意识程度越清晰,推动行为的力量也就越大。
③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长远目标对人的行为 的推动力比较持久。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本章学习要点
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 我国农民行为特征 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一、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一)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 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二、农民的经济行为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趋同性。由农民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所决定。农民一
般是随地而住,居住分散,造成人际交往的不便,获得信息的 途径有限,除政府引导外,主要依靠周围人们的示范、交流。 因此,他们不愿意冒大的风险,以免影响家庭生活。照搬别人 的成功经验,这样风险最小。
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
全部能力的需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 才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 然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位。
需求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人的需要的水平、 对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尽不同。
②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一方面,亲缘关系等初级 关系仍是乡村社会中基本的交往关系,是乡村社会的基本 结构;另一方面,业缘关系及其他次级关系也成为乡村社 会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交往中发挥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③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我国农村社会交 往中的信任关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关系。农民对与自 己存在血缘关系的个体和家庭有一种先天的信任,而对与自己没 有血缘关系的个体或家庭则永远保持着适当的防范意识。血缘关 系不仅为农民划定了交往对象的范围,也为农民划定了信任对象 的范围。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