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知识点填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出题人:浙江省乐清市清江镇中学陈瑞
班级姓名学号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和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②③。

(写国名)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它成为仅次于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和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论调盛行;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
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

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为主战场,形成了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战役,1914年9月
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体现战争的惨烈。

(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国对德宣战,、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

(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是的战争。

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7、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
三、凡尔赛体-----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

(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

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美国(总统威尔逊)。

地位:历史上的会议。

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焦点问题:。

重点问题:等。

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国和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
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的权益合法化);英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
(4)成果:①签署《》1919年6月28日。

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赔款和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华盛顿会议: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_________的关系,但他们在仍然矛盾重重。

(2)时间、地点:年11月,美国。

(3)概况:参加国:和国家。

(4)成果: 1922年签署《》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会议是的继续,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2)影响: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①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危机加重。

②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

它们通过、向清政府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
发、等特权。

(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的形成。

著名实业家
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

2、革命思想的宣传:在废科举、和的潮流下,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大量宣传革命的。

1903年,邹容写成《》。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1)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

提出“”的口号。

(2):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政党)。

革命纲领:“”
机关刊物:《》
指导思想: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活动:一方面宣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革命党人
领导的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4、清政府的“”和,都未触及。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保路运动:
①背景: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

②过程: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兴起“”的保路运动。

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

2、武昌起义:
背景:在的影响下,素有“”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

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和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

导火索:保路运动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

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

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政府。

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为标志的被称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的创建:
(1)1911年月日,孙中山当选为: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政府在成立。

(3)《中华民国》颁布,具有性质。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4、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

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
①性质:一次伟大的革命。

②评价:A、历史意义
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解放,打开了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③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性质,没有使中国走上道路;多数中国人的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③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和妥协性(根本);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等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的统治:
(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
①将临时政府从前往;②改组,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
③想办法削弱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
A、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

B、胁迫国会选举他为,全面控制国会。

C、解散,废除《》和责任内阁,公布《》。

D、1914年12月,公布《》。

(3)接受日本提出的侵占等地的“”:它对中国权益的损害严重且涉及范围深广,被称为“”。

它体现了日本,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结果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声势浩大的席卷南方多省份。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局面,整个国家处于的状态。

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

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传入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2)火车:19世纪末。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

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

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

(山东益都县杨家庄)
(3)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发展:清末,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邮政。

民国时期,“”接管“大清邮政”,国家邮政的得到强化。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提高。

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3)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
(一)表现:
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传入:;看电影、拍照片等在近代传入中国。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

2、人们的变化:
(1)观念逐渐被人接受;(2)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争取;(4)的地位提高,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4、服饰的变化:官服→中山装(二)影响: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走向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

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①汉族的前身是。

“华夏”在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

②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梁启超首次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④后来,人们用“”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争后,呼声高涨。

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成立。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P24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①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

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1)在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吧矛头明确指向,主张中华民族内部。

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驱除鞑虏”到“”的转变。

3、“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