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案不断优化,疗效显著。
本年度,我单位在中医诊疗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年度总结如下:二、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1. 治疗方案制定本年度,我单位结合临床实践,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制定了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失眠、便秘等。
(2)外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妇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
(4)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
(5)五官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如鼻炎、咽炎、结膜炎、口腔溃疡等。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调整人体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3)推拿按摩:运用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手法,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食疗与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养生。
三、中医诊疗效果评估1. 治疗效果本年度,我单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外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痔疮、乳腺增生、颈椎病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3)妇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85%、80%、75%。
(4)儿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5%、90%、85%。
(5)五官科常见病治愈率提高:如鼻炎、咽炎、结膜炎等疾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90%、85%、80%。
2. 患者满意度本年度,患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2023年9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2
脱位
中医骨伤科治疗脱位,常用手法复位、固定,并配合中药内
服外敷,以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3
韧带损伤
中医骨伤科治疗韧带损伤,常用手法复位、固定,并配合中
药内服外敷,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官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耳鼻喉科疾病
包括耳鸣、耳聋、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
眼科疾病
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眼干、眼疲劳、结膜炎、角膜炎等。
康复调理 4
配合针灸、中药,辅助康复治疗 脑神经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注重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内分泌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热,气阴两虚,导致血糖升高,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等症状。
甲状腺疾病
中医认为甲状腺疾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湿凝结,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出现甲状腺肿大、 心慌、失眠等症状。
3 3. 治病求本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不仅关注症状,也关注 病因和病机。
4 4. 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 生命活动的规律。
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解释了宇宙和人体中各种现象 的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连 接着五脏六腑,维持着人体机能 的正常运行。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95个病种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内科疾病、外 科疾病、妇科疾病等,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
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 分析,辨别病因、病机、病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医诊疗方案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种,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诊疗方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各种疾病和病因。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中医学对疾病的分类主要依据病因、病位和病机进行,病因是指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病位是指疾病在人体中的发生和发展的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诊疗方案常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24个专业。
一、内科类1. 气管炎2. 哮喘3. 肺结核4. 肺炎5. 支气管扩张6. 消化性溃疡7. 肝炎8. 肠炎9. 胃炎10. 胆结石11. 冠心病12. 高血压13. 低血压14. 心绞痛15. 心律失常16. 中风17. 糖尿病18. 痛风19. 内分泌失调20. 失眠21. 神经衰弱22. 抑郁症23. 痿病24. 肾炎二、外科类1. 痔疮2. 疝气3. 瘢痕疙瘩4. 外伤5. 蚊虫咬伤6. 烧伤7. 切口感染8. 骨折9. 腰肌劳损10. 颈椎病11. 肩周炎12. 跌打损伤13. 关节炎14. 风湿性关节炎15. 骨质疏松症16. 痛风病17. 黑斑18. 痤疮19. 脓肿20. 痈疽21. 慢性溃疡22. 白癜风23. 痤疮24. 银屑病三、妇产科1. 子宫颈糜烂2. 子宫脱垂3. 卵巢囊肿4. 月经不调5. 更年期综合症6. 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7. 子宫肌瘤8. 妇科炎症9. 子宫内膜异位症10. 脱发11. 卵巢功能减退12. 乳腺增生13. 乳腺癌14. 不孕不育15. 难产16. 宫外孕17. 流产18. 妊娠呕吐19. 妊娠中毒症20. 胎动不安21. 宫颈癌22. 产后抑郁症23. 妇科肿瘤24. 产后恶露不利四、儿科1. 感冒2. 咳嗽3. 发热4. 肺炎5. 哮喘6. 消化不良7. 腹泻8. 食欲不振9. 营养不良10. 发育迟缓11. 脾虚12. A型流感13. 手足口病14. 百日咳15. 肺结核16. 小儿疳积17. 湿疹18. 尿床19. 小儿遗尿症20. 病毒性心肌炎21. 婴儿腹泻22. 新生儿黄疸23. 小儿斜视24. 小儿脱肛五、眼科1. 近视2. 远视3. 散光4. 眼睑垂坠5. 眼结膜炎6. 青光眼7. 眼球突出8. 玻璃体浑浊9. 视网膜脱落10. 视神经炎11. 夜盲症12. 白内障13. 眼底出血14. 角膜溃疡15. 干眼症16. 眼屈光不正17. 黄斑病变18. 眼球扭转19. 角膜炎20. 痛眼病21. 眼外伤22. 白瞳病23. 老年性黄斑变性24. 角膜混浊六、耳鼻喉科1. 中耳炎2. 鼻炎3. 鼻窦炎4. 鼻窒息5. 咽喉炎6. 声带息肉7. 音聋8. 耳鸣9. 鼻出血10. 鼻息肉11. 鼻中隔偏曲12. 鼻咽癌13. 鼻咽淋巴瘤14. 咽部异物15. 扁桃体炎16. 梅核气17. 漏斗胸18. 喉癌19. 气管食管瘘20. 咽喉肿瘤21. 鼻疽22. 打呼噜23. 眩晕病24. 嗓子疼痛以上即为24个专业105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目录,这些方案是中医学通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批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二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5)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5)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65)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1)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9)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7)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5)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81)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3)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33)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45)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9)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67)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09)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5)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61)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3)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3)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9)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21)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方案及流程。
一、感冒。
1. 辨证论治。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最终版
中医诊疗方案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一○年
总 目 录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1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41
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47
精神科中医诊疗方案……………………………………………57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醒脑开窍针刺法、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2)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且源远流长的医疗体系,其中中医诊疗方案是中医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中医诊疗方案包括22个专业和95个病种。
下面是这些方案的合订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专业和病种的基本概况和诊疗原则。
一、内科类1.呼吸内科: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平喘化痰。
2.心血管内科:主要针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调畅气血。
3.消化内科: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治疗原则是健脾和胃,清热解毒。
4.肝胆内科:主要针对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炎、胆结石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5.肾病内科:主要针对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结石等。
治疗原则是补益肾气,利水除湿。
6.血液内科:主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益气养血。
7.免疫学:主要针对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治疗原则是祛风清热,调和阴阳。
二、外科类1.骨科:主要针对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等。
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补益肾气。
2.神经外科: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脑卒中等。
治疗原则是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3.泌尿外科:主要针对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破瘀通淋。
4.耳鼻喉科:主要针对耳鼻喉系统疾病,如鼻窦炎、中耳炎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散寒。
5.皮肤科:主要针对皮肤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燥湿。
三、妇产科类1.妇科:主要针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
治疗原则是调经养血,温经通络。
2.产科:主要针对孕期和分娩过程中的疾病,如胎动不安、产后血晕等。
治疗原则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四、儿科类1.小儿内科:主要针对小儿内脏系统疾病,如肺炎、腹泻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补益元气。
2.小儿外科:主要针对小儿外伤和畸形,如脱臼、先天性心脏病等。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昕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问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tc.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Ⅲ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秉承了千余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拥有丰富的病种和诊疗方案。
以下是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一些例子:1.内科疾病: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风病、脾胃虚弱、食积等,方案包括调理脾胃、消食导滞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
3.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方案包括降压舒筋等。
4.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失眠、头痛、中风、帕金森病等,方案包括疏肝理气、补脑降火等。
5.耳鼻喉疾病:中医治疗鼻炎、耳鸣、咽炎等,方案包括通窍散结、清热解毒等。
6.眼科疾病:中医治疗眼疲劳、近视、青光眼等,方案包括滋养肝肾、清热明目等。
7.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乾癣、痤疮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活血等。
8.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骨折、关节炎、脊柱疾病等,方案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
9.妇科病: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盆腔炎症、子宫肌瘤等,方案包括调经活血、清热利湿等。
10.男科病:中医治疗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症等,方案包括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
11.儿科疾病:中医治疗发热、便秘、遗尿症等,方案包括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等。
12.肿瘤科:中医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方案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这些是仅仅一部分的病种和诊疗方案,中医还拥有更多的专业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中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依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信任。
在适用的范围内,中医可以为病人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帮助其恢复健康。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用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2、风热证: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3、风湿证: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2、肾虚证:补肾养阴;方用大补元煎;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通窍活血汤;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牯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辩证施治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3、燥邪伤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方用桑杏汤加减;4、痰热壅肺,清泄痰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味;5、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方用泻白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6、肺阴亏虚,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7、痰湿薀肺:化痰行湿,肃肺止咳,方用清肺饮加减;8、肺气亏虚:补益肺气,止咳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三、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千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证候分类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辩证施治①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补气养血,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补肾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1.血管性痴呆1.1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 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①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②人格相对完整;③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④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⑤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2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据不足。
1.3确诊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
1.4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1)意识障碍;(2)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4)精神疾病(抑郁症等)。
注:当血管性痴呆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时,建议用并列诊断,而不用“混合性痴呆”的诊断。
2.痴呆程度评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进行程度评定,按照CDR量表=1分为轻度,CDR量表=2分为中度,CDR量表=3分为重度。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医药的宝贵遗产,拥有丰富的疾病诊疗经验和方法。
在中医诊疗中,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种,制定了许多针对性的方案。
下面将介绍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一、内科疾病方案1.肺系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
2.心脏系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3.脑系疾病:脑中风、偏瘫、失语症等。
4.肝脏系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5.胃肠系疾病:胃溃疡、胃癌、结肠炎等。
6.胰腺系疾病:胰腺炎、胰腺癌等。
7.肾脏系疾病:肾炎、肾结石、肾衰竭等。
8.血液系疾病: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
9.免疫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肌无力等。
二、外科疾病方案1.外伤与骨科病: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
2.神经外科病:颅脑外伤、脑肿瘤等。
3.腹部外科病:阑尾炎、胃肠息肉、胆囊炎等。
4.胸部外科病:肺结核、胸膜炎、肺癌等。
5.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尿毒症等。
6.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
7.男科疾病:性功能障碍、阳痿、前列腺增生等。
8.皮肤科病: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三、儿科疾病方案1.儿童传染病方案:水痘、麻疹、风疹等。
2.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案:婴幼儿肺炎、哮喘、支气管炎等。
3.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方案:胃炎、腹泻、便秘等。
4.儿童泌尿系统疾病方案:尿路感染、脐疝、尿床等。
5.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方案:癫痫、脑瘫、多动症等。
四、妇科疾病方案1.月经不调方案:经量过少、经期延长等。
2.子宫肌瘤方案: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3.不孕不育方案:输卵管堵塞、卵巢功能低下等。
4.更年期综合征方案:潮热、心慌等。
五、男科疾病方案1.阳痿早泄方案:阳痿、早泄等。
2.男性不育方案: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力低等。
3.前列腺增生方案:尿频、尿急等。
六、皮肤科疾病方案1.湿疹方案:潮湿瘙痒、皮疹等。
2.银屑病方案:鳞屑、红斑等。
3.皮疹方案:红点、丘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
等。
.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
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进。
3、未愈:主症未改进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
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
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
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
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
病重可并发神
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
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
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
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症候分类
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
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
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
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
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
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
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
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