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历史文化小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县小知识
1、辉县古称(共城)。
2、家乡辉县在远古时期曾经是(共工氏)部族的集聚区。
3、传说中的共工是一位(治水)英雄,被后世尊称为(水神),但是他的方法主要是(堵),所以最后遭到了失败。以后,(大禹)治水汲取了他的教训,注重(疏),这才取得了成功。
4、历史传说中,共工氏与颛顼帝经常发生矛盾和战争,跟共工相关联的最著名的传说是(共工怒触不周山)。
5、西周的周厉王时期,亦即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baodong”,残暴的周厉王被赶跑后,大臣们商议,由共国的共伯和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共和行政)。
6、现在辉县文昌路一带所保存的(共城遗址),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实物见证资料。
7、共伯和代行王政的这一年,亦即公元前841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8、(共城遗址)是开创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新纪元的标志,从此,中国历史有了较为准确的纪年史。
9、共伯和被众人拥戴推举,代为天子,这种王位产生制度是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和以后的(王位世袭制)之间的一种特殊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为(共和制)。
10、共伯和代行王政的历史,开创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11、2006年,共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左传》中首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是《郑伯克段于鄢》,文中所叙(大叔出奔共)一句,“共”就是现在的辉县。
13、战国时代被秦王灭掉的六国中,最后一个国君(齐王田建)被流放并客死于辉县。
14、孔子弟子三千人中,有72圣贤,其中的(子羔),全名叫(高柴),是辉县东关人,他以(宽厚仁义)而著称。
15、辉县的很多地方,流传着汉代(王莽撵刘秀)的传说。
16、我市有很多处自流井,这些自流井都被赋予了跟刘秀有关的历史传说,比如赵固东耿村和拍石头富庄西部的(扳倒井),说明在汉代,家乡辉县就已经是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地方。
17、三国时期,家乡辉县隶属于(魏国)。
18、西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常常在辉县太行山前的竹林里面活动。他们消极避世,抚琴饮酒,是当时的名士。其中的(刘伶)以饮酒著名,(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名,后者临行前,弹奏此曲,并
慨然长叹“于今绝也”,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当今文化名人(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唱》中记叙了这段历史。
19、魏晋名士(孙登)不满司马政权的专横跋扈,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在百泉苏门山上,他常常抚琴吟啸,成语(一啸千古)就源于此。
20、竹林七贤中的(阮籍),被司马昭派来察看隐居在苏门山的高士(孙登),两人只以啸声对话,前者下山后,就写了著名的文章(《大人先生传》),把后者称为与天地共生、与大道并存的真正的(“大人”)。
21、七贤中的(嵇康),后来也被派来探听虚实,不听劝告,反而被司马集团所杀,临行前,他作诗自责,称(昔惭下惠,今愧孙登),这也是有记载的百泉对联中,最早的一幅诗中对联。
22、为了纪念这位名士,苏门山巅修建了(啸台)。
23、百泉是辉县市最早的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全国第一次大型集中考古发掘,选择了辉县(文昌阁)一带,作为发掘地点,出图的最为重要的文物,当属吴王夫差的(吴王夫差剑)。
25、魏晋时期,司马懿废除了魏少帝曹芳之后,把他贬谪为“齐王”,让曹芳独居在当时的河内郡共城的西北隅一个名叫(重门)的地方,此地就是现在的(高庄乡大史村)。
26、魏少帝曹芳居住的齐王宫,还叫(齐王城)、(方城)和(重门城)。
27、战国时期,辉县隶属于魏国,当时的赵国由于攻打过魏国而不胜,害怕魏国报复,就在辉县的东北部一带,修筑了长城,现在称之为(赵长城),在辉县与卫辉、林州交界的山岭上,仍然遗存有城墙遗址,当
地百姓把这一带的山岭,还统称为(边疆岭)。
28、赵长城遗址是我市被国务院认定的八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9、新石器时代,辉县已经有大量先祖居住,在国家重点文物(孟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30、辉县除共城遗址外,还有(凡城遗址)、(丰城遗址)等,从后者出土的文物里,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
31、我国有一个名叫司母戊鼎的国宝,是商周时期最大的方鼎,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同时期的一个圆鼎,即出土于辉县的(子龙鼎),该鼎仅比司母戊鼎低30厘米,是古代青铜锻造技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瑰宝,两个名鼎,一方一圆,相映成辉。
32、出土于辉县的子龙鼎上,锻造了(龙)字,这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龙)字。
33、韭山山顶的云圣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东汉初年)修建的。
34、三国以及西代、南北朝时期,辉县境内东部设置(共县)属朝歌郡汲郡,西部设置(山阳县),属河内郡林虑郡。
35、汉献帝刘协被废为山阳公后,来到当时的共县西南的(邓城)居住,死后葬于(山阳县),现在位于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
36、北魏时期,崇尚佛教,百泉碑廊里面,保存有那个时期很多的(石刻雕像)。
37、隋朝时,改属冀州管辖,公元586年,改共县为(共城县)。
38、隋朝时期,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由于百泉河水充足,被疏导进入永济渠,以通粮道。这段人工修建的一段(大运河)河道,也是我市八个(国家重点文物)之一。
39、古时候,百泉河水流量惊人,一度是卫河的源头,百泉湖北岸上,始建于隋朝的(卫源庙)是百泉出现的第一座大型建筑。
40、唐代,共城县曾隶属于河北道,并在此设立(共州),管辖共城县和(凡城县)。
41、盛唐时期的百泉河水,汩汩流淌,浇灌着河两岸的稻谷庄稼,矗立在百泉碑廊前的唐碑(《百门坡碑铭》)里面就有(吐纳堤防,周流稼穑)的记载。
42、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过不朽功勋的百泉书院,最早建立于(五代时期)。
43、百泉书院最早叫(太极书院)。
44、百泉的水,最早见于(《诗经》),里面有(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泛彼柏舟,在彼中河)的描写,其中的“泉”据考证皆指百泉。
45、《荀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时的文章里面说(“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其中的“百泉”是现于文献里面最早的关于百泉的词语。
46、在百泉湖东岸,有一片现为河南干部疗养院的地方,那里就是(百泉书院)的遗址。
47、百泉书院三起三落,一度被搬到辉县县城的原市人民医院和城内学校一带,那里现在有一条街道,名叫(书院街),就源于此。
48、早起的百泉书院,主讲易学,注重(天人)合一,选择百泉作为院址,就在于百泉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环境对学生有教育熏陶作用。
49、北宋中叶,著名理学大师(邵雍),开始在百泉书院著书讲学。
50、由于理学名家在百泉传经布道,百泉书院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书院,是中原地区的(理学中心)。
51、百泉书院在宋代中叶,藏书刻书盛行,并以(藏书之多)名闻天下,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至今,位于百泉卫源庙的(辉县博物馆)内,还有藏书一万余册。
52、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他以(私人创办)为主,将教学和研究、图书的收藏和校对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组织)。从宋到清的数百年间,百泉书院几度兴衰,名噪全国,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53、百泉书院的学生,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可以自由流动,体现了(门户开放)亦即开门办学的思想。
54、宋代百泉书院的讲学内容,除了进行学术性极强的专业教育之外,还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