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译文带赏析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译文带赏析十二首都有的难找,一般常见的只有以下四首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吧感遇① 其一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恶⑦,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注解]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⑧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唐代-张九龄《感遇 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感遇·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张九龄《感遇·其一》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知”两句,句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们。由于他们风闻了兰桂的芬芳,因而产生了“相悦”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以兰桂的秀丽容貌和香气袭人的效果表明诗人的志洁身芳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谁去管他呢? 如果说春兰秋桂博得“林栖者”的“相悦”,也并非兰桂之所求,只是因为兰桂的客观效果而已。在主观上,在兰桂本身来说,它们之所以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幽馨的香气,也并非有意吸引人们来欣赏、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何求”二字就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而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此两句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全诗的题旨所在。
张九龄《感遇(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张九龄《感遇(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故世称“张曲江”。
郡望范阳。
长安二年(702)进士。
历官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洪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十二年,迁中书令。
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
为奸相李林甫所忌,二十四年以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
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三,谥文献。
两《唐书》有传。
张九龄为唐名相,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深谋有远识。
又工诗能文,为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擅五言古诗。
其写景抒情诸作,以秀雅清淡为宗,实开“王孟”一派。
明胡应麟曰:“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诗薮•内编》卷二)有《曲江张先生文集》传世。
【原文】感遇(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 [1] ,桂华秋皎洁 [2] 。
欣欣此生意 [3] ,自尔为佳节 [4] 。
谁知林栖者 [5] ,闻风坐相悦 [6] 。
草木有本心 [7] ,何求美人折? [8]【注释】[1]兰:指兰草,菊科香草名。
葳(wēi)蕤(ruí):草木茂盛貌。
[2]桂华:即桂花。
华:同“花”。
[3]欣欣:草木旺盛生长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
”生意:蓬勃生机。
[4]自尔:自然而然的。
佳节:美好的季节,指春、秋。
[5]林栖者:山林隐居之人。
[6]闻风:仰慕其风操。
《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闻风”二字本此。
坐:因,由于。
[7]草木:指兰、桂。
本心:本性。
指兰、桂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8]美人:指“林栖者”。
末二句有《归去来兮辞》序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意。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草在春天枝叶纷披,桂花在秋天清雅皎洁。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春秋自然成为好季节。
谁想到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满怀喜悦。
草木的芬芳出于本性,哪是希望美人赏识攀折!作品赏析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草木的生长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让美人来欣赏攀折的。
[出自]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译文1: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译文2: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译文3:春日里兰叶生机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洁。
它们欣欣向上一派生气,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时节。
有谁能知道山林中的隐士,从风中闻到了芳香因而产生了慕悦。
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来攀折?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感遇(其一)》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其一)》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及解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及解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原文及解析
原文:
《感遇·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原文】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感遇(其一)》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其一)》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张九龄《感遇其一》
张九龄《感遇(其一)》张九龄《感遇(其一)》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1.感遇: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
下面是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一翻译】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其一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感遇·其一》古诗赏析《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
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
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赏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 "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 "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草木的生长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让美人来欣赏攀折的。
[出自]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译文1: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译文2: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译文3:春日里兰叶生机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洁。
它们欣欣向上一派生气,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时节。
有谁能知道山林中的隐士,从风中闻到了芳香因而产生了慕悦。
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来攀折?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与英文译文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与英文译文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与英文译文【作品简介】《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
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
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中英对照翻译】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ORCHID AND ORANGE IZhang JiulingTender orchid-leaves in springAnd cinnamon- blossoms bright in autumnAre as self- contained as life is,Which conforms them to the seasons.Yet why will you think that a forest-hermit, Allured by sweet winds and contented with beauty, Would no more ask to-be transplantedTHan Would any other natural flow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二、《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
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