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河 东 流 水
强化上游意识 确保黄河清水东流
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切实担负起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
四川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其中黄河流域范围涉及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四川“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我们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项工作,坚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抓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
四川黄河流域地位特殊,既是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和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又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
这些年生态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出川的黄河水达到了Ⅱ类水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但黄河水域岸线管理与岸线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乱堆、非法采砂、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还有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草原鼠害等特殊问题。
我们坚持把管水护水治水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省级河长作为黄河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注重常态巡河,统筹解决我省黄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大程度拓展水域岸线保护范围,创造性地将重要天然湿地、具有供水任务的水库和渠道一并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在黄河及黑河、白河沿岸的乡镇聘请生态联络员,推动流域生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
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3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2、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杜甫《黄河二首》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李白《赠崔侍郎·其一》5、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7、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描写黄河逆流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黄河逆流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黄河,这条深沉而古老的河流,向来以巍峨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景象而闻名于世。
而今,我借着文字的力量,尝试着以唯美优美的句子来描写黄河逆流的瞬间。
1. 时光溯流,黄河奔涌而上,逆天而行。
2. 众山欲倒,黄河却止步,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3. 河水倒行,映照出浩渺的勇气与决心。
4. 逆流而行的黄河,如同一曲乐章的高潮,奏响生命的旋律。
5. 逆流的黄河,舞动着千年的记忆,激荡着心灵的深处。
6. 沧桑的河水逆流而行,诉说着历史的往事和人民的坚韧。
7. 黄河逆流,仿佛是万物命运的倒转,点亮了无尽的希望与力量。
8. 逆境中奋起的黄河,成就了一方独特的风景。
9. 逆天改命,黄河逆流行进,响彻天地间的勇气与决心。
10. 黄河逆流而上,犹如一条从不屈服的巨龙,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11. 黄河逆流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人类顽强拼搏不屈的精神。
12. 河水逆转,天地变色,黄河逆流的瞬间,让人心生敬畏。
13. 黄河逆流,仿佛是自然的规则被打破,揭示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
14. 黄河逆行,冲破束缚,点亮了人们内心闪烁的希望之光。
15. 黄河逆流之势,如同浩渺沧桑的乐曲,荡涤着众生的心灵。
16. 黄河逆流,奔腾而上,离奇壮美,令人陶醉。
17. 逆流的黄河,气吞山河,充盈着不可阻挡的力量。
18. 黄河逆行的姿态,宛如大地的回音,叩击着每个人内心的勇气。
19. 黄河逆流的一刹那,宛如时光的倒转,点缀了历史的画卷。
20. 汹涌澎湃的黄河逆行,勾勒出一幅无法忘怀的壮丽画面。
21. 黄河逆流,酝酿出不屈的豪情和玲珑的智慧。
22. 逆流奔涌的黄河,宛如一首激昂的赞歌,讴歌着人们的勇敢与奋斗。
23. 黄河逆流的瞬间,让时间凝结,历史永世流转。
24. 黄河逆流,以其力量和无畏,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与英雄。
25. 黄河逆流而上,犹如生命的航程,永不停止,继续前行。
26. 黄河逆流,颂扬着人类永不言弃的坚韧和意志。
赞美黄河的古诗名句
赞美黄河的古诗名句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
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
喜边尘、今度还静。
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
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
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
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
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
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
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
为开元十三年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翻译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注释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高中语文古诗词填空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文默写练习:1、古诗词中“雨”已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到黄昏,___________”。
2、古诗文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秦观《鹊桥仙》“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怎敌他,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水波不兴”,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雁南飞”。
3、古诗文以“月”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乌鹊南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送我至剡溪”,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王维《山居秋暝》“ 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它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中的“ 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苏轼《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___________”;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
黄河东流水
黄河断流时间表
年份 1972 (月) 1974 1975 1976 1978 1979 1980 1982 1983 1983
天数 19 (天)
20
13
8
5
21
8
36
10
5
年份 1987 (年)
1988
1989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天数 17 (天)
5
24
16
83
本课要求
1.不准大吵大闹 2.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3.听老师和主持人的指挥
黄河----中国“母亲河”
黄河,中国母亲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 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 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 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 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 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 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 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 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黄河断流
黄河断流,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 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除1938年在花园口扒口 改道和1960年6月由于花园口枢纽大坝截流及1960 年12月由于三门峡枢纽关闸蓄水造成黄河下游断 流外,没有出现过断流现象.黄河自然断流始于 1972年,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在 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 平均4年3断流。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 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 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名族精神马本斋
马本斋,学名守清,回族。
浅谈李白山水诗
浅谈李白山水诗[摘要]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伟大、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财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风格独特,明朗清新,情景交溶,形象雄伟。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而我们更多了解李白的诗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作,如果从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看,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
在他给后人留下的九百多首诗中,其中山水诗在他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更是以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立于山水诗之林,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一、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李白自小就有一种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
李白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
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
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深得这位文章巨公的赞赏。
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
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
“流水”在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内涵
读·闻·观60摘要: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奇特,意境奇妙,富有浪漫主义创作色彩,是他喜怒哀乐的真切记载,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表达。
本文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流水”意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其艺术性、思想性、审美性等方面总结了“流水”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价值。
关键词:“流水”;李白;意象内涵“流水”是中国诗歌中最频繁、最具有活力的意象之一,李白是一位直抒胸臆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个政治上的失意者,因此在其诗歌中常出现“流水”意象,他通过“流水”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表现的不同内涵,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使得诗人饱含着丰富的思考,承载着绵绵不尽的愁绪,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水因诗的加入而生灵魂,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与水的完美结合,形象地体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一、“流水”意象的具体内涵——情思之水1.表思乡之情诗人李白一生四海为家,壮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的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就有了浓浓的思乡情怀。
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一个“送”字意境深远,情深意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四句表明了诗人远离故乡后对故土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是李白想归家乡的真实写照,便是诗人思乡之情的真挚流露。
2.抒惜别之情古人大多都重友情,离别中的相思多用来表示友情而非恋情,所以流水在离别主题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两句是出自李白的《灞陵行送别》,送君送到灞陵亭上,灞水浩大好似深情一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诗人李白与友人孟浩然在离别之时的迷惘之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李白送友人时所作,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情意绵绵,引人肺腑。
二、“流水”意象的具体内涵——壮思之水1.描壮志豪情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遍南北各地,所以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
五年品社课_黄河东流水PPT
长春103中小学部 李红玲
母亲河
黄河
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北麓
1
河口
5
4
6
9
3 2
78 孟津
渤海
水系形状:“几”字形干流长度:5400多千米
青
约古宗列曲
海 四
河口
内蒙古自治区
甘 川
宁
山
夏
回
族 自
陕
西
汾
治 区
河
泾
肃
渭河 河
西
旧孟津
河南
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 1、图中的黄河; 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
山东
青 甘宁 晋 鲁 陕豫
川
青藏高 原
内蒙古高原
Hale Waihona Puke 巴颜喀拉 山黄土高原
渤海 华北平原
约古宗列曲
约古宗列曲
渤海
约古宗列曲
渤海
汾 河 渭河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
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 秦晋大峡谷中。
李白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呢?
李白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呢?动水壮势,清水造境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
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比如《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
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
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
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
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
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
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
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均如此。
流水寄情亦托理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黄河
《xxxx 流水》教课方案一、教课方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道德与社会2、课时:第二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认识大体内容。
(2)采集有关 xx 的资料。
二、教课课题1、经过看黄河流域图、黄河景观图、表记两岸文物遗迹所在地,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想。
2、经过沟通采集资料、整理老师供给资料的并达成任务等活动,培育学生采集整理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深入认识黄河,掌握认识河流的一般方法。
经过图片、视频的赏识,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三、教材剖析黄河东流水是北师大版《道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沿着江河走下来》中的话题。
本课由两个话题构成,前一个话题是黄河东流水,主要环绕黄河进行了介绍。
此外,还安排了抗洪英豪李向群的故事。
两个话题共同叙述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此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保护。
教课要点:经过识图,认识黄河流域和两岸文物遗迹,认识黄河,激发热爱黄河的热情。
教课难点:能看懂景观地图,在上边找出黄河的有关特色。
教课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采集有关xx 的资料。
四、教课方法:五年级的孩子经过前方的学习,已经有必定的识图能力,对于祖国的地形地势,对于黄河的所知也有必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
他们很简单被黄河的气吞山河、积厚流光所感染,只需指引适当,激起学习研究的兴趣,感情的共识,是会自主学习好对于黄河东流水的这节品社课的在本课教课时为了打破难点,我搜寻了很多有关黄河及两岸景色名胜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黄河的澎湃气概以及两岸的文物遗迹,使学生亲眼目击,亲身感觉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独到魅力五、教课过程:(一)、沟通采集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爱唱歌吗?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激情汹涌的歌曲,作为礼品,大家想不想一同去赏识一下?赏识《捍卫黄河》) 2、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板书:黄河】今日老师想带着全班同学持续沿着这条前辈们捍卫的黄河走下去,去探访黄河文明的渊源,去领会黄河沿岸的风光,大家想去吗?那我们要先认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昨天老师特地去采集了一些,我们来一同分享好吗?3、(放课件,介绍资料)。
五年品社课_黄河东流水ppt课件
;.
17
;.
18
;.
19
;.
20
;.
21
山东
;.
6
甘宁 晋
鲁
青
陕豫
川
;.
7
;.
8
;.
9
;.
10
青藏高 原
内蒙古高原
巴颜喀拉 山
黄土高原
渤海 华北平原
;.
11
约古宗列曲
;.
12
约古宗列曲
渤海
;.
13
约古宗列曲
渭河
渤海 汾 河
;.
14
;.
15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
;.
16
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黄河东流水
103中小学部 李红玲
;.
1
;.
2
母亲河
;.
3;.Βιβλιοθήκη 4黄河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北麓
1
河口
5
4
6
9
3 2
78 孟津
渤海
水系形状:“几”字形
干;. 流长度:5400多千米
5
青
约古宗列 曲 海
四
内蒙古自治区
河口
甘 川
宁
山
夏
回 族
陕
汾西
自
治泾
河
肃区
渭河河
西
旧孟津
河南
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 1、图中的黄河; 2、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
(一)壶口的黄河
(一)壶口的黄河(肖铁)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责河也只有到了这几,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乎,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土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佘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予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灭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黄河水向东流意思
黄河水向东流意思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流经九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水以其独特的地理意义和历史传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黄河水向东流,这句话不仅仅是描述黄河水流向的方向,更寓意着中华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精神追求。
黄河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生命线,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勤劳、智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水曾经多次泛滥成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即使如此,人们仍然对黄河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
黄河水向东流,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变迁。
在古代,黄河被称为“中国母亲河”,养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文明的遗址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如兴隆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这些文明的兴起和繁荣,离不开黄河的滋养。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黄河水向东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黄河水不仅仅是为当地人民提供生活所需的水资源,更是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黄河流域,人们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黄河水向东流,还意味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应对,勇往直前。
正如黄河水源源不断地向东流去,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河水向东流,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描述,更是一种寓意深远的象征。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
黄河水永远向东流,中华民族永远向前进,这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愿黄河水永远向东流,愿中华民族永远繁荣昌盛!。
关于东流的140个诗句
关于东流的140个诗句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3.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4.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钱福《明日歌》5.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杜牧《汴河阻冻》6.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岳飞《寄浮图慧海》7.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8.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高适《古大梁行》9.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10.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许浑《姑苏怀古》11.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
——王维《榆林郡歌》12.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
——王之道《鹊桥仙·断虹霁雨》13.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1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15.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
——秦观《念奴娇·过小孤山》16.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鲁迅《无题二首》17.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李商隐《寄远》18.东流巨浪今潮北,霜降香山叶染霞。
——老舍《致郭老》19.黄鹤楼前鹦鹉洲,夕阳西去水东流。
——释梵思《颂古九首·黄鹤楼前鹦鹉洲》20.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杜甫《成都府》21.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纳兰容若《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22.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李白《劳劳亭歌》23.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杜甫《秋风二首》24.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杜甫《石犀行》25.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严仁《鹧鸪天·一曲危弦断客肠》26.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7.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东流水》〖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
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
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
“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
“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
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
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
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
家庭作业〗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黄河东流水》第二课时1.导入。
(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
(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
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
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5.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第三课时1.检查复习。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建有南关大清真寺。
“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
“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
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
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第四课时1.检查复习。
(1)朗读或背诵歌谣。
(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
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
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
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
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
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黄河东流水》第五课时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7.教师总结。
《黄河东流水》第六课时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
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1)黄河的功。
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
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
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
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