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章第二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章第二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新课一、认识传统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体会、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孔子的思想里也有许多落后和保守的 东西,比如他主张恢复周礼,有意制 造等级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 妇女等。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我们 不能因为有这些落后和保守的东西, 就否定他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一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 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 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 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 或“孔孟之道”。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 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 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 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 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 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 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 “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 带上一点“束修(脩 )”的,都收为
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 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 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 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 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 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赋军权。《论语· 八佾》:“ 孔子谓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 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 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 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礼是法的根 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 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 化,不重刑罚,不足以维护统治。 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 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 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 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1)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 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 晏集解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 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 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 其恒一。”” (2)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故曰不同。”
孔子还主张统治者要“立信”,即政府要获 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 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 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他说:“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 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
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 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 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 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 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 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 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 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 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 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 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 最可信的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学术思想与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学术思想与文化在各个时期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发展。
这种独特性或许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特殊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但也离不开中国人持续不断地创新、探索、实践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学术思想与文化。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统治阶层不断地强化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学习。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读儒家经典,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责任的人。
二、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佛教思想强调超越世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承载着它自身的信仰文化,而且对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文化都有积极的育肥作用。
例如,佛教所强调的禅修文化,对于唐宋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气功养生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气功养生文化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气功具有厚重的哲学内涵,是一种修炼方式,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
气功养生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佛教文化,也融入了汉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在中国古代,不同的学派也都有对气功养生文化的探讨。
随着现代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内心平静的需求,气功养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四、中西文化融合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在《呐喊》的出版之前,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便已经开始不断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并逐渐向现代主义文学的方向发展。
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紧密和广泛。
西方文化的课程、学术研究、音乐、电影、美食等各个方面都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互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哲学化和多元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 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 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 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 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 宝藏。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 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 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 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 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 灵的信仰民俗。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求法的 佛教
第一节
求仙的 道教
第二节
三教合流
第三节
2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玄奘(zhidao602年-664年),是唐朝 著名的“三藏法师”(对精通佛教圣 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9
大乘佛教
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 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 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 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 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 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 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 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 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 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
31
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 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这些传统教育与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儒学教育的传统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
儒学强调道德伦理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儒学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并通过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导,强调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各种文化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古文、绘画书法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
这种传承和启蒙教育的方式,使得中国人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三、经世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缩影。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实际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教育倡导的实用主义思想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思辨与探求的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注重思辨和探求的精神。
通过思辨和研究,探求事物本质和道理。
传统学术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空泛论述。
这种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的发展。
在中国的科学研究历史上,众多学者秉持着这种精神进行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文理兼修,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它还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注重育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精选文档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 荣提供条件 5)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奴过渡到封
(春秋)
贡
献:
创立儒学、举办私学、整理书籍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奠定儒家思想的基础 历史 2、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 3、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 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人称“至圣”
1、继承孔子“仁”思想,发展为仁政学 说。 主要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思想 的民本思想 3、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 (战国中期)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影响 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 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 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2、百家争鸣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和见解,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1 汉魏之际学术思想
二、道家思想的兴起
黄老” 道家两大流派之 “黄老”
“黄老”: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哲学是指导原 黄老” 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 黄老 则,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阴阳五 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 是思想方法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披上了温柔的伦理 学外衣。 学外衣。
自秦焚《六经》 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 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 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王符《潜夫论 考绩》 王符《潜夫论·考绩 考绩》
一、经学的衰落与名教的破产
3、名教破产
欺世盗名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 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中所生。蕃大怒曰: 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及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 乎?”遂致其罪。 遂致其罪。 ——《后汉书 陈蕃传》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传》
素质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高一《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第2节求仙的道教
下 时 快下的 压,候速,全加度同意身呼 时念做气 意:有, 想涌规一 全边 身泉律呼的穴的一寒打上边气开下把,,颤气浊强抖从气肾。头,病顶固做气往肾的,第四章 醒 时 顺腿可着 , 以脑,已涌放健也经泉弃脑可通 穴 排,以畅 排 病病双的 入 气气手经 地 的络 下 意入 握通。念地 空过排,。 心自一想另 拳己阵一,外的病下用,身气:手在体后关,闭,背颤大涌就贴抖 在 泉穴后。腰然上后,意边守抖下丹动田边静按养摩一肾会俞儿穴。最。后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深呼吸三次,气沉下丹田做为收功。
中国传统文化
服食是指服食饵药以求养生
的方法,其中药包括丹药、 草木药,饵是指糕饼一类。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辟谷是通过不食五谷杂粮, 食用饵药、蔬菜、水果等物 品,达到养生目的的功法。
道画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国画道释画之顾恺之画作
张大千 《临刘道士笔万壑松风图》
道教认为,关公不但是“武圣”、 “财神”,也是“正义诚信”的化身。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
道教尊关羽为关圣帝君。以忠义起 家,关羽由侯而王、由王而帝逐步 成为扶正压邪、护佑众生的神仙, 从而接受万千信众的顶礼膜拜,这 其中蕴含的正是道教倡导的为人处 世、修真成仙的道理。
第四章 国粹主义思潮
内容: 内容: 1.反满光复的种族革命思想。国粹派具有较浓厚 .反满光复的种族革命思想。 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宣传排满思想。 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宣传排满思想。 2.相对保守的政治改革思想。 .相对保守的政治改革思想。 3.学术思想方面,国粹派以复兴中国学术文化为 .学术思想方面, 己任,提出“古学复兴”的主张。邓实说: 己任,提出“古学复兴”的主张。邓实说:“十五 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 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 学复兴之世。 学复兴之世。”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创刊,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创刊, 是国粹派形成和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标 志。 1906年夏,国粹派还在日本东京成立国学振 年夏, 年夏 起社,开办国学讲习会。 起社,开办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任国学振起 社社长, 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 社社长,以“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 发行国学讲义,宣传国学。 发行国学讲义,宣传国学。
第四章 国粹主义 思潮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年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 国粹主义是 世纪初年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 思潮。代表人物为章太炎、邓实、黄节、 思潮。代表人物为章太炎、邓实、黄节、刘 师培、陈去病、 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一批具有近代民主 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发明国学, 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发明国学,保存国 的主张, 粹”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民族文化 深层危机日趋严重的某种自觉。 深层危机日趋严重的某种自觉。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原因
原因 1.国粹主义是对帝国主义和国内某些奴化思想的 . 抗议。 抗议。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引起部分知识分子的 . 反思,他们回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法。 反思,他们回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法。 3.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粹派想仿效欧洲的文艺复 . 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活动, 兴,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活动,通过古学 复兴来振兴祖国。 复兴来振兴祖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 大动乱时代,汉帝国崩溃瓦解,北方游牧 民族闯入中原,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但 在文化史上,则是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 文化进入中国的时期,给原有文化增添了 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文化向生动活泼的多 元发展。
续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在反秦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汉朝,在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 经济上的繁荣后,再次实行了统一思想的政策——“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倡导的这一思想,以“六经” 为指针,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 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容阴阳家及法家的 新儒学。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儒家 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而仁、义、礼、智、信以及 孝道等儒家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唐代散文也是硕果累累,以韩愈、柳宗元为首所发起的古文 运动,不仅意在文体变革,变骈体文为散体文,而且以先秦两 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志乎古道”,力斥佛老,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
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周敦颐、程颐等人,至 南宋朱熹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朱熹认 为“理”为万物之本源,而封建伦常亦为“天 理”。他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其认识 途径则是由“格物”到“致知”,从而达到修身 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业。理学将道德提 高到本体,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 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是中国后期封 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 极为深远。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思想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贡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称思孟学派。子 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 道”,《中庸》乃其笔录。“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孟子著有《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 德政。
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循天道、尚人文、轻鬼神、近世 俗,通变异、寻圜道,崇教化、求经世,重民尊君,直 觉体悟等。这些东西经孔子整理、传播,对中国两千多 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学说:
孟子(前372—前289),战 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亦周游 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 数百人”(《腾文公下》)。 宣称“如欲治平天下,当今 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直到唐代 韩愈复兴儒学,始为“亚 圣” ,颜渊亦尊为“复圣”。
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论:孟子把孔子的仁爱思想扩展道政治 上,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这便是“仁政”论,方法是由下而上的人治主义。仁 政的内容首先要“治民之产”,其次是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
孟子性善论和“四端”说的伦理观: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水之 就下,是自然而然,是生来就具备了的。“四端”为仁、义、礼、 智(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看到了人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把“仁” 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社会变革
士的崛起 兼并战争
文化重组
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 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 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
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 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成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 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 等译成本族文字。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 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 受中原之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金国。女真族定居中 原后,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 通婚,改姓汉姓。在全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 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
立三个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
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 有罗马帝国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中国学术思想变化总结
中国学术思想变化总结中国学术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到现代中国的科学哲学,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对于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深度反思和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思想、近代改革、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学术思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进行总结。
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伦道德和治国理政。
儒家追求“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与和睦,倡导推崇圣贤和礼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无为而治”,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然而,传统中国学术思想对于科学与知识的发展相对保守,崇尚传统并限制了学术思考的多元性。
近代改革时期的学术思想变化主要是在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中国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和哲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中国的学术传统中。
他们试图通过接纳外来的知识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思,推动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的学派和思潮如“求实学派”、“新文化运动”等兴起,倡导实证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
这种思潮变化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学术思想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需求逐渐增长,并对学术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学者开始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尝试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发展的学术思维方式。
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学科门类的丰富和多元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潮变化多样丰富,表现出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学者进一步融入国际学术界,借鉴和吸收国际学术思想成果,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也在探索自身的学术特点和优势,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的学术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学术思潮和主张。
例如,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价值观研究、中国人文主义等学术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仁 2. 礼 3. 中和 4. 重人事而轻天命 5. 先进的教育思想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 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主
周易 庄子 孔子和儒家 韩非与法家 墨子与墨家
《周易》的内容
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 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 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共十篇,统称 《十翼》。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尚象制器即按照形象之象、抽象之象而 进行器的发明创造也。器者,先进生产工具、 先进生活器具、先进武器也。
制器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周易》中可以
看出制器有这样一些目的:一、制器为发展
天下生产服务;二、制器为丰富人民生活服
务;三、制器为文明天下服务;四、制器为
民族安危服务。
巽为长木象舟,艮为小木象楫,坎为通,艮手 持楫,动舟于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 诸涣;
……Βιβλιοθήκη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
名周,是战国中期宋
国蒙地(今河南商丘
市东北)人,战国时
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亦称
《南华经》 。
1. 自然无为 2. 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 3.强调绝对自由,尊重个体生命
《蒙》卦象坎下艮上,曰:“山下出泉, 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升》卦象巽下坤上,曰:“地中生木, 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大壮》卦象乾下震上,曰:“雷在天 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1)君子以果行育德。 (2)君子以作事谋始。 (3)君子以遏恶扬善。 (4)君子以慎语言,节饮食。 (5)君子以虚受人。 (6)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7)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8)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八卦象征着八种自然景 物: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 雷(电), 巽为风(木), 艮为 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 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 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 合, 则构成六十四卦。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 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 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 (曲)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 而利生焉。”
巽绳结离目为网罟,佃渔通田鱼,田谓坤二, 巽为鱼,故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巽为曲木,耒象,耒以运耜,艮手把耒入坤田, 巽草倒上,故耒耨之利,盖取诸益。
离五在中,为日中,通井巽为市,坎水艮山, 百货所出,否五之初,上下易位,震为交巽为退, 故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盖取诸噬嗑;
乾为衣,为治,坤为裳,故垂衣裳而治,盖取 诸乾坤;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课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历史和逻辑为两维,梳理中国古代各派学
术思想,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系统的相关知识。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认识到中国 古代学术思想合文化精神的价值和当代意义。 教学内容: 着重讲述从先秦到近代中国儒道思想的形成 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儒道思想的内涵,分析精华与糟粕,明 确今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 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 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 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 为不通乎命,放止也。"
势力 。阴原指有云遮日,后引申指土地、雌性、黑 暗、消极、偶数等事物。阳指云开见日,后引申指 天穹、雄性、光明、积极、奇数等事物。阴阳观念 在先秦有重要发展,对中国哲学、政治、艺术、医 学、科学、占星、占卜都有深远影响。”
八卦之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 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 门符号。
爻有阴阳两类,每卦有 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 三 才的天部, 包括整个天体运 行和气象变化。 地部指观测 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 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变化收藏 的全过程。 人部指把天文、 地理和人事结合, 以便按照 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 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 非以鸟养养鸟也。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自然之象 2.流动之象 3.哲理之象 4.制器之象
阴阳之象
《大辞典》中对阴阳的解释是: “本指向日和背日,有明暗的相对性。古人看到
有天地、昼夜、日月、寒暑、男女的相对关系,遂 认为天地万物是阴阳相对的结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阴阳的解是: “中国哲学术语。指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
——这是《周易·系辞下》对自然 之象的变动、流动所进行的描述。
六十四卦每一个卦象之中还含有一 条人生哲理。先贤们从大自然的天地、 日月、山泽、水火等各式各样的景物之 中提取出值得人们学习与效仿的优秀品 德。
《乾》卦象乾上乾下,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象坤下坤上,曰:“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