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2章 5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2章 5

1.知道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重点)3.会应用做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的大小.(难点)4.体会合力与分力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思想.(重点)几个力可用一个力来替代[先填空]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作用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3.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称为共点力.[再判断]1.合力与分力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合力产生的效果与分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3.可以用合力代替分力.(√)4.共点力不一定作用在同一物体的同一点.(√)[后思考]六条狗可以将雪橇拉着匀速前进,一匹马也可以将该雪橇拉着匀速前进,以上情境中分力和合力分别是由什么动物施加的?【提示】六条狗各自的拉力是分力,是由狗施加的;马的拉力为合力,是由马施加的.[合作探讨]如图所示,一个成年人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用力为F;两个孩子共同提起同样的一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用力分别为F1和F2.图2­5­1探讨1:成年人用的力与两个孩子的力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二者能否等效替代?【提示】作用效果相同;能等效替代.探讨2:F与F1、F2是什么关系?【提示】F是F1和F2的合力,F1和F2是F的两个分力.[核心点击]1.合力与分力的三性2.合力与分力间的大小关系(1)两个力的合成当两分力F1、F2大小一定时,①最大值: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F1+F2,方向与两力同向;②最小值:两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F=|F1-F2|,方向与两力中较大的力同向;③合力范围:两分力的夹角θ(0°≤θ≤180°)不确定时,合力大小随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合力大小的范围是:|F1-F2|≤F≤F1+F2.(2)三个力的合成三个力进行合成时,若先将其中两个力F1、F2进行合成,则这两个力的合力F12的范围为|F1-F2|≤F12≤F1+F2.再将F12与第三个力F3合成,则合力F的范围为|F12-F3|≤F≤F12+F3.对F的范围进行讨论:①最大值:当三个力方向相同时F12=F1+F2,F=F12+F3,此时合力最大,大小为Fmax=F1+F2+F3.②最小值:若F3的大小介于F1、F2的和与差之间,F12可以与F3等大小,即|F12-F3|可以等于零,此时三个力合力的最小值就是零;若F3不在F1、F2的和与差之间,合力的最小值等于最大的力减去另外两个较小的力的和的绝对值.③合力范围:F min≤F≤Fmax.(多选)关于F1、F2及它们的合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F一定与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B.两力F1、F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C.两力F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的力D.两力F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解析】只有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合成,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C正确;合力是对原来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各分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A正确,B、D 错误.【答案】AC如图2­5­2所示,下列情况下日光灯所受的拉力T1、T2及重力G一定不是共点力的是 ( )甲乙丙图2­5­2A.甲情况下B.乙情况下C.丙情况下D.甲、乙、丙三种情况下【解析】若力的作用线或其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则称为共点力,所以只有乙情况不是共点力.【答案】B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15 N,F2=9 N.它们的合力不可能等于 ( )A.9 N B.25 N C.6 N D.21 N【解析】根据二力合成的范围,满足|F1-F2|≤F合≤F1+F2即6 N≤F合≤24 N,故不可能的是B项.【答案】B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 在力的合成中分力是实际存在的,每一个分力都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合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2. 合力为各分力的矢量和,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两个分力中的任何一个.探 究 共 点 力 合 成 的 规 律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进一步练习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二、实验原理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那么,F′就是力F1、F2的合力.再以F1、F2为邻边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那么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F与F′应该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三、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一、实验步骤1.仪器的安装: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如图2­5­3所示.图2­5­32.操作与记录(1)两力拉: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2)一力拉: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3.作图与分析(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图2­5­4(2)测量值: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作出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拉力F′的图示.(3)相比较: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4.重复做实验: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二、误差分析产生原因减小方法偶然误差读数正视、平视弹簧测力计刻度作图(1)两分力夹角在60°~120°之间(2)弹簧测力计读数尽量大三、注意事项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应校正零位(无法校正的要记录下零误差).还需用钩码检查是否存在示数值误差,若存在,应加以校正.2.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拉动时弹簧不可与外壳相碰或摩擦.3.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4.在具体实验时,两分力间夹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60°~120°之间为宜.5.读数时应正视、平视刻度.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读数应尽量大些,但不能超出它的测量范围.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一点,两个细绳套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如图2­5­5所示.请将以下的实验操作和处理补充完整:图2­5­5①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记为O;②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沿每条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分别描出几个点,用刻度尺把相应的点连成线;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O,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④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F1、F2、F3;⑤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⑥比较________的一致程度,若有较大差异,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后再次进行实验.【解析】③用铅笔描出绳上的几个点,用刻度尺把这些点连成直线(画拉力的方向),目的是画出同两分力产生相同效果的这个力的方向.⑥F与F3作比较,即比较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和产生相同效果的实际的力是否相同,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答案】③沿此时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描出几个点,用刻度尺把这些点连成直线⑥F与F3李明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2­5­6甲所示.甲乙图2­5­6(1)试在图甲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3)作图法得到的F必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单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一定与橡皮筋共线,故张华的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4)F2的大小比真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值方向偏左,作图时两虚线分别与F1线和F2线不严格平行.【答案】(1)如图所示(2)AC (3)张华做的符合实验事实(4)见解析互 成 角 度 的 两 个 力 的 合 成[先填空]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成一定角度的力的合力时,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方法叫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矢量的合成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多力的合成求两个以上的力的合力时,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以此类推,直到求出所有力的合力为止.[再判断]1.若F为F1和F2的合力,则F与F1、F2为等效关系.(√)2.两个力的合力,一定等于这两个力的代数和.(×)3.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一分力.(×)[后思考]1.假如两个学生用大小相同的作用力拎起一桶重200 N的水,每个学生对桶的作用力一定是100 N吗?【提示】不一定.两个学生对桶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等于200 N,其数值相加不一定等于200 N,当两个学生所施加的力成一夹角时,每个学生对桶的作用力都大于100 N.2.在做引体向上运动时,双臂平行时省力还是双臂张开较大角度时省力?【提示】双臂平行时最省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合力一定时(等于人的重力),两臂分力的大小随双臂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双臂平行时,夹角最小,两臂用力最小.[合作探讨]探讨1:几个力能求其合力的前提是什么?【提示】只有共点力才能求合力,因此几个力能求其合力的前提是它们是共点力.探讨2:用硬纸板剪成五个宽度相同的长条,其中四个两两长度分别相等,第五个较长些,然后用螺丝钉铆住(AE与BC、CD不要铆住),如图2­5­7所示.其中AB表示一个分力,AD表示另一个分力,AC表示合力.图2­5­7(1)改变∠BAD的大小,观察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2)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分力吗?【提示】(1)合力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2)不一定.合力与分力的大小符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几何知识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合力大小的范围|F1-F2|≤F≤F1+F2.例如:F1=5 N,F2=4 N,合力1 N≤F≤9 N,合力F的最小值为1 N,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核心点击]求合力的方法1.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工具作出平行四边形,后用测量工具测量出合力的大小、方向,具体操作流程如下:2.计算法(1)两分力共线时:①若F1与F2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F=F1+F2,方向与F1和F2的方向相同;②若F1与F2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F=|F1-F2|,方向与F1和F2中较大的方向相同.(2)两分力不共线时:可以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及合力的示意图,然后由几何知识求解对角线,即为合力.以下为求合力的两种常见特殊情况:类型作图合力的计算两分力相互垂直大小:F=F21+F22方向:tan θ=F1F2两分力等大,夹角为θ大小:F=2F1cosθ2方向:F与F1夹角为θ2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第一个矢量的始端指向第二个矢量的末端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 kg的重物,∠CBA=30°,如图2­5­8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g取10 N/kg)( )图2­5­8A.50 N B.50 NC.100 N D.100 N【解析】以滑轮为研究对象,悬挂重物的绳的拉力F=mg=100 N,故小滑轮受到绳的作用力沿BC、BD方向,大小都是100 N.从图中看出∠CBD=120°,∠CBE=∠DBE得∠CBE=∠DBE=60°,则△CBE 是等边三角形,故F合=100 N.【答案】C有两个大小相等的力F1和F2,当它们的夹角为90°时,合力为F,则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2F B.FC.F D.F【解析】当夹角为90°时,F=,所以F1=F2=F.当夹角为120°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合力与分力相等,所以F合=F1=F.故B正确,A、C、D错误.【答案】B如图2­5­9所示,两个人共同用力将一个牌匾拉上墙头.其中一人用了450 N的拉力,另一个人用了600 N的拉力,如果这两个人所用拉力的夹角是90°,求它们的合力.图2­5­9【解析】设F1=450 N,F2=600 N,合力为F.由于F1与F2间的夹角为90°,根据勾股定理得.F= N=750 N,合力F与F1的夹角θ的正切tan θ==≈1.33,所以θ=53°.【答案】750 N,与较小拉力的夹角为53°.计算法求合力时常用到的几何知识(1)应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解,用于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垂直,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的情况.(2)应用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求解.(3)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用于矢量三角形与实际三角形相似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高中物理课程配套的教材。

该书旨在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高中物理课程。

该书包含了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等内容,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按照高中物理课程的体系进行编排,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各个领域。

每个章节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

此外,该书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指导、习题解答、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方便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

同时,该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物理素养,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总之,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资源,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物体的碰撞 含答案

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物体的碰撞 含答案

学 习 目 标知 识 脉 络1.了解历史上对碰撞问题的研究过程;知道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碰撞形式.2.知道碰撞的主要特点.(重点)3.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重点、难点)历史上对碰撞问题的研究及生活中的碰撞现象[先填空]1.历史上对碰撞问题的研究(1)最早发表有关碰撞问题研究成果的是布拉格大学校长马尔西教授.(2)碰撞在物理研究中的贡献①通过总结碰撞的规律,为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②通过高能粒子的碰撞,发现了许多新粒子,丰富了人们对微观粒子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新的基本粒子物理研究领域.2.生活中的各种碰撞现象(1)正碰:两个小球碰撞,作用前后沿同一直线运动.(2)斜碰:两个小球碰撞,作用前后不沿同一直线运动.[再判断]1.通过高能粒子的碰撞,实验物理学家相继发现的新粒子,多数都是理论上预言的.(×)2.生活中的各种碰撞现象都是有害的.(×)3.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都有碰撞现象发生.(√)[后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正碰,哪些是斜碰?【提示】火车车厢在对接时属正碰,台球中母球和子球间的碰撞多为斜碰.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先填空]1.碰撞的主要特点相互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变化快和作用力峰值大等,因而其他外力可以忽略不计.2.弹性碰撞若两个小球碰撞后形变能完全恢复,则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前后两个小球构成的系统的动能相等,称为弹性碰撞.3.非弹性碰撞若两个球碰撞后它们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时将有一部分动能最终会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不再相等,我们称之为非弹性碰撞.[再判断]1.非弹性碰撞前后的动能不相等.(√)2.碰撞发生后,两物体一定在同一直线上运动.(×)3.两辆车迎面相撞属于弹性碰撞.(×)[后思考]你能说出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本质区别吗?现实生活中,哪些碰撞可近似看作弹性碰撞?(请举例说明)【提示】两种碰撞的本质区别是碰撞前后系统动能是否守恒.现实生活中的碰撞,多数是非弹性碰撞.乒乓球拍击打乒乓球、网球拍击打网球、台球间的碰撞可近似看作弹性碰撞.1.碰撞的特征(1)碰撞作用时间极短,相互作用力变化很快,平均作用力很大,远远大于其他外力,可以将其他外力忽略.(2)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可以忽略物体的位移,认为物体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2.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碰后形变情况完全恢复不能完全恢复能量损失情况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相等一部分动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不再相等1.(多选)碰撞现象的主要特点有( )【导学号:552720xx】A.物体相互作用时间短B.物体相互作用后速度很大C.物体间相互作用力远大于外力D.相互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可忽略【解析】碰撞过程发生的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远大于物体受到的外力,与物体作用前后的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位移可忽略.故A、C、D正确.【答案】ACD2.(多选)如图1­1­1所示,两等大小球在同一轨道槽内发生了碰撞,两小球都是弹性小球,则它们的碰撞属于( )图1­1­1A.正碰B.斜碰C.弹性碰撞D.非弹性碰撞【解析】两小球在同一槽内,两球运动的方向在两球的连心线上,是正碰,则选项A正确;两小球都是弹性小球,属于弹性碰撞,故选项C正确.【答案】AC3.钢球A以一定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向静止于前面的另一相同大小的钢球B运动,下列对两球相互作用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552720xx】A.两球相互作用的过程始终没有动能的损失B.钢球A减速运动时,系统动能不变C.两球速度相等的瞬间,系统动能最大D.两球速度相等的瞬间,系统势能最大【解析】两球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两球均发生形变,有弹性势能,系统动能有损失,两球速度相等瞬间,系统动能损失最大,弹性势能最大,故选项D正确.【答案】D4.下列关于碰撞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碰撞是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在极短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的过程B.在碰撞现象中,尽管内力都远大于外力,但外力仍不可以忽略不计C.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D.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发生直接接触,所以不能称其为碰撞【解析】碰撞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发生的一种现象.一般内力都远大于外力.如果碰撞中机械能守恒,就叫做弹性碰撞.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同样具有极短时间内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所以仍然是碰撞,选项A正确.【答案】A1.弹性碰撞是一种理想化碰撞,现实中的多数碰撞实际上都属于非弹性碰撞.2.当两物体碰撞后不再分开,此时系统动能损失最大,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

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用书

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用书

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用书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高中必修1)》,这是一本较为常
见的教材,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等基础物理知识。

该教材以
概念讲解为主,结合实例和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和解题方法。

2. 北师大版《物理(高中必修1)》,这是另一本常用的教材,内容与上述教材相似,但可能在章节划分、例题和习题上有所差异。

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物理概念。

3. 人民邮电出版社《物理(高中必修1)》,该教材在内容和
结构上与前两种教材有所不同,强调物理原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教材外,还有其他一些出版社的教材可供选择,如浙
江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学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

此外,教学用书仅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学用书只是学习物理的工具之一,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2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2

学 习 目 标知 识 脉 络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是矢量.(重点)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重点、难点)3.知道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重点)4.知道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重点、难点)动 量 的 概 念[先填空]1.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p=mv.(2)单位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3)方向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2.动量的变化量(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差(也是矢量),Δp=p′-p(矢量式).(2)动量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的矢量运算:选定一个正方向,动量、动量的变化量用带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从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此时的正、负号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再判断]1.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2.物体的质量越大,动量一定越大.(×)3.物体的动量相同,其动能一定也相同.(×)[后思考]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动量是否变化?【提示】变化.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其动量发生变化.2.在一维运动中,动量正负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正负号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正号表示动量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动量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1.对动量的认识(1)瞬时性: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动量,动量的大小可用p=mv表示.(2)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方向相同.(3)相对性:因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故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2.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其表达式Δp=p2-p1为矢量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p2、p1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3.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与联系物理量动量动能区别标矢性矢量标量大小p=mv E k=12mv2变化情况v变化,p一定变化v变化,ΔE k可能为零联系p=2mEk,E k=p22m1.关于动量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量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B.动量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C.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同D.动量相同的物体,动能也一定相同【解析】物体的动量是由速度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的.动量大的物体质量不一定大,惯性也不一定大,A错;同样,动量大的物体速度也不一定大,B错;动量相同指的是动量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而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故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同,C对;由动量和动能的关系p=可知,只有质量相同的物体动量相同时,动能才相同,故D错.【答案】C(2)羽毛球的初速度为v1=-25 m/s,羽毛球的末速度为v2=95 m/s,所以Δv=v2-v1=95 m/s-(-25 m/s)=120 m/s.羽毛球的初动能:Ek=mv=×5×10-3×(-25)2 J=1.56 J羽毛球的末动能:E′k=mv=×5×10-3×952 J=22.56 J所以ΔEk=E′k-Ek=21 J.【答案】(1)0.600 kg·m/s方向与羽毛球飞回的方向相同(2)120 m/s 21 J1动量p=mv,大小由m和v共同决定.2动量p和动量的变化Δp均为矢量,计算时要注意其方向.3动能是标量,动能的变化量等于末动能与初动能大小之差.4物体的动量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动能变化时动量一定变化.动量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先填空]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2.内力和外力(1)内力2.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否一样?【提示】动量守恒定律比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要广.自然界中,大到天体的相互作用,小到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都遵循动量守恒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有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对于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牛顿运动定律不再适用.1.对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的理解(1)系统在整个过程中任意两个时刻的总动量都相等,不仅仅是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2)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但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可能都在不断变化.(3)系统的总动量指系统内各物体动量的矢量和,总动量不变指的是系统的总动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2.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1)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2)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远小于内力.这种情况严格地说只是动量近似守恒,但却是最常见的情况.(3)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0,或在某一方向上外力远远小于内力,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3.动量守恒定律的五个性质(1)矢量性:定律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其矢量性表现在:①该式说明系统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前后不仅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规定正方向,确定初、末状态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建立守恒方程↓代入数据,求出结果并讨论说明4.(多选)如图1­2­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小车中间夹一压缩了的轻弹簧,两手分别按住小车,使它们静止,对两车及弹簧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2­1A.两手同时放开后,系统总动量始终为零B.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此后动量不守恒C.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总动量向左D.无论是否同时放手,只要两手都放开后,在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中,系统总动量都保持不变,但系统的总动量一定为零【解析】当两手同时放开时,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的动量守恒,又因为开始时总动量为零,故系统总动量始终为零,选项A 正确;先放开左手,左边的小车就向左运动,当再放开右手后,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故系统的动量守恒,放开左手时总动量方向向左,放开右手后总动量方向也向左,故选项B、D错误,选项C正确.【答案】AC5.如图1­2­2所示,游乐场上,两位同学各驾驶着一辆碰碰车迎面相撞,此后,两车以相同的速度运动.设甲同学和他的车的总质量为150 kg,碰撞前向右运动,速度的大小为4.5 m/s,乙同学和他的车的总质量为200 kg,碰撞前向左运动,速度的大小为4.25 m/s,则碰撞后两车共同的运动速度为(取向右为正方向)( )【导学号:22482100】图1­2­2A.1 m/s B.0.5 m/sC.-1 m/s D.-0.5 m/s【解析】由两车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可知m1v1-m2v2=(m1+m2)v得v== m/s=-0.5 m/s.故选项D正确.【答案】D6.如图1­2­3所示,平板B的质量为mB=1 kg,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A=2 kg的小铁块A,以vA=2 m/s的速度水平向右滑上平板,小铁块A最终没有滑离平板B,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小铁块A看成质点,求:图1­2­3(1)如图甲所示,若平板B开始静止,平板B的最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如图乙所示,若平板B开始时是以vB=10 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平板B的最终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取水平向右的正方向(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AvA=(mA+mB)v解得:v== m/s= m/s平板B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AvA-mBvB=(mA+mB)v解得:v== m/s=-2 m/s负号表示平板B的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为水平向左.【答案】(1) m/s 水平向右(2)2 m/s 水平向左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理解的三个误区(1)误认为只要系统初、末状态的动量相同,则系统动量守恒.产生误区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系统在变化的过程中每一个时刻动量均不变,才符合动量守恒定律.(2)误认为两物体作用前后的速度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系统动量才能守恒.产生该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动量守恒的条件,动量是矢量,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不一定共线.(3)误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中,各物体的动量可以相对于任何参考系.出现该误区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各物体的动量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考系,一般情况下,选地面为参考系.动 量 定 理[先填空]1.冲量(1)概念: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2)公式:I=Ft.(3)单位:冲量的单位是N·s.2.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所受合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I=Δp,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2)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关系式,运用它分析问题要用矢量运算法则[再判断]1.冲量是矢量,其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2.力越大,力对物体的冲量越大.(×)3.若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其动量发生了变化,则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后思考]图1­2­4在进行跳高比赛时,为什么要放上很厚的海绵垫子?【提示】越过横杆后,可认为人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速度较大.人落到海绵垫子上时,可经过较长的时间使速度减小为零,在动量变化相同的情况下,人受到的冲力减小,对运动员起到保护作用.1.冲量的理解(1)冲量是过程量,它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效应,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2)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2.冲量的计算(1)求某个恒力的冲量:用该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2)求合冲量的两种方法:可分别求每一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冲量的矢量和;另外,如果各个力的作用时间相同,也可以先求合力,再用公式I合=F合Δt求解.(3)求变力的冲量①若力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变化,则可用平均力求变力的冲量.②若给出了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2­5所示,可用面积法求变力的冲量.③利用动量定理求解.图1­2­53.动量定理的理解(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t=p′-p是矢量式,等号包含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两方面的含义.(2)动量定理反映了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3)公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若合外力是变力,则F应是合外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4.动量定理的应用(1)定性分析有关现象①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力就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力就越小.②作用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动量变化量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动量变化量越小.(2)应用动量定理定量计算的一般步骤①选定研究对象,明确运动过程.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的初、末状态分析.③选定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7.(多选)恒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如图1­2­6所示,由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较大,没有被拉动,则经时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6A.拉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零B.拉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FtC.拉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是Ftcos θD.合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零【解析】对冲量的计算一定要分清求的是哪个力的冲量,是某一个力的冲量、是合力的冲量、是分力的冲量还是某一个方向上力的冲量,某一个力的冲量与另一个力的冲量无关,故拉力F的冲量为Ft,A、C错误,B正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合力的冲量为零,D正确.【答案】BD8.“蹦极”运动中,长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绑在人身上,人从几十米高处跳下,将蹦极过程简化为人沿竖直方向的运动,从绳恰好伸直,到人第一次下降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导学号:224820xx】A.绳对人的冲量始终向上,人的动量先增大后减小B.绳对人的拉力始终做负功,人的动能一直减小C.绳恰好伸直时,绳的弹性势能为零,人的动能最大D.人在最低点时,绳对人的拉力等于人所受的重力【解析】从绳恰好伸直到人第一次下降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人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加速度等于零时,速度最大,故人的动量和动能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等于零时(即绳对人的拉力等于人所受的重力时)速度最大,动量和动能最大,在最低点时人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绳对人的拉力大于人所受的重力.绳的拉力方向始终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故绳对人的冲量方向始终向上,绳对人的拉力始终做负功.故选项A正确,选项B、C、D 错误.【答案】A9.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如果质量为m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跌落,从开始跌落到安全带对人刚产生作用力前人下落的距离为h(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此后经历时间t安全带达到最大伸长,若在此过程中该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求该段时间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解析】取向下为正方向.设高空作业人员自由下落h时的速度为v,则v2=2gh,得v=,设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得(mg+F)t=0-mv,得F=-.“-”号说明F的方向向上.【答案】大小为+mg,方向向上.动量定理应用的三点提醒(1)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不是同时的,可将受力情况分成若干阶段来解.(2)在用动量定理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进行受力分析,不可有遗漏,比如漏掉物体的重力.(3)列方程时一定要先选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3章 1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3章 1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重点)3.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重点)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难点)从 亚 里 士 多 德 到 伽 利 略[先填空]1.亚里士多德运动有两类:一类是天然运动,这类运动无需外力帮助,自身就能实现;一类是受迫运动,这类运动必须依靠外力来维持.2.伽利略地面上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再判断]1.亚里士多德认为,做受迫运动的物体,外力一旦消失,受迫运动也就停止了.(√)2.伽利略的实验为理想实验,无法在实验室中验证,因此,它是不准确的.(×)[后思考]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的最本质区别是什么?【提示】两人所持观点的最本质区别是力在“维持”还是“改变”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合作探讨]如图3­1­1所示,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同一位置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图3­1­1探讨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斜面末端的接触面越光滑,小球滑动的距离越远,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摩擦力的存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探讨2: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小球又将会怎样运动呢?【提示】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核心点击]1.17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根据: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3)方法:观察+直觉(由生活经验得出直观印象).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2)根据:理想实验.(3)方法:实验+科学推理(将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3.意义(1)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础地位.(3)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理想实验”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实验”只不过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它的作用只限于逻辑上的证明与反驳,而不能用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相反,由“理想实验”所得出的任何推论,都必须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来检验.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3­1­2所示的斜面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图3­1­2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解析】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可知顺序排列为②③①④,分类正确的是B.【答案】②③①④B(多选)在力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析】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A、D正确,C错误.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观点是错误的,B错误.【答案】AD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B.速度逐渐减小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D.无法判断【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后,物体将不受力,物体将保持重力消失时的瞬时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均错误.【答案】C理想实验与真实的科学实验1.两者有原则性的区别.2.真实的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3.真实的科学实验是可以实现的实验,而理想实验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牛 顿 第 一 定 律惯 性[先填空]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3.惯性的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再判断]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2.物体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3.力无法改变物体的惯性.(√)[后思考]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定律吗?【提示】不是,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理想化情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总结出的一个规律.2.运动状态的变化体现在哪方面?运动状态不变的意义是什么?【提示】运动状态的变化体现在速度上,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的速度不发生变化.[核心点击]1.运动状态变化的三种情况(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质上是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即原来运动的保持其速度不变,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与不受外力在效果上是等效的,这就使牛顿第一定律具有了实际意义.3.对惯性的理解(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种力.(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切勿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4)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多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B.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C.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D.运动的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惯性大小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是否受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而惯性定律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运动规律,它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总之,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惯性定律揭示出物体具有惯性.故选A、C、D.【答案】A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没有实验依据B.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因此是不成立的C.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与质点概念的建立一样,都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D.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作用【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合理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无法用实验来直接验证,故A、B错误;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与质点概念的建立相同,都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故C正确;物体静止时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故D错误.【答案】C如图3­1­3,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3­1­3A.冰壶的速度B.冰壶的质量C.冰壶受到的推力D.冰壶受到的阻力【解析】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B正确.【答案】B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在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的条件下,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观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页码 / 总页数。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 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质点的教学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我们对质点概念的形成,以及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

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也只能是有所认识,要求不能太高。

教科书对质点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有以下考虑:①物理概念、规律是对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

②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分析困难的原因,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流水、瀑布,羽毛下落……·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

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同时,要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图1.1-4加以分析。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9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9

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利用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2.知道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3.会利用逐差法和v­t图像法求加速度.4.知道误差、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分析简单的实验误差现象.二、实验原理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测量计数点间距,计算出各时刻的速度.1.利用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4、…,若v2-v1=v3-v2=v4-v3=…,则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a====….(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x4…,若Δx=x2-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aT2.2.速度、加速度的求解方法(1)“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如图1­9­1所示.图1­9­1(2)“逐差法”求加速度,即a1=,a2=,a3=,然后取平均值,即=,这样使所给数据全部得到利用,以提高准确性.(3)“图像法”求加速度,即由“平均速度法”求出多个点的速度,画出v­t图线,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交流电源、导线.一、实验步骤1.如图1­9­2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图1­9­2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4.打完一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的纸带,增减所挂钩码,重复实验两次.5.数据处理: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二、数据处理1.表格法(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x/mv/(m·s-1)(2)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1、Δx2、Δx3….(3)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4)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2.图像法(1)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2)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如图1­9­3所示.图1­9­3(3)观察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三、误差分析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作v­t图像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四、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7.在坐标纸上画v­t图像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的考查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是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某同学做此实验时步骤如下: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接好电路.C.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D.小车停止运动后,直接取下纸带.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F.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然后从各纸带中选取一条清晰的进行数据处理.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解析】实验过程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所以错误操作是A、D步骤.根据实验的过程,合理顺序为BECADF.【答案】(1)A中应先通电,再放开纸带(2)D中取下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BECADF实验探究2 实验数据的处理在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了O、A、B、C、D等几个计数点,如图1­9­4所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______s.用刻度尺量得OA=1.50 cm,AB=1.90 cm,BC=2.30 cm,CD=2.70 cm.由此可知,纸带做 ________(选填“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打C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9­4【解析】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Δx=AB-OA=BC-AB=CD-BC=0.40 cm.则纸带做匀加速运动.vC==2.30+2.70×10-2m/s=0.25 m/s2×0.1a==2.30+2.70×10-2- 1.50+1.90×10-2m/s24×0.12=0.40 m/s2.【答案】0.10 匀加速0.25 0.40实验探究3 创新实验设计如图1­9­5所示,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间隔 s 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表),则图1­9­5x/cm x2/cm x3/cm x4/cm18.209.3010.4011.50(1)小球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小球的运动性质属于________直线运动.(2)有甲、乙两位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方法如下:甲同学:a1=,a2=,a3=,a=a1+a2+a33乙同学:a1=,a2=,a=a1+a22你认为甲、乙中哪位同学的计算方法正确?________,加速度值为________m/s2.(3)图中频闪相机拍摄第二张照片的时刻小球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解析】(1)根据表格中位移数据可知,x4-x3=x3-x2=x2-x1=1.1 cm,则小球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故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师教案用书

高中物理教师教案用书

高中物理教师教案用书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3. 掌握力的平衡条件4. 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性质2. 力的合成和分解3. 力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 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教学用书:《高中物理教材》2. 教学工具:力的示意图、示例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力的表现形式。

2. 提问学生,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有哪些?二、讲解力的性质和力的合成分解(15分钟)1. 带领学生了解力的性质,如大小、方向、作用物体等。

2. 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说明。

三、讲解力的平衡条件(20分钟)1. 介绍力的平衡条件,即力的合力为零。

2. 讲解平衡条件的具体应用,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如何体现在物体上。

四、练习与应用(2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力的示例题,让他们尝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性质和力的合成分解,以及力的平衡条件的讲解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力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通过示例题的练习,学生得到了实践与应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力的平衡知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教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教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 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教学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教科书概述 • 思考与讨论栏目分析 • 栏目教学策略 • 栏目教学案例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1是高中阶段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教材,其中的“思 考与讨论”栏目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重要作用。
注重思维培养
思考与讨论栏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物 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 题解决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 质。
栏目内容分布
力学部分
涉及运动、力、能量等主题,主要讨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 物理现象和实验,如“投掷铅球时,铅球在空中的运动轨 迹是怎样的?”
电磁学部分
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主题,主要讨论一些与学生 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实验,如“为什么夜晚脱毛衣时会 看到小火花?”
05
栏目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总结词
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三定律 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际应用题或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汇报牛顿第 三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热学部分
涉及温度、热量、热力学等主题,主要讨论一些与自然现 象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实验,如“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是 白色的?”
光学部分
涉及光线、折射、反射等主题,主要讨论一些与光学相关 的物理问题和实验,如“为什么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曲了 ?”
栏目教学现状
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参与度不高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4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4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2.知道v­t图像中斜率的含义,会用v­t图像求加速度.3.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运动性质.(重点)4.掌握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的区别,并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重点、难点)加 速度[先填空]1.定义:速度的改变量Δv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Δt的比值.用a表示.2.公式:a=.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为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或m·s -2.4.方向:加速度是矢量,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5.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再判断]1.速度大,加速度可能为零.(√)2.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大.(×)3.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无关.(√)4.物体A的加速度为2 m/s2,B的加速度为-3 m/s2,则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后思考]1.“我国的新型战斗机歼20飞得很快.”“小轿车比公交车起步快.”以上两句话中的“快”的含义各是什么?图1­4­1【提示】第一个“快”指战斗机的速度大,运动得快;第二个“快”指起步时小轿车比公交车的加速度大,即小轿车比公交车速度增加得快.2.速度的变化量Δv等于末速度v与初速度v0的大小之差,这种说法对吗?【提示】公式Δv=v-v0中各量都是矢量,只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才可以应用代数运算计算Δv.[合作探讨]如图1­4­2为猎豹、蜻蜓、歼20战斗机的运动图像甲乙丙图1­4­2图甲中猎豹捕食时能在4 s内速度由零增加到30 m/s.图乙中以9 m/s的速度运动的蜻蜓能在1 s内停下来.图丙中歼20战斗机在试飞时以600 m/s的速度在空中匀速飞行.试结合以上情景分析:探讨:(1)哪一个物体的速度最大?(2)哪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最大?(3)哪一个物体的加速度最大?(4)蜻蜓的加速度和猎豹的加速度符号相反说明什么问题?【提示】(1)歼20战斗机的速度最大.(2)猎豹的速度变化量最大,为30 m/s.(3)猎豹的加速度为a1== m/s2=7.5 m/s2蜻蜓的加速度为a2== m/s2=-9 m/s2歼20战斗机速度不变,加速度为零,故蜻蜓的加速度最大.(4)符号不同表明两者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关系不同,猎豹的加速度为正值,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猎豹做加速运动;蜻蜓的加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蜻蜓做减速运动.【答案】(1)歼20战斗机(2)猎豹(3)蜻蜓(4)见解析[核心点击]1.加速度的理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速度的变化率.2.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比较速度v速度变化量Δv加速度a定义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差值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表达式Δv=ΔxΔtΔv=v-v0a=ΔvΔt单位m/s m/s m/s2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与a的方向不一定相同由初、末速度决定,与a的方向相同与Δv的方向相同,与v的方向不一定相同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大小关系三个物理量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其中一个物理量较大时,其余两个物理量不一定较大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得越多,加速度就越大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解析】“速度变化得越多”是指Δv越大,若所用时间t也很大,则就不一定大,故A错;“速度变化得越快”是指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即加速度a越大,B正确;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当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v=0以后就反向运动,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故C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加速度以向下为正方向,v1=+6 m/s,v2=-4 m/s,加速度为a== m/s2=-50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向上.【答案】(1)-10 m/s 方向向上(2)见解析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的五点提醒1.速度大,速度变化量、加速度不一定大.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速度不一定大,它们之间无直接关系.3.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4.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定相同.5.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率.但与Δv和Δt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均无关.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于力的大小(第4章学习)速 度 与 加 速 度 的 关 系[先填空]1.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Δv=v-v0的方向可能与初速度v0相同,也可能相反.2.(1)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2)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再判断]1.物体A的加速度为aA=2 m/s2,则物体做加速运动.(×)2.B的加速度为aB=-3 m/s2,则物体可能做加速运动.(√)3.某物体的加速度为-1 m/s2,初速度为-2 m/s,则该物体做加速运动.(√)[后思考]1.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一定做减速运动吗?【提示】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取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不是取决于加速度的正负.2.若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一定减小吗?若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增大,速度一定增大吗?【提示】不一定.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v0同向,则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这时若a逐渐减小,只是说明v增加得慢了;若加速度a 与初速度v0反向,则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这时若a逐渐增大,只是说明v减小得快了.[合作探讨]探讨1:做直线运动的火车,在40 s内速度由10 m/s增加到20 m/s,那么火车在40 s内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火车的加速度是多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提示】Δv=20 m/s-10 m/s=10 m/s,为正值,说明Δv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相同.a===0.25 m/s2,也为正值,说明a的方向与v方向相同.故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探讨2:汽车紧急刹车时,在2 s 内速度从10 m/s 减小到0,汽车2 s 内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加速度是多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提示】 Δv =0-10 m/s =-10 m/s ,为负值,说明Δv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相反.a ===-5 m/s2,也为负值,说明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反,但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核心点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两种方法1.根据v­t 图像判断2.根据v 与a 的方向的关系判断 (1)a 和v0同向→加速运动→⎩⎨⎧ a不变,v均匀增加a增大,v增加得越来越快a减小,v增加得越来越慢(2)a 和v0反向→减速运动→⎩⎨⎧a不变,v均匀减小a增大,v减小得越来越快a减小,v减小得越来越慢一质点自原点开始在x 轴上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a>0,a 值不断减小直至为零的过程中,质点的( )图1­4­3A.前3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B.第5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C.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D.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解析】前3 s内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故物体做加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同向,A正确.第5 s内速度随时间减小,速度与加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B正确.第6 s内速度随时间增大,速度与加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D错误、C正确.【答案】ABC判断速度变化规律的方法1.判断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不必去管加速度的大小和变化,只需看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若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则物体一定做加速直线运动;否则,物体一定做减速直线运动.2.判断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只需看加速度的大小,不用去管加速度的方向或速度的大小.物体的加速度大,则表明物体的速度变化较快,加速度小,则表明物体的速度变化较慢.页码 / 总页数。

(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1.3动量守恒定律的案例分析 含解析

(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师用书:第1章 1.3动量守恒定律的案例分析 含解析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和爆炸问题.(重点)2.知道反冲运动的概念及反冲运动的一些应用.3.知道反冲运动的原理.(重点)4.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反冲运动问题.(重点、难点)5.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及决定火箭最终速度大小的因素.(难点)用动量守恒分析碰撞和爆炸问题[核心点击]1.碰撞过程的分析在所给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碰撞结果有各种可能,但不管哪种结果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条:(1)系统动量守恒,即p1+p2=p1′+p2′.(2)系统动能不增加,即Ek1+Ek2≥E′k1+E′k2或+≥+.(3)符合实际情况,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的物体速度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即v后>v前,否则无法实现碰撞.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的物体的速度,即v′前≥v′后,否则碰撞没有结束.如果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2.碰撞与爆炸的特点(1)碰撞的特点是动量守恒,动能不增加.例如,子弹射入自由木块中;两相对运动物体间的绳子绷紧;物块在放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木板上运动直至相对静止;物体冲上放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直至最高点.这些情景中,系统动量守恒(或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末状态两物体相对静止.可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必要时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求解.(2)爆炸的特点是动量守恒,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同样,在很多情况下相互作用的物体具有类似的特点.例如,光滑水平面上弹簧将两物体弹开;人从车(或船)上跳离;物体从放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斜面上滑下.这些过程与爆炸具有类似的特征,可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必要时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求解.1.(多选)如图1­3­1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个球,原来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球的速度是6 m/s,B 球的速度是-2 m/s,不久A、B两球发生了碰撞(碰撞前后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对于该碰撞之后的A、B两球的速度可能值,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很多种猜测,下面的猜测结果可以实现的是( )图1­3­1A.vA′=-2 m/s,vB′=6 m/sB.vA′=2 m/s,vB′=2 m/sC.vA′=-3 m/s,vB′=7 m/sD.vA′=-6 m/s,vB′=2 m/s【解析】两球碰撞前后应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及碰后两球的动能之和不大于碰前两球的动能之和.即mAvA+mBvB=mAvA′+mBvB′①,mAv+mBv≥mAvA′2+mBvB′2②,答案C中满足①式,但不满足②式,答案D中满足②式,但不满足①式,所以C、D选项均错误.【答案】AB2.两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质量均为2 kg,初始时弹簧处于原长,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质量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1­3­2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会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图1­3­2(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块A的速度为多大?(2)系统中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mA+mB)v=(mA+mB+mC)·vABC,解得vABC= m/s=3 m/s.(2)B、C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速度为vBC,则mBv=(mB+mC)vBC,vBC= m/s=2 m/s,设物块A、B、C速度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为Ep,根据能量守恒Ep=(mB+mC)v+mAv2-(mA+mB+mC)v=×(2+4)×22 J+×2×62 J-×(2+2+4)×32 J=12 J.【答案】(1)3 m/s(2)12 J3.从某高度自由下落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物体下落h时,突然炸裂成两块,已知质量为m的一块碎片恰能沿竖直方向回到开始下落的位置,求:(1)刚炸裂时另一块碎片的速度;(2)爆炸过程中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碎片的动能?【解析】(1)M下落h时:由动能定理得Mgh=Mv2,解得v=2gh爆炸时动量守恒:Mv=-mv+(M-m)v′v′=,方向竖直向下.(2)爆炸过程中转化为动能的化学能等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即ΔEk=mv2+(M-m)v′2-Mv2=(m-M)v2+=.【答案】(1),方向竖直向下(2)4MmghM-m判断一个碰撞是否发生的三个切入点(1)是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2)系统的总动能如何变化,如果增加则碰撞不可能发生.(3)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反冲现象[先填空]1.定义物体系统的一部分向某方向运动,而其余部分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做反冲.2.特点(1)物体的不同部分在内力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运动.(2)反冲现象中,相互作用力一般较大,通常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3)反冲现象中,由于有其它形式的能转变为机械能,所以系统的总动能增加.[再判断]1.做反冲运动的两部分的动量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一切反冲现象都是有益的.(×)3.章鱼、乌贼的运动利用了反冲的原理.(√)[后思考]1.反冲运动中,内力做功的代数和是否为零?【提示】不为零.反冲运动中,两部分受到的内力做功的代数和为正值.2.两位同学在公园里划船,当小船离码头大约1.5 m时,有一位同学心想:自己在体育课上立定跳远的成绩从未低于2 m,跳到岸上绝对没有问题.于是她纵身一跳,结果却掉到了水里(如图1­3­3所示),她为什么不能如她所想的那样跳到岸上呢?图1­3­3【提示】这位同学与船组成的系统在不考虑水的阻力的情况下,所受合外力为零,在她跳起前后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在她向前跳起瞬间,船要向后运动.[核心点击]1.反冲运动的特点及遵循的规律(1)特点:是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2)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②内力远大于外力;③系统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该方向上所受外力之和为零.(3)反冲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2.讨论反冲运动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速度的反向性对于原来静止的物体,被抛出部分具有速度时,剩余部分的运动方向与被抛出部分必然相反.(2)速度的相对性一般都指对地速度.3.“人船模型”问题(1)定义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若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动量守恒.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质量的反比.这样的问题归为“人船模型”问题.(2)特点①两物体满足动量守恒定律:m11-m22=0.②运动特点:人动船动,人停船停,人快船快,人慢船慢,人左船右;人船位移比等于它们质量的反比;人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比等于它们质量的反比,即==.③应用此关系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公式1、2和x一般都是相对地面而言的.4.小车上装有一桶水,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如图1­3­4所示,桶的前、后、底及侧面各装有一个阀门,分别为S1、S2、S3、S4(图中未画出),要使小车向前运动,可采用的方法是打开阀门________.图1­3­4【解析】根据水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原来系统动量为零,由0=m水v水+m车v车知,车的运动方向与水的运动方向相反,故水应向后喷出,应打开阀门S2.【答案】S25.质量为M的热气球吊筐中有一质量为m的人,共同静止在距地面为h的高空中.现从气球上放下一根质量不计的软绳,为使此人沿软绳能安全滑到地面,则软绳至少有多长?【导学号:060920xx】【解析】如图所示,设绳长为L,人沿软绳滑至地面的时间为t,由图可知,L=x人+x球.设人下滑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人,气球上升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球,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Mv球-mv人即0=M-m,0=Mx球-mx人又有x人+x球=L,x人=h解以上各式得:L=h.【答案】h解决“人船模型”应注意两点(1)适用条件:①系统由两个物体组成且相互作用前静止,系统总动量为零;②在系统内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至少有一个方向的动量守恒(如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2)画草图:解题时要画出各物体的位移关系草图,找出各长度间的关系,注意两物体的位移是相对同一参考系的位移.火箭[核心点击]1.原理火箭的飞行应用了反冲的原理,靠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来获得巨大速度.2.火箭的速度设火箭在Δt时间内喷射燃气的质量为Δm,速度为u,喷气后火箭的质量为m,获得的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0=mv+Δmu,得v =-u.即:火箭获得速度取决于燃气喷出速度u及燃气质量与火箭本身质量之比两个因素.3.多级火箭由于受重力的影响,单级火箭达不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要的7.9 km/s,实际火箭为多级.多级火箭发射时,较大的第一级火箭燃烧结束后,便自动脱落,接着第二级、第三级依次工作,燃烧结束后自动脱落,这样可以不断地减小火箭壳体的质量,减轻负担,使火箭达到远远超过使用同样多的燃料的一级火箭所能达到的速度.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因为三级火箭能达到目前发射人造卫星的需求.6.一航天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探测器匀速运动时,其喷气方向为________.【解析】探测器匀速运动时,通过喷气获得的推动力与月球对探测器的引力的合力为零,根据反冲运动的特点可知应竖直向下喷气.【答案】竖直向下7.将静置在地面上,质量为M(含燃料)的火箭模型点火升空,在极短时间内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0竖直向下喷出质量为m的炽热气体.忽略喷气过程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喷气结束时火箭模型获得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解析】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本题,注意火箭模型质量的变化.取向下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0=mv0-(M-m)v′,故v′=.【答案】mv0M-m8.一火箭喷气发动机每次喷出m=200 g的气体,气体离开发动机喷出时的速度v=1 000 m/s(相对地面),设火箭质量M=300 kg,发动机每秒喷气20次.求当第三次气体喷出后,火箭的速度多大?【解析】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第5节 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含答案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第1章 第5节 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含答案

学 习 目 标知 识 脉 络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并会根据定义式求解加速度.(难点)2.了解v、Δv和Δv Δt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重点)3.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加 速 度[先填空]1.定义:物体的速度变化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2.公式:a=.3.单位: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4.矢量性:加速度是矢量(填“矢量”或“标量”).[再判断]1.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时间越短,其加速度越大.(√) 2.物体以a=2 m/s2的加速度运动,若v0与a同向,则为加速运动.(√)3.物体A的加速度aA=2 m/s2,B的加速度aB=-4 m/s2,则A 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后思考]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提示】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大是指物体运动的快.加速度大是指速度变化快.[合作探讨]20xx年4月6日1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如图1­5­1所示.据悉,卫星发射时,在10 s的时间内速度能从0增加到大约100 m/s.一只以8 m/s的速度飞行的蜻蜓能在0.7 s的时间内停下来.图1­5­1探讨1:卫星与蜻蜓谁的速度变化量大?【提示】由Δv=vt-v0知卫星的速度变化量大.探讨2:卫星与蜻蜓谁的加速度大?【提示】由a=知蜻蜓的加速度大.[核心点击]1.物理意义:加速度a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2.对加速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1)a==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加速度a的大小与Δv、Δt大小无关,因此不能说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2)加速度a与速度v无直接关系①v大,a不一定大.比如:匀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零;v小,a也不一定小,如射击时火药爆炸瞬间,子弹的速度v 可以看做零,这时加速度却很大.②速度变化Δv大,加速度a也不一定大,比如:列车由静止到高速行驶,速度变化量很大,但经历时间也长,所以加速度并不大.(3)速度变化得快,即大,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加速度才大.3.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一致,但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必然联系.①在加速直线运动中:vt>v0,Δv=vt-v0>0,则a>0,与初速度方向相同.②在减速直线运动中:vt<v0,Δv=vt-v0<0,则a<0,与初速度方向相反.1.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很小,但不能为零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很大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解析】根据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由于时间未知,所以加速度也不一定大;A错误;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很小,飞机飞行的速度很大,加速度却可能为零;B错误;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很大,如射击时火药爆炸瞬间,子弹的速度v 可以看做零,这时加速度却很大,C正确,D错误.【答案】C2.篮球以10 m/s的速度水平撞击篮板后以6 m/s的速度反向弹回,篮球与篮板的接触时间为0.2 s,则篮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为多大?加速度的方向如何.【解析】选取篮球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初速度v0=10 m/s.因为末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末速度为vt=-6 m/s.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可得:a== m/s2=-80 m/s2.本题也可以选取末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解出的加速度将为正值.【答案】80 m/s2 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加速度的方向1.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大小.2.若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则加速度为正;若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则加速度为负.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先填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增加或减少),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再判断]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总是相同的.(×)[后思考]什么样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a与v有什么关系?【提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其特点为任意相等时间内Δ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即=常量.匀加速直线运动时,a与v同向;匀减速直线运动时,a与v反向.[合作探讨]探讨1: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与加速度大小有无关系?【提示】无关,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探讨2:物体的加速度a=1 m/s2,能由此得出物体做加速运动吗?【提示】不能,当a与v0同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做减速直线运动.[核心点击]1.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也一定恒定不变.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1)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3.A、B两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a1=1.0 m/s2,B的加速度a2=-2.0 m/s2,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B.A做的是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减速运动C.任意时刻两个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D.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解析】加速度是矢量,负号不表示大小,A正确,两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不确定,不能判断是加速还是减速,B错;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某时刻速度均可以为零,C错;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D错.【答案】A4.如图1­5­2所示是汽车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8 s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若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约为( )甲乙图1­5­2A.11 m/s2 B.5.0 m/s2C.1.4 m/s2 D.0.6 m/s2【解析】由图可知v0=20 km/h,vt=60 km/h,Δv=vt-v0=(60-20) km/h=40 km/h= m/s又Δt=8 s,由a=可知a=1.4 m/s2,C正确.【答案】C5.(多选)根据给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对下列运动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B.v0<0,a<0,物体做减速运动C.v0<0,a>0,物体做减速运动D.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解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方向是任意规定的,当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不能只根据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做减速运动.正确答案是C、D.【答案】CD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做减速运动,不能根据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要根据加速度和速度方向关系来判断.2.加速度与运动性质关系记忆口诀:速度变化快和慢,加速度大小来体现.a大速度变化快,a小速度变化慢.a和v有方向,v增v减它们管.同向加速反向减,二者关系记心间.。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师用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师用书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师用书篇一: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2. 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1. 什么是曲线运动2. 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课时】1课时【探究学习】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引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再看两个演示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电子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 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学时)5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最简单的是质点模型。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的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

为了准确地、定量地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本节知识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质点的教学质点模型是高中物理提出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我们对质点概念的形成,以及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其教学要求是初步的。

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也只能是有所认识,要求不能太高。

教科书对质点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有以下考虑:①物理概念、规律是对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

②质点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质点模型的过程;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说明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是十分困难的,分析困难的原因,并逐步指出建立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要进一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如放映录像:鸟的飞行,流水、瀑布,羽毛下落……·详细描述物体运动有什么困难·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演示羽毛下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质点概念。

要明确质点概念的确切内容和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同时,要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①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参照物,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物体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对学生列举的典型例子教师应充分肯定,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图1.1-4加以分析。

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

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

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作为中学物理教师,选取一本优秀的教师用书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作为人教版《物理必修三》教材的补充,教师用书不仅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教学指导,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是广大物理教师非常喜爱的一本教材,本文将对该教师用书进行概述和使用指南,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和发挥其教学效果。

一、概述1. 教师用书的内容概述《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是根据《物理必修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编写而成的一本教学辅助用书。

该书内容涵盖了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对知识点的讲解更加详细深入,对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这为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 教师用书的特点和优势《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了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侧重对热力学、电磁感应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物理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难点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该教师用书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这些资源和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使用指南1. 全面理解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内在联系教师在使用《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时,必须全面理解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内在联系,即教师用书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

因此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教师用书的指导,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能够更好地贴合教材和教师用书的要求。

2.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案例《人教物理必修三教师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这些资源和案例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实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和案例,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_1第一章力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力的概念(A)力的矢量性(A)重力(A)重心(A)形变和弹力(A)滑动摩擦力(A)静摩擦和最大静摩力(A)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物体的微小形变静摩擦和最大静摩擦力力的分成和分解(A)平行四边形定则(B)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大小与分分间夹角的关系力的分解说明: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素: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可做定性介绍。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概述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

这一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

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

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材的编写充分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章只要求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不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情形。

这是因为,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形,要结合着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

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并逐步加以提高。

这一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与初中的衔接,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

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本大纲的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的课程结构。

我们将列出每个章节的主要主题和内容,并解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顺序。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

主题: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内容: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主题:一维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内容:介绍一维运动的描述方法,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解析简单的运动图表主题:牛顿运动定律与质点运动内容:介绍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质点的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主题:能量和能量守恒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各种能量形式和能量守恒定律,并解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实例主题:简谐振动与波动内容:介绍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波动的基本概念,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主题:静电场和恒定磁场内容:介绍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电场力和磁场力的作用规律主题: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定律内容: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定律,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的色散主题: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内容:介绍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教科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包括实验指导、练题、案例分析和扩展阅读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课程结构的简要介绍,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主题和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研究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原理。

本大纲的第三部分将探讨适用于《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

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和案例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示例。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如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教学效果。

本大纲的第三部分将探讨适用于《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苏教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物理教师教学用书(128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物理教师教学用书(128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物理教师教学用书(128页)编者的话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与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有些共同性的问题在此做些说明。

●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

这套教材中并没有“科学探究”这个栏目,编者是怎样考虑的?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但不限于此。

因此,我们认为不宜设立一个“探究”栏目,好像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

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

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这种精神。

因此,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

例如,全书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又如,在第二章开始的时候,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到底遵从什么规律?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这点必须强调。

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

它们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探究具有相同的特征,只是研究的手段不那么单一,即不完全是实验或者完全没有实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者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第五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有些实验,探究性很强,这一点在实验的标题中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了。

例如: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三章第4节的“实验”栏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

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编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4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力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力的概念(A) 力的矢量性(A)重力(A) 重心(A) 形变和弹力(A)滑动摩擦力(A) 静摩擦和最大静摩力(A)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物体的微小形变静摩擦和最大静摩擦力力的分成和分解(A)平行四边形定则(B)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大小与分分间夹角的关系力的分解说明: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素:关于最大静摩擦力,可做定性介绍。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概述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

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

这一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

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

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材的编写充分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章只要求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不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情形。

这是因为,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形,要结合着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

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并逐步加以提高。

这一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与初中的衔接,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第二单元第五节和第六节,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

(一)力教学要求: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说明:1.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这不只是这一节的要求,而是贯穿于全部力学的要求。

在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能够根据力的性质进行受力分析。

2.这一章的教学中经常要用到二力平衡,因此教学中要复习初中讲过的二力平衡条件。

(二)重力教学要求: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弹力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说明:关于弹力,中学阶段经常遇到的大都是支持物的支持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和绳的拉力,教材着重讲解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方向。

至于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大小在解题中往往是未知的,需要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方能解出,因此这里一般不涉及求解支持力和拉力的较复杂的题目。

作为特殊情况,可出现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题目。

(四)摩擦力教学要求: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

说明:1.关于滑动摩擦力,教材中虽然提到“阻碍相对滑动”,“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举例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

一开始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

2.大纲中说明:“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数。

”教材中动摩擦因数是选学内容,教学中是否介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3.静摩擦力是个难点,更要注意要求适当。

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只限于容易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情形。

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只限于可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简单情形。

这里不宜涉及静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的问题。

(五)力的合成教学要求: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六)力的分解教学要求: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说明:讲过力的分解之后,不要求用力的分解处理静力学问题,因为平衡问题宜于用平衡条件来处理,这在后面静力学部分会讲到。

不处理静力学问题,可使本章不致过难。

第二章直线运动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机械运动(A)参考系(A)质点(A)位移和路程(A)平均速度(A)瞬时速度(A)速率(A)加速度(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路和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自由落体运动(B)重力加速度(B)空气阻力很小时,不同物体同时下落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概述这一章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以及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章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后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章在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同一个问题,同时运用公式和图象两种数学工具,以便于学生对比掌握,相对强调了图象的作用和要求.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象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象的知识,都是必须的,课本强调图象的运用,这一章是开始.为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本章在有些地方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插入了可看做选学的内容,即对有些知识的讲述有所扩展,意在使学生开阔思路.如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等处,渗透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思想等等.对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可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这些绝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视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分类指导,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者让基础好的学生阅后一起研究、讨论.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介绍机械运动及质点概念,介绍如何描述位置变动.第二单元第二节至第五节.讲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以及如何用图象和公式描述运动.第三单元第六节至第八节.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一个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机械运动教学要求: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4.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5.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说明:1.本章研究质点的运动.质点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动力学的重要概念.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明白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而严格意义上的有质量的点实际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要让学生知道实际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看做质点.2.对于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有的初学者会有误解,以为小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大物体(比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这里的关键是理解“科学抽象”的含义,即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通过多个实例的分析讨论,逐渐让学生领会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切忌罗列实例,让学生机械记忆.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对学生下面的学习很重要,一定要在一开始就使学生十分清楚.书中用坐标来讲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生并不难理解.还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区分.4.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是从初位置画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矢量.这里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会用正、负表示直线运动中的位移.5.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最好启发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鉴别.(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说明:1.严格说,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应当是“任何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的运动.但在这里一般不作这样的讨论,只对学习较好又提及这一问题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则不必涉及.2.这一节从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简单运动形式开始,同时用图象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描述位移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因为是开始,对图线的横纵坐标、描点法、图象的物理意义等讲述得很细致、具体,为以后讲述图象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因为比较简单,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由简单的开始,步步深入,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图象这一工具.3.节后的练习,也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图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要求: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说明:1.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学生逐步理解.速度定义是高中物理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教材讲述得比较详细,可引导学生体会.2.这一节的讲法,充分体现了本书“同时用图象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特点,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讲解速度概念时,公式和图线接连出现,要让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位移图线是直线,其斜率是一定值;变速运动的位移图线不是直线.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是从定义瞬时速率说起的,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4.瞬时速度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对此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真正理解.对于全体学生,教材只要求他们知道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书后的阅读材料用“极限”的思想讲解瞬时速度,即时间取得越短,设想的匀速运动就越接近实际的变速运动.当时间取得足够小时,设想的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经过某时刻的瞬时速度了.(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说明:1.由于第三节已经较细致地讲解了位移-时间图象,这一节可以类比地讲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不会太大,教材对速度-时间图象的讲解就相对简单一些.对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考虑采用让学生多活动和自学讨论的教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教材中同时给出了匀加速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两个v-t图象,并未多加分析,有条件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要求: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说明:1.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为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这一节从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并且只重点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依据不同情况对于一般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介绍,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并不要求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2.即使是只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仍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本节只是开始,对于加速度的方向问题,可不必要求过高.随着以后的学习逐步深入,学生的理解会逐渐加深.对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绝不可要求一蹴而就.3.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本节课文最后对它们做了简要的比较.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速度、加速度及速度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的,知道它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3.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说明:1.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这两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公式、图象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并加以运用.2.位移公式是由平均速度公式推导出的.阅读材料中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推导的方法和思路,即应用了“极限”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讲解,注意选学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3.对公式的运用在这两节中分了层次,即第六节着重于对公式本身的理解和简单应用,一般不涉及应用两个以上公式来解决的问题;第七节则分析稍复杂一些,步骤稍多一些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提出恰当要求.4.由这两节开始,有较多的公式运算,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要求他们应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未知量.一开始养成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好处.计算的题目不可过繁,并应着重分析其物理意义,防止只将公式变来换去而忽略了物理意义.(八)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要求: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说明:1.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许多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确认识,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2.课本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我们考虑,这样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避免死记公式.3.有条件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本节内容,以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4.节后练习八的第4题是一个从实际中引发的题目,既联系实际,又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这一章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必修物理课所规定的下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编写的:内容和要求演示演示牛顿第一定律(A)牛顿第二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B)超重和失重(A)惯性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超重和失重国际单位制(SI)中的力学单位(A)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A)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说明:在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的教学中,可介绍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概述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对于学生掌握力学知识和提高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本章从人类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历史以及演示实验引入,强调对定律本身的理解,以期学生对定律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初步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并进一步学习物体受力分析.这一章要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这一思路和方法解决力学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以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要求: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说明:1.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样,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也要克服由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经验有相同之处,因而学生容易接受.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切实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2.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它却正确地揭示了自然规律.节后的阅读材料“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知道“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3.学生对惯性常有一些模糊认识,如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等,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事例加以分析,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学生对惯性获得正确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下一节讲述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时,要进一步加深对惯性的认识.(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学要求:1.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说明:1.这一节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既要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又要为讲述牛顿第二定律作好准备.2.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就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必然可以推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推理,并且要在这个推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切实地认识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惯性的大小,即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小(大),表示物体的惯性大(小).确切地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澄清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有一个过程,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还应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4.知道了影响加速度大小的两个因素之后,就为下一节讲解牛顿第二定律作好了准备.(三)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要求: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