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获奖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提问导入,回顾明清科举制度背景。
教学过程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知识,引出课文 背景,再让学生分享对范进中举的初步印象。
课文解析
教学目标
教学节奏
整体教学节奏紧凑,但在部分环节上可以更加注 重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措施与展望
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学生反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更好地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技巧提升
加强自身教学技巧的修炼,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评价方式完善
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更全面地反 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06
学生反馈与建议
学生意见收集
学生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情节和人物设定有浓厚的兴趣,认为故事情节跌宕 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认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 果。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展开 讨论。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使学生 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堂 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课文背景、 人物关系图以及相关图片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在线资源
推荐相关网络资源,如明 清科举制度专题网站,拓 宽学生学习视野。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22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及对比的手法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堂预习】11.借用工具书查找不会的字词。
2.了解作者以及作品。
3.了解故事情节,并找出范进喜极发疯的文段,细细品赏。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搞笑的文段或句子,仔细阅读。
5.找出描写范进的句子,看人物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试分析人物形象。
【点拨精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生答:科举。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却能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这些封建知识分子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看看范进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三、结合课文感知以下问题1.提问: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2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第一层(3~5):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写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明确: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范进中举》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范进中举》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一个重要篇目。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残酷、官场的黑暗、人情的冷漠等。
同时,课文也展现了范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忠诚善良等。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封建社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科举制度、官场等方面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
2.难点: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语言的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2.《范进中举》教案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吴敬梓)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明确:中举前——邻居不关心,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中举后——拿蛋送酒的背米捉鸡的、搬桌拿椅的、送信穿鞋的说明众乡邻嫌贫攀富,趋炎附势,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张乡绅形象面面观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明确:圆滑世故、趋炎附势、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四)范进形象面面观1、范进在中举前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中举前中举后吃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饿得看不见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胡屠户送肉住茅草棚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用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众乡邻搬桌椅、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地位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2、典型细节作者刻画范进时最精彩的是哪个情节?明确:喜极而疯七、【合作探究】1、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明确:个人原因: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不禁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在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社会是逼疯范进的助推器。
(封建制度的毒害)2、主题呈现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以及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语文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探讨范进中举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 深入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手段1. 教材:提供课文《范进中举》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范进中举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5. 分享观点: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5. 分享观点:10分钟6. 总结与反思: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
二、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明确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目的,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古代白话的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所以,字词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1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文中的人物刻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词,积累词汇。
二.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通读课文,划出自己生疏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2.难点: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
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今天,我们通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去看看当时的文人经历了怎样的“厄”事。
(二)初读课文1.学习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思考哪个情节是范进遭遇的“厄”?【范进中秀才——胡屠户贺喜——借钱遭骂——中举发疯——被打清醒——张乡绅拜见】(明确:范进遭遇的“厄”是中举发疯这一情节)2.中举是喜事,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太高兴,热切盼望的事突然实现了。
】(1)我们可以看看,范进盼望中举盼望了多少年)(2)中举有什么好处,范什么这么热切地盼望中举?【有钱、有地位、过上好日子;文章中,中举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范进和周围人的变化上,】(3)周围人主要有哪些?【胡屠户、乡邻、张乡绅】(三)细读课文3.学习任务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简述他的“变化”,再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
(提示:划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
”(1)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一起挑一个人详细讲,其他人简单讲,对谁最感兴趣?【胡屠户】(2)胡屠户有这样的态度变化,其他人呢?【乡邻】【张乡绅】4.回顾中举前后人们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是范进,你为什么这么热切地盼望中举?【出人头地,过好日子、不被人瞧不起、得到名利......】5.回顾范进中举前后人们不同的态度,思考让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三十四年,范进都活在辱骂、嘲笑、冷漠中,而就在范进中举的那一霎,人们的态度从冷漠变得殷勤。
《范进中举》的教案设计
《范进中举》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说明《范进中举》小说产生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
1.2 作者简介介绍清代作家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强调作者在小说中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第二章:小说情节概述2.1 故事梗概简述小说主要情节,包括范进的贫困家庭背景、科举考试的经历、中举后的变化等。
2.2 情节分析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探讨作者通过情节安排的意图和表达的主题。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范进形象分析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如勤奋、坚韧、自卑、虚荣等。
探讨范进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3.2 其他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如范进的妻子、家人、老师和同乡等,他们与范进的关系和影响。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科举制度的批判探讨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如对考试的虚伪性、对士人追求功名的盲目性的揭示。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如范进的自私与善良、虚荣与真实等。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阅读理解活动设计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5.2 讨论与写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第六章:小说语言特色分析6.1 语言风格特点分析《范进中举》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运用、地方方言的融入等。
探讨作者通过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方式。
6.2 语言实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语言实例,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七章:艺术手法解析7.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中的叙述手法,如顺序叙述、插叙等。
探讨叙述手法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7.2 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探讨描写手法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第八章:历史文化价值探讨8.1 科举制度的影响探讨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如士人阶层的形成、社会流动的阻碍等。
第23课 范进中举教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doc
23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及作者,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手法。
3.通过比较范进中举前后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4.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认清封建统治者构建一张庞大官僚统治网络支撑封建社会基础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学习文中夸张、对比的讽刺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又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美梦成空。
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之后的故事……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却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父亲死后,没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愤世嫉俗之情。
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范进中举》教案3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范进从贫困潦倒到科举中举,最终成为官员的故事。
通过范进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3)能够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手法,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负面影响;(2)理解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3. 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8.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环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定稿;含2课时)
1.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2.课文写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五、直击目标,课堂检测。
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课后练习
见《学案》
教学反思
XX市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范进中举》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授课时间10月 日源自主备人上课人审核人
学 习
目 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为”教案
二次
备课
一、课前暖课。
词语默写
二、目标呈现,有的放矢。
3.速读课文,划分小说故事情节。
前节尾声: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合作探究,仔细阅读。
仔细阅读“范进疯了”这一部分(第五段),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3.作者对范进的疯态除了从动作等细节进行正面描写,是否还有其他描写?
4.作者对范进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的描写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用意何在?
19.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评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3. 学习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故事情节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 主题思想探讨:剖析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
5. 古典小说表现手法学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
4.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课文主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故事情节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5. 主题思想探讨:剖析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一个典型例子,分析其写作技巧。
3. 拟写一篇以“现代科举”为话题的短文,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完整性、思考深度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24年《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精选9篇)
2024年《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精选9篇)《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学习通过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的写法。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写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去看-----(板书)二、走近作家作品。
1、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作品: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三、回溯科举常识。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四、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范进、胡屠户、范进娘、胡氏、众报录人、邻居甲、众人、众邻居、报录人中的一个、邻居乙、邻居丙、管家、张乡绅。
②范进2、框出文中的生字难词五、点生上台演示基点梳理1---4,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六、师生互动,研讨并探究课文。
部编语文九上22课《范进中举》教案
3、除此对比外,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请找出来,说说其效果。
如: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哩。”(夸张)如“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张乡绅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范进中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范进中举吴敬梓训练重点:1、感知艺术形象2、欣赏讽刺艺术教学难点:导致范进发疯的原因突出重点:通过指导朗读,欣赏品评讽刺艺术突破难点:抓住对比,领会夸张,讨论思考,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大众的毒害课型:“往复阅读与一课一练”中的往复阅读课时:一课时往复阅读一、导读(约3分钟)很多同学都喜欢漫画,那么,谁知道漫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讨论后板书:讽刺)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漫画式的讽刺艺术。
(板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节选自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极具漫画式的讽刺色彩。
这堂课我们采取自学为主的方式,依据老师发给大家的导读提纲来自学,不懂的先后分组自学。
我们南北分组,比比看哪边的同学自学的效果好。
(发导读提纲)回答正确的小组,老师在黑板上奖一粒葡萄。
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板书南北)二、自读(约15分钟)依据导读提纲第二大题自读课文。
(注意:仔细巡视,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适当调整安排教学。
尽量不打扰学生)三、答疑(约20分钟,板书答案)注意事项:1、尽量让学生自己回答,倘若有不会的,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思考。
2、指导朗读范例形式:齐读或个人读。
方法:体会感情,进入角色,以情带声。
“噫!好了!我中了!”三个感叹号,说明感情强烈,表现了范进怎样的感情呢?(非常高兴)为何如此高兴?(中举了)这是表面现象,为什么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不敢相信)为什么不敢相信?(因为他20岁便考科举,几十年都考不中,一朝得中,怎敢相信!)所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当他确信无疑了,此时,在这个瞬间,联系文章,发挥想象,他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是啊,20岁便考科举,苦苦挣扎了一辈子,胡屠户的粗俗势力,众人的躲避冷遇,历历可见,刚才还在集市上为生计而卖鸡,而此时竟高中亚元,回首往昔,再看现在,如梦如幻。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疏通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与对比手法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3.情感与态度:了解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人们对于功名富贵的热衷【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和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封建科举的试题?这是1901年清朝科举考试的试题《项羽拿破仑论》,其中一名叫王敬修的考生,他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我们能从文章中看出这个王敬修诗歌怎样的人呢?择生自由表达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文章亦然,我们可以透过文章来了解人物。
这叫做以文识人。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范进中举》,透过文本来认识其中的人物。
二、【聚焦主角】1.一个舞台,总有一个主角,今天这台中举的闹剧的舞台上的主角是范进,我们先客观勾勒范进的整体面貌,为范进填写一张简历表姓名性别婚姻状况籍贯年龄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成员中举反应2.阅读第六自然段段落,体会范进疯态(1)引导学生从语言与动作描写体会范进发疯之态,并择生上台表演范进疯癫的模样。
(2)从点评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转移到分析作者文字的表现力:这些动作都是由一个字串联起来,是哪一个字?明确: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一个“一”字把他们串联起来,语言干净利落,动作一气呵成。
(3)刚刚所填的简历是从客观的角度展现范进的年龄、肖像、经济状况、考学经,从我们自己角度的来看,范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表达:范进是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考试机器;唯唯诺诺、懦弱无能;虚伪世故等等总结:我们贴合文本,读出了复杂的范进、立体的范进。
三、【透视配角】一个舞台,光有主角是往往不够的,还应当有配角来充当绿叶。
第23课《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2、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生字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懂文章。
2、通过查资料,了解封建的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知艺术形象。
2、认识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1、领会运用对比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马云不学习,只是个教书匠;张海迪不学习,只是个残疾人;赵本山不学习只是个穷农民,可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那古人是怎样看待知识的呢?我们看一下这几个句子。
(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
对于科考,古人是怎样做的呢?(幻)《南部中书》中曾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正准备回家,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封信:郎君的确有奇才,何故年年被放回?如今妾羞君也羞,君若回时近夜归!屡试不中,屡次含羞,屡败再试。
我真是佩服古人的毅力,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崇尚知识,这么热衷于功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1、介绍作者、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范进中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
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
作者假托故事发生在明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
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一张表格,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并说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明确: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
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
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
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3.简要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又有哪些变化。
明确: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
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目标导学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胡屠户】
1.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示例: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2.胡屠户的言行,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分析范进】
采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示例: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师总结: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分析众乡邻(包括张乡绅)】
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但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当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出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还直接送银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地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目标导学四:研读文本,探究文本讽刺艺术
1.文中有很多情节,看似非常可笑,请试着画下来,并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什么?
示例:(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2)挨了一个巴掌之后,范进才从疯态中清醒过来。
(3)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明确:这些语言在可笑的背后是对人物丑恶灵魂无情的嘲讽,用笑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可悲之处,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这就叫作讽刺。
【教学提示】
范进中举的悲喜变化及影响,不是一个个案,应该推而广之,通过范进一个人去解读一类人,所以教师可以多找几个古代读书人的例子,以求学生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故事有一个更深层的理解。
2.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1)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
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明确: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现出对文人半生蹉跎只为求取功名的悲哀,疯是“喜极而疯”,而作者正是用这喜极的状态表现当时士人的悲哀。
(2)“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明确:作者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前写胡屠户的刻薄,后写胡屠户的谄媚,前后嘴脸截然不同表现出世风之庸俗。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明确:“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表现了胡屠户不是真的想要归还银子,这一细节就与他的退银之辞形成对比,构成矛盾,引人发笑,从而达到讽刺效果。
目标导学五:主旨思考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片段作文。
提示:1.要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考虑。
2.范进只是一个典型,要跳出范进去看这一类人。
明确:我觉得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举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费在科考中,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被扼杀。
其实范进只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相对于大多数人,范进算是幸运的了,毕竟,他中举了。
但很多人,却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