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之 法律行为PPT参考幻灯片

合集下载

法律行为课件

法律行为课件

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 事实行为
法律效果 法律规定 法律效果
准法律行 意思表示 法律规定 法律效果 为
三种行为比较的说明: 1、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否 具有法律的意义); 2、法律效果是如何发生的(预设的还是法 定的)。习题。
♦8.1.3法律行为的原理
• 私法给予个人广泛的机会,依照自 己的自由意愿,去塑造他和其四周 的法律关系,这种机会就是私法自 治。 • 人类相互的关系,受到私法自治原 则的支配,而实践私法自治原则的 工具,便是法律行为制度。 。
• 意思表示的生效:应区分为有相对 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 示两种情况。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在意思表示发出时,即生效。有相 对人的意思表示,区分对话意思表 示与非对话意思表示。对话意思表 示,只有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被相对 人了解时才生效。非对话意思表示 的生效,在理论上或立法例上存在 着表示主义、了解主义、发信主义 与到达主义等不同的做法。
第八章 法律行为
♦ 8.1法律行为的含义 ♦ 8.2法律行为的成立 ♦ 8.3法律行为的解释 ♦ 8.4法律行为的生效 ♦ 8.5法律行为的效力(类型) ♦ 8.6法律行为的效力(适用) ♦ 8.7法律行为的效力(限制) ♦ 8.8法律行为的代理
8.1法律行为的含义
♦8.1.1法律行为的概念
•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 法律事实 。 • 法律行为概念的三个要素:意思表 示;法律效果(建立法律关系的意 图);引起关系(预设、追求)。 例子(买房)。
♦8.5.5可撤销
• 可撤销的概念。可撤销,是指已经 成立并生效的法律行为由于当事人 意思表示过程的缺陷,由该当事人 决定该法律行为是否继续有效。 • 可撤销的后果。意思表示过程有缺 陷者,获得撤销权。(撤销权行使 的方法、期间)撤销权行使后,被 撤销的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自始无 效。撤销权人在撤销权的行使期间 内不行使撤销权,可撤销的法律行 为成为自始有效的法律行为。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法理学授课课件 第十章 法律行为
北京理工大学
法理学
第十章 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 效果的行为。 二、特征 (一)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二)具有法律性 (三)具有意志性
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标准为: 1、行为的主体 2、行为的程序 3、行为的时效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客观要件
(一)外在的行动(行为),如身体行 为、语言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如特定情景 (正当防卫)、特定主体身份(职务 犯罪)、特定对象(挪用公款)
(三)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如行为造 成的社会影响,
二、主观要件
(一)行为意思(意志),指心理状 态,包括需要、动机、目的
(二)行为认知,指对行为的法律意 义和后果的认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行式与相互关系, 分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主行为与 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分
(一)意思表示行为、非意思表示行 为
(二)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即是 否具有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三)完全行为、不完全行为(无效 的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 失效的法律行为)
民法,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 刑法,不知法者不免其罪
三、法律行为的确认
主体是有权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 某些行政机关
经当事人同意的某些组织或个人,如 仲裁委员会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分个 人行为、集体行为、国家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分合法行 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 为

民法—法律行为PPT资料31页

民法—法律行为PPT资料31页
1、所附期限是当事人任2、所附期限符合法律的规定。 (三)所附期限的种类
1、始期(延缓期限)与终期(解除条件);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
(四)法律效力 1、期限未届至时的效力 所附期限未届至时,损害相对人因期限届
至应得利益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2、期限届至时的效力 ①附始期的:法律行为生效。 ② 附终期的:法律行为失效。
四、意思表示的不自由 (一)欺诈 (二)胁迫 (三)乘人之危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有意思主义、表示主义、折衷主义等。 通常采用折衷主义。 法律还规定有解释的方法,如《合同法》
第125条等。
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成立”主要体现了当时人的意志, “生效”则反映了国家的干预。
示约束。
(二)伪装表示(通谋虚伪表示,如恶意 串通、以合法行为掩盖非法目的等)
原则上无效,但不得以其无效为由对抗 善意第三人。
(三)隐藏行为(以一种虚假形式掩盖另 一种真实形式)
原则上虚假表示无效,真是表示依法确 定效力。
(四)错误(误解)
(五)误传(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 约定外,一般由表意人承担责任。)
2、条件成就后的效力
①附延缓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起发生效 力;
②附解除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起丧失效 力;
③当事人表示将条件成就的效果溯及于成 就前的,从其意思。
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一)与附条件的区别
条件是否成就是不确定的,而期限为将来确定 发生的事实。 (二)所附期限的法律要求
第二节 意思表示
一、概述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
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 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包括: 目的意思(指明内容); 效果意思(可产生法律效力); 表示行为(为他人所理解)。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目录
CONTENTS
法律行为概述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行为的效力法律行为的解释法律行为的案例分析
法律行为概述
法律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具有意志性。
特征
定义: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人类行为。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还包括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
法律行为的后果是确定行为效力和责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行为的后果必须合法、合理和可预测,否则可能导致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同时,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行为的效力
合法性
真实性
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01
02
03
04
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禁止或限制。
法律行为必须是真实意思表示,不能存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法律行为必须由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主体作出,如自然人、法人等。
法律行为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不能违反公序良俗。
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行为,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如合同履行不能、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解除的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时,必须以法律为准,不得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合法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将该行为放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理解,确保其与相关法律规范协调一致。
整体性原则
解释法律行为时,应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立法意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第04讲法律行为PPT课件

第04讲法律行为PPT课件

2021/2/10
21
六、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取得利益是否支付对价为 标准所作的分类:
•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从对方当事人取得某 种利益必须支付相应对价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买卖、 租赁等。民法上的有偿,是指双方当事人存在利益上的 交换事实,并非指双方当事人所获利益的绝对相等。由 于民法的相当内容调整市场交换关系,因此,有偿民事 法律行为为民事法律行为之常态。
2021/2/10
12
三、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
▪ (三)意思自治原则的表现形式
• 意思自治原则确认民事主体在不违反法律的限度 内有从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自由。这就是说,民事 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愿自主地选择法 律行为的相对人、行为的形式和行为的内容,依 其意志创设权利义务关系。
▪ 物权领域:物权的支配性与排他性
• 区分的意义在于,认识不同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创 设不同法律效果的意义。
2021/2/10
20
五、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 按照所产生法律效果的性质,将法律行为分为:
• 负担行为也叫债权行为,是指发生债务负担效果的财产 法律行为。负担行为成立后为一方当事人设定了债权, 对方当事人负有债务,经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才能 实现财产利益。
• 法律行为是实现意思自治的工具。意思自治原则 表明了法律行为制度赋权性规范的本质。
• 法律行为的调整作用在民法领域是必不可少且不 可取代的,而法律行为本身不过是民法为实现对 特定社会关系调整而创制的技术手段。明确这一 结论对于理解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理是不无意义 的。
2021/2/10
11
三、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
• 在这种误读的前提下,为了与其他法律行为相区别,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受到了欺诈、胁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行为无法实现
法律行为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行为的结果违反了公共利益。
可撤销法律行为
行为存在瑕疵
法律行为存在一些瑕疵,如遗漏或错 误的意思表示、误解等。
撤销的后果不同
如果撤销法律行为,可能会产生无效 的后果,也可能只是导致一定的赔偿 责任。
案例二:侵权行为纠纷案
总结词
侵权行为是引起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
详细描述
在侵权行为纠纷案中,法院首先要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其次要判断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了损害后果 ,最后要判断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
案例三:行政处罚决定纠纷案
要两个或更多方主体共同作出。
03
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自主行为是指行为人自己独立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行为则
是由代理人代为作出,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意义
法律行为的认定对于确定法律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 准确地区分和认定不同的法律 关系。
法律行为可以有效地保障当事 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消除影响
因不当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依法承担的消除不良影响或恢复原 状等责任。
行政责任
警告
因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承担 的口头或书面警告责任。
罚款
因违法行为情节较重,依法承担 的缴纳罚款责任。
没收违法所得
因违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依法 承担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任。
刑事责任
拘役
因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承担的短期剥夺人身 自由的刑事责任。
通过研究和分析法律行为,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 律规定,提高司法实践水平。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59页PPT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59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ppt课件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 ppt课件

ppt课件
17
➢ 从总的方面看,分清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就 是要将法律行为与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 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区别开来。
➢ 原则上,经济、政治行为等大多受到或应当受到
法律的调整,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或出于立法政策
的考虑,法律对此没有予以调整,这样在法律行 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法律行为。
研究法律行为主观要件,首先就在于考察这些行为意思 (意志)诸要素的法律意义 。
动机本身不是法律直接调整的对象,例如在刑法中,动机
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仅是量刑时参考的情节之一。
ppt课件
24
2、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指行为人通过实施一定的行为达到或者力求实现某种目标和 结果的主观意图。 目的构成行为的灵魂,给予行为规定性。 在刑法中,行为目的是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根据之一 。 在民法中,所谓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对其目的直接或间接 的、真实或虚拟的表达。
ppt课件
11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她的活动和行为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既可能表现为社会有益性,也 可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 才可能具有法律意义。 ➢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是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ppt课件
12
2、具有法律性
法律行为是由法所规定和调整的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 的行为。 合法行为会受到国家肯定、承认、保护、奖励;违法行为 会受到国家否定、取缔、处罚、制裁。 法律行为是法律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 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 于一般的社会行为。
ppt课件
13
➢ 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
➢ 由于行为具有社会指向,并且可能造成社会矛盾、 冲突和社会危害性,它们才有可能、也有必要受到 法律的调整。

法理学课件

法理学课件

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具有 普遍性、规范性和可诉性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 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法 律行为是 指具有法 律意义的 行为,包 括合法行 为和违法 行为。
特征:
(1)具有 法律意义: 法律行为 对法律关 系产生影 响,具有 法律效力。
(2)以意 思表示为 核心:法 律行为需 要行为人 通过意思 表示来表 达自己的 意愿和目 的。
法治国家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完善法治国家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探索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添加 标题
逻辑结构: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添加 标题
特点:普遍性、可诉性、可预测性、可操作性
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的定义 和特点
法律原则的种类 和作用
法律原则与法律 规则的关系
法律原则在实践 中的应用
法律概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具有阶级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规范体系
法律渊源
法律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规章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国际公约
宪法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际惯例
法律部门与法律关系
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刑 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程 序法等
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
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权力 与责任
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客体、 内容、变动性
法理学课件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法律行为》幻灯片

《法律行为》幻灯片
• 1 定义 • 所谓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 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 2 种类 • 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 行为等 • 3 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 • 〔1〕法律规定性 • 〔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 • 〔3〕行为的程序 • 〔4〕行为的时效
《法律行为》幻灯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 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根本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和国家 行为。 • 〔二〕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 〔三〕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 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 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
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
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行为意思〔意志〕
• 它是指人们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到达目 的而实施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即需 要、动机、目的。
• 〔二〕行为方式〔手段〕
• 这是指行为人为到达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 中包括:行动的方案、方案和措施;行动的 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 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 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 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上还必须 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律行 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第七章 法律行为PPT课件

第七章  法律行为PPT课件
第七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于1748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后为 德国民法典采用。 法律行为通俗地讲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但不包括事 实行为,“法律行为者,乃以发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 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也”(郑玉波《民法总则》)。 可表述为: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 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有: 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4)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案例1】(57例)
1996年10月6日,马泰在集市上购得赵宝山 的奶牛一头。当时,赵谎称该牛是1996年7 月25日配的种,已有三个月没有发情,现已 怀孕揣犊。马泰听信此言,当即以3000元的 较高价格与赵成交。但待其将牛牵回数日, 发现该牛又发情,并没有怀孕揣犊,遂找到 赵某,要求退牛还款,并赔偿自己饲养奶牛 的草料费。但赵则说,牛是你自己相中并当 面成交的,不能翻悔,拒绝退还价款。为此, 马泰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和不知,致其表示与意思不一致。前者 为认识不正确,如误认甲为乙、误认骡为马等;后者指通常的 笔误或者口误,如书写一万元而误写为一元。 《民法通则》 规定了重大误解,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误传:指因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而第三人由于过 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 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问:该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分析]
本案中,因卖牛者赵宝山在卖牛时采用了欺 诈的行为,所以,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属于 可撤销、可变更。

【法学】法理学导论 第七章法律行为与法律意识模版幻灯片PPT

【法学】法理学导论 第七章法律行为与法律意识模版幻灯片PPT
• 从认识过程看,法律意识在构造上又可以分为 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这两的分类
• 1. 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 法律意识
• 2.传统法律意识、现代法律意识和后现代 法律意识
• 3.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和非法律职业者 的法律意识
• 4.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 的法律意识
本章推荐阅读书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年版。 3、魏振瀛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年版。 4、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版。 5、王利明:?法律行为制度的假设干问题探讨?,载?中国
第二节 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涵义、构造及形成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三、法律意识的功能
一、法律意识的涵义、构造及形成
•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整个法律现象〔特别是现 行法〕的观点、感觉、态度、信念和思想的总 称。
• 法律意识的构成要素有:〔1〕法律观点;〔2〕 法律感觉;〔3〕法律态度;〔4〕法律信念; 〔5〕法律思想。
•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法律行为 • 第二节 法律意识
第一节 法律行为
• • 一、法律行为的涵义与特征 • 二、法律行为的构造 •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法律行为的涵义与特征
• 民法上的“法律行为〞〔Rechtsgeschaft〕只是在民法 知识框架内的一个特定概念,其准确汉译应为“法律 示意〔表示〕行为〞,与“事实行为〞处于同一位阶。 它不可能作为一个描述和解释一切法律部门〔如刑法、 行政法〕的行为现象的概念。
• 2.分析 • 案情:1988年1月7日,原告张某与被告辛某在河北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2020/4/7
➢ 在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律行为与非 法律行为的界定大抵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 但有时候,一个行为的发生,很难根据立法
清晰判断它的法律性质,这就要通过法律解 释和论证过程来确定它是不是法律行为,是
17
2020/4/7
➢ 从总的方面看,分清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就 是要将法律行为与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 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区别开来。
➢ 原则上,经济、政治行为等大多受到或应当受到
法律的调整,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或出于立法政策
的考虑,法律对此没有予以调整,这样在法律行 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法律行为。
3
2020/4/7
➢ 18世纪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Daniel Nettehladt,1719-1791)于 1748年开始使用拉丁文“actus iuridicus‘(法律行为),指称“与权利义 务有关的行为”。
4
2020/4/7
➢ 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古斯塔夫.胡果(G. Hugo)首创 德文“法律行为人”一词
法律行为(legal act)
2020/4/7
1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
➢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 ➢ 凯尔森:行为之所以成为法律行为正因为它是由法律规
范所决定的。行为的法律性质等于行为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行为只是因为它是由法律规范决定并且也只有在这一范围
内才是一个“法律”行为。([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
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p42. )
2
2020/4/7
➢ 法律行为是法学的基本概念,在法学概念体系中 居于关键的地位。
➢ 与其他学科不同,法学更强调在实在法意义上理 解行为的含义、构成要件及其有效性,即从规范 意义角度探讨法律行为的概念。
➢ “法律行为”一词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与法律行为相对应的范畴是“非法律行为” 非法律行为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受 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 为。 ➢ 区分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意义:
➢ 研究法律行为,就是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为法 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确定明晰的界限,分清哪些 属于法律行为,哪些不属于法律行为。
14
2020/4/7
3、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所控制的活动,是人们有 目的、有意识进行的。 ➢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并实现行 为内容,这是法律行为成立的基本要素。 ➢ 正是通过意志的表现,行为才获得了人的行为 (包括法律行为) 的性质。
15
2020/4/7
➢ 1807年,胡果的学生德国“潘德克顿”体系 (学说汇纂体系)的创始人海泽(G.H. Heise) 在《供学说汇纂讲授所用之普通民法体系概论》 中明确使用了后被译作“法律行为”的德文名词 “Rechtsgeschäft”
5
2020/4/7
➢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F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在《当代罗马法体系》 中对这一概念作了系统论述, 被认为是法律行为 理论的集大成者。
➢ 他提出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 “意思表示”相提并论,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用。
6
2020/4/7
➢ 民法的“法律行为”只是在民法知识框架内的一 概特定概念,其准确汉译应为“法律示意(表示) 行为”,与事实行为处于同一位阶,属于法律事 实;
➢ 它不可能作为一个最上位的概念用来描述和解释 一切法律部门的行为现象,否则将导致法律解释 上的困难和混乱。
9
2020/4/7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具有社会意义 ➢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法律行为是一种社会指向的行为。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 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 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
10
2020/4/7
➢法律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对行为者本人以外的其 他个人或集体、国家之利益和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总之,人在社会中生活,其行为在主要方面都是 社会指向的,它们是与社会利益发生各种各样的联 系,或者与社会利益一致,或者与社会利益产生矛 盾和冲突。
11
2020/4/7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她的活动和行为的社 会性,这种社会性既可能表现为社会有益性,也 可能表现为社会危害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它们 才可能具有法律意义。 ➢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一般是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12
202由法所规定和调整的行为,是发生法律效果 的行为。 合法行为会受到国家肯定、承认、保护、奖励;违法行为 会受到国家否定、取缔、处罚、制裁。 法律行为是法律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 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 于一般的社会行为。
7
2020/4/7
➢ 中文“法律行为”一词始于日本学者。 ➢ 其原初语义是合法的表意行为。 ➢ 但是在一般法学理论论著中,“法律行为”是一
个涵括一切有法律意义和属性的行为的广义概念 和统语,而不限于狭义的合法的表意行为。
8
2020/4/7
➢法律行为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应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 现象的高度抽象,是各部门法律行为与各类的最 上位法学概念。 ➢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 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在法律行为的结构中,只存在意志和意识能力强 弱的差别,即有时候人们完全按照自我意志来实施 法律行为,有时候则可能并不完全出于自由意志实 施某种行为,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意志的有无问题。 ➢在法律上,纯粹无意识(无意志)的行为(如完 全的精神病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看作是法律行 为。
16
2020/4/7
13
2020/4/7
➢ 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
➢ 由于行为具有社会指向,并且可能造成社会矛盾、 冲突和社会危害性,它们才有可能、也有必要受到 法律的调整。
➢ 法律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对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 行为纳入调整范围之内,并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及行 为结果作出明确的规定。
➢ 法律行为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者法律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