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隈研吾书籍读后感
隈研吾书籍读后感隈研吾这个名字,在建筑界那可是响当当的。
读他的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乐园,又像是跟着一位特别酷的导游在探索建筑世界的神秘角落。
隈研吾在书里老强调建筑和自然的融合,这一点可太有趣了。
他就像一个大自然的粉丝,想让建筑成为大自然怀抱里乖巧的小宝贝,而不是那种横冲直撞、破坏自然美感的大怪兽。
我读到他讲那些利用自然材料的建筑案例时,就感觉他像个魔法师,把木材、石头这些普通东西变成了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皮肤。
比如说他用竹子做建筑材料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把一片竹林巧妙地挪到了城市里,既保留了竹子那种清新、雅致的气质,又给建筑赋予了独特的东方韵味。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竹林里玩耍的场景,那种凉爽和惬意好像被他封印到了建筑里。
而且隈研吾对于建筑的理解很有人情味。
他不追求那种特别高大上、让人觉得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希望建筑能像个温暖的港湾,让人进去就感觉自在、舒服。
他书里写的一些小建筑,像小茶馆或者小民宿之类的,就像是为每一个疲惫的灵魂打造的安乐窝。
我想如果我能住在他设计的小房子里,肯定就像住在童话里的小屋一样,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不过呢,读他的书有时候也有点小“痛苦”。
他那些充满创意的建筑概念和复杂的设计过程,就像一道道高难度的数学题。
我得像个小学生一样,皱着眉头,反复琢磨才能稍微理解一点。
但是呢,一旦搞懂了,就像解开了一个超级难的谜题一样,成就感满满。
隈研吾的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建筑奇幻世界的大门,打开之后能看到各种新奇的东西,还能让你对身边的建筑有新的看法。
以前看那些高楼大厦,可能就觉得是一堆钢筋水泥,现在就会想,要是隈研吾来设计,这里会变成什么神奇的样子呢?读完他的书,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睛都变得更有艺术感了。
隈研吾建筑思想的地景化倾向研究
隈研吾建筑思想的地景化倾向研究隈研吾是日本建筑师中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位,他的建筑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精神,同时也脱离不开日本建筑根植的民族风格。
本文着重分析了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及其与地景化建筑设计理念的相似之处,并结合他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为隈研吾的相关研究增添了新的切入角度,也为国内地景化建筑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借鉴。
标签:隈研吾;建筑思想;地景化1、前言当今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表现形式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筑环境的概念已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自然与人工环境,更融入了人类与社会问题。
地景化建筑将景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最大化地做到将建筑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建筑与环境对话新的模式。
隈研吾是世界闻名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喜欢用哲学的方式探究建筑本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他的思想中带有的对环境的思考以及对建筑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地景化建筑的理念具有相同的出发点。
2、隈研吾的建筑思想2.1负建筑对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疮痍,隈研吾认为建筑也在当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促使了他去寻求一种谦逊的、不去刻意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
“负建筑”即是他经过思考而得出的一种解决策略。
负建筑是主动承认“失败”,力求消隐与环境,把建筑作为配角、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的建筑。
隈研吾并不想建筑完全消失,而是要弱化建筑形式对建筑象征意义和视觉上的决定性。
2.2自然的建筑“自然的建筑”是根植于场所,与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的建筑。
“自然”是自然而然地,不突兀的一种存在。
在隈研吾心中场所是大自然的别称,也就是包含建筑、空间、植物等一切自然和人工要素的特定环境。
自然的建筑以温和的“关联”,自然而谦逊融入了特定环境之中。
隈研吾要强调的是,建筑与场所不仅是表象上的融合,而是建筑作为一种存在,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和谐交融,不仅指实体的融入,更包含文化的结合。
2.3反造型在隈研吾的眼中,建筑是为人们提供舒适提供幸福感的场所,是陪伴人们一起老朽的所在,不是被用来转卖的商品。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
建筑大师隈研吾解析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隈研吾他曾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后起之秀,却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狂更远。
他曾遭遇重大挫折,却因祸得福站上世界之巅。
正负对撞,化整为零。
他用神奇的魔法,给一个个建筑作品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
他用质朴的材料,醒每一个人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
用天然纯净之心,将时光细细雕琢。
他,就是隈研吾。
隈研吾(生于1956年8月8日)是在日本当代最著名建筑师之一。
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运用、建筑的光和轻盈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
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势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
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证明是流行的,甚至在他他最近在中国和西方的作品中。
隈研吾出生于横滨,于1979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在当地工作几年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直到1986年他的第一次实践”空间设计工作室“,之后的1987年他又成立了工作至今的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并且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后现代趋向,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环境无法支持这样奢侈的建筑。
与他的许多同行出国深造的选择不同,隈研吾借机寻找与小规模较小的工匠的联合,这重振了他的风格,关注点从大图景变化为小元素的重复使用。
这也是让他注重重塑天然材料的机会。
传统的日式建筑非常关注节奏和轻盈感,但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天然材料达到这个高度则会限制你的材料搭配。
因此,隈研吾开始采用如石头一般的材料,将它们当做轻盈的木材或玻璃,将材料切成薄片并作为粒子来利用。
他的那须石头博物馆(2000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当地的石头打造了柔软多孔的墙,让光在其中穿梭。
隈研吾的其他著名建筑包括长崎县立美术馆(2005年),浅草文化旅游中心(2012)以及中国的长城公社(2002年)。
消隐的建筑
消隐的建筑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隈研吾逐渐从日本建筑界脱颖而出,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受日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建筑实践致力于建筑与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寻隈研吾建筑创作风格演变历程,通过分析其在建筑实践中对于材料特性的再认识与材料加工工艺的探索,探究其基于传统建造的建构观念——“消隐的建筑”。
关键词:隈研吾、消隐的建筑、建筑创作手法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兴起,日本此时也掀起了向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高潮,在建筑艺术领域更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潮。
再现历史主义、借用古典建筑语言、重新组合或象征,成为日本后现代主义惯用手法。
日本的建筑大师从丹下健三,中生代矶崎新、黑川纪章等人,到新生代的安藤忠雄、妹岛、伊东丰雄等,手法各有千秋,隈研吾在建筑创作中寻求形式与材料、工艺与传统、历史与感性、艺术与空间的平衡,其独特设计视角让其在建筑创作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隈研吾建筑观的形成隈研吾自小在日本长大,日本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传统是其建筑创作的源泉。
日本建筑的文化性源自于禅的思想,日式象征作用又使物质在场所发挥出特殊的文化意义,特定的材料往往成为他建筑设计的起点。
1.1日本传统文化——建筑观形成的基础与西方人总是试图征服自然的情结相反,东方文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谦卑的态度。
隈研吾的建筑思想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传统以及日本建筑传统成为其建筑观形成的基础。
1.1.1禅宗美学禅宗美学兴起于中唐时期,日本禅宗自道元和尚而始,深深地侵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与文化等各个层面。
蕴含其中的对于事物的特殊思维也为日本民族所接受,在与本土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在日本传统文化背景下,建筑师对于禅意的追求体现在对建筑的物质追求转移到建筑意境上,避免作为物质存在的建筑与所在环境的冲突,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易逝的、含蓄的或者可以说是持续的美符合东方文化内敛的自然观,强调与环境的协调,是日本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融合的积极体现。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为特色,这
种手法在建筑界被称为“隐蔽美学”。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们融合了建筑、艺术和自然,给人们带来了独特
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采用消隐的手法,即将建筑物
隐藏在自然环境中,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消隐”的效果。
这种手法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增强建筑物与自然环
境的融合度,使建筑物更加自然、和谐。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常常采用简洁、纯粹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形式美和空间美。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采
用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物看起来轻盈、透明,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人文关怀,他的建筑作品
常常将人的需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
他的建
筑作品还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简洁的设计风格、人文关怀和可
持续发展为特色,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了独
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探析隈研吾的“Z58”及设计思想
探析隈研吾的“Z58”及设计思想摘要:在当代多元并存的世界发展中,建筑领域也呈现出多元混合发展的态势,而在日本的建筑界中,活跃着一批新生代的杰出建筑设计师,他们至始至终关注着传统的建筑文化,并在积极探求通过独特的设计,来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
隈研吾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本文通对建筑设计“Z58”的介绍,试图了解他的“消解”建筑观,并对他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Z58;消解;融合Abstract: Contemporary Pluralism in worl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also showed a trend of multiple mixed development in Japan’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tive in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architec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y start to finish watching the traditional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unique design, to express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heritance. Kengo Kuma can be said that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Z58, trying t o understand his “digestion” building concept, and his design ideas to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 Z58; digestion; fusion.从隈研吾建筑作品中,总是可以感受到浓郁东方文化气息和建筑理念。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
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材运用的经典。
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隈研吾——负建筑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
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
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义建筑。
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
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
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现代人的欲望已经将建筑物从环境中脱离出来了,建筑身上被画上了太多的符号,现代民居画上去的“川斗”,那些古建符号的简单复制运用又或那些“伪环保”“伪生态”已经充斥在我们周遭。
建筑中充斥着太多的虚假装饰,所以当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出现时,人们感受到了日本禅意的肃穆与宁静,当妹岛和世的或纯白或透明的墙体出现时,人们在嘈杂的世界找到了一处宁静一处纯粹。
隈研吾建筑思想浅析
负 建 筑
在涉谷车站——新技术的运用 采用云状的玻璃产生现实与虚幻的错觉,从而消除建筑的界线。
1 陶瓷印技术:隈研吾尝试用数码相机把云朵拍下来,运用陶瓷印的技术 把其印在玻璃上,云朵是白色的,然后相隔 6mm 夹一灰色的玻璃,然后再 在最外面 6mm 的地方放置透明玻璃。三块分别相距 6mm 的玻璃,在阳光 下能产生特殊的效果。 2 视觉效果:随着行者视点的变,或是看到真正印刷的云,同时也能看到 天空映衬在玻璃表面上的云。同时,组合玻璃由5 种云块按一定的规律随 机搭配,变化多端的立面随之出现。
负 建 筑
莲屋——材质
1 材质使用:在莲屋的设计中,石头被设计得如此轻盈而让人难以 分辨其材质。为了达到石头轻盈的粒子化效果,隈研吾把镶在相同尺寸 钢板的石材,运用锁链做悬吊的方式悬吊起来,短小的金属板锁链般地 连接起来,兼能具备抗震、抗强风的性质。 2 建筑效果: 把石头轻盈的屏蔽放置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将两者柔 和的连接起来,是隈研吾的初衷。
涉谷车站
负 建 筑
竹屋 1 因地制宜:不去人工修整地基,而是把竹屋直接摆放在建筑用地 的陡峭斜坡上。使建筑的底部呈弧形,能和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 被称为“长城样式” 2 材料使用:竹屋的建筑可谓是对竹材这种材料的使用发挥到了极 致,使用6cm左右的竹子,以12cm间距排列。考虑到竹子本身易破 裂的特性,就在竹子内部填入钢筋、浇注混凝土,来增强竹子本身 的强度。 3 效果:竹子建筑比混凝土的墙体来的亲切的多,竹子在室内的隔 断像竹帘似的,隔而不断。
银山温泉公共浴场
负 建 筑
3 建筑效果:轻盈排列的 竹子栅格像是帘子,把空 间柔和的分割,创造出 “隔中有透,实中有虚, 静中有动”的空间氛围。 4 光影关系:竹子格栅使 光影效果更加柔和,多重 的光在弥蒙中透出,产生 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住客 能在此地得到心身的放松。 在咖啡厅出的栅格把自然 光多重打散,最终以柔和 漫射的状态传递进室内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人性空间远高于里程碑式建筑
在建造时,甚 至征求孩子们 的意见,并依 据他们的意见, 在市政厅内种 上了许多树木。 由于市民对于 它的满意度非 常高,使用频 繁,也让这幢 建筑有了极大 的活力。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2015
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博物馆的 建筑形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呼应,以温和的 形式嵌入到绿色环境中。为了将建筑与景观相 融合,建筑物的屋顶由一些废弃的屋瓦覆盖着, 使建筑别有一番当地乡村小镇风情。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 边的环境氛围。设计前,我 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 料。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 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 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时代周报:“作为一名建筑师,却希望建筑 “消失”,矛盾吗?”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 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 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 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 与大自然的亲密。”
时代周报:作为在中国已有十余年项目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 有什么想法可以给中国建筑业借鉴? 隈研吾:建筑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在日本,原来有城乡矛盾, 作为建筑师,就有责任去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有类似情 况,中国建筑师也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使用当地的 建筑材料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作者:***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隈研吾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隈研吾建筑案例,从建筑立面的角度出发,展现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之间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隈研吾的这一设计理念,并从中进行一些反思和感悟。
关键词:隈研吾材料消隐建筑立面一、建筑立面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譹?訛建筑立面相当于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座建筑的门面,它是展现出城市或建筑本身气质的最直观的展现。
二、建筑消隐“无论材料的触感有多么厚实,如果它以一个整体出现的话,对我而言就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没有改变它们的表达方式。
”,?譺?訛隈研吾在接受《UED》杂志采访时提到了“材料让建筑消隐”这一设计思想。
隈研吾喜爱文字,热爱书写,建筑师这一理性的身份外有一颗感性的心,这种矛盾让他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让建筑消隐”的深层次意义即是强调建筑在环境中的“隐”而不是“显”。
他希望通过材料,来让建筑与环境的联系重新被塑造。
将建筑场所化、环境化,与环境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石美术馆石美术馆(图1)在隈研吾的设计生涯中,是一个“转机”。
它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芦野村。
这座美术馆原本只是用来储存米仓的一个仓库,而后受到业主的委托,希望隈研吾能将其改造为一座用于展示石加工技术和艺术的美术馆。
在这个场地中隈研吾把各个空间相互交错穿插在其中从而扩大活动空间的范围。
其中展示空间不仅仅是在室内,而且还把3个石仓设计成半室外展示空间,模糊室内室外的界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2),石美术馆的建筑立面采用了重复交错的组合手法,将50毫米厚、300毫米宽的薄石材层层叠加在一起。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的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yodo Gratin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
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
Vol.40/No.20/Westleather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杨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限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对材料的创新和独创,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使他的建筑外81是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
二是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止感。
三是他在空间氛围中充分营造体现禅意,抛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时元素来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和意境。
限研吾餉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他的理念也醪响了中国的建筑界。
关键词:侵研吾;建筑设计;材料;自然;禅意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1背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涌现了大量设计作品的抄袭以及模仿,而忽略了其建筑背后对于材料和构造等的研究,也忽视了建筑是否能与自然融合、建筑材料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特色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考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基于表面材料的运用和标准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是适合于环境,能与环境相融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激发内部生活、工作者的热情,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的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象征意义,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富有创造性的空间。
2隈研吾简介隈研吾(KengoKuma,1954—),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一直秉承着注重建筑与自然相结合,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
3隈研吾作品分析及理念限研吾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立感,使建筑具有延伸性,在他的《负建筑》一书中也在深入探讨如何建造一种与自然融合,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与大自然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
隈研吾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使材料具有创新性和独创性,善于利用竹子、水和阳光等自然元素来创造灵动的空间,他的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充满意境和想象,注重对建筑背后的文化进行探讨,无论你站在哪一处望向窗外都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让人与丈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方圆魏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魏研吾都市设计中心的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魏研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包括1999年和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在法国举办的奥尔良建筑实验室展览等。
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02年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建筑大奖和1997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述丰厚的建筑师,曾出版《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著作,全面的阐述他的家住哲学。
1954年,魏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在其童年时期,对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的父亲会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同时也会搜罗一些建筑大师的家具或模型,把玩之余向他介绍其功能和建筑师的背景。
1964年,日本奥运会期间,由日本建筑大师丹下键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让魏研吾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
他后来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
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同年魏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他一下子被弗兰克.劳挨德.赖特及其建筑的力量打动,赖特的自然建筑风格深深的影响了魏研吾,并对他日后创造出新的自然派建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魏研吾早年的经历使我明白,培养好的品味和设计见解(在特定文化中),最初就需要对这门学科有与生具来的兴趣,接着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过程,这包括:接受杰出设计作品的熏陶,在这些作品之间做出对比,同其他设计师艺术家展开争论,学习设计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了解当今和历史上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想,尝试设计属于自己风格的事物,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魏研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建筑设计的求学之路。
20世纪70年代魏研吾读大学期间,日本掀起了素混泥土建筑热潮。
工程类Kengokuma隈研吾建筑技术策略分析
如何借鉴Kengokuma隈研 吾的建筑技术策略
策略借鉴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深入研究:深入了解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包括其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 结合实际:将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与实际项目需求相结合,考虑当地环境、文化等因素。 创新发展:在借鉴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创新和发展。
案例启示:分析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Kengokuma隈研吾的建 筑技术未来发展
数字化技术:Kengokuma隈研吾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以提高建筑的精度和可持续性。
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系统:Kengokuma隈研吾将 智能化系统应用于建筑中,以提高建 筑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者的舒适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绿色建筑材料:Kengokuma隈研 吾致力于使用可再生和环保的建筑 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预制构件:Kengokuma隈研吾使 用预制构件进行建筑建造,以提高 建筑的施工速度和降低成本。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更新:如何跟上快速发展的科技,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 资源利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技术的安全性,避免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智能化设计:Kengokuma隈研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设 计和管理,提高建筑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技术策略的评估与优化
评估现有技术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 性
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技术策略的改进 和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析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析隈研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展开深入探析,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哲学。
一、从简到繁的建筑设计方式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往往以简洁和极简主义为特点。
他强调建筑应当尽量减少冗余的元素和装饰,通过简化结构和形式,以实现对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在他的设计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空间连接和开放性布局,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二、深度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哲学隈研吾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师应当在设计中尊重并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把建筑物独立地植入其中。
他常常运用自然光线、景观和环境音响等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生态优势的建筑空间。
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打破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无缝衔接的整体。
三、回顾性与对主题的深度理解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展现出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度理解。
他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研究建筑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将过去与现代相结合。
他善于通过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来纪念和呈现文化遗产,使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延续。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强调了建筑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他以简约和深思熟虑的方式创作建筑,从而赋予建筑以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学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究了建筑的简约、与自然的融合、对历史的回顾性和对主题的深度理解。
通过他独特的设计方式和艺术表达,他不仅仅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更唤起了我们对建筑与环境、文化与传承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环境观念,给人们带来了美学和功能上的双重享受。
隈研吾是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隈研吾的分析
隈研吾
日本建筑大师分析介绍
在内部空间的构造方面 是更显优雅清静.
THANK YOU
Just use it for f,同时也突出了整个 建筑倒三角的形式特点。地面与天花板之间被玻璃板包围 起来,为公共大厅和每个展厅提供了向外观景的良好视野 。
关注过建筑师隈研吾的“莨。 茶室”,那是他为北京798的深 圳梁子服饰做的展品。对于他 的最有特色的杰作之一“莲花 屋”,结合日本古典文化和西 方现代文化,独特的垂直相交 式楼层的特点和房屋与自然景 观的完美融合,还有那种通过 结构和色彩的搭配,使房屋本 身和自然之间被完美打造的那 种平衡感。
建筑作品
梼原木桥博物馆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这个方案将日本传统美学 与当代建筑语汇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KOMONDOR
•
这个好像漂浮在空中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织排列 的木梁架组成,所有结构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 心支柱支撑。博物馆两头设有两部全玻璃升降电 梯,这两个透明的玻璃长方体被巧妙的掩藏在背 后的植物景观中,突出了全木质结构的建筑主 体。
著作思想
著作
隈研吾的“负建筑”,是消弭了建筑和 环境割裂的建筑、对人类释发善意的建 筑,不张扬,不卑不亢,关照生活的初 衷,诚实,坚持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温 暖,朴实,从建筑本位和单体层面都回 归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 筑为中心的场景。 “负建筑”“弱建筑”的理念,那就是 要“把建筑作为配角、而要把环境放在 主要位置”。他认为,与“强建筑”相 比,“弱建筑”或许更经得起冲击,而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失去安全感的 现代人感受到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性之 美。 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以柔克刚, 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 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 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 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隈研吾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当代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其自然融合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建筑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将建筑视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本文将探讨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特点,并从多个方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自然融入建筑的设计理念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建筑的平衡处理上。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使用天然材料、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以及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他的建筑作品通常在视觉上呈现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使人感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存。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非常注重自然和环保。
他倾向于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建筑材料的质感、纹理和色彩,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在设计“北京长城静心苑”时,充分利用了竹子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将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三、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隈研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也十分出色。
他善于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视觉效果。
在室内设计中,他通常会使用柔和的色彩和自然的材质,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
同时,他还会利用窗户和阳台等设计元素,引入自然光线和景观,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外观设计上,他同样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会使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色彩,以增强建筑的融入感。
四、景观设计隈研吾非常注重景观设计,将自然景观视为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植物和水体等因素,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在“京都圆苑民宿”的设计中,他将周围的竹林、山峦和溪流等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摘要】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实、自我突破及延续,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隈研吾;设计方法;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31-031.隈研吾简介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建筑•都市计划学系客座研究员;1986年成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Association Eurpoe(Paris);从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其设计作品涉猎广泛,从早期的“M2”到最新的东京国家体育馆,都体现着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隈研吾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反对建筑中物体的过度介入,希望找到一种取代造型体的物质形式来恢复建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关于“消解”与“连接”的“负建筑”理论也影响和启发了许多建筑师。
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多类奖项,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诸多著作,代表作品有“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在国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2.隈研吾的研究方法2.1 观察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其所接触的事物。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覃丽伊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4(008)001
【摘要】隈研吾,作为一位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日常的生活自觉反省并对日本传统文化深刻思考,运用多种方式将其体验固化在建筑中.本文通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和思想做一个总结,,以期对同为东方国度的中国的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覃丽伊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隙间”角度来解析隈研吾的建筑表皮观 [J], 王鹏
2.隈研吾"消解建筑"的建构方法分析 [J], 郭宇;卞洪滨
3.隈研吾设计思想启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之路 [J], 罗翔兮;郭新
4.办公空间中装修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运用分析
——以隈研吾的Z58为例 [J], 吴立瑜
5.王澍与隈研吾的“对话”——传统建筑材料在两位大师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J], 武志国;潘怡晨;洪弋;沈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建 筑 还 没 有和 日常 生 活 融 为 一 体 。
E ・ ・ e ・
E ・ i E ・ i
E ・ E ・ ・
e E ・
E ・
e E ・
三、 北 京地 区建筑屋顶绿化的 空间集约化设计
1 . 空间 收放 , 疏 密 有 致 屋 顶 绿 化 的 空 间 同任 何 使 用 空 间 一 样 , 是 有 限 的宝 贵 资 源 。 空 间 设计 中 应 避 免 均质 单调 , 在 适 当位 置 的公 共 空 间 、 必 要的交通空 间及休憩 空间 , 做 到 开 敞 式 的 集 约 化 设 计 。 空 间
二个繁忙 的建筑事务所 , 发 展 在 欧 洲 的 建 筑 业 务 。 同 时 任 东
花木很熟悉 , 同时对 自然 的材料 有莫名 的好感。 “ 我 出生在大
阪, 家 里 的房 子 也 是 土 木 结 构 。 用 土 和 石 头 堆 成 的 墙 壁 , 高 高 的 木头 房梁 和 竹 子 是 我 j L a l , 记 忆 中最 熟 悉 的 部 分 。 ”
意义。
法也持 有挑战精神 , 因此设计 了一系列造 型奇异 的建筑 , 例
如 “ M2 ’ 。
关键词 : 隈研 吾 归纳法 推演法 科学 实验法 总结 负
建 筑
1 9 9 2年 , 隈研 吾 因 “ M2 ’ 项 目遭 到 攻 击 , 被 迫 离 开 东 京 都 市 而 移 居 日本 偏 僻 的 城 镇 接 手 一 些 规 模 小 、 预 算 少 的 项 目。 期 间 , 限研 吾 坚持 不 断 尝试 和 发 展 自己 的建 筑 和 理 论 。
为 “ 空间研 究所 ” 。1 9 9 1年 起 独 立 经 营 改 称 为 “ 隈 研 吾 建 筑
都市 设计事务所 ” 。 当时, 东京 到处充 满了英雄主 义的作 品。
加 之那 个 时 期 , 隈研 吾 刚 从 美 国 回 来 , 对 现 代 主 义 的 设 计 方
期 对同为东方国度 的 中国的建筑理论研究和 实践有 实际指导
从研 究方法的角度分 析隈研吾 的探 索之路
An a l y s i s o f Ke n g o Ku ma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r e s e a r c h me t h o d s
覃 丽 伊 Qi n L i y i
经 验和进一 步的科学研 究 , 完 善 这 一 理 论体 系。 相 信 经 过 不 断的实践历 练及理论 总结, 一 定 会 更 好 更 快 地 将 北 京 地 区建
屋 顶 空 间 不 同于 室 内 , 它 的上 部 是 没 有 标 高 限制 的 。 在 考 虑 到屋 面承 载 能 力 的 垂 直 荷 载 及 自然 风 力 等 水 平 荷 载 作 用 下 宜 将 屋 面 的建 筑 构 筑 物 及 景 观 设 计 处 理 成 垂 直 方 向 多 层 次 立 体 化 的模 式 , 在 绿 化 屋 面 的 方 寸 之 间 创 造 安 置 更 多 的 空
摘要 :隈研吾 , 作 为一位 日本 当代著 名建筑师 , 在接受 西
方文化的 同时 , 对 日常 的生活 自觉反省并对 日本传 统文化深 刻思考 , 运用 多种方式将其体验 固化在建 筑中。本 文通过从 研 究方法的角度对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和思想做 一个总结 , , 以
1 9 8 7年 , 回 到 日本 后他 与 筱 原 聪 子 建 立 了工 作 室 , 起 名
佳 的游 览 路 线 和 理 想 的景 观 效 果 。
2 . 路 面 架 空 提 升 屋 面层 次
分 述 方 法及 观 点 阐述 难 免 不 完 善 , 会 有 失 偏 颇 。 希 望 在 下 一 阶段的工作 中 , 设 计 师 和 学 者 通 过 北 京 地 区 屋 顶 绿 化 的实 践
隈 研 吾 的 建 筑 思 想 受 到 多位 建 筑 师 的 影 响 , 其 中 以丹 下 健三、 陶特、 莱特 对他 的影 响最 深 。 对于丹下健三 , 他 充 满 崇拜 , 甚 至 认 为丹 下 健 三 设计 的 代
代 木体 育馆 是 东 京 最 好 的建 筑 。 代 代 木 体 育 馆 采 用 高 张 力 缆 索 为 主 体 悬 索屋 顶 结 构 , 创 造 出带 有 紧张 感 和 灵 动 感 的 大 型 内 部 空 间 。 其 特 异 的 外部 形 状 加 之 装 饰 性 的 表 现 , 可 以追 溯
一
、
生平简 介
2 0 0 0年 以后 , 建 筑 界 从 开 放 迈 向 解 放 。 隈研 吾 及 他 的 “
1 9 5 4年 , 隈研 吾 生 于 日本 神 奈 川 县 , 受其祖 父的影响 , 对
负建 筑 “ 理 论 受 到 建 筑 界 的 认 可 。2 0 0 7年 在 巴 黎 成 立 了 第
除 原 有 合理 设 备 的措 施 , 应 将 新 设 计 方 案 与 原 有 屋 面 资 源 集
约 地 整 合在 一 起 , 做 出合 理 的艺 术 化 的 专 业 设 计 方 案 处 理 。
四、 展 望 集约化理论 在本文被 跨界用来研 究北京屋 顶绿化 设计 ,
总体 收放 得 当 , 曲径 通 幽 过 后 突 然 峰 回路 转 , 定 能 取 得 趣 味 性
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二、 主 要 研 究 方 法
1 、 归纳 法
1 9 7 9年 , 毕业于 东京大学工程学 院后 , 隈研 吾 在 东 京 的
“ 日建 设 计 公 司 ”实 践 , 期间, 他 目睹 了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繁 荣 。
而后 , 为 了 提 高 自 己 的水 平 , 他于 1 9 8 5年 离 职 , 在 纽 约 的 哥 伦 比 亚 大 学进 修 , 接 受 了典 型 的 西 式 教 育 。在 美 国 的 这 两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