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__5.1.1_《相交线》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绘两条相交线的示意图;- 能够辨认出两条线是否相交;- 能够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2. 难点:- 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演示;-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请同学们举例描述一下身边的相交线的例子。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用白板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通过示意图演示相交线的情况,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3. 分组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找到至少三组相交线的示意图,并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相交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并将结果报告给全班。

4. 深化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相交线的知识解答;- 学生单独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相交线的相关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相交线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在小组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巩固了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在问题解答和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用更多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交线的理解。

相交线教学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相交线教学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 练2
领补角和对顶角的综 合应用
测1 测3 例1
理解
练3 测4
掌握
例3 练4 例2 测5
应用 综合 评价 测6
测2 拓1
总结反思 知识内化
收获检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 什么是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 2 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归纳小结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b
1 2O
a
3
4
由对顶角相等,得
∠3 = ∠1 = 40°,∠4 = ∠2 = 140°.
例3.完成下列解题过程.
A
如图,直线 AB ,CD 相交于 O ,
∠AOC = 80°,∠1 = 30°,求
∠2 的度数.
C
D
1E O2
B
解:∵ ∠DOB = ∠ AOC ( 对顶角相等 ), ∠AOC = 80°(已知),
探究 1
∠1 和∠3 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C
A
12 O4 3
B
D
图中还有其 他的对顶角吗?
形如∠1 与∠3 有一个公共顶点 O ,并且∠1 的两边 分别是∠3 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 个角,互为对顶角.
练一练 1 下列各图中,∠1 和∠2 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12 1
12 2
解:∵ ∠BOD = ∠AOC = 76°, 又∵ OE 平分 ∠BOD ,
F
C
B

∠DOE
=
∠BOE
=
1 2
∠BOD
=
1 2
×
76°=
38°.
A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模型等。
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性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两条在平面内不平行且在某一点相遇的直线。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相交线。

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初步几何推理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示范作用,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角的相关内容和一些性质。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初步的几何推理(二)能力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相交线中有关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五、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演示以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平行线师:虽然图中的桥,电线等都是有限长的,但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今天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

从而引入本节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

5.1.1相交线(同步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1)

5.1.1相交线(同步课件)-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1)
2
谢谢聆听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4
能不能说一说理由呢?
C
B
探究新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已知:直线 AB 与 CD 相交于 O 点. A
D
求证:∠1=∠2.
3 1O 2
4
证明:∵直线 AB 与 CD 相交于 O 点,C
B
∴∠1+∠3=180°, ∠2+∠3=180°, 平角的定义 ∴∠1=∠2. 等量代换 同理可得∠3=∠4.
例题讲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理解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2.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的性质进行角 的计算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情境引入 观察下列图片,你能从中找出2条直线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情境引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解:根据题意,∠1与∠3是邻补角,
a
∴∠1+∠3=180°, ∵2∠3=3∠1, ∴∠3=108°,∠1=72°
3 1
2 b
根据对顶角性质,得
∠2=∠3=108°.
拓展训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2.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
Hale Waihona Puke A Ca OD
b
DG
c E
A
O
BA
O
BC
CF
D B
H
⑴ 如图a,图中共有 2 对对顶角;
解:(1)35°,145°,145° (2)均为90° (3)65°, 115°, 65° (4)(180-m)°, m°, (180-m)°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在复杂图形中,找出相应的角,并应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解决实际问题,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举例:对于内错角的识别,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多个相交线形成的复杂图形,指导学生如何在图形中准确找出内错角,并解释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可以推断出两条直线平行。此外,教师应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举例:讲解同位角相等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形,如铁轨、桌面等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同位角的概念,并强调这是判断平行线的重要依据。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相交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详细内容:
-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辨识。
注意: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描述通常不会达到2000字,这里的要求可能存在误解。以上内容已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核心知识点和举例说明。在实际教案撰写中,这部分内容通常较为精简,但需要确保每个点都准确无误地传达了课程的核心要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比如,十字路口的道路,桌面上的对角线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交线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课题 5.1.1 相交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重点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思考】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是怎么变化的?分析: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观察思考】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分析: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复习回顾】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它们的公共点叫做交点.观察并思考.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分析:如上图,AB、CD为两条直线,点O是直线AB与直线CD的交点,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夹角与刀刃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后续学习邻补角、对顶角做铺垫.讲授新课【合作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4个角;这4个角有公共顶点.【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2:①有一条公共边OC;②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邻补角吗?分析:∠2与∠3;∠3与∠4;∠4与∠1问题:∠1与∠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3思考并回答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3:①有一个公共顶点O;②∠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对顶角吗?分析:∠2与∠4【合作探究】∠1与∠3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2+∠3=180o∠1+∠2=∠2+∠3∠1=∠3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熟悉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定义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力.【典型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若∠1 = 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1 = 40°可得∠2 = 180°-∠1= 180°-40°= 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 = ∠1 = 40°∠4 = ∠2 = 140°【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随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EF 两两相交,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___对邻补角.答案:6;12.2.下列各组角中,∠1与∠2是对顶角的为( )答案:D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射线. 则:∠B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BOE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AOD;∠BOD;∠BOC、∠AOD;∠AOE.4.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求∠BOD,∠BOC的度数.解:因为OA平分∠EOC,∠EOC = 70°所以∠AOC = 35°由对顶角相等,得∠BOD =∠AOC = 35°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由邻补角的定义,得∠BOC = 180°-∠AOC= 180°-35°= 145°【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2.对顶角:(1)概念: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对顶角相等.。

古交市一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7

古交市一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7

5.1 相交线相交线【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具体的图形找出邻补角和对顶角,进而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3.能运用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看图、归纳等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通过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再推理的方法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定理.【情感态度】经历画图、看图、猜想、推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几何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1.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2.初步体验推理的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参见教材P2“探究”问题2填空: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因为∠1与∠3是______角,所以∠1+∠3=_______,因为∠2与∠3是______,所以∠2+∠3=_______,根据_________,所以∠1______∠2,这就证明了对顶角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邻补角与补角有怎样的关系?2.推理的依据一般有哪些?【归纳结论】1.定义:(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2)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2)对顶角相等.3.邻补角与补角的关系:邻补角一定互补,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补角.4.推理是今后经常遇到的事情,推理的依据是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找出图中的对顶角与邻补角.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B+∠2=180°,问∠1与∠B是否相等,∠B与∠3是否相等,为什么?【教学说明】题1可以抢答的形式让同学们回答,对于题2,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邻补角、对顶角定义.2.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三角形三心共线的证明题求证:任意三角形的垂心H,重心G和外心O三点共线.这道题乍一看较为棘手,一般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若把命题改为“△ABC内接于圆O,H 为垂心.求证H到该三角形任意顶点的距离等于O到这个顶点所对的边距离的两倍.”证起来就轻松多了.下面先简单证明这个命题.证明:如图1(仅以锐角三角形为例),O是△ABC的外心,H是垂心,OM⊥BC于M,即证AH=2OM,连BO且延长交圆O于D,则DC=2OM.∵ BD是直径.即 AH=2OM.这就为我们证明前者奠定了基础,于是就有三角形三心共线的第一种证法.证法1 在图2中,H、O分别为△ABC的垂心和外心,中线AM交HO于G′,∵ AH∥OM,且AH=2OM∴ AG′=2G′M,即G′就是重心G,故H、G、O三心共线.证法2 如图3,作OM⊥BC,OF⊥AB,垂足分别为M、F,则M是BC的中点,F是AB的中点,∴ FM∥AC,且AC=2FM∵ OF、CE均垂直于AB,且FM∥AC∴∠1=∠2,同理∠3=∠4,从而有△OMF∽△HAC∵ AC=2FM,∴ AH=2MO.∴ AM与OH的交点必为重心G,故H、G、O三心共线.证法3 在图4中,△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垂心),边AC和边CB上的中垂线ON、OM相交于O(外心),M、N分别在CB.AC上,则AM与ON于X,AD交ON于Q,连OG和HG,可证△XOG∽△YHG∵△NXG∽△BYG∠OXG=∠HYG(两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②由①、②、③知△XOG∽△YHG得∠OGX=∠HGY,可得H、G、O三点在一条直线.即任意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共线.在上述三种证法中,证法1和证法2的思路清晰、敏捷;证法3是融代数、几何于一体,可培养我们综合运用能力.11.5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一、单选题1.某种商品的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销售,但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则最低可打( )A .9折B .8折C .7折D .6折2.张老师每天从甲地到乙地锻炼身体,甲、乙两地相距1.4千米.已知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80米/分,跑步的平均速度为200米/分,若他要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内从甲地到达乙地,至少需要跑步多少分钟?设他需要跑步x 分钟,则列出的不等式为( )A .()20080101400x x +-≥B .()80200101400x x +-≤C .()2008010 1.4x x +-≥D .()8020010 1.4x x +-≤3.某次知识竞赛共有3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5分,答错或不答扣3分,小亮得分要超过70分,他至少要答对多少道题?如果设小亮答对了x 道题,根据题意列式得( )A .()533070x x -+≥B .()533070x x +-≤C .()533070x x +->D .()533070x x -->4.张师傅再就业,做起了小商品生意.第一次进货时,他以每件a 元的价格购进了20件甲种小商品,每件b 元的价格购进了30件乙种小商品(a >b );回来后,根据市场行情,他将这两种小商品以每件2a b +元的价格全部售出,则在这次买卖中,张师傅赚了( )元A .5a ﹣5bB .10a ﹣10bC .20a ﹣5bD .30a ﹣20b 5.现用甲、乙两种运输车将46吨抗旱物资运往灾区,甲种运输车载重5吨,乙种运输车载重4吨,安排车辆不超过10辆,则甲种运输车至少应安排( )A .4辆B .5辆C .6辆D .7辆6.小菲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利用量筒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请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量筒中至少放入( )个小球时有水溢出.A.8 B.9 C.10 D.117.设a,b,c,d都是整数,且a<2b,b<3c,c<4d,d<20,则a的最大值是()A.480 B.479 C.448 D.4478.某工厂为了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2160个零件的任务,于是安排15名工人每人每天加工a个零件(a为整数),开工若干天后,其中3人外出培训,若剩下的工人每人每天多加工2个零件,则不能按期完成这次任务,由此可知a的值至少为()A.10 B.9 C.8 D.7二、填空题9.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 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长3 cm.假设这棵数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列满足x 的不等关系:__________________.10.某商品的进价是500元,标价为750元,商店要求以利润率不低于5%的售价打折出售,售货员最低可以打_____折出售此商品.11.一次普法知识竞赛共有3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或者不答倒扣一份,在这次竞赛中.小明获得优秀(90分或90分以上),则小明至少答对了___道题.12.甲乙两队进行篮球对抗赛,比赛规则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两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不败,得分不低于24分,甲队至少胜了___________场.13.某数学兴趣小组在研究下列运算流程图时发现,取某个实数范围内的x作为输入值,则永远不会有输出值,这个数学兴趣小组所发现的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14.仲夏蝉鸣,凤凰花开,匆匆三年,激扬青春,又是一年毕业季来临!某文具店抓住商机,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毕业纪念册比较受学生的喜欢,于是制定了进货方案:其中甲、丙的进货量相同,乙、丁的进货量相同,甲与丁的单价相同,甲、乙的单价和与丙、丁的单价和均为66元,且甲、乙的进货总价比丙、丁的进货总价多600元.由于资金周转紧张,进货时临时决定只购进甲、乙两种纪念册,甲、乙的进货量及单价与原方案相同,进货总数不超过500册,则该文具店最多需要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进货资金.15.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且这个两位数小于40,则这个两位数是________. 16.一年一度的“八中之星”校园民谣大赛是每年八中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八中同学参赛.该比赛裁判小组由若干人组成,每名裁判员给选手的最高分不超过10分.今年大赛一名选手演唱后的得分情况是:全体裁判员所给分数的平均分是9.84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则其余裁判员所给分数的平均分是9.82分;如果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则其余裁判员所给分数的平均分是9.9分.那么,所有裁判员所给分数中的最低分最少可以是________分.17.某鲜花销售商经过市场调查,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鲜花组合比较受顾客的喜欢,于是制定了进货方案,其中甲、丙的进货量相同,甲与丁的单价相同,甲、乙与丙、丁的单价和均为66元/束,且甲、乙的进货总价比丙、丁的进货总价多600元.由于年末资金周转紧张,所以临时决定只购进甲、乙两种组合,甲、乙的进货量与原方案相同,且进货总数不超过500束,则该销售商最多需要准备_____元进货资金.18.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输入的值x=17,则输出的结果为22;若输入的值x=34,则输出的结果为22.当输出的值为24时,则输入的x的值在0至40之间的所有正整数是____.三、解答题19.哈尔滨地铁“三号线”正在进行修建,现有大量的残土需要运输.某车队有载重量为8吨、10吨的卡车共12辆,全部车辆运输一次可以运输110吨残土.(1)求该车队有载重量8吨、10吨的卡车各多少辆?(2)随着工程的进展,该车队需要一次运输残土不低于165吨,为了完成任务,该车队准备新购进这两种卡车共6辆,则最多购进载重量为8吨的卡车多少辆?20.某班级准备购买一些奖品奖励春季运动会表现突出的同学,奖品分为甲、乙两种,已知,购买一个甲奖品比一个乙奖品多用20元,若用400元购买甲奖品的个数是用160元购买乙奖品个数的一半.(1)求购买一个甲奖品和一个乙奖品各需多少元?(2)经商谈,商店决定给予该班级每购买甲奖品3个就赠送一个乙奖品的优惠,如果该班级需要乙奖品的个数是甲奖品的2倍还多8个,且该班级购买两种奖项的总费用不超过640元,那么该班级最多可购买多少个甲奖品?21.某校计划组织师生共300人参加一次大型公益活动,如果租用6辆大客车和5辆小客车,恰好全部坐满,已知每辆大客车的乘客座位数比小客车多17个.(1)求每辆大客车和每辆小客车的乘客座位数;(2)由于最后参加活动的人数增加了30人,学校决定调整租车方案,在保持租用车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且所有参加活动的师生都有座位,求租用小客车数量的最大值.22.某商家预测一种应季衬衫能畅销市场,就用13200元购进了一批这种衬衫,面市后果然供不应求.商家又用28800元购进了第二批这种衬衫,所购数量是第一批购进量的2倍,但单价贵了10元.(1)该商家购进的第一批衬衫是多少件?(2)若两批衬衫按相同的标价销售,最后剩下50件按八折优惠卖出,如果两批衬衫全部售完后利润率不低于25%(不考虑其它因素),那么每件衬衫的标价至少是多少元?23.一筐橘子分给若干个儿童,如果每人分4个,则剩下9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最后一个儿童分得的橘子少于3个,问共几个儿童,分了多少个橘子?24.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习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我市某中学决定组织部分学生去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在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中,若每位老师带17个学生,还剩12个学生没人带;若每位老师带18个学生,就有一位老师少带4个学生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它们的载客量和租金如表所示学校计划此实践活动的租车总费用不超过3100元,为了安全每辆客车上至少要有2名老师.(1)参加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2)既要保证所有师生都有车坐,又要保证每辆客车上至少要有2名老师,租用客车总数为多少辆?(3)你能得出哪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其中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请说明理由.25.预计用1500元购买甲商品x个,乙商品y个,不料甲商品每个涨价1.5元,乙商品每个涨价1元,尽管购买甲商品的个数比预定数减少10个,总金额仍多用29元.又若甲商品每个只涨价1元,并且购买甲商品的数量只比预定数少5个,乙商品仍每个涨价1元,那么甲、乙两商品支付的总金额是1563.5元.(1)求x、y的关系式;(2)若预计购买甲商品的个数的2倍与预计购买乙商品的个数的和大于205,但小于210,求x,y的值.。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5.1.1 相交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5.1.1 相交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激趣导入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预习定标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1.1相交线课件(1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1.1相交线课件(19张PPT)

1
1
1 2
2
2
1
2
2 1
四、练习巩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③若两个角互补,则这两个角是邻补角;
④若两个角是邻补角,则这两个角互补.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四、练习巩固
3.如图,若∠1:∠2=4:14,求各角的度.
解:设∠1=4x°, ∠2=14x°,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1+∠2=180°, 得4x+14x=180°,解得x=10, 所以∠1=40°,∠2=140°, 由对顶角相等, 得∠3=∠1=40°,∠4=∠2=140°
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A
2
3
1 4O D
二、探究新知
(4)你能证明“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吗?
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 ∠2=∠4,∠
解:∵∠1的邻补角是∠2和∠4,
∴∠1与∠2互补,∠1 与∠4互补, A ∵同角的补角相等, ∴∠2=∠4 同理∠1=∠3.
1 D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50°,求∠2、∠3、∠4的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 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 (按要求填写下表)
二、探究新知
(2)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C
A
2
3
B
1 4O D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 课件(共1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相交线 课件(共18张PPT)

变式2: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解:设∠1=x°,则∠2=3x°
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 x+3x=180 所以 x=45 则∠1=45°
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5°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对顶角性质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两直线相交
C
2
B
1
3
4
A
D
位置 特征
1、两直线相交,形成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
2、以∠1和∠2为例分析这两个角存在怎样的
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像这样的角还有哪些?
3、以∠1和∠3为例分析这两个角存在怎样的
位置关系?像这样的角还有哪些?
C
2
B
1 o3
4
A
D
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
1、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
有哪几个?
C
2
B
1
o3
4
A
1 2
(1)不是
1 2
(2) 是
1 2
(3) 不是
1
2
(4) 不是
2 1
(5)是
7、你能得到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C
2
B
动动手:(1)、用量角器测
1
o3
量对顶角∠1和∠3,比较他们
4
的大小
A
D
(2)将对顶角∠1和∠3
进行翻折,比较它们的大小?
4、你能得到对顶角∠1和∠3的大小关系吗?
猜猜看:若直线CD绕点O转 C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4的度数。
b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 ∠2=180°-∠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赣县四中七年级数学组主备人:李政授课时间:月日总课时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Array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Array 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小学数学《相交线》教案+逐字稿+说课稿

小学数学《相交线》教案+逐字稿+说课稿

《相交线》教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相交线的学习,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相交线相关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体验相交线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掌握应用相交线所产生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二、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角,探索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后所产生的4个角之间的关系,并且会应用此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内容:教师播放剪刀剪开布的动态视频,提出问题。

师:如果我们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直线的相交,那大家会发现什么呢?生:两条直线相交后会形成4个角。

师:那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两条直线的相交,看会产生几个角?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个角之间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2.新授活动一:初步认知教师带领同学们动手画一组两条直线相交,分别标出所形成的∠1、∠2、∠3、∠4。

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1和∠3呢?总结:不管角怎么变化,角的位置关系不会改变。

即∠1和∠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1的量边分别是∠3的两边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可以单独说∠1、∠2、∠3、∠4是领补角或者对顶角吗?数一数两条相交直线中一个角有几个领补角?总结:领补角、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都是相对于两个角而言,是指的两个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在相交直线中,一个角的领补角有两个。

活动二:深入了解教师提出问题:分别测量各角度数,看看各角有什么关系?总结:∠1+∠2=180º,∠1=∠3。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如果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角的位置关系还会保持吗?为什么?同学们动手画一画,想一想?总结: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新人教版七下数学学案设计:5.1.1 相交线 1

新人教版七下数学学案设计:5.1.1 相交线 1

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2、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学习过程】环节一:复习引入1、复习提问:若∠1和∠2互余,则________________若∠1和∠2互补,则________________2、画图:作直线AB、CD相交于点O3、探究新知归纳: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________。

如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_________。

如图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3、想一想:如果改变∠1的大小, ∠1和∠2还是邻补角吗?_______,它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1和∠3还是对顶角吗?_______,它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结论:从数量上看,邻补角__________,对顶角都_______________环节二:例题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0,求∠2,∠3,∠4的度数解:∵直线a,b相交∴∠1+∠2=1800(邻补角的定义)∴∠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线a,b相交∴∠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环节三:练习ab1234OD CBAOFE D CB A 34D CBA 1234D CBA 12OF EDCBA 12A 组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 )121212212、如图1,AB 与CD 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 ∠1的对顶角___.3、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与∠BOC 的邻补角:_______________.4、如图3所示,若∠1=25°,则∠2=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5、如图4所示,已知直线AB,CD 相交于O,OA 平分∠EOC,∠EOC=70°,则∠AOC=_________,∠BOD=•______.6、如图5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 则∠AOD=________∠AOC•= ______________B 组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8、如图6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则∠AOD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 ∠AOC 的邻补角是__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9、如图6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A.150°B.180°C.210°D.120°10、如图7,AB,CD,EF 交于点O,∠1=20°,∠BOC=80°,求∠2的度数.OE D CBA 图4图2图6A B C D 图1图3图5OE DCBA11、如图8,AB,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AOD,∠AOC=120°, 求∠BOD,∠AOE•的 度数.C 组13、如图8所示,直线AB,CD 相交于点O,已知∠AOC=70°,OE 把∠BOD 分成两部分,• 且∠BOE:∠EOD=2:3,则∠EOD=________.OE DCBA图8图7图8。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全册教案5.1相交线[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A BC O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找一找】(1)∠1的邻补角是什么?一个角的邻补角一般有几个?(2)∠3的对顶角是什么?图中有几组对顶角?分别把它们找出来.例1.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归纳: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探究点2: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问题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是多少度?问题2:你能否利用问题1中的结论推导出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之间具有相等关系?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试说明:∠1=∠3,∠2=∠4.解:例2.(教材P3例1变式)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1)若∠1+∠3= 60º,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2)若∠2是∠1的 3倍,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2 = 2: 7 ,则∠1,∠2,∠3,∠4各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归纳: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方法总结:关键是找出图中隐含的角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例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找一找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若∠1 +∠5=180°,找出图中与∠1 相等的角.2.如图,直线AB、CD、EF、MN相交,若∠2=∠5,找出图中与∠2 互补的角.三、课堂练习1.下列各图中,∠1 ,∠2是对顶角吗?2.找出图中∠AOE的邻补角及对顶角,若没有请画出.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2)写出∠DOA, ∠EOC的对顶角;(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4.(应用题)在下图中,花坛转角按图纸要求这个角(红色标注的角)为135°;施工结束后,要求你检测它是否合格?请你设计检测的方法.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 5.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 ∠EOC=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6.【拓展题】观察下列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A BCD Oa b c A A B B CCD DO OEFG H⑴ 如图a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⑵ 如图b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 ⑶ 如图c ,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⑷ 研究⑴~⑶小题中直线条数与对顶角的对数之间的关系,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⑸ 若有1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 对对顶角.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 四、课堂小结两直线相交归类位置关系名称 数量关系 ∠1和∠2、∠2和∠3、∠3和∠4、 1.有公共顶点 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 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

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等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对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毛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观察──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

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那么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2、观察剪刀剪纸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拿出学具观察:两个纸板钉在一起,组成4个角,转动纸板观察4个角的变化情
况及变化规律。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学具,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
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它们的内在规律。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
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

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
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和∠3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
“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4)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
三、师生交流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学以致用
(1)练习:
练习1、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

练习2、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邻补角概念的理解。

练习3、下列各图中∠1的对顶角是
∠1的邻补角是
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个,邻补角最多有个。

总结:一个角的对顶角有1个、邻补角最多有2个。

(2)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1的邻补角是∠2和∠4,所以∠1与∠2互补,∠1与∠4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2=∠4,类似地有∠1=∠3.
教师演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及推理的过程。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
五、拓展延伸
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演示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说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解题思路,这是例题教学的关键,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
六、达标检测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
[说明:对练习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独立地予以评价,对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要及时矫正,进行补偿性学习。

]
七、盘点收获
学生小结本课主要知识与收获,在学生互相补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完善。

[说明:这一环节类似于一般的课堂总结,但它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达到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结构形成的目的。

]
八、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2(必做)
第35页2(选作)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