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皮亚杰深入研究了儿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发展,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首先,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言语来研究他们的道德认知。

他采用长期观察的方式,跟踪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通过这种观察方法,皮亚杰发现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发展,从而提出了道德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虚构道德阶段、道德现实主义阶段和自我道德论阶段。

其次,皮亚杰还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他设计了一系列涉及道德问题的实验,通过观察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回答,来了解他们对于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

通过实验方法,皮亚杰深入研究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以及道德认知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学和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揭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通过这些方法,他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和心理治疗中。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仅为我们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 展理论
2020/12/8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 生平
皮 亚 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 最 著 名 的 发 展心理学家之一,生 于瑞士纳沙特尔。发 生认识论的提出者, 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 三位心理学家”之一。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幼儿说道所有珠子都是木头的,说大部分是棕 色的,小部分是白的。但如果你问他是棕色棕子多还 是木珠子多,他立刻回答:“棕色珠子多因为只有两、 三个白珠子。”于是你说:“听着,这不是我所问的。 我不想知道是棕色珠子多还是白珠子多,我是想知道 是棕珠子多还是木珠子多?”同时,为了使问题更简 单,我拿一个盒子放在装珠子的盒子边,问道:“如 果我把木珠子放在旁边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 几个?”幼儿回答:“没有,没一个剩下,因为它们 都是木头的。”于是我说:“如果我拿棕色珠子放在 那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还剩几个?”幼儿回答: “当然剩两、三个白珠子了。”显然,现在他理解这 问题了,事实是所有的珠子都是木头的,其中有些珠 子不是棕色的。
“我们用什么作梦?” ——“我不知道。”
“用手吗?……什么都不用?”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是什么都不用。” “你在床上作梦时,梦在什么地方?”
——“在我床上,在被子底下。我真的不知道。 说不定在我肚子里(!)那么骨头一定在那里, 所以我才看不见它”
“梦在你脑袋里吗?” ——“是我在梦里,而不是它在我脑袋里(!) 你作梦时,你不知道你是在床上。你知道你在走。 你是在梦里,你是在床上,但你不知道你是在那 里。
第三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从出生到成年的每一 发展阶段都依循着下述进程。儿童每当遇到新 事物,在认识中试着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 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 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 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

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

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

文章来源: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284。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故事: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引言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以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其游戏理论也是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探讨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进行全面阐述,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回顾在深入讨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演变。

感知期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受和观察周围环境来了解世界。

前运算期发生在2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物体和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受限于具体的情境和物体。

具体运算期发生在7到11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执行一些基本的运算,并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

最后,形式运算期发生在11岁之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概念和进行假设推理。

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他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他认为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社会技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

功能游戏是指儿童在探索物体和环境时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主要通过模拟和实验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比如玩具车的行驶方式或积木的拼凑。

象征游戏是指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来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使用符号代表其他物体或角色,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比如,儿童玩家乘坐玩具火车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游戏帮助儿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发展空间和数量概念。

象征游戏则促进儿童发展心理理解能力、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功能游戏与认知发展在功能游戏中,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物体来了解世界。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在皮亚杰看来,义务的意识,或义务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对规则认识相应的是对规则执行(遵守方式)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儿童只凭个人的意愿和习惯进行游戏,这与规则意识的第一阶段相对应。第二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阶段。游戏还不具有社会的意义,只有个人的意义。这与规则认识的第一阶段末、第二阶段始相对应。第三阶段是初步的协作阶段,儿童努力想胜过对方,互相要求对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游戏,服从规则。这时的游戏已带有明显的社会目的。不过,儿童在游戏时还常常不遵守规则,造成相互争执。这一阶段与规则认识的第二阶段相对应。第四阶段是规则确立化阶段,这时儿童已在规则上取得完全一致,即使有些争执也可利用丰富的规则知识加以处理。这时的儿童愿意并能比较严格遵守规则。这与规则认识的第三阶段相对应。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TheoryonDevelopmentofMoral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

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

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

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

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

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

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优秀篇)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优秀篇)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一、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特点一)时间的次序关系和绵延关系学前儿童必须应用次序关系和绵延关系来协调两种运动,才能理解时间概念。

实验活动:下图为两个容积相同的玻璃瓶Ⅰ和瓶Ⅱ。

瓶Ⅰ中注满有颜色的水,每隔规定好的时间,让一定量的水从瓶Ⅰ流入瓶Ⅱ。

给儿童6到8张图纸,上面印有瓶Ⅰ和瓶Ⅱ的画面,每次水流动后要求儿童记下每个瓶中水面的位置。

作业1:这件事做完后,把这些图片打乱,然后要求儿童把图片按照画的次序排好。

作业2:把每一张画上的瓶Ⅰ和Ⅱ剪开,使得上面瓶子与下面瓶子分离。

次序打乱后,要求儿童把瓶Ⅰ的画与相应的瓶Ⅱ的画配对。

次序关系,指作业1中能够把瓶Ⅰ各图和瓶Ⅱ各图依序排列起来。

这实际上是将两种运动协调起来,形成一种所谓共进序列(coseriation),即皮亚杰所说的时间本质。

绵延关系,是指儿童理解水从瓶Ⅰ中的一个标记到下一个标记所经过的时间,是否与瓶Ⅱ中的一个标记升到另一个标记所经过的时间相同。

这就是时间的延绵问题。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前儿童能完成作业1和作业2,标志着其是否对涉及两种运动的时间先后顺序和时间的绵延有了运算的理解。

二)怎样从时间的绵延来理解以钟表指针运动来计时?就上述实验活动来说,让儿童注视水滴运动,然后提问:水从瓶Ⅱ的一个位置升高到另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同水从瓶Ⅰ的一位置降到另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是不是一样长?有三个水平的回答:水平1:流逝的时间不同。

儿童认为,从Ⅰ1到Ⅰ2要比从Ⅱ1到Ⅱ2经过的时间要长些,因为瓶Ⅰ(上面的瓶子)比较大,里面水较多。

儿童思维受知觉所局限。

水平2:时间同速度成反比。

从Ⅱ1到Ⅱ2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瓶Ⅰ中水流出的速度要比瓶Ⅱ中水灌进的速度要快些。

就如同我跑着回家要快些。

事实上,两容器中流出、流进是同时的,具有同步的时间绵延。

这种同时性是由连接两个容器的活塞开关实现的。

水平3:具有了运动同步化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教育⼼理学》课程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共同要素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 [ ]A.⼼理官能的发展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C.概括化的原理D.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2.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式表征,例如,程序性知识以下列哪个表征? [ ]A.命题B.表象C.概念D.产⽣式3.教育⼼理学的知识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的过程⽽组织的,包括学习⼼理、( )、学⽣⼼理和教师⼼理四⼤部分内容。

[ ]A.认知⼼理B.教学⼼理C.教育⼼理D.德育⼼理4.下列不属于⼼智技能的特点的是[ ]A.内潜性B.客观性C.减缩性D.观念性5.下列关于专家和新⼿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的特点发明了象[ ]A.⼀个⾃变量B.⼀个对照组C.⼀个可变量D.⼀个不变量。

7.教师要不断对⾃⼰的教学进⾏评价,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案,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 ]A.平等中的⾸席B.管理者C.促进者D.反思者8.学习骑⾃⾏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顺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逆向负迁移9.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为B.品德就是道德C.品德就是个性D.品德⼀定危害社会10.根据斯腾伯格的智⼒三元论,哪些不会遵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的学⽣可能更? [ ]A.创造性智⼒B.分析性智⼒C.实践智⼒D.⾃我认知智⼒11.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具体的,⽽⾮⼀般的?[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2.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物为美国哲学家、⼼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 ]C.格拉塞斯费尔德D.奥苏贝尔13.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理论是[ ]A.⾃我价值理论B.控制点理论C.成就⽬标理论D.⾃我决定理论14.有的⼈在回答问题时倾向于很快就做出反应,这种认知⽅式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型C.冲动型D.反思型15.根据斯⾦纳发明的⼀种学习装置“斯⾦纳箱”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的学习理论是 [ ]A.操作性条件作⽤理论B.认知同化理论C.经典性条件作⽤理论D.信息加⼯理论16.教育⼼理学家利⽤某种⽅式了解⼉童和教师的经历、想法和感受的研究⽅法是 [ ]A.个案法B.访谈和问卷调查法C.观察法D.⼈种学研究17.学习“医⽣讨厌律师”这句话时,附加⼀句“律师对医⽣起诉了”,这采⽤了 [ ]A.精细加⼯策略B.组织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18.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察和元认知调节B.元认知策略属于过程性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19.下⾯哪个属于早期的迁移理论?[ ]C.特殊迁移说D.试误说20.下⾯哪个是⼈本主义的促进道德情感的治疗原则或称教育原则?[ ]A.谦虚B.⾃信C.⾃尊D.移情性理解21.提出以实⽤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改⾰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的是[ ]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22.个体具有应⽤⽂字思考及使⽤语⾔传达意义的能⼒,这种能⼒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语⾔智能B.逻辑⼀数学智能C.空间智能D.内省智能23.学⽣在熟悉了“胡萝⼘”、“豌⾖”和“菠菜”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24.⽪亚杰认为⼉童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这是道德认知发展的 [ ]A.⾃律阶段B.⽆律阶段C.纪律阶段D.他律阶段⼆、填空题:1.维果茨基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Moral 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儿童要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人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展相互作用。因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认识到同样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正是在与同伴 的交往中,他们开始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皮亚杰重视同伴在发展儿童道德认识中的关键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个条件,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力量。

皮亚杰发展心理理论概论

皮亚杰发展心理理论概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皮亚杰(Jean Piaget , 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

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物学)学位。

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是瑞士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成长于瑞士一个以美酒和钟表出名的地区,自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十岁时就出版了一个有关白化麻雀的短篇研究文章,而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图书馆员别再因为他是小孩而敷衍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巴黎开始研究逻辑和异常心理学。

在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室里,他注意到在智力测验时,同样年纪的儿童常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他开始假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或许是发现人类智能知识的锁钥。

返回瑞士后他开始观察纪录孩童的言行举动,并与孩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的想法。

以下是皮亚杰一个典型的对话例子:皮:「风怎么来的?」小女孩:「是树。

」皮:「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我看到他们摇摆手臂。

」皮:「为什么这样会有风?」小女孩:「树很大而且有很多树的时候就会有风,就像这样。

」(小女孩摇动自己的手作示范)一生倾听、观察儿童,写了无数的学术作品来阐述他的理论,与数以千计几乎连话都还说不完整的儿童互动后,皮亚杰假设在他们看起来可爱的外表和毫无章法的言词之后有自己内在思考的秩序与逻辑。

皮亚杰的洞察力为人类内心世界的运作打开了一扇观景窗,他对孩子想法的研究也提供了今日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

受到皮亚杰理论影响的教师深信孩子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知识的空管,应是主动建立知识的人。

现代的计算机与网络让孩子更为自主的探索广大的数字世界,更能显出皮亚杰理论的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及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及研究方法

第二,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与儿童思维能力分
发展、社会经验的获取有关。故应从认知和社会关系两方面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第三,由于而儿童道德发展是由他律走向自律,故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
可以先让他们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发展的成熟,逐
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的认识。
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只是经验联系起来,对
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证观念以及对惩 罚公正性的判断几方面,来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是从考察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开始的。他不是研究 儿童对从成人那儿接受来的道德准则的态度,而是研究儿童在玩弹子游戏时对游 戏规则的态度。他和他的合作者分别同日内瓦5—13岁的孩子们玩弹子游戏,向儿 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 遵守吗?”一次来考察儿童的规则意识和对规则的执行情况。观察发现,年幼儿 童虽然都说自己是按规则进行游戏的,而实际上却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 规则,玩着“自己”的游戏,而不理会规则的规定。年长一些的儿童由于产生了 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逐渐意识到有义务去遵循这些规则,只有在此时,
每个故事后都提出了2—3中惩罚方式供儿童选择,以便了解:在儿童心目中什么 样的惩罚最公正?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结果表明: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
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所犯错误的内容可以和惩罚的性质无关,惩罚就是为
了抵罪,最严厉的惩罚是最有效的。年长儿童认识到,犯错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 性惩罚,因为过错行为本身就是为社会或群体所不容,会被同伴嫌弃。犯过的内 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 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

黑龙江教师招聘: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黑龙江教师招聘: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黑龙江教师招聘: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_皮亚杰致力于研究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被称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不光研究了人的认知的发展,还研究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也是一个易考点,在考试时主要考理解类的选择题,需要大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理解加记忆。

今天就由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研究方法皮亚杰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时,采用了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他把一对故事讲给被试儿童听,一个是小A打扫卫生,打碎了10个盘子,一个是小B偷吃东西打碎了1个盘子,问儿童谁犯的错误更大。

有的儿童认为小A犯的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的盘子数量多,由此可见他在做出判断时考虑的是外在结果,皮亚杰认为这时候他们处于他律阶段。

也有儿童认为小B犯的错误更大,因为他偷吃东西,做事的初衷就不好,由此可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更关注内在动机,那么这些儿童正处于自律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整体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分水岭是10岁。

这一部分有三个考点,一个是研究方法,在考试时易考到单选题,一个考查儿童的道德发展整体是由谁到谁,一个是考查过渡年龄是多少岁,故需要识记清楚。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在皮亚杰看来5岁前的儿童都处于无律期,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的时期,规则对儿童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的。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5~8岁):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儿童总是绝对服从老师的规定。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即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或者是他人的标准来判断对错。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又叫可逆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不再绝对的服从规则,规则对于他么来说具有双向约束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的教学方法

皮亚杰提出的教学方法

皮亚杰提出的教学方法教育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是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其中,他提出并发展了一套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提出的教学方法,分析其原理,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

一、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介绍皮亚杰的教学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经历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教学方法原理1. 情景教学:皮亚杰提倡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丰富多样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建构主义教学:皮亚杰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3. 个体差异认可:皮亚杰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发展上存在着各种差异。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其认知能力和学习风格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应用皮亚杰的教学方法1. 设计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案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和发现知识。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和观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建构知识。

3. 差异化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皮亚杰PPT精品文档

皮亚杰PPT精品文档
皮亚杰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认知领域,他给当代儿童 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
——John Flavel, 1998
.
3
二、研究方法和描述儿童认知特点的基本概念
(一)主要研究方法
• 自然观察 • 临床法(认知测试
+谈话)
(二)基本概念
认知:认识、思维、智慧。 包括记忆、表征、分类、 问题解决、想象、梦想、 创造等。
增添的景物 湖上小船、马、
牛、小房子
情节 少儿节目主持人
驾车绕行
被试任务 转动桌子
.
32
观点采择 / 去自我中心化思维
鲍克的实验: 大部分3、4岁儿童能识别他人的观察立场
唐纳森:3.5岁-5岁儿童 90%能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视角
.
33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的实验: 7岁儿童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 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必要寻找)
• 问题解决策略:期待先前成功的动作会
再次使物体出现
• 对新地方的注意与寻找动作缺乏协调
.
43
2. “三山”实验(观点采择)
• 儿童缺乏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图片的能

3. 守恒实验
• 相关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对实验者意图的推测
.
44
4. 总结:儿童认知表现不如成人的原因 特殊范畴知识的多少(新手与专家) 元认知水平:确定任务要求、选择相应的策略、计
划和监控完成任务的过程 具有隐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但不一定有相应的陈
述性知识或概念性知识(能做但不能说出理由)
.
45
图式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它是动作 的结构或组织。
最初的图式来自先天具有的动作和无条件反射。 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及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及研究方法
道德判断逐渐成熟
儿童的道德判断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从自我中心到考虑他人。
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同伴等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会影响儿童的道德认知发 展。
自身认知能力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对其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样本规模较小
皮亚杰的研究样本规模较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
主观性较强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主要依赖于观察和访谈,缺乏客观的测量工具和标准化的评估方法。
实践应用的局限性
教育适用性有限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该理论主 要关注个体认知发展,而忽略了情感、 意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道德发展的影 响。
家庭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为社会工作者在家庭教育指导 中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家长理解和引导儿童 的道德发展。
04 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局 限性
理论假设的局限性
假设过于简化
皮亚杰的理论假设过于简化道德认知发展,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道德认知的影 响。
阶段论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不同个体可能在不同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同,且不同文化和社会 环境也可能影响个体的发展速度。
实验法有助于揭示儿童在不同情境下对道德规则的运用,以及他是皮亚杰道德认知研究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向 家长、教师或其他成年人发放问卷,皮亚杰能够了解儿童在 家庭和学校中的道德表现。
调查法有助于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道德规则的运用情况 ,以及他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的决策过程。此外,调查法还 可以帮助皮亚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影 响。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作者: 卢濬
作者机构: 昆明师范学院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1-15页
主题词: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瑞士心理学;思维活动;心理学家;提问;思维方式;认知结构
摘要: <正>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毕生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独特的新方法,即所谓的“临床法”(clinical method)。

临床法是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际上在不同的时期,研究不同的课题,皮亚杰曾灵活地运用过各种不同的方法。

他独树一帜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临床法,随着他的研究工作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移情
移情是体验他人 情绪情感的能力
4.强化
强化成为一种促进条件,促使儿童在了解了被 强化行为的价值结果后,会增强原来行为发生的频 率,从而巩固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
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 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 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 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
害另一个人,例如打、踢, 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 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 认知能力 每一个道德阶段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换位思 考能力
• 家庭影响 父母可能对他们的孩子示范了攻击行为;
父母可能以促进攻击行为的方式与孩子交往
• 玩具及电视 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
的玩具,儿童之间的打架和吵嘴的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
• 社会认知因素 儿童社会认知缺陷和• 自然观察法
对儿童街边游戏进行了观察,如玩弹 子游戏,他研究了年幼儿童是怎样制定和 完善他们的游戏规则,而且在规则被改变 或被忽略时,他会问儿童一些问题
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
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 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 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 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 念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 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餐厅 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 内有十五只茶杯,结果撞倒了 盘子,打碎了十五只杯子。
一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二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 儿童的道德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 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 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 行为,包括谦让、帮助、 合作、分享、安慰和捐 赠等。
• 2-3岁的幼儿对同伴的不愉快会表现出同情 和怜悯
• 3-6岁儿童的分享行为
国外曾做过研究,要求291位年龄不等的儿童,将一堆奇数 个豆子分给自己及他所认识的同龄儿童。如果儿童分给别人的豆 子比自己留下来的多,或是每一个人都分一样多,而剩下最后一 个不分配的话,这位儿童就是利他的;如果自己所留下来的豆子 多于分出去的,这位儿童就被归为是自私的。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7—12岁) ① 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改变 ② 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③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 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 ④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判断不再绝对化,看 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⑤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 改正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2—7岁) ①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
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② 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包极端的态 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并认为别人 也这样看 ③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④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⑤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 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 到了自律阶段,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认识
1.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在欧洲,一个妇女由于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认为
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同城的一个药商有这种药,但是他要 索取高于药本身10倍的价钱来卖它。得病妇女的丈夫海因 兹向他认识的一个人去借钱,但是他仅仅凑够了药费的一 半。药商拒绝便宜一些卖这种药并且让海因兹以后来买, 海因兹很绝望,并且为了他的妻子闯进这个人的药店把药 偷了出来。
• 美国著名学者哈特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 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
• 我国学者李俊的研究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1-3年 级年龄阶段的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 有研究认为: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 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 男孩比女孩更易进行公开性的攻击,这种趋势出现在许 多社会文化中
• 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对儿童亲 社会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的影响
2.认知因素
• 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 当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可以的、什么 是不可以的道理后,他就可能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为或 不为的倾向
• 对情境信号的识别 具有对他人是否需要帮助的知觉和认 识的敏感性
• 观点采择能力 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
思考:海因兹应该那样做吗?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呢?
2.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前习俗 水平
习俗 水平
后习俗 水平
• 服从与惩罚定向 •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 好孩子定向 •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2.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柯尔伯格指出:
• 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 12岁以上更高水平的道德阶段 ① 儿童的道德思维变得更广泛,更有社会性,并朝向一种 “道德理想”的方向前进; ②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会更多地联系整个社会,并且使规则 从具体的行动准则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观念的互惠”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
• 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 转化的过程
另一个男孩叫亨利,一天他 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 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哪个孩子犯了过失?”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阶段 (0—2岁)
自律道德阶段 (7—12岁)
他律道德阶段 (2—7岁)
高水平的道德阶段 (12岁以上)
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0—2岁) ① 集中于自我时期,所有的感情都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动 作本身; ②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从集中于儿童自身转向集中于 注意权威——父母或其他照料者。
1.环境因素
• 家庭的途径 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主 要通过两大机制:一是奖励,二是示范
• 同伴的行为 同伴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群体行为模式 或社会参照榜样,同伴也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 参照框架
1.环境因素
• 社会文化传统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某些行为有态度上 的差异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展中的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