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散文阅读写人记事篇含解析
通用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三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人记事类散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
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都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显得破破烂烂。
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
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化大革命”早期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
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盖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
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
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则绕树追逐着它毛茸茸的短尾。
杏花败,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朵朵掉下来,青莹润泽。
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发出声响。
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也渐渐热起来。
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
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
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
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
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
王力的《古代汉语》中有介绍格律诗写作的内容,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黯黑。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 第01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不分版本第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疑心。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六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沉着。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慨。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那么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一、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必修1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现代写人记事散文,这类散文有如下特点:1.写真实片断。
就是说所写内容为真人真事,不是虚构或夸饰的;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
2.抒真情实感。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
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怀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如《记念刘和珍君》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遇害经过,抒发了作者沉痛的悲悼以及愤怒之情;《小狗包弟》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对人生及“文革”都进行了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绘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了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3.章法自由。
散文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4.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识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
反过来,读者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中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生成的缘由。
二、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语言知识: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注意重要句子的句式特点与病句辨析。
1.《记念刘和珍君》(1)积累常用字词:A.多音字注音阿(1)ā 阿姨阿拉伯;(2)ē 阿谀刚直不阿当(1)dāng 当务之急螳臂当车;(2)dàng 用词不当安步当车创(1)chuāng 创伤重创敌军;(2)chuàng 创造勇于创新攒(1)cuán 攒射万头攒动;(2)zǎn 积攒攒钱买书同(1)tóng 相同同心协力;(2)tòng 胡同薄(1)bó 单薄刻薄;(2)báo 薄板薄饼B.形似字注音编辑(jí)作揖(yī)通缉(jī)修葺(qì)寥(liáo)落寥(liáo)廓辽(liáo)阔姓廖(L iào)未雨绸缪(móu)暗(àn)淡黯(àn)淡熟谙(ān)万马齐喑(yīn)喋(dié)血通牒(dié)碟(dié)片间谍(dié)绯(fēi)红菲(fěi)薄匪(fěi)夷所思斐(fěi)然成章流言蜚(fēi)语诽(fěi)谤不惮(dàn)殚(dān)精竭虑殒(yǔn)身不恤陨(yǔn)落踌躇(chóu chú)踯躅(zhí zhú)桀骜(ào)不驯好高骛(wù)远六跪二螯(áo)敖(áo)包鳌(áo)拜(2)形近字辨析A.和蔼暮霭蔼:是草字头,它的意思是“和气,态度好”。
高中写人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写人散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共18分)《父亲》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 文章中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文章中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
动作描写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外貌描写如“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朴素和老态;心理描写如“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赶紧拭干了泪”“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和对父亲老去的无奈和伤感。
高中每日一题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含解析必修1 试题(共15页)
写人记事(jì shì)散文阅读〔一〕一、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必修1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现代写人记事散文,这类散文有如下特点:1.写真实片断。
就是说所写内容为真人真事,不是虚构或者夸饰的;叙事可完好,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不像小说那样有完好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详细的环境背景等。
2.抒真情实感。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
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怀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如?记念刘和珍君?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遇害经过,抒发了作者沉痛的悲悼以及愤怒之情;?小狗包弟?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对人生及“文革〞都进展了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绘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了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3.章法自由。
散文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4.语言个性化。
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识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
反过来,读者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中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生成的缘由。
二、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本单元要注意(zhù yì)以下语言知识: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注意重要句子的句式特点与病句辨析。
1.?记念刘和珍君?〔1〕积累常用字词:A.多音字注音阿〔1〕ā 阿姨阿拉伯;〔2〕ē 阿谀刚直不阿当〔1〕dāng 当务之急螳臂当车;〔2〕dàng 用词不当安步当车创〔1〕chuāng 创伤重创敌HY;〔2〕chuàng 创造勇于创新攒〔1〕cuán 攒射万头攒动;〔2〕zǎn 积攒攒钱买书同〔1〕tóng 一样同心协力;〔2〕tòng 胡同薄〔1〕bó 薄弱刻薄;〔2〕báo 薄板薄饼B.形似字注音编辑〔jí〕作揖〔yī〕通缉〔jī〕修葺〔qì〕寥〔liáo〕落寥〔liáo〕廓辽〔liáo〕阔姓廖〔L iào〕未雨绸缪〔móu〕暗〔àn〕淡黯〔àn〕淡熟谙〔ān〕万马齐喑〔yīn〕喋〔dié〕血通牒〔dié〕碟〔dié〕片间谍〔dié〕绯〔fēi〕红菲〔fěi〕薄匪〔fěi〕夷所思斐〔fěi〕然成章流言蜚〔fēi〕语诽〔fěi〕谤不惮〔dàn〕殚〔dān〕精竭虑殒〔yǔn〕身不恤陨〔yǔn〕落踌躇〔chóu chú〕踯躅〔zhí zhú〕桀骜〔ào〕不驯好高骛〔wù〕远六跪二螯〔áo〕敖〔áo〕包鳌〔áo〕拜〔2〕形近字辨析(biànxī)A.和蔼暮霭蔼:是草字头,它的意思是“和气,态度好〞。
高考写人叙事散文3篇
高考写人叙事散文3篇高考写人叙事散文一南方夏季昼夜温差明显,正午时分骄阳晒热的土地在日落之后很快冷却。
夜色如水,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不动声色地瞅着夜幕下这个被黑暗包围的小镇。
灯影零碎。
我外婆一生都在这个镇中度过,镇很小,小得所有的消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
旧街上几座摇摇坠坠的房屋一半被拆除,剩余的几座横斜地相互依持着竖在青石板上,原来那般风光的大门犹在,大门上的朱漆却已褪色,墙面上各式的标语被涂写又被抹去,斑驳陆离,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风光,却有着抹不去的发霉的暗黄。
那时的小镇还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
晚饭过后,空旷的平地上有时会搭起一个戏台。
戏台很简陋,几根木头搭在一起固定好,木板上有虫子蛀过的痕迹。
这时是外婆最高兴的时候,她会早早地搬出自己家的小板凳,在前面挑选一个好位置,然后安安静静地等待戏文的开始。
外婆和我描述过唱戏的情景,唱戏人的脸上搽了一层白白的粉,她们有着漂亮的脸蛋。
眼尾的弧线被描画得很柔和。
妆容精致,衣裳夺目。
眼波流转间,万物顿失色彩。
四周有昏黄的灯光照射着,软软的调子从她们口中唱出,一拍一拍地打在了外婆的心上。
听得她忘了神,直到人影散尽,才默默地搬起凳子,转身进屋。
我知道外婆是喜欢戏曲的。
她会在电视机里播放越剧时轻声地哼上几句。
外婆唱歌很好听,没有一丝老年人苍老的沙哑。
《碧玉簪》,《柳毅传书》。
圆滑的曲调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和那个年代有关的故事。
外婆喜欢唱戏,但她从来没有登台唱过戏。
那时的人们,白天忙于耕作,晚上则聚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
唱戏是一种偶尔的娱乐活动。
唱戏的人每天辗转各处,在月夜下表演一台台戏。
我猜想,他们也许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职业,养家糊口罢了。
外婆知道自己不可能以唱戏为生,但她喜欢唱,她总是在空闲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咿咿呀呀地唱“东风沉醉黄藤酒,往事如烟不可追”。
我想象着外婆穿着一身繁华,摆一个身段,挥着水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编织着一场属于自己的梦境。
梦境中有着五彩斑斓的妆彩,梦境中的她可以尽情地在戏曲的世界里畅游。
高考 散文阅读专题 写人叙事类散文专项练习一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写人叙事类散文专项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20分)画师洪野施蛰存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
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
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
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
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
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
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
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
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
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
”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
”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
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
这样的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
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
”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语文导练:叙事散文阅读理解(附巩固训练+答案解析)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
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
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
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
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
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
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巩固训练】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 演练7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三条河流 王小忠
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 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 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 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 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 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大喜欢。
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 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 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 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 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 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 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 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 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 景色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 B.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局和设计,意在批评扎西父亲的观 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 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 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 D.文章引用“耳得之而为声”等语句,表现“我”对美景的沉醉;“我”希望将 美景与他人分享,表达了牧区发展的愿景。
高中写人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写人散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题目:《父亲的背影》散文节选:父亲的背影,是一幅永恒的画,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每当我想起它,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和力量。
那是在我小学毕业的那年,父亲送我去城里上学。
他背着重重的行囊,走在前面,我则跟在后面。
他的背影,高大而坚定,仿佛能够抵挡一切风雨。
1. 散文中“父亲的背影”象征着什么?A. 父亲的辛勤劳动B. 父亲对子女的关爱C. 父亲的智慧和经验D. 父亲对子女的期望2. 作者通过描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A. 对父亲的思念B. 对父亲的感激C. 对父亲的敬仰D. 对父亲的依赖3. 散文中“父亲的背影”与“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 师生关系D. 同事关系4. 根据散文内容,下列哪项不是作者对父亲的描述?A. 父亲的背影高大而坚定B. 父亲能够抵挡一切风雨C. 父亲总是走在前面D. 父亲是作者的小学老师答案:1. B2. B3. A4. D二、根据散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题目:《母亲的微笑》散文节选:母亲的微笑,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阳光。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她总是用她的微笑来鼓励我,给我力量。
她的微笑,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美丽而充满希望。
5. 散文中“母亲的微笑”代表了什么?A. 母亲的严厉B. 母亲的慈爱C. 母亲的无奈D. 母亲的冷漠6. 作者通过“母亲的微笑”传达了怎样的情感?A. 对母亲的恐惧B. 对母亲的感激C. 对母亲的反感D. 对母亲的不解7. 散文中“母亲的微笑”与“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 母子关系B. 母女关系C. 朋友关系D. 师生关系8. 根据散文内容,下列哪项不是作者对母亲的描述?A. 母亲的微笑充满希望B. 母亲的微笑鼓励我C. 母亲的微笑美丽D. 母亲总是严厉批评我答案:5. B6. B7. B8. D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9-12题。
题目:《老师的目光》散文节选:老师的目光,是我学生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
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
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
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
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
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
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
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
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
母亲的预感是对的。
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
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
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
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
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
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专题测练 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测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冯骥才①在民间的快乐总是不期而至。
谁料到在和林格尔草原上收集到的数千幅剪纸里,会撞上一位剪花娘子极其神奇、叫我眼睛一亮的作品。
她的剪纸粗犷、简朴,具有草原气息;特别是那种强烈的生命感及其快乐的天性一下子便把我征服。
她的剪纸很少有故事性的历史内容,只在一些风俗剪纸中赋予某种寄寓;其余全是牛马羊鸡狗兔鸟鱼花树蔬果以及农家生产生活等等身边最寻常的事物。
这位剪花娘子在轮廓上并不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是使用夸张、写意、变形、想象,使物象生动浪漫,其妙无穷。
再加上极度的简约与形式感,她的剪纸反倒有一种现代意味呢。
这些想法,迫使我非要去拜访这位不可思议的剪花娘子不可。
车子走着走着,便发现这位剪花娘子竟然住在草原深处的很荒凉的一片丘陵地带。
她的家在一个叫羊群沟的地方。
剪花娘子一眼看去就是位健朗的乡间老太太。
瘦高的身子,大手大脚,七十多岁,名叫康枝儿,山西忻州人。
她和这里许多乡村妇女一样是随夫迁往或嫁到草原上来的。
她一手剪纸是自小在山西时从她姥爷那里学来的。
那是一种地道的晋地的乡土风格,然而经过半个世纪漫长的草原生涯,和林格尔独有的气质便不知不觉地潜入她手里的剪刀中。
和林格尔地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处。
当迁徙到塞外的内地民族把纸质的剪纸带进草原,这里的浩瀚无涯的天地,马背上奔放剽悍的生活,伴随豪饮的炽烈的情感,不拘小节的爽直的集体性格,就渐渐地把来自中原剪纸的灵魂置换出去。
这数百年成就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历史过程,竟神奇地浓缩到这位剪花娘子康枝儿的身上。
她盘腿坐在炕上。
手中的剪刀是平时用来裁衣剪布的,粗大沉重,足有一尺长,看上去像铆在一起的两把杀牛刀。
然而这样一件“重型武器”在她手中却变得格外灵巧。
一沓裁成方块状普普通通的大红纸放在身边。
她不用笔在纸上打稿,也不重样。
当一位同来的伙伴说自己属羊,请她剪一只羊,她笑嘻嘻打趣说:“母羊呀骚胡?”眼看着一头垂着奶子、眯着小眼的母羊就从她的大剪刀中活脱脱地“走”出来。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 第02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不分版本第2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②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黄昏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
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
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③形势越来越紧。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
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这情景实在可怕。
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④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第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六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7散文阅读专练(写人记事篇)解析版.docx
散文阅读专练 ( 写人记事篇 )一、 [2019 ·深圳模] 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
朗与喊莫言今年二月,在故的大街上,我与推着子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我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我都六十多了,你就叫乳名了吧!他,你想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方快是很明的,他六十多了在豆腐,只能他没碰上展露才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明他我的不服气。
我后,面采的者,他提着我的乳名:“他呀,根本不行!朗文,他不是我的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有关的事来。
那我的文老是学校唯一用普通的老。
在我那里,要是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普通,肯定成被嘲的象。
在大的力迫下,持用普通,在回想起来,我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声朗,老提着教鞭在教室里悠,辨的声音里,是否有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着我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是《青蛙》,老我朗:“每到黄昏,池塘有一只老青蛙先出音的独唱,接着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我从来没有像那次朗那力,那愉快,那充期待。
我一朗一眼看方快。
他的膛扑扑的,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的乱者,但次却成了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老也用异的目光看着他。
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的尖叫和男生的怪笑,我看到老色的,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在朗:“⋯⋯青蛙,真是一种可的物⋯⋯”我原以老会跟方快决一死,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声中,老蜡黄的起来。
我老是一个有酒的男人,他的上出酒我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老傻笑。
老响亮地拍着巴掌,声:“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委,之后又当了班,成了好学生,成了老的傲,成了后先的典型,参加全朗比得了第三名。
如果不是因史原因,他很可能成我高密北一个杰出人物。
当然,在也不能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量很好,供不应求。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2013·江西卷·T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z 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完整版)写人记事阅读练习题附答案.doc
永 沉睡下去。 有一天, 睡 的吼声将(震振 )全世界!因 它有广 的土地,勤
的人民,悠久的 史,富 的物 ,有无数革命志士, 了它的振 正在 行着()苦
卓 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 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 :“ 得好,以理服人。”“ 些 多么有力量!”
1
6、写出一个 国名言。
参考答案:
1、划去收、柔和、振 、 。
2、淘汰——中国不会被 史埋没,也不可能埋没, 有一天,中国会震 全世界!
..
交口称 ——大家 宋 以理服人,有力量的 不 口。
..
3、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有价 。如:宋 什么不会忘掉祖国?答:因 宋 有一
国心。 然身在国外,但她 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 祖国充 了理想和希望!”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 什么 宋 的 言“交口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记事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15,就 了佐治 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
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 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 地学 。
有一次,班里要 史方面的 ,她 真地(搜收)集 料, 真地思索,做了充分
准 。
在 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 言。他 :“我 史的 展是 以估 的。你 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鉴赏):考点综合提升练(二)写人叙事散文【含答案】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写人叙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安庆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
他们手里握着棍子,敲在乡间的土路上,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
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
母亲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
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
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人牵在手里的驴。
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
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老萧。
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时候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
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得上和他聊天,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
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
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
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二胡拉得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
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
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专项
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专项(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散文阅读专练(写人记事篇)一、[2019·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朗读与呐喊莫言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
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
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
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了第三名。
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
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
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
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于是他就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
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
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
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
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
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手舞足蹈地呐喊。
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
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
我也颇为得意。
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
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
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
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对主题的理解有误。
从文章内容来看,方快因朗读而找到自信与尊严,年老卖豆腐时仍认为自己不比莫言差;莫言因朗读、呐喊而改变命运,都反映了命运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观的努力远比命运更加重要。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
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②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
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③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
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④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是语文课上学习的新课《青蛙》的一段,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朗读的内容。
这段“引文”有多重别有意味之处。
第一,它的内容与朗读者的身份及情境巧妙吻合:“老青蛙”即语文老师,“满塘的蛙”即“我们”。
第二,引文中的“青蛙”与教室里的“青蛙”。
教室里有“青蛙”,是“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也会听到这段朗读,也将会从被方快踢倒的瓦罐里跳出来而引发教室大乱,这个“恶作剧”是“我们”又期待又害怕的。
第三,借青蛙写方快与语文老师之间的有趣味的关系。
画线部分的老青蛙,暗含有方快和其他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嘲弄之意,对一个不合时俗的、古板的乡村教师的嘲弄。
老师对此浑不自知,依然带着学生激情地朗诵,使老师形象更加滑稽。
学生们早年不懂事的嘲弄与成熟后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形成对比,使老师形象更加鲜明。
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了深化文章主旨。
“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的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②为了丰富文章内容。
“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了“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③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
“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朗读与呐喊”,主要是发生于“我”和“方快”因朗读而发生的事件和回忆,但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可以有“宕开一笔”的写法。
“宕开一笔”就是主要内容发展到关键紧要处或已经看似结束之时,故意把笔宕开,腾出几笔或延宕出去写其他事情。
本文写自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如果前文的普通话的朗诵、再到我为了准备讲课的“呐喊”都无法让读者获得对“读”的“专业认同”的话,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应该能获得这种“专业认同”。
作者从叶先生那里获得了对“吟唱”的理解:“从来没有人教过她……这样唱”。
而他自己引发的感慨就是“每个人都……怎么唱”,这样会“感觉无比畅快”,而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这里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唱出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2019·辽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雾中偶记茅盾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
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得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中和敌人搏斗,便是江南罢,该也有霜有冰乃至有雪。
在广大的国土上,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没有棉衣、吃黑豆的战士,那种英勇和悲壮,到底我们知道了几分之几?中华民族是在咆哮了,然而中国似乎依然是“无声的中国”——从某一方面看。
不过这里重庆①是“温暖”的,不见枯草,芭蕉还是那样绿,而且绿得太惨!而且是在雾季,被人“祝福”的雾是会迷蒙了一切,美的,丑的,荒淫无耻的,以及严肃的工作。
在雾季,重庆是活跃的,因为轰炸的威胁少了,是活动的万花筒:奸商、小偷、大盗、汉奸、狞笑、恶眼、悲愤、无耻、奇冤、一切,而且还有沉默。
原名《鞭》的五幕剧,以《雾重庆》的名称在雾重庆上演。
想起这改题的名字似乎本来打算和《夜上海》凑成一副对联,总觉得带点生意眼,然而现在看来,《雾重庆》这三个字,当真不坏。
尤其在今年!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
剧中那位诗人,最初引起了我的回忆,他像一个朋友。
到底像谁呢?说不上来。
不过这位朋友的声音笑貌却缠住了我的回忆。
我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平安不?一个月前是知道的,不过,今天,鬼晓得,罪恶的黑手有时而且时时会攫去我们的善良的人的。
我又不知道和他在一处的另外几个朋友现在又在哪里了,也平安不?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先生说过那样意思的话:血的淤积,青年的血,使他窒息,于无奈何之际,他从血的淤积中挖一个小孔,喘一口气。
这几年来,青年的血太多了,敌人给流的,自己给流的;我们兴奋,为了光荣的血,但也窒息,为了不光荣的没有代价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