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崔兴淑《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哲学,向来是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的,早前了解哲学无非也只是课堂中的一点渗透,再加之个人自读部分书籍,浅显的进行了解,但依旧难以领略其要义。
近日,读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进一步有了初略了解。
作者在导言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就叫做哲学。
随后也阐述了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各时代产生诸如老子、孔子、墨子等为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诸多思想也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哲学是文化、科学的精神基石,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说,哲学是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识世界的能力的。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求取知识只是其一,更多的要识其意,用其法。
最简单的就是举一反三,如学习某个数学题,在学懂本题时,能够运用方法论依此推论才是掌握了它的方法。
现在的学习不仅重视知识的宽度,也看重知识的深度,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机械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关注思维的锤炼,形成卓越的见识,由知而识,才是智慧。
另一方面,学习已经没有完成时一说,永远都在进行,在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反思,如果我们都是一直往前,不加审视,错不见其思之为何,受教训也不知吸取,那么在学习之路上未免要踏错许多,走远路了。
而提及诸多大家的思想,从孔子的思想中也能看出诸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孔子弟子上千,对夫子是极为尊敬,敬仰的,而夫子亦热爱其弟子,循循善诱,言传身教。
这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首要做到的,正所谓正已而后方能正人,例如诚信,我们常教导学生要诚信做人,但往往教师会无意中进行许诺而后又没有做到。
殊不知一个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为、仪表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注重榜样作用,严于律已,让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而这在学校管理方面亦十分重要,管理者要修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效提升领导水平和管理艺术,如此才能更好的管理团队,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8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今日读此书感悟有二,一是以前读书,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今日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以及了解中国自己的哲学史;二是并不是读书就能读到好书,有些书并不是原著,而是某些人因为人微言轻,借用古人的名字,以达到他写书的目的,这类书夹杂着许多这类人的思想,而这类思想并不是都试用于读者,这就需要我们读者自己审视,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看到书中的内容就认为是正确的。
比如本书中提到,《管子》这本书,并不是管仲写的,是后人把法家和儒家的一些思想,还有其他夹七夹八的思想,并成了这一书。
我认为读这类书有三个目的,一是明变,这是学习哲学史最重要的任务,要求我们看一本哲学史,需要从以前到现在发展的历程,如老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庄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虚无缥缈却能蕴藏大道理。
二是求因,一种学说从古至今会变迁的线索,我们能找到,还要能知道这样变迁的原因,就像程子朱子的哲学,为什么和孔孟的思想有何不同,追寻这些原因,大体有三种,首先是个人才性不同,其次是这些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再者就是所受思想的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
三是评判,一家学说,要能评判这学说在当时和后来的思想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等影响。
我个人觉得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动脑思考,而不是尽信书,如果没自己的思想,一味地听信书中的话,那我们读书就白读了,比如《庄子》一书,其内容是关于自然,思想是何其精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何等的洒脱,然则这种学说给后人造成影响是乐安天命,并且牢不可破,深入人们心中,这种思想用得好,就是让世人有种乐观的效果,能让许多人失意的时候能得到慰藉,让许多能人志士在面对挫折时候乐观面对,有积极的作用,如陶渊明、苏轼、王维等人就是积极的方面。
《中国哲学史大纲》
孔子哲学思想对当代国人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并且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
在这个时间的流里传承、发扬、创新着。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而且经久不衰。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始终位于神坛的最顶端,不仅仅影响着学术界,也深深植根和影响着我们的普通家庭。
从平民百姓到商贾巨富,出生开始就在父辈们字字句句的教诲和耳濡目染下接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战争不断,同样的各种军事家、文学家和纵横家辈出的年代。
思想极端的活跃和开放,而这些掌握了知识的人,都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思想。
他们要么影响国家的法律、要么影响人们对待外物的心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孔子的哲学思想,其实也是孔子在这个乱世中思想成果的流传。
但是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中国人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虽然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他自己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他的弟子及后代们却给他著书立说并把他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孔子哲学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首先,我们都是孩子的父母,都是父母的孩子。
小时候我接受父母给我们的教育,现在我们又在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把父母教授给我们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教授给我们的子女。
就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孔子的哲学思想很多东西成了我们身上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
也许每一个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是最基本的一些哲学思想却殊途同归。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听话,刻苦勤奋。
长大后学有所成,有所建树。
这久形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家庭的教育思想。
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孔子“一以贯之”哲学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史的一部权威著作,由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包括先秦诸子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在整个东方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
书中对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念、墨家的兼爱主义、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冯友兰还对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魅力和魄力。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冯友兰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文献研究、思想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方法和途径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精髓,感受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1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心得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说神秘是因为我对哲学实在是不懂。
经常在书上看到一些哲学大咖的名言:如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如柏拉图的:“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想说”;再如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等,只知道他们是著名的哲学家。
自从读了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才对什么是哲学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书中,胡适先生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那么,哲学是不是一门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便越发对《中国哲学史大纲》感兴趣了。
哲学分类旁多,如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等……,按时代不同又可分为古代哲学、中世哲学、近世哲学等,但不管怎么分,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以便很好的看待生活、名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哲学有三个目的,首先是明变,便是通过哲学史,把古今同异沿革的线索明白地写出来;其次是求因,意为通过哲学史弄清楚古今沿革变迁的原因;最后是评判,把各说各家观点的价值发掘出来。
有了这些目的,胡适先生便按照这个思路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此书得到蔡元培、梁启超等大师的高度赞扬,是一部影响中国哲学史大大众哲学经典。
由于个人知识储备的原因,经过努力只读到第三篇,这部分内容先是对哲学的大概内容、地位和划分做了介绍,还对中国哲学的时代背景,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做了阐述,特别在导读老师的精心导读下,对这部分内容又一次加深了印象。
胡适先生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大哲学家杜威,所以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编写的时候融入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和方法。
以往提到老子便想起道家;讲到孔子便想起《论语》,孟子就是性本善等,其他的便一无所知了,本书把各家的哲学思想做了划分和整理。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本书的编著有几大特点:其一是证明的方法,对生存年代的考实,辩证方法的应用及遗著真伪的辨别占了书中很大比重,为以后学者研读中国哲学史开了无数法门;其二是扼要的手段,胡适先生并未有对中国哲学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而是从老子、孔子讲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扼要有具有条理的构筑本书的框架;其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诸子各家各有长处和短处,胡适先生都在书里以平等之心对待,这是何等的有大家风范,最后是系统的研究,本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现在各大家第次演进的脉络上,确保理论的真实性的同时还可看到变迁的痕迹。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书籍概览
1.1 作者介绍
介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写作动机。
1.2 书籍结构
概述书籍的结构,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组织内容。
1.3 主要内容
简述书中涵盖的主要哲学流派、思想家和哲学概念。
第二部分:深入理解
2.1 儒家哲学的精髓
分析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2.2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
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概念。
2.3 法家哲学的治国理念
评价法家哲学对于国家治理和法律制度的贡献。
2.4 佛教哲学的引入与融合
讨论佛教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
第三部分:个人感悟
3.1 对中国哲学的全新认识
表达阅读后对中国哲学的新理解和认识。
3.2 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将古代哲学思想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3.3 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反思阅读这本书如何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四部分:书籍评价
4.1 学术价值
评价书籍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2 可读性分析
讨论书籍的写作风格、逻辑结构和可读性。
4.3 实用性建议
提供如何更好地利用这本书的建议,包括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
结语
总结全书的阅读体验,表达对未来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的期待。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部著作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先秦诸子的思想探索,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再到佛教、道教等外来哲学的传入和融合,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交织交融,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和历史渊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思想等等。
通过对这些核心思想和精髓内涵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流变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2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篇1孔孟老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物,以至于随口就吟出几段名篇佳句,而想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梳理一下的各自的学派脉络,渊源发展历史,以及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发展或者消亡,这些考证必将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
所幸本书作者对古代诸家研究透彻,又经过逻辑严密的考证,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帮我们梳理中国哲学的衍生以及发展。
对于想要学习古代哲学或者想要研究古代哲学的人,这本书就开启了一扇门。
本书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古代哲学,老子到韩非,又名“诸子哲学”;中世哲学,汉至北宋;近世哲学,这是唐以后了。
其中各段时期,作者还有细分,这里暂且不讲,我只梳理一下大概框架,免得初次了解的人看的一脸懵懂。
作者的划分,其实和西方哲学发展史是有相似性的,有趣的是,发源地完全不同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竟有如此相似性。
此书主要讲的是古代哲学,即“诸子哲学”。
作者详细列举各家学派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其中夹杂有对前人说法不靠谱之处的评判。
现在才知道,原来小时候教科书里直接写出来的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大多数人认为此说法更加接近历史真相而已,但是就算如此若要认定即为如此便是大错特错了。
以前学习的时候,都是支离破碎,从没有系统认识。
作者就讲此类讲解的非常清楚,例如庄子学说与生物进化论的关系,以及阳明理学等。
最后我想说说,很多人都认为哲学研究的都是很缥缈的事情。
而事实上,它关联的直接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息息相关。
很多人也都知道,哲学研究的都是本质的东西。
但是为什么研究本质的东西呢,因为研究本质就有了全面的认识,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思维行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史的书籍,作者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全面解读。
首先,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再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作者对于各个时期的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这让我对于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
其次,作者对于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所追求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外在的探索和知识的积累。
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启示?我们又该如何将中国哲学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和核心理念,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3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这次读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认为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史专著。
此书原本为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编成此书,成为北大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现在读这本书,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文艺复兴”,也正是为了窥视当时哲学思潮在中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为了了解一下胡适先生的哲学观点。
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是有目的的。
接下来就应该“细嚼慢咽”,慢工出细活,用一个《孟子》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接下来要做的分析那就是“具体而微”了,了解完作者,看完书名和目录也仅仅才对本书有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接下来应该深入发掘一下作者的观点方法了,毕竟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哲学就离不开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到这本书中,那么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者说作者如何论证这个观点成立就是我接下来要分析的。
在本书的第一篇也就是导言中,作者先是提出自己对于哲学一词的概念,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基本上与现在对哲学的描述表达的意思一致,也就是说哲学是从其他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概括出的的学问,是一种普遍性的学问,一种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因而“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胡适先生列举了“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这种分类方法无可厚非,因为今天这种叫法也能在身边找到影子,我注意到教育学部有一门课程就叫做“教育哲学的情怀实践”,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根据存在与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划分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大类,当然,划分方法、叫法还有其他的,就不作一一展开说明了。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当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其“掌控民众思想进而巩固政权”的统治目的时,往往对“圣人”的学说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断章取义”。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ZXM 哲学,充满着神秘主义色彩,离我们好似很遥远,又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说不清,道不明,玄而又玄无绝期!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称。
而方法论又是研究世界的方法,故简单来说,哲学就是引领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世界。
说到哲学,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国的哲学。
因为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哲学的萌芽,尽管哲学这个词来源于西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看过《中国哲学史》,我有如下心得:哲学是一种思想,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便形成了哲学史♐只有纵观古今中外哲学思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古代统治者,利用哲学思想控制着百姓的思想,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统治人民♐哲学思想常伴随宗教而来,二者相辅相成♐到底是先有哲学,然后创办宗教;还是先有宗教,而后出现哲学,这历来就是备受争议的问题以下是我看书时的读书笔记,现与大家分享如下:读书笔记小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3)第一章 (3)第二至四章 (4)第五至十二章 (5)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7)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灵魂不死的观念或者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春秋时期,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从于天命的安排。
新兴地主阶级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评,掀起了一股强进的人文主义思潮。
这时哲学上的主要代表有: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儒家。
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此外,春秋末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作战经验,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战国时期反映各阶级利益斗争的是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大致情况如下:一是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的代表,世界观上要求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比较注重客观实际的经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读了本书开启我对哲学的探究之路,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哲学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后我会潜心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智慧、自信。
胡适先生曾经在《答某君书》的回信中,针对其“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回答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是啊,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人所铭记。
那些能被人所记住在的名字,都是曾经给予历史以印记的人,方能留名史册,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要看对于历史进程来说,他所做的是有功还是犯错了。
而这一切其实就只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你就会有着怎样的人生。
正如胡适所说过的“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中,就如古人的任重而道远”。
在人生价值追求上要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借助于老子的“少私寡欲”,戒除过分的欲望了。
因此老子一再劝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面对的是还不韵世事的青少年,这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树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去熏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引导学生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
因为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哲学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古代哲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呢?是不是全盘照收,只要是书中出现的思想就应该来者不拒,统统纳为己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愚忠,将其中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引导其健康、乐观、勤学、善思地成长。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4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培训时间已经过半,慢慢的已经习惯了匆匆忙忙的学习生活。
阅读书目已经过半,读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但是读到《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读。
因为平时很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再加上《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中有很多古文中的疑难字,读起来更加困难。
但是在静心读了几天之后,还是有了一些收获。
哲学是一门为人提供关于世界、人生、价值问题回答的古老学问,是一门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的学问。
而立德树人是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在践行的教育的最终目标。
无论教育者持有何种人性论,认为人性善也好人性恶也罢,或者认为人生而是块白板,其目的都是试图采用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学是相通的,都关注人的发展,并体现出理性的精神。
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学习对我们教育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能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老子的无为而治、绝圣绝学;庄子的遵循自然、洒脱乐观;墨的子兼爱、非攻;孔子的有教无类,以身作则等等。
这些无不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我看到我们并不是没有哲学,古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实就是哲学。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流派一直都对我国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现在依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典范,他有教无类,以身作则的思想至今依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
其次,对掌握综合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宽视野起到很好的作用。
阅读哲学书籍,学习哲学思想和历史事迹,不仅能学习到哲学家们的思想精华,还能了解真正的历史,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中汲取和借鉴思想家们优秀的成果,增长我们的知识与见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就要求自身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哲学方法论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应该多阅读哲学类书籍,这样才不至于在为学生解惑的时候一筹莫展。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1、大概老子假的最少,孟子或是真的,或是全假。
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
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
庄子一书,大概十之假造的。
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
管子列子晏子春秋是后人杂凑成的。
2、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是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
3、孔子说政者,正也。
4、《说文》实,富也。
杨朱:伪,人为。
由己推人,衣食住行为基,推导至家族,地域,民族,国家,人类,层层外推,圈中争恶,圈外为善。
儒家墨家的等级差别秩序为准为基,层与层之间,庄子善,荀子恶,层层垒砖,中国金字塔成。
这本书书名宏大,但作为课堂讲义大纲,仅仅讲述中国哲学上古发端到秦之前的各家学说。
再后如有兴趣就要看《胡适的北大哲学课》系列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倒是作者的“导言”部分,简要讲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治学的方法:从收集选择史料,到通过综合比对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及旁证来审定史料真假,去除不可信部分,通过校勘训诂贯通将史料整理通顺还原原意,然后再求“明变”“求因”“评判”。
在后面书中作者也是如此一步步展开,作为讲课大纲,在介绍各家学说的同时,很好地给学生就如何来做这一门学问上了一堂课。
限于学识,一知半解,更不敢点评。
再说哲学这事,各有各说,特别在评价上绝难统一。
名实之辩、天人之争,看看还是很有意思的。
把历史人物放回历史中考量,在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使得他们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情况产生了总结、升华或是反动,有着怎么样的积极意义,又有着怎么样的局限性。
同时也感叹,大师治学,那真是需要博闻强记,天资聪颖。
无论是审定史料还是解读原意,要在纷繁的资料中找出符合历史事件和当时思想,符合作者文体和思想的材料,分辨前人解读中的错误,若没有一个“最强大脑”,不要说贯通,连校勘训诂甚至选择可用的材料都十分堪忧,只能人云亦云。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针对的本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引用古书原文,并附注各种考证,但是对许多读者来说,把本就言简意赅的哲学思想用先秦之前的古文来读,那想要把握精要所在实在困难(相对而言,后面几册就好读一些,毕竟文言文也是发展变化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一以贯之,学会学习——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C69班 0414号翻开《爱弥儿》一书,又找到了读《国史大纲》的感觉:之乎者也、文白夹杂,想要读懂它——难!在这几天的苦读和杨勇教授的导读指引下,终于明白了书中的一点点意思。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本书分为十二篇,由编写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意义开始,后探究古代哲学结胎的事情,之后由孔子老子的哲学讲起直到荀子韩非,最后由于秦汉时期怀疑主义、功用主义、一尊主义和迷信的盛行导致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胡适继而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宇宙论);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管理(政治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可以说是确立这个学科的重要前提。
读书时间较短,所以我想重点写一下第四篇《孔子》之“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出自《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谈话。
“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意思是:子贡,你认为我学习了那么多知识,是靠智慧吗?并不是,而是一以贯之。
什么是“一以贯之”呢?“一”就是一个核心、纲领和本质,“贯”就是贯通。
孔子认定宇宙间天地万物,虽然头绪纷繁,却有系统条理可寻,“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寻得出这个条理系统,便可用来综贯那纷烦复杂的事物。
“贯”字本义为穿,为通,为统。
“一以贯之”即是后来荀子所说的“以一知万”,“以一持万”。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9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本周泛读《中国哲学史大纲》,该书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所作。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通过读后,大体了解到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这几家学说的核心导向思想和产生的背景及给后人留下的价值贡献。
下面我将结合孔子的“孝”和“礼”和老子的“道”和“德”思想理论谈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我做为一名管理者、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哲学教育,以引导幼儿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
关于“孝”胡适引《祀记》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胡适释“尊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莫大于严父。
胡适释“弗辱”(“辱身”“辱名”“辱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胡适释“能养”:子事父母,鸡初鸣,成盥漱……问所欲而敬进之。
其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尊敬亲人,不能侮辱父母,还要赡养父母。
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能随意伤害和玷污,做官对自已的上司不尊敬是不对的,做朋友不诚信也是不对的。
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培养幼儿情感交流、孝道行为习惯、良好的孝道素养,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观;能够正确了解自己,尊重关怀父母及他人,关怀社会的责任感与态度。
关于“礼”,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结合《说文》、《礼记》、《礼运》、《坊记》关于“礼”的说法是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把习惯风俗看作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故“礼”字文义颇含有法律的性质。
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礼仪教育的宣传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将礼仪教育贯穿整个幼儿教育中。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用“礼”来约束自己,在学好各项技艺的同时还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真诚做人、以礼待人。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了道和德两个部分,在“道”的部分主要阐述了天地间有自己的关联和规律,充满了对自然众生的重视,对自然法则的遵循。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很早以前就有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国人千年以来的梦是什么?其实从很早以前就有无数的先哲们思考着这个问题。
我在这本书中寻找着这个问题,于是我想到了这些。
老子想着朴素的中国梦。
“道常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说道法自然,他向往一种朴素的民风,政府无为而天下治,人们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就是最简单的中国梦吗?他梦想着没有战乱,梦想着没有杀戮,梦想着社会安定,梦想着一切我们所梦想的。
他向往着更好的未来。
孔子想着一个名正有教化的中国梦。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是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说为政以礼。
他向往一种高校有序的社会,政府以礼治国教化民众。
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用教育引导民众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他梦想着一个有理有德的社会;他梦想着一个道德的春天,无比明艳;他梦想着天下有才有德的人治理国家;他梦想着社会统一,不再有异端邪说,他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墨子梦想着一个兼爱的中国梦。
“以其兼而爱子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之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他希望大国不再欺凌小国,人人都爱他人,把别人视为自己,行天之道。
他向往天下合同为一家,同在屋檐下互相帮助,无私奉献,同时又洁身自爱,节俭朴素过着清淡的生活。
他想着一切学说的提出都要以实践做为标准;他梦想着哪一天他的思想可以光大;他梦想着国家的春天,他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人民梦想着幸福的中国梦。
有饭吃能吃饱,有衣穿能穿暖都是过去了。
现在的他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有学上,有房子、有车子。
人人更加注重道德,希望有正视历史的邻国,希望没有大国随意评论。
希望房价低一点,工资高一点,生活更好一点。
他们梦想着美好的未来。
先贤们的中国梦是美妙的,我们终有一天会实现这些梦想。
就像丁尼生所说:“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扫扫盲,因为自己原来对争鸣各家的认识,都是离散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讲到老庄,脑海中就是清静无为、《道德经》、逍遥游几个词;讲到孔子,只知道《论语》;孟子就是性本善,荀子就是性本恶;墨子就是兼爱非攻、机关术,貌似还是中国黑社会的始祖等等,是该好好理顺澄清一下。
正好看到这本书,胡适的大作,而我对这位民国的大才子,都是只闻其名,未读其文,正好借此机会拜读一下。
胡适在专业人士中算不算真正的才子不得而知,反正对我来说,有才的过了头了,相信任谁在看过好几段诗经的段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很多字还不认识的时候,看到作者补充说明“从上面诗句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乱人民的流离失所”,都会有种扔书的冲动。
所以这本书只能先写读后感,因为连最基本的全懂还做不到,读书笔记无从谈起,这是一本值得读很多遍的书,后续起码要先做到全部通读懂了才好。
但就是在这种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的硬读过程中,感觉自己还是获得了不少东西,主要也是通过理解第一篇《导言》中提到的哲学史三点目的获得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最首先的获得当然是最基础的知识,知道了惠施、杨朱、公孙龙等原本不在自己知识范畴的人物,通过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接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了解,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
胡适很注意材料的考据,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如果无法论其正伪,那后面再多的分析都做不得数,当然绝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学考据都还看不懂,但是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值得学习,另外对这些考据学硬读下来,即便只能懂一点点,也是收获。
其次是明变,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收获最大的地方,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各不相关的,也不是非儒即墨的对立关系。
墨子应该是受过孔子儒家思想教育的,在其上通过自己的理解(正面的或者反驳的)发展了墨家;其后孟子虽然反对墨家,但是其思想又能看出受了墨家的影响;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相信法家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既然人性本恶,就只能通过严法进行控制;即便是儒家自身,孟子和荀子的性本论也是有完全对立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这个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之前,对于诸子百
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各家的认识都是离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下面我就对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的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
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数学学院6班崔兴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