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1、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方面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2)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及个体倾向性的发展。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格等发展,两者关系: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请您思考、请您谈谈: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教育系统中对于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优先顺序存有差异:一般认为,(1)我国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心理发展,如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带病上课等。
(2)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更重视生理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我的想法:(1)清末我国被洋人讥笑“东亚病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
百年后我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
可是普通学生的体质堪忧?近视率很高?(2)体育很重要!怎么办?中考考体育,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
应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育思想层面+教学实践操作。
(4)体育提升到精神层面很顺;心理层面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很顺,很少从心理层面回到体育层面。
(5)学校教育系统强制性的,繁杂的东西少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去画画,去看电影,去参加音乐会、听话剧等。
《林先生》贾志敏记得,读小学时候,教我们体育的是林慧老师。
我在其门下受业三年,收获无数快乐。
彼时,皆称“老师”为“先生”,故,本文称林慧老师为林先生。
……1948年,上海解放前夕,我们举家迁到浦西静安寺附近居住,我也转入位于极斯菲尔路上的觉民小学读书。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一)人的发展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思维导图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可称为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
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2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 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身心向积极方面变 化的过程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内发论遗传决定 环境决定论
多因素共同作用
遗传素质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积极变化的过程
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心理发展包括两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 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 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作为 个体只有实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 件的能力,能否较好地发挥能动性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一方面,教育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种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但它又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服务于个人发展,但教育也服务于社会发展。
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传统素养”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和高度的道德素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及进步。
现代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现代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文化精神和各种实用技能,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育要求坚持独立思考,但又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促进个体发展。
但是,教育也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规则,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育要求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但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要求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但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特定的政治目的,以及特定的社会利益。
例如,传统教育以倡导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现代教育以倡导现代文化的价值观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能力。
最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促进个人发展,但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发展及进步。
例如,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精神斗争意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现代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就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人一生中身体和心理能力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活动促进人的发展和学习。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密切相关,下面将对这个话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首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
从婴儿到成人,人们经历了身体和心理能力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婴幼儿期,身体发育快速,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和爬行。
同时,婴儿的认知能力也开始发展,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和人,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身体的成长趋于稳定,但大脑和认知能力继续发展。
青少年期是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进行重塑和成熟,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成年期,身体发育基本稳定,但个体心理和社会发展还在持续进行。
对于教育来说,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制定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设计。
对于婴幼儿,教育应重点关注他们的感知和发现能力,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亲密的关爱。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教育应注重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
在成人期,教育可以帮助个体继续学习和发展新的技能,以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
此外,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身心健康问题。
身心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压力和情绪问题。
此外,教育还可以提供身体健康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学生和孩子的需要。
总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密切相关。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对于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和支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
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1970年在美国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女孩,尽管被人类养大,但由于被剥夺了与人类交往和受教育的机会(食物由人送入但不与其交流),当13岁被发现时,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一样。——高尔顿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格塞尔并非完全否认学习、环境的作用,他认为不应忽视环境影响,儿童的成长特征
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论:(1)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会合。
(2)注意到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理解并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资统考《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是否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要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教育行为的依据。
(一)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二是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素质的发展。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的在学龄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旨在对儿童进行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培养和引导。
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且为未来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学前教育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认知发展学前教育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学前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通过学前教育,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游戏、故事、绘本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此外,学前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前教育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使他们在语言、数理逻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二、社交能力培养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跨越家庭的局限,开始与更多的小伙伴接触和交往,学前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意识。
同时,学前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如集体游戏、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情绪管理与自我认知学前教育对儿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学习,他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认识自己的行为。
学前教育通过为儿童提供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引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并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法。
同时,学前教育倡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别人,从而培养了儿童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能力。
四、身体发展与养成健康习惯学前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和养成健康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1)
电大《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绪论——第三章案例1:有人说:“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是从事教学的,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
”问题:这种认识对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之一在于指导教育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任务。
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案例2: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出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是‘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
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用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3: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
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问题:你认为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答: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遗传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可归纳为:提供了人 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提供人身心发展的物质 前提。 主要表现在: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换言之,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受遗传素质成熟的制 约)。 (3)遗传因素的差异为身心发展的差异提供了生理基 础。
3、正确看待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虽 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但这仅仅是一种 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受到一定的条件的制约, 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这是因为: (1)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 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印度的狼孩 王安石《伤仲永》 (2)遗传因素本身可以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 改变。 小白鼠走迷宫的训练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一般归纳为以下四条: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教育: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因材施教。 5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育:扬长避短
教育与人的发展
今日话题
1、 “ 给我一打健全的体形良好的婴儿, 并在我自己特殊的天地里培养他们,我 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所选择 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 ,无论他们的 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们祖先的才能、 职业和种族如何。”
华生《行为主义》
2、 “一株树在最初的几年中就从自己的树干 中发出了它以后要有的一切主要的枝芽, 而以后它们仅仅是繁茂起来而已。”
(二)正确理解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给人以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 条件的综合体。 (1)环境的分类 ①从环境是否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组织的角度, 可以分为: 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组织起来的环境(教育环境) 非专门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存在的环境(一般的社会 环境)。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可以塑造个体的理念和价值观。
因此,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
教育可以开启个体的思维和创造力,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环境来发展人的潜能。
学习经历能够让人们不断成长、进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教育还能培养人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校和课堂上,人们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使得人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育还提供了各种机会,让人们在艺术、体育等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兴趣爱好,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与此同时,教育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接触到各种体育和健康知识,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例如,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和耐力,预防疾病。
此外,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休息和合理的饮食,以维持身心的平衡。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教育问题,可能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现象,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品德,引导他们成为道德行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总之,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
教育不仅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人的社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身体发展规律人的身体发展是从出生开始的,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逐渐长高、肌肉越发达、运动能力和协调性逐渐增强。
身体发育的规律受到遗传、营养、锻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饮食、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智力发展规律人的智力发展是从出生开始,持续到成年。
通过观察婴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儿童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的逐渐发展和提高。
智力发展的规律受到遗传、环境刺激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情感发展规律人的情感发展是从出生开始,经历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爱情关系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也逐渐提高。
情感发展的规律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教授情感表达的技巧,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发展规律人的道德发展是从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年。
通过观察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逐渐发展和提高。
道德发展的规律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传授道德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提供道德冲突解决的指导,来促进道德的健康发展。
五、综合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道德品质等都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应该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活动,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1 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培养思维能力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重要作用。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 个性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2.2 身心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教育应该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使人们能够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全面发展。
2.3 社交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都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提供社交训练和机会,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3.1 经济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2 社会和谐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3 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课件
卫生习惯
规律作息
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
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儿童对周围事 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主动学习
兴趣爱好
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儿童 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日后的特长发展 打下基础。
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 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02
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品质,增强他 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子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自然教育
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和学习,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和探 索精神。
教育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家长参与 儿童发展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
教育成果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全面评价孩子的知识、技能、情感和 社会性发展。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家长、教师和孩子提供反馈,促进 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教育目标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目标和方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05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教育科技的应用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在线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重 视
关注儿童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课程衔接
1
心理准备
2
能力培养
3
THANK YOU
营养与健康饮食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增强营养知识 促进生长发育
睡眠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01
改善睡眠环境
02
培养独立入睡能力
03
04
学前教育实践案例分享Fra bibliotek成功的教育方法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教学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人的身心发展概述教学课件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1、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方面 1)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
个体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在实际活动中融为一体。
2)心理的发展。
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知、情、意及个体倾向性的发展。
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人格等发展,两者关系: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请您思考、请您谈谈:1 / 25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教育系统中对于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优先顺序存有差异:一般认为,(1)我国的教育观念更重视心理发展,如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带病上课等。
(2)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更重视生理发展。
对此您怎么看?我的想法:(1)清末我国被洋人讥笑东亚病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
百年后我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成为体育强国。
可是普通学生的体质堪忧?近视率很高?(2)体育很重要!怎么办?中考考体育,可是效果还是不理想。
应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教育思想层面+教学实践操作。
(4)体育提升到精神层面很顺;心理层面提升到宗教、信仰层面很顺,很少从心理层面回到体育层面。
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1/4/6
35
孔子的因材施教: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还有礼仪:子华;农事:子迟;教师:曾点; 经商:……军事:……
2021/4/6
36
闻斯行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不 解,问孔子。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 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强调环 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 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人的发展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同 的分析
这种不均衡性即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某 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 可是获得最佳效果。
2021/4/6
18
关键期概念由来:劳伦兹与他的印刻学习
(Lorenz and the imprinting)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 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 提出这一概念。
个体某方面的机能可能因经受特殊训练而 得到强化。
2021/4/6
42
低智商高情商的阿甘
2021/4/6
43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2021/4/6
44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 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 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 、天赋倾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是东方的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 西方的天主教……任何宗教关于人性本质判断无一不是 “恶”的,因为一旦离开人性为恶的假定,其宗教本身 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认为人的本性是罪恶的,所以就十分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性恶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 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 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 动物,使社会保持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
例一: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 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 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 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以前的好了,年到20 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例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 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 至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 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 力的高低并无很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 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人性具有自然属性,在于人的生命的真实。人性具有自 然属性,在于人的生命的成长。
(二)人性的社会属性
人性中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性。它以自然性为其自身 的物质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职业、政 治、社交活动为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人的各种心理品 质以及由此构成的个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 世界。或者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于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 综合。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自然环境对个体身体及心理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 其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 就全坏了。” (卢梭语)
因此,人性本善论者主张用顺导受教育者人性的方法来 教育学生。孟子就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是可以 教 育的。同时,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人类发展的环境,特别是营 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得人类“仁、义、礼、智、信”这些 善 端能够顺乎自然地发展起来,成为明人伦、知仁义、有浩然 之气的人。
在教育史上,也有一些教育家较为客观地看待人性问 题,对人性的善与恶问题持中间态度。如不被我们注意的 春秋战国时间的告子就主张人性中性:“人性之无分于善 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因此,由于人性的善 与恶不在人性本身,而在于教育、引导,所以必须以正面 教育而起导向作用。
应当说,这些认识在今天对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的人性, 积极地发挥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还是有现实价值的。
他 曾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皆生于人 之性情者。” 等等这些天性是善还是恶呢?荀子进一步论 述道:“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 礼 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合 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如若顺其本性发展,必将使
人性中的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 人的类特性。
人性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人的群体性; 人的合作性;人的归属性;人的社会化。
(三)人性的精神属性
人性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在精神需要、精神能力,特别 是精神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类特性。
人性中最难理解的,便是各种精神现象。精神领域是 指人类的若干精神状况,这些精神状况非常独特,且仅为 人类所具有。
“孟母三迁”的故事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 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 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 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 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住, 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引领人性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引领”, 或者更确切的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 人。北大原校长蒋梦麟先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 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就是舍 本逐末的办法。”
如果将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 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一代人,作为教 育者,你不觉得很可悲吗。
人性即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 对人性的看法如何,是人性观的问题,有不 同的人性观就有不同的学生观,不同的学生观决 定并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观又 造就了不同的学生。 你能看清人性吗?
(一)教育关注人性
教育对于人的关注,就是关注人的存在;对于人的存 在的关注,就是关注人的基本处境。人的基本处境实质上 是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行为、要求和痛苦。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定。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思考:人的健康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条件?有没 有“决定性因素”?当代社会人的发展是否是健康的?
作为教育中的人,我们应当如何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 发展与人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
程,是一个不断的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低阶走向高阶的动 态过程,也是一个从“是”走向“能是”的逐步超越的动 态过程。
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从多维度来认识人的 发展。从生理发展、心里发展、社会适应发展等诸方面来 认识人的发展是可以的,从人的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 神生命等诸方面来认识人的发展也是可以的。人的发展的 动力源自于人的现实与人的期望之间本原性张力。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遗传素质,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特点
(三)教育成全人性
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 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 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 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人 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成全人全面、自 由、积极地发展。
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最温良、最神圣的生 物;但是他若没受教育,或者是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 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
是教育基本问题中密切相连的两个 基本关系
第六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人是什么? 人是怎样发展的? 人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第一节 人性与教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你认为,教师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会影响他对学生的 教育态度吗?
夸美纽斯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
帮助人生来就具有的“知识”、“道德”和“信仰”等“种 子”获得
发展,主张对一切人授予一切教育。
人性本恶,一是表现在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的、非理性
的;二是表现在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敌视他人的,人在本性
中就富有攻击性,这是造成社会上种种恶行存在的人性之根
源。 荀子就是持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四)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的身体较之灵魂部是卑俗 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中发展为“原罪论”,认为 人 生下来就是带罪的,因此需要洗礼、忏悔,除去身上的罪恶。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霍布斯也认定,自然的情欲把 我们引向自私、娇纵、报复之类,为了保障社会的秩序,必须 有契约。
现代的一些社会生物论者,也把战争、社会治安等问题归 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攻击性与贪欲。
都看作是由坏的文化或社会造成的。
我国古代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性善论的 代表,他认为人的美德自天而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进一步还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人人都有这些善 端,教育就在于开发和发展人的善性。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些千古未解之谜直 接影响到教育。具体来讲,教师的人性观会直接影响他对 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探寻人性的善恶及其对教育的 影响,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一、人的本性观认识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总体上都是围绕着人的本原 和人性善恶两个方面进行的。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本质问题的认识,人们 并没有特别强调它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是把问 题集中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在谈及人性的本质时 总是跟教育思想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哪种人性观, 教育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人性本善中的“善”主要是指人有爱他人之本性及有利 于 人类发展的智慧与创造之本性。这种本性使人与人之间有可 能合作、友爱,使社会有可能发展、进步,使个人也可能发 展完善。
人性本善论者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信心,强调教育的作用
就是顺其自然,使人的本性充分发展,反对社会对人作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