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自接触国际贸易这一科目以来,对国内外的贸易有一些的了解,也因此丰富了头脑原本浅薄的见识。故在此分享一下读国际贸易这一课的些许感悟。
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是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通过研究这些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分配,解释这种交换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类容包括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等。
国际贸易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属于一个历史范畴。要产生国际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的形成。国际贸易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一直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以后,处于生产过程的内在需要,国际贸易才成为现代化大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在当代,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加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国际贸易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经历了三个辉煌时期:汉朝、唐宋和元朝。中国近代由于受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束缚,对外贸易有所衰落。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在20世纪末期开始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主要包括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惟一的财富,对外贸易是活的金银财富的源泉,其政策主张是“奖出限入”。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实行自由贸易。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将劳动价值论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为开端,后经李嘉图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各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不仅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对于交易的双方都会有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各国生产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同样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交易双方也都能获得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则。
约翰·穆勒认为,均衡贸易条件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的相对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贸易条件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比例对本国越是有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用几何曲线阐释了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决定的,所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分析了两国贸易后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认为国际贸易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相等。
雷布金斯基分析了一国生产要素供给变化对产出的影响,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和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他运用美国数据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理论违背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包括劳动效率说、人力资本说、贸易壁垒、自然资源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等。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和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5~17世纪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的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获得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奖出限入”,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保护贸易理论旨在解释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政府采取关税保护和数量限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护贸易理论始于重商主义,后经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及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和自由贸易理论不同的保护贸易理论体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保护贸易理论虽然和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不能相容。事实上,保护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往往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它们的对立常常会在共同的贸易利益基础上统一在一起。即是指汉密尔顿提出的美国应
在对外贸易上实行关税保护,并提出一系列政策主张,使美国工业得以受到有效保护而顺利发展的相关论点。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理论提出采用关税措施对本国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予以保护,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李斯特提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主张在利用关税政策发展本国工业时,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关税税率,以保护本国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予以承认,并且主张保护贸易是过渡手段,自由贸易是最终目的。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发达国家在战后为了保住自身原有优势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它建立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出口就如同国内投资一样对国民经济具有“注入”的效果,会增加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就业水平,并且还会对国民收入有倍增效应,即所谓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普雷维什把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分为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中心和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两部分,指出中心和外围的不平等关系是造成中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外围国家应该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努力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逐步实现工业现代化。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等贸易政策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
就中国而言,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我核心技术。对一个企业和产品而言,经济竞争力的最高境界是:让客户别无他选,让对手无话可说、无可抱怨。中国的产业和产品要努力攀登这样的高峰。积极的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促进我国的战略性工业的发展,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国与国之间不同种类产品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量的国际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发生在同一产业内部,即一国同时出口并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即产业内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显得比较乏力。传统贸易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欠缺与假设条件的局限性有关,传统贸易理论是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