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坐力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后坐力炮
关于这种炮的诞生:无后坐力炮这种步兵近战利器诞生于二战的战火中。
当时在这一领域最为先进的国家首推美国(1917年俄国人梁布兴斯基也曾经发明过一种76.2毫米无后坐力炮,并曾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使用过)。
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最早,一战时的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戴维斯就研制出一种两管对接式双头无后坐力炮。
该炮在向前射出弹丸的同时,向后喷出铅油质平衡物以保证炮身不后坐。
但是这一武器并没有投入实战,原因是当时的美军武器部门竟然想将这种武器装在飞机或飞艇上执行空战或反潜任务!这种异想天开的设想当然不可能成功。
随后这一研究项目被搁置,直到二战爆发才重新开始研究,战争几近结束时才告完成。
美军无后坐力炮的首次实战使用是在1945年3月6日的冲绳岛战役。
我国引进这种炮的过程:由于二战中我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比较落后,缺乏自行研制这种武器的能力,故而在美国研制成功这种能够摧毁坦克和土木、混凝土工事的新式武器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要求美国政府提供此类武器。
当时美军装备的无后坐力炮有两种型号,分别是M18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 75mm无后坐力炮(注:国内也有资料将其分别称为M20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1 75mm无后坐力炮,本文采用美国资料编号)。
这
两种无后坐力炮均采用断隔螺栓式炮闩,具有击发和退壳功能。
M18开闩动作向右,M20向下。
炮闩边缘部分设有对称排气孔,M18有2个,M20有4个。
排气孔轴线方向与膛线旋转方向相同,火药燃气从排气孔喷出时所产生的扭矩正好抵消炮弹在膛线上旋转所产生的扭矩,故发射时不但可以抵消后坐力,还可阻止炮身旋转。
1945年,国民党政府得到这两种美援无后坐力炮实物之后即开始着手仿制。
1946年7月,第50兵工厂以M18无后坐力炮作为母型开始仿制,根据实炮进行测绘,后美方提供了该炮的图纸。
到1947年11月研制成功,兵工署将其命名为“民国36年式57mm无后坐力炮”。
但是由于当时国工内业基础薄弱,不能生产身管和炮闩所用的镍铬合金钢,故到1949年所生产的95门炮,质量全部不过关,在射击试验中不是扳机连杆折断就是退壳钩变形,不能装备部队使用。
而仿制M20式75mm无后坐力炮时,最后仅仅是完成了一部分图纸。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联在无后坐力炮这一领域落后,并不能提供可供仿制的该类武器,军工研究部门开始着手美制无后坐力炮的仿制工作。
在对所得图纸和大量缴获实物进行研究之后,于1952年仿制成功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和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后改进为56式、56-1式、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我军对于这两种炮的作战使用: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建功最多,兹举一
例:1962年10月,我步兵某团2营炮连57mm无后坐力炮4班配属步兵8连在枪等地区西侧战斗。
枪等地区南面靠山,北临可节朗河,整个地形南高北低,灌木丛生。
守敌为印军第7旁遮普连队9营10连,约130人,构筑有土木地堡工事48个,成支撑点式防御。
敌居高临下,我进攻困难。
战区前线指挥部在充分研究形势之后,命令炮4班8人携带52式无后坐力炮1门、炮弹17发,配属步兵8连协同作战。
20日7时45分,炮4班在配合上级炮火完成对敌的炮火准备之后,快速向前突进,支援8连进攻。
当时我步兵8连正被3个地堡中的火力压制,进攻受阻,并且已经出现了伤亡。
炮4班赶到后立刻在一个小土坎后架炮,由班长亲自射击,首发命中60m外的第一个地堡。
随后排长命令向左侧地堡射击,但是该目标被一棵大树挡得严严实实,射界不良,无法射击。
炮4班遂果断扛炮向前行进了约30m,在距敌仅40—50m的距离上,炮班班长利用大树为掩护,跪姿肩射,连发两弹,摧毁两个地堡,为步兵打开了通路。
在“珍宝岛”战斗中,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其他武器配合,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但是这一战也暴露了我方反坦克武器的威力已不足以击穿敌方现代化坦克的装甲,急需研制新型反坦克武器,于是我国军工部门开始研制新型无后坐力炮,这就是后来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大显身手的65式和78式82mm无后坐力炮。
作为中国普通的军事爱好者,很多人可能一生都
没机会接触这种武器,但在当今社会,信息量的丰富和迅达,使得我们即便没机会使用它也能照样能了解到相当丰富的
相关知识,除非你不想知道。
本拙文针对某些军迷的误区,简单介绍一下。
在很多人的眼里,对无后坐力这个词貌似懂,其实非懂,有人认为它和火箭筒相差太大,那么粗的炮管,那么大的炮弹,那么大的声音,开炮时应该很恐怖,其实不然,它完全是可以跟火箭筒一样用你肩膀头来扛着发射的东西。
炮管有多重呢?现在的78式82无炮管重:25.5千克,65式82无管重才21.5千克,老式的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炮管要长一些,因此炮管反倒比口径大的82炮还重,为34千克,但也是谁都扛得动的。
有人认为,虽然叫无后坐力炮,但一定还是有坐力的,不过比较小就是了,这样的理解还是比较中肯的,但也不是完全正确,我们在理论上应该认为,它就是没有后坐力的,或,理解为近似无后坐力也可,根据弹种的不同,有的炮弹用肩膀扛着发射时会感到炮管有轻微的后移,但仅就炮的口径而言,这已经不能称之为后坐力了。
有人认为它可以曲射,而火箭筒只能直射,这样的理解也很片面。
严格来讲,这种炮确实可以曲射,但实战中却几乎没人这么做,尽管这类炮的最大射程都能打到5000米以外。
在步兵眼里,它就是一种直瞄火炮。
直射能打多远?65式82无的直射距离为293米(限目标高为2米)。
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使用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500米,(目标高3
米)。
实际上真打仗的时候,这样的距离也都嫌远。
关于发射原理的论辩,有人一直以为它和火箭筒不同,也是有道理的,但仅就炮弹离开炮管的瞬间炮管的状态来看,道理是一样的,火箭弹的飞离发射管也是靠的火药爆燃后的燃气推力,之所以火箭弹离开发射筒时你还能握着这根管子,就是因为管子的后面是直通的,燃气的后泄与推动火箭弹的燃气相抵消了,无后坐力炮的炮弹离开炮管的动力也是来自火药爆燃的燃气推力,理论上讲没什么不同,所区别的就是,火箭弹在离开发射管一段距离后要启动火箭发动机,而无后坐力炮弹靠的全是初始燃气推力产生的惯性。
其实,在我军第一代“老40”上,火箭弹也是没有发动机的,就是靠那根火药棒的燃气推进的,当然射程也就无从谈起了,想命中百米处的目标都很勉强的。
这种火箭筒的发射原理其实跟无后坐力炮就没什么两样了。
其实从发射时的操作规程上也不难看出,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几乎就是双胞胎,发射时,在炮(筒)的后方都划定出一个扇面为危险区域,试想一下,还有哪种炮有这样的规定呢?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无后坐力炮都能像火箭筒一样来使用的,口径大一些的就难办了,主要是首重量制约的关系。
外国的现状:其实发达国家也不是一概都抛弃了这样的得力助手,起码有两款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意大利弗格里80毫米无坐力炮和瑞典“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坐力炮。
意大利弗格里80毫米无坐力炮意大利布
雷达机械公司1974年研制,可对付各种装甲目标。
其特点是采用无坐力炮技术与火箭增程技术相结合的原理,因所用瞄准镜不同分两脚架型和三脚架型两种。
初速380米/秒,最大射程4500米,有效射程500米(两脚架型)、1000米(三脚架型),最大射速4发/分,炮长1850毫米,炮重17千克(两脚架型)、27千克(三脚架
型)。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坐力炮瑞典“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坐力炮有M2、M2-550和M3三种型号,属瑞典步兵排制式装备。
它的结构紧凑,由线膛身管、后喷管、击发机构、两脚架及瞄准具组成。
M2型全炮长1.13米,含两脚架全炮重14.2千克,1-2名炮手即可进行操作。
炮弹初速310米/秒,射速6发/分,能发射破甲弹、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
发射FFV65式破甲弹的有效射程为400米,能击穿4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发射的FFV441式榴弹内装850颗钢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触发或空炸,有效射程1.3千米。
M3型全炮长1.065米,重9千克,发射F的FV597式火箭助推尾翼稳定超口径破甲弹,弹径132毫米,有效射程250米,可击穿9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无后坐炮有M2、M2-550和M3等3种型号属步兵排
制式装备.它结构紧凑,由线膛身管、后喷管、击发机构、两脚架及瞄准具组成。
M2全炮长1.13米,含两脚架全炮重14.2公斤,可由单兵携带,1~2人操纵,炮弹初速310米/秒,射速6发/分,能发射破甲弹、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
发射FFV65式破甲弹有效射程400米,能击穿400毫米厚均质装甲,发射的FFV441式榴弹内装850颗钢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触发或空炸,有效射程1.3公里。
M3全炮长1.065米,重9公斤,发射FFV597式火箭助推尾翼稳定超口径破甲弹,弹径132毫米,有效射程250米,可击穿900毫米厚均质装甲,能对付现代先进的主战坦克。
[ 转自铁血社区/ ]附上几幅我军的实战照片,我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期间,除了著名的211和111两个阵地最为激烈外,597团所在405高地攻防战斗亦可称为名垂我军战史的经典战例。
在激烈的战斗中,炮二连一班长庞成春以出众的操炮技术和准确炮火有力打击压制了越军火力和进攻部队,协助597团步兵四连和五连在405攻防战中坚守阵地十天十夜,共发射炮弹25发,取得了毙敌30名、伤敌6名,摧毁越军哨位工事1个、隐蔽火力点1个、屯兵洞2个的重大战果。
405高地之战,使班长庞成春一举跨入597团“神炮手”行列。
下图是全班的合影:随军记者拍下的我军炮手肩扛82炮正在向越军火力点射击:捎带上两幅外军使用无后坐力炮肩扛射击训练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