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lu 第3章 2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lu 第3章 2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 位格局再次偏移。
13
(三) 理论重点
1. 运费指向论
----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 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从原料入手,讨论工业区位的基本原理。
14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原料分类: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 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 分类: 遍在原料----砂石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 ◆概念: ——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 即费用的节约。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子
6
2. 一般因子 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如:运费;劳动力成本; 原料、燃料费;地租;固定资产费;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资本利率等七种. 3. 特殊因子 同与特定工业(半导体)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相关工业集中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而使工 集聚因子 业集中的因子(相关设施共享;企业协作) 分散因子 集聚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他地点分散的因子, 使工业布局偏离(沿海→内地分散) 集聚、分散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工业区位格局 7 发生偏移的作用。
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 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 的降低。 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 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 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 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 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 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 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生产活动地理分布的学科,它是一种关于衡量地理位置、分配产业、影响经济绩效的理论。

它把分析的焦点从企业的内部因素,转向环境中的更大的外部因素,强调空间位置对企业的重要性。

它也可以用来研究和评估政府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研究工业地理分布和变化的原因。

通过分析政策、经济环境、技术发展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探究其对工业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企业选择生产地点的主要考虑因素。

二是研究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

通过对生产过程、产品特点、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分析,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征,以及其选择生产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

三是研究工业区位模型。

主要是研究企业选择生产地点的准则,如成本、商业气氛、市场结构、技术进步、社会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企业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经济绩效。

此外,工业区位论还考虑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的发展、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分割效应等因
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的选择、组织形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总而言之,工业区位论是一门研究工业地理分布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业地理分布和变化的原因;研究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研究工业区位模型;以及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的发展、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分割效应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的选择、组织形式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成产成本最低点。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

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首先,韦伯阐述了区位三角论,然后将区位三角形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因为一个工厂往往不止有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地,他假定有n 个原料地、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为:1min min ()n i i k i F f m r r ==⨯+∑上式含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1)所研究的是一个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2)只研究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3)原料地与市场已知;(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

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工厂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的增长。

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有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
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做出 “简单化的假设”,从而演绎出 他的理论。韦伯的假设是把 他认为次要的因素舍掉,视为一个常数,不引入模式。他提 出的 理论前提的假设是:
① 分析的地域单位是具有同一的气候、地形、种族、技术,在单一的 政府统治下的孤立国。 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那里有普遍存在的原料(例如水和砂子)和有局部存在的原料 (例如煤和铁矿)的 分布。 ③ 劳动力普遍地分布在特定地域, 供应的劳动力是无限的, 每个区位 的工资水平不一定 相同,但工资是固定不变的。 ④ 消费地点是已定的,工业制品只能在一定的市场出售,消费量是已 知的。 ⑤ 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直接运送距离与载运重量成正比。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 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 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 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 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 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 的研究,论著于 1929 年译成 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 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 理论都或多 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 种学派。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 解具有 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为了明确工业区位指向,韦伯运用了原料指 数的概念。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耗用粗原料 与制成品之间的单位重量比。计算结果表明,某 一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指数如果大于1时,工业区位 指向原料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时,则工业区位 指向消费区;若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厂既可建在 原料地,也可以布置在消费区。 • 韦伯在工业区位研究中还提出了区位重量的 概念。区位重量是指运移每一单位的产品重量和 原料重量的总和。如利用遍存原料生产,生产地 和消费地在一起,产品重量为1,生产原料指数为 零,则区位重量为1。因此,原料指数增大,区位 重量亦随之增大,如原料指数为1/2时,区位重量 为3/2,凡是区位重量小的工业则被吸引到消费地, 而区位重量大的工业总是趋向于原料地。

区域经济学作业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作业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作业一、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 不多于 700字。

答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 ; 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 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 3个一般区位因子 :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 3个阶段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 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 ; 原料指数 <1时, 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 ; 原料指数近似为 1时, 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 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 :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

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 决定区位的改变。

③集聚 (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 (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二、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原则 , 不多于 800字。

答 :1、就二者的关系而言,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高度和层次不同, 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宏观的整体的筹划, 区域经济规划则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和转向落实的阶段。

韦伯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

韦伯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

韦伯工业区位论名词解释1. 引言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工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韦伯工业区位论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概念2.1 工业区位选择动因根据韦伯,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动因的影响:•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等地理条件对于工业区位选择至关重要。

靠近原材料和市场的地点更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水平、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人口密集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许多制造企业。

•政治环境:政治稳定与否、政府对企业的支持程度等政治环境因素也会对工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政策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2.2 工业区位的类型根据韦伯,工业区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原料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原材料资源的丰富程度。

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密集地区通常会吸引重工业企业。

•市场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增长潜力。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会吸引消费品制造企业。

•劳动力密集型:该类型的工业区位选择是基于劳动力资源的充足程度。

人口稠密、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通常会吸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

2.3 工业区位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工业区位不仅对经济产生影响,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影响:合理选择工业区位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工业区位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社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会对当地社会产生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引进制造企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环境影响:不合理选择工业区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一些工业区位选择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紧张问题。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交通便利的地区对工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交通便利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工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
交通便利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工业企业会选择
在交通枢纽地区建厂。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原材料的供应充足且稳定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工业企业往往会选择靠近原材料来源地的区域建厂,以便
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并降低运输成本。

另外,劳动力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指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通常会选择劳动力充足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建厂,
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市场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认为,工业企业需要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因此选择靠近市场的地
区建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探讨了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工业企业在选择生产地点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了解和运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工业企业选址应当考虑区位因素。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的选址受到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区位上会形成不同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围绕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韦伯认为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发达的地区常常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地点。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形成工业集聚效应。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原材料供应地较近的区位,以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并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例如,钢铁企业往往会选择在靠近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并降低用工成本。

最后,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市场需求较近的区位,以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一些消费品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接近目标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量。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

工业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区位,以获得区位优势,提高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区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 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也即在某特定地 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 可能性。
一般因子 区位因子 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含义: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因子 确定: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 配的成本因素。 一般成本因素:a、相关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费;c、获取加工原 料和动力原料费;d、劳动力成本;e、物品的运费;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其中,原料燃料费、劳动者力成本、运费是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 子。 特殊因子: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因子 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 所的因子为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 的因子为分散因子。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分类表
纯原料
局地原料
原料
损重原料 遍在原料

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产品 需要运送的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1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应用


劳动成本指向性的工业,即所称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所需劳动量大。 劳动力成本大,这些工业一般靠近市场,比如城郊地区。典型的劳动 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精密仪器组装等。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又从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 一个规律。偶然集聚则是由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带来的原料供给地或 消费地的集聚;而纯粹集聚是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 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等。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韦伯(Walter Isard)提出的一种地理经济学理论,它旨在分析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并认定企业对区位的需求是其位置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韦伯工业区位论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企业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地点,它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定、补贴和促销等方式进行影响。

原料需求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料来源,可以通过运输和储存手段影响。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需要的工人来源。

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补贴和促销手段进行影响。

韦伯工业区位论还强调了技术要素,指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包括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些要素决定着企业位置选择的可能性。

此外,韦伯工业区位论还提出了区位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市场规模和政策的影响,而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韦伯工业区位论旨在探讨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它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同时强调技术要素和区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为企业位置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章 第3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36
3、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 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4、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都可不考虑。
37
(二)主要观点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假设有某个农户开始
生产啤酒。当他生产的啤酒超出了自己的需 要之后,其剩余部分将用来销售。
38
均 衡 价 格
O
图 1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三、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简要评析
借鉴之处:将空间经济思想带入区位理论并在方 法上有所创新。廖什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 上的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性, 但他的经济景观符合资本主义地域结构的现实情 况,如工商业聚集形成大城市;距离城市越远, 经济活动越分散,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越小,符合 距离衰减法则。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以后许多 经济学者的高度评价。
13
(二)运费指向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 工厂区位,即运费(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纯原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14
(2)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 指数来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局地原料重量与产 品重量之比。区位重量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形 式上等于原料指数+1。
31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 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 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2
(二)理论与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因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 润或某种满足程度; 3、工厂经营存在生计性和企业性的不同。即使后者,与其 说关注成本最小,不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 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 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4.4 工业区位论

4.4 工业区位论

图4.15 劳动力成本最低区位的图解
(3)集聚指向 集聚经济——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 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 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产生集聚。

5、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论体系; 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对其他产业布局(经济区位布局)具有指 导意义等。
4.4 工业区位论
4.4.1 韦伯工业区位论:生产成本最低(成本 学派)
1、 背景、目的 背景——德国产业革命后,近代工业发展 引发大规模人口移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 市集中极为显著的时代。 目的——韦伯从经济区位角度,探索资本、 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韦伯 选择以工业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

4.4.2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利润学 派
图4.17 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
图4.18 企业家能力与收益性空间 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图4.19 政府作用与收益性空间界限区位模型的变化
4.4.3 普雷德的行为矩阵---行为学派
图4.20 行为矩阵不可分,原料地两个,与市场不 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三角形。运费最小 地点是重力中心。
图4.13 区位三角形
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图4.14 综合等费 用线示意图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这里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劳动 费存在地区差异。 思路——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 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 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费 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1)运费指向 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运费最小的区位 运费大小——重量大小和运距长短。运输 重量——原料重量+燃料重+最终产品重量 工业原料——遍在原料(水)和局地原料 (矿) 局地原料——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韦伯尔工业区位论

韦伯尔工业区位论

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韦伯首先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

区位因子是决定工业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原因、因素,他将区位因素划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聚集因子和分散因子。

他认为,在这些因子中,只有极少数因子对所有工业的分布有影响,能够构成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就是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分散因子,而原材料价格的地区差异又可以用运输成本的差异来表示。

为了简化研究,韦伯还作出了几个重要假定:(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个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论,是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

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

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

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

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

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

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主要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选择受到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首先,地理条件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

比如,平原地区相对于山地地区更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因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低,而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发展。

其次,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交通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和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因为交通便利可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交通枢纽地区往往成为工业区位的首选。

另外,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工业企业需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也需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因此,工业区位往往选择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情况,以便产品销售。

最后,劳动力是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和数量都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劳动力成本低、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的投资。

总的来说,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因此,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工业区位,促进工业发展。

32工业区位论

32工业区位论
– 损重原料:部分重量被融入产品(就是1吨原料不能生产一 吨产品,如炼1吨铁需要1.5吨矿石、1吨煤)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最小运费原理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
只有一个的前提下,
▪ 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 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集聚简单地理解就是很多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
方进行生产或经营
▪ 企业集聚在一起能带来生产或销售成本的节约。
韦伯在他的著作中认为,这种成本的节约主要 是由于多个企业集中在一起能通过协作,分工 和共同利用运输等基础设施而带来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逻辑思路
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只考虑运输费用时
再考虑劳动费用时
劳动费用减少大于 运输费用增加的区位
再考虑集聚效益时
集聚产生的费用节约 大于运费和劳动费用
增加的区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 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公式(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步骤
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主要成本: A.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B.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C.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D.物品的运费。
经济区位理论

5、韦伯工业区位论

5、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德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

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一)理论前提基本假定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二)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包括寻求运费最小、集聚与分散区位法则和劳动力区位法则三个方面。

1、区位因子体系为分析方便,韦伯按不同标准把区位因子分三种不同类型:①按因子作用范围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

特殊区位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水质、空气湿度。

②按作用性质分——区域因子、集聚因子(非区域因子)区域因子——影响工业分布于各种区域的因素,使工业企业向特定的地区布局。

原料、燃料、劳动力、地租、厂房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费用。

集聚因子——使工业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地方的因子。

相关工业(产业链企业)、设施的有效利用③按属性分——自然技术因子、社会文化因子自然因子——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特殊性而使企业取得效益的因子。

社会文化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使企业取得效益的因子。

2、工业区位论的构建经过分析、筛选,韦伯确定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子为三大主导因子。

韦伯分三个阶段建立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根据运费指向来确定运费最低点,形成工业布局的初优区位。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论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形成标志:1909年初,韦伯A·Weber,发表的《工业区位论》。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1 相关概念区位因子:对工业定点和生产起到有利作用的因素。

区位因子分成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特殊区位因子: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2理论假设(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生产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遵循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原则(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根据工业生产当中的一个市场、一种工业原料、一种燃料的情况,工业区位可由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来进行解释,(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力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根据区位三要素—运费、劳动力、集聚力,韦伯将产业布局指向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等。

主要由运费(原料、燃料、市场)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产业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

分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A、原料地指向型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是韦伯研究工业布局时指出来的概念,为了分析问题的深入,他把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广布原料,即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如空气、水、砂石等。

B、燃料动力指向。

燃料、动力的耗费在成本中在35%以上时一般应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如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玻璃等部门燃料动力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一般在35~60%C、市场区指向:原料指数小于1: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在加工过程中,体积增大或体形变得不规则,难以运输原料耐运(不易碎、不易腐、不易出危险),而成品不耐运(家具)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水泥)生产商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饮食)(2)劳动力指向型(3)集聚力指向型集聚也可带来成本节约。

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逻辑思路
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只考虑运输费用时
再考虑劳动费用时
劳动费用减少大于 运输费用增加的区位 集聚产生的费用节约 大于运费和劳动费用 增加的区位
再考虑集聚效益时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 观点评价
• (一)贡献 •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 究中,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 究中,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公 图解,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其中, 式,图解,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其中, 包含着严谨的逻辑思辩,结构清晰,完整, 包含着严谨的逻辑思辩,结构清晰,完整, 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开拓性的。 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开拓性的。 • 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提出了 最小费用的区位原则。 最小费用的区位原则。 • 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对其它产业布局 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 也具有指导意义。 也具有指导意义。
三 主要内容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区域因素
集聚因素
一般区域因素
特殊区域因素
对所有工业区位都 产生影响的因素, 产生影响的因素, 如劳动力费用、 如劳动力费用、运 输费用和地租
对特定工业区位产 生影响的因素, 生影响的因素,如 水质、 水质、空气湿度
一般区域因素
(1)地皮成本 (2)建筑物、机器及其其它固定资产的成本 (3)获取原料、动力、燃料的成本 (4)劳动成本 (5)运输成本 (6)利率 (7)固定资产折旧率
经济区位理论
(二)局限 • 1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忽视了经济、社会、 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忽视了经济、社会、 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 文化、技术、历史等的作用。(如决策者的行为, 。(如决策者的行为 文化、技术、历史等的作用。(如决策者的行为, 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 2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现实中的运费制度是区 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 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 段增加(不是成比例增加),运输方式不同, ),运输方式不同 段增加(不是成比例增加),运输方式不同,运 价体系也不同。 价体系也不同。 • 3只追求最小成本,实际上企业关注的是最大利润。 只追求最小成本, 只追求最小成本 实际上企业关注的是最大利润。 • 4地域政策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 地域政策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 • 5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及替代材料的使用 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 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 使运费对于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使运费对于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 6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得出得区位对 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 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 某一特定企业可能使最佳的, 某一特定企业可能使最佳的,但从地区整体看不 一定是最佳的。 一定是最佳的。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作业一、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不多于700字。

答: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

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

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

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决定区位的改变。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二、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原则,不多于800字。

答:1、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规划的区别在于其所处的高度和层次不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宏观的整体的筹划,区域经济规划则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和转向落实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而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它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2、区域经济规划制订中应遵循的原则①发挥优势原则。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

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②兼顾全局原则。

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因此,规划中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只有坚持全局原则,才有可能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

③效益原则。

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

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区域规划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论文。

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某一原理,分析你所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要求:1.具体题目自拟(结合实际,最大写到蒙东地区) 。

2.反映现状的资料用2013年以来的数据。

3.不少于4000字。

内蒙古农牧业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农牧业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牧业私营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私营经济虽然发展较快,成效也较明显,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中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农牧业私营企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私营企业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2011年,私营企业数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89%、15.02%、80.09%,农牧业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不足5%;在2010年我区民营企业100强中,仅有5家企业属于第一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资产总额占比均低于1%;农牧业私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粮油、马铃薯、果蔬、肉类、特色等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

2.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加销脱节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还不多;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局面。

3.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不畅近年来,我区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作为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伴随着农牧业产业化整体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非公经济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非公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体,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带动力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区农牧业非公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中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私营企业总量不多、规模不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农牧区个体经营总量不足、比例不高。

当前,要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农牧业非公经济发展,深刻认识农牧业非公经济存在问题,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引导农牧业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资金短缺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农牧业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资金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农牧民合作组织从整体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水平、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专业社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合作经济知识由于宣传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够,少数干部和农牧民对合作社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思考不多、行动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有许多基层干部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甚至连概念都觉得陌生。

部分农民习惯于—家—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比较淡薄,对合作经营不放心、不积极。

2.服务层次较低,合作空间较窄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功能较弱、合作层次不高、合作基础不牢固、合作空间较窄的问题。

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数量不多。

大多数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层次的服务,以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体开展储运、深加工、营销合作的较少。

2012年,全区参与深加工合作社仅有437户,不到合作社总量的2%。

一些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农牧民只接受服务,不服从管理。

合作社间也缺乏联合与协作,市场开拓能力有限,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3.规范化建设程度不高,合作机制脆弱一是经营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据自治区工商部门统计,2011年底全区15679家合作社中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105家,不足1%。

带动非成员农牧户只有44.3万户,仅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11%。

二是合作社规范化程度普遍不高。

有的合作社成立后,经营能力弱,为成员服务能力低;有的合作社不按章程操作,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合作社服务组织结构松散,与农牧民联系的紧密度低,一些入社的农牧民只想“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4.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合作社普遍感到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难,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由于农牧业信贷风险较大,而绝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门槛低,通常注册资金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元,集体资产规模小,自身实力较弱,缺少有效抵押,财务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动性不高;政策性银行虽然同意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但真正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信用联社的贷款政策相对较为宽松,但贷款周期短、授信额度低、利率较高,难以满足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

5.合作社主管部门不明确由于《合作社法》没有明确规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只接受注册,并不进行年检,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无人管,有了利益众人争。

应该尽快明确农牧业部门的主管地位和指导扶持职责。

6.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弱,资金短缺的问题。

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面临很大困难,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行还十分艰难。

尽管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各部门也出台了支持合作社的相关文件,但缺乏合力,真正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与大多数省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7.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这是当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农牧民自办的合作社牵头人大多是种养大户,他们的文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意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

此外,不少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合作理念不强,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农牧业个体经营1.农牧区个体经营总量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区实有个体工商户达到85.18万户,其中城镇个体工商户69.10万户,农牧区个体工商户16.08万户,农牧区个体工商户仅占总户数的18.9%,为城镇个体工商户的23%。

从增量看,2009-2011年,全区城镇个体工商户增加了13.06万户,平均增速达7%,而农牧区个体工商户仅增加了2.74万户,平均增速为6%,增速低于城镇个体工商户一个百分点。

2.农牧业个体经营占三次产业比例少从个体经营产业结构看,2011年,个体工商业数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0.76%、4.65%、94.59%,农牧业个体经营占总的个体经营不足1%。

2011年底,全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80.57万户,从事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6504户。

部分农牧业个体经营生存周期短,淘汰率较高。

从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数量来看,2011年全年新登记从事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20.03万户,新登记从事第—产业个体工商户达2276户。

差距可见一斑。

3.农牧业个体经营吸纳劳动力仍显不足2011年全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数为165.91万人,其中城镇个体从业人数为137.33万人,占个体工商业总从业人数的82.8%,占城镇人口比例的9.77%;而农牧区个体从业人数为28.58万人,占个体工商业总从业人数的17.2%,占农村人口比例的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