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
12、改变浮和沉【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讨成功的欢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明白改变浮沉的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改变浮沉的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预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此刻教师把鸡蛋别离放入两杯水中,请同窗们认真观看,看看有什么现象呢?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什么缘故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确实是如何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咱们就来一起研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二、小组学习,自主探讨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第一请同窗们依照生活体会,猜一猜,什么缘故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2.学生猜想3.教师引导:同窗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如此?教师给每一个小组预备了一份一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归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进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学生验证。
5.教师引导:适才咱们是用什么方式让鸡蛋浮上来的?6.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够浮上来。
像如此改变液体的方式,在科学上,咱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够改变鸡蛋的浮和沉。
可是这种方式并非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式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式呢?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能够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想多种方法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往往让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减空间(大小)、增减物体重量或改变液体比重(在水中加盐)等都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了解潜水艇能够自由下潜和上浮的工作原理;但是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个别组出现没有目的地去选择材料,自己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学生自己玩的多,而真正去实验探究的少,使课堂显得混乱。
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及在实验活动中如何增加思维含量,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教师,我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案例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改变浮和沉》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初步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及科学的双刃剑作用。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浮沉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三、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器、潜水艇模型、水槽、多个外观相似的鸡蛋(其中一个用注射器抽出大部分蛋清)2.分组材料:三杯水、鸡蛋、塑料小瓶、螺母若干、注射器、折叠金属片、盐、玻璃棒、泡沫塑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现在我手里有样东西,你能猜出是什么吗?生:充分猜。
师:答案不少了,那你们怎么不猜是西瓜呢?生:西瓜太大不可能攥在手里。
师:这就是生活经验,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打开手:是一个塑料小瓶〕通过猜谜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认识经验的重要性,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及塑料瓶与大西瓜的对比引学生哈哈一笑,为后面的探究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新授(1)浮沉是可以改变的师:根据你的经验,把塑料瓶放在水里会怎样?生:浮上来。
师:〔出示折叠金属片〕这块金属片呢?生:会沉下去。
师:猜得对不对,怎么知道?生:放入水中试一下。
师:〔放入水中,果然小瓶浮,金属片沉〕看来,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出示鸡蛋1〕这是什么?生:鸡蛋。
师:放入水里会怎样?认为浮的举手,认为沉的举手,意见不同了,怎么办? [放入水中:沉下去了]师:〔出示鸡蛋2〕这是什么?生:又是鸡蛋。
师:放入水中会怎样?有把握吗?怎么知道?[放入水中:沉下去了]师:〔出示鸡蛋3〕什么?生:又是鸡蛋。
师:放入水中会怎样?有把握吗?多大把握?[放入水中:沉下去了]师:〔出示鸡蛋4〕什么?生:还是鸡蛋。
师:放入水中会怎样?多大把握?[放入水中:浮上来了]先后出现的四个鸡蛋创设一种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笑声中产生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浮和沉》教案设计反思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浮和沉》教案设计反思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欢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明白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预备橡皮泥7只、鸡蛋11只、食盐6包、塑料小瓶7只、塑料泡沫6只、大螺丝7、土豆7只、潜水艇模型6只、大烧杯12只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引入:推测:带盖小瓶压入水底放手后是上浮依旧沉下去?(学生推测‘教师演示)摸索:你有方法让它沉下去吗?(学生交流,教师演示)(二)师生互动先新知1想方法让上浮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现来教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讨论一下如何样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现来。
(小组讨论,汇报设计实验方案)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3、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改变物体的重量和改变物体的形状都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5、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还能够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吗?教师演示:将同样大小土豆放两杯液体中,一个上浮,一个下沉摸索:这是什么缘故,浮沉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推测)小组讨论:如何样才能使土豆浮现来?(学生汇报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填写35页记录单)(三)生活实践与运用设计一个能在水中自由上浮,下沉的装置。
(四)课后拓展探究煮水饺,什么缘故开始时水饺沉在水下,熟后都浮现来。
板书设计12 改变浮和沉改变物体的沉和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重量,形状,液体课后反思: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阻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三、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橡皮泥、塑料模型、橡皮鸭子、食盐、装水的玻璃瓶、、沙土、鸡蛋、玻璃水槽、潜水艇模型。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两个一模一样的乒乓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仔细观察。
为什么两个一样的模型放在水中,一个浮另一个却沉呢?生百思不得其解。
师揭示谜底,沉下去的那个里面装满了水。
看来物体的沉和浮是可以改变的,引出课题:改变浮和沉
二、引领探究:
1、把准备的材料放到水中有沉有浮。
提出探究问题:你有办法让浮着的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吗?
2、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案。
3、发放材料,实验验证。
(教师巡回观察,并留意成功的方法)
4、小组展示各自成功的方案。
5、视频播放:橡皮泥的浮沉、鸡蛋的浮沉
6、总结:
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液体、给物体附着浮的物体
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给物体附着沉的物体
(三)拓展活动
1、潜水艇是怎样完成沉浮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用模型实验
小结:改变自身的重量
板书设计:
改变沉和浮
重量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液体。
三年级科学上册《12 改变浮和沉》教案 青岛版
《12 改变浮和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2、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学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橡皮泥、玩具小鸭子、食盐、塑料小瓶、塑料泡沫、尺子、鸡蛋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有浮力。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新课讲解:1、探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使浮着的空塑料小瓶、泡沫塑料、牙膏皮等下沉,使沉着的沙子、铁块、鸡蛋、大头针等上浮。
首先选择想要研究的物体,然后设计方案,最后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一小组:在漂浮的小瓶里加入很多沙子时,小瓶会沉入水底。
加的少时还会浮在水面。
总结: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2、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做成小船后就会浮在水面上。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不好呢?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汇报交流:橡皮泥在水中下沉作成小船后浮在水面上。
牙膏皮未撑开前沉在水底,撑开后浮在水面,压扁后下沉到水底。
总结:改变物体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3、探究改变液体的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
这里有一个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入水中。
猜测一下鸡蛋是沉还是浮?生:是沉的师:是吗?看,这里我不用其它任何漂浮的东西就能让它浮上来。
教师不断向里面放入食盐,鸡蛋逐渐浮了上来,学生充满好奇的目光。
总结:改变液体的比重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
12、改变浮和沉【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2.学生猜想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学生验证。
5.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6.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
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三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沉与浮教案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改变沉与浮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木块、铁块、塑料球、泡沫球、水、容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浮力原理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讲述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关系。
2. 探究物体沉浮现象:(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
3. 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等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2)利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探究单个因素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2)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道关于物体沉浮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分析习题中的物体沉浮现象及原因。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实例。
(2)观察生活中的沉浮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能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浮力原理的应用和生活中的沉浮现象观察。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物体沉浮现象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_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版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2、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1、鸡蛋、塑料小瓶、铁块、泡沫板、食盐、石块、橡皮泥、木块等。
2、烧杯、水槽、搅拌棒、实验记录单。
3、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科学小魔术,道具是一个普通的塑料瓶,现在招募一名小助手。
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吸气、呼气,控制瓶子在水中的浮沉)师:同学们看到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师:通过刚才的试验可以看出,塑料瓶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一)实验一:观察物体的浮和沉(分一分)师:来跟着老师一起检查一下小组里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看一看老师给大家的实验提示。
(课件出示,按是否上浮和下沉将物品分成两类)师:同学们猜一猜,这些试验材料放在水中,哪些能上浮,哪些能下沉?生猜想师:验证猜想,放入水中观察,并填写记录单。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开始试验吧!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请同学们马上收拾好实验用品,准备把你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收拾用品,坐好,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师:适时评价鼓励。
(二)实验二: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做一做)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沉入水底,那大家想不想再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改变它们在水里的浮和沉呢?生:想!师:同学们真有探索精神!那么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改变浮和沉。
一起看实验提示。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先选择2种实验物品,然后设计出实验方案。
方法越多越好。
2、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随时做好记录。
【2019年整理】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改变浮与沉》教学反思
《12.改变浮与沉》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中提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教学《改变浮和沉》一课时,我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并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
对于学生来说,浮沉现象并不陌生,甚至说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关于浮沉,他们应该很感兴趣。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结构而又富有探究乐趣的材料,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一、满足孩子的愿望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好奇心,追求窥知事物乃至世界的奥秘,渴望了解未知的世界是人的天性。
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诗人,都有着或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我通过观察现象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表面上看到,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尤其在第一次出示鸡蛋让学生预测沉浮的时候,学生这时还没有多大兴趣,我又将同一个鸡蛋放进另一个烧杯里,鸡蛋却一下子浮在水面上了,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步入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又打开了孩子们想象和探索之门。
二、在玩耍中经历体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在玩耍中经历科学,体验科学,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的。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同学们把自己熟悉的物体放入水中,面对上浮下沉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让浮在水面的物体到水底去串串门,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来透透气,你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哇!不得了,一个个小手高高举起,学生的已有经验顿时被调动起来,“我看出来了,同学们已经想好了很多办法……办法行不行,关键还得?……提一个小要求“看哪个小组会合作,想的办法最多?”这下,我们的学生可忙坏了……。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十六课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欢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明白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用具:橡皮泥、玩具小鸭子、食盐、塑料小瓶、塑料泡沫、尺子、鸡蛋等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差不多明白了水有浮力。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现来”。
二、探究活动1、探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使浮着的空塑料小瓶、泡沫塑料、牙膏皮等下沉,使沉着的沙子、铁块、鸡蛋、大头针等上浮。
第一选择想要研究的物体,然后设计方案,最后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一小组:在漂浮的小瓶里加入专门多沙子时,小瓶会沉入水底。
加的少时还会浮在水面。
总结: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2、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做成小船后就会浮在水面上。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好不行呢?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汇报交流:橡皮泥在水中下沉作成小船后浮在水面上。
牙膏皮未撑开前沉在水底,撑开后浮在水面,压扁后下沉到水底。
总结:改变物体形状,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
3、探究改变液体的比重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
那个地点有一个鸡蛋,现在我把鸡蛋放入水中。
推测一下鸡蛋是沉依旧浮?生:是沉的师:是吗?看,那个地点我不用其它任何漂浮的东西就能让它浮现来。
教师不断向里面放入食盐,鸡蛋逐步浮了上来,学生充满好奇的目光。
总结:改变液体的比重也能够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板书16改变浮和沉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形状,能够改变物体的浮沉改变液体的比重也能够改变物体的浮和沉课后反思: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觉了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小学科学公布课改变浮和沉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科学公布课《改变浮和沉》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1.《改变浮和沉》一课,我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身旁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切近生活实际,并富有必然的趣味性、挑战性。
2.明白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点;熟悉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明白得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关于学生来讲,浮沉现象并非陌生,乃至说还有必然的生活体会,关于浮沉,他们应该很感爱好。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结构而又富有探讨乐趣的材料,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进程中,经历科学探讨的进程,取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增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进展。
教学目标1.科学探讨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依照自己观看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纳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缘故进行定量的观看、实验,搜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看、实验验证假设是不是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愿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讨,体验科学探讨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熟悉到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明白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点;熟悉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明白得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熟悉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得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教学进程教材分析1.《改变浮和沉》一课,我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身旁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切近生活实际,并富有必然的趣味性、挑战性。
2.明白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点;熟悉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明白得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关于学生来讲,浮沉现象并非陌生,乃至说还有必然的生活体会,关于浮沉,他们应该很感爱好。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结构而又富有探讨乐趣的材料,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进程中,经历科学探讨的进程,取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增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进展。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
12、改变浮和沉【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2.学生猜想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学生验证。
5.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6.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
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小学科学_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橡皮泥、鸡蛋、食盐、木板、石块、塑料瓶、铁钉、水槽、烧杯等。
教学重难点1、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2、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过渡:同学们,我们一共分为6个小组,哪个小组表现好,就能获得一个笑脸,看看最后哪个小组获得的笑脸最多!喜欢魔术吗?说说你看过的魔术吧。
这节课老师也想在魔术中带你们学习新的知识!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魔术,老师忍不住也想露一手了,(课件)。
师:我手里有一个鸡蛋,现在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师把鸡蛋放入1号杯中)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我把鸡蛋取出来,再把它放入2号水杯中,你猜会怎样?好,老师给这个鸡蛋施个魔法,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3、2、1、你又看到了什么?(生答)师:看到两种不同现象,你有什么疑问?(生答)小结:是啊,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2号杯子里是浮起来的,(板书:沉、浮)看来物体的沉和浮是可以改变的,(板书:改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12 . 改变浮和沉)过渡语: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是不是像有的同学猜测的加了盐呢?学完这节课,我们不但会知道这个秘密,还能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了,有信心吗?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一)实验一:分一分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看一看都有什么?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猜哪些物体能上浮哪些会下沉?3.把这些物体在水中分一分,把上浮的物体放在水槽的一边,下沉的物体放在水槽的另一边。
4.动手之间别着急,还有以下几点要注意幺!(课件注意事项)上浮的物体有哪些,下沉的物体有哪些?(课件)(二)实验二: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师:我们知道了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沉入水底,那大家想不想再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改变它们在水里的浮和沉呢?生:想!师:同学们真有探索精神!请看我们的实验要求:从这5种物体中,选择2种,想多种办法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小学科学_12.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12.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探究至少两种物体的沉浮转换条件,进一步发现物体变化与沉浮的关系,具备对主要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初步感知。
2.能够运用发现的科学规律详细解释生活中的1—2种现象,能够提出改进方案或者建议。
任务:做实验深度探究物体浮沉转换的条件成果指标:1.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并用科学术语表达交流。
2.得出浮沉转换的条件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设计解决方案或建议。
学习情境:学校选拔一批小创客参与设计学校的探索馆,这一批的小创客的基本条件是对物体浮沉条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的三年级同学,这节课为初选赛,看哪些小组或者个人能有资格入选。
探究过程: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分享展示故事导入:用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引入。
教师讲述故事给学生听。
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正是经过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阿基米德的探究方式,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浮沉转换的条件,并和过去的学习建立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也是文化从传承的过程,知识至于知识产生的背景中去才具有极大的活力。
讲故事听故事,学生感受着阿基米德这个人的科学研究之严谨,为课堂中学生的严谨人探究做以引领;同时为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深度探究浮力定律和后续学习提供引领。
目标任务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和“任务”(同上面的解读),学生明确自己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
【设计意图】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解读,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有具体的成果指标,体现了认知内化、实践生成的学习规律。
探究活动一、畅谈猜想,自主实验组织学生,畅谈并猜想影响物体浮沉转换的条件可能有哪些?这是探究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环节。
这些方法有哪些是你验证过的?有哪些是你没有验证过的?在你验证过的物体沉浮中,如果改变一个视角,再增加一个条件,沉浮会有什么变化?带着你的猜想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课《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水》《有趣的浮和沉》两课基础上设计的,可是所教同学这两节课都没有学,对水的认识只限于感性的外表层次上的认识,不了解水的特性,对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更是认识较少,生活经常太少,因此教学时有一定难度。
同学对教学仪器也不认识,对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同学也不太了解。
我设计教学设计时也没有细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以后的教学都起到启示作用)。
两节课同学的兴致一直很高。
开始对于我设计的鸡蛋在水中能上浮和下沉很感兴趣,提出问题也很有价值,这正是上课所需要的,说明了这里的小朋友不笨。
他们动手做实验时,做的也很好,虽然不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但我认为已经很好了。
(我想同学的能力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你不给他们机会,他们怎么去利用聪明呢?这里的实验课一次也不上,同学怎么能会做怎么会提出问题?)教学中,同学能积极动手,但是他们不会合作,头脑中不存在合作意识,也不注意他人在说什么,根本就不再注意老师要求的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也许是平时养成的习惯,(或者说是由于第一次上实验课,情绪过于激动有关。
)或者说是老师的引导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同学都想出了方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
同学做完实验后我没有和时让同学整理仪器,是教学中的失误,这样同学就不知道怎么对待用过的仪器,在以后的教中,要尽量完善课堂环节。
还有,同学不知道怎么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但是在同学汇报实验结果时我却没有利用好这些数据。
在实验教学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组织同学和时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筛选,以利用就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同学的拓展与创新中,由于同学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没有互动起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
改变浮和沉》教学反思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
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
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改变浮和沉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 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2. 学生回答。
3. 教师引导: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
2. 学生猜想
3.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 学生验证。
5.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
6. 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
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
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1.制订计划:请同学们看看实验盘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看着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应用上节课知识判断一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回答。
3.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小组内商量商量。
4. 学生讨论后汇报方案。
5. 注意事项: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可行,都很棒,既然方案已经明确,看着实验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6. 生说注意事项,师补充。
7. 开始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汇报与交流。
2.教师引导: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
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
同时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别的物体。
)
3. 播放微视频: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一些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老师也一些实验,我们看一看。
(播放微视频)
看了老师做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4. 学生回答: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别的物体。
老师做的实验更多。
5.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回家后用更多的材料实验。
当然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好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教师提问:改变物体的浮和沉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用到了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呢?
2. 学生回答:游泳圈、潜水艇、煮水饺、打捞沉船、捞铁牛等。
3.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想到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加以解释,老师觉得同学们都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孩子。
除了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实例,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改变物体浮和沉的例子,这里老师还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海叫死海,(课件)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会想到,如此浩瀚的海水里,竟然没有鱼、没有虾、没有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无鱼无虾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图片)甚至还能看报纸呢真是死海不死!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可以在死海里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呢?
4. 学生自由说说。
5. 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因为死海里的水确实含盐以及其他矿物质很高,也就是死海里的水和我们平时用的水不一样。
6.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7. 学生自己谈收获。
8. 课后拓展:你们的收获还真多,老师感到很欣慰,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现象、问题、猜想、验证,自己探究出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老师真为你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精神感到高兴。
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课外活动,请看(课件):用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要标明产品名称和使用方法,有机会我们举行一次改变物体“浮”和“沉” 原理的小发明、小创造产品展示大赛,比一比哪位同学的产品设计最有趣、最有创造力!
六、自我检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有___ 、和。
2 •潜水艇在水中的沉浮是利用__________ 来改变的。
3.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1)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浮在水面上,因为铁比水重。
(2)物体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3)改变物体形状使本来下沉的物体上浮,则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
(4)篮球始终漂浮在水面上,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不能让它沉入水底。
七、板书设计
12.改变浮和沉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重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水》《有趣的浮和沉》两课基础上设计的。
在教学中我将微视频放到学生做完实验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1.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瓶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
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 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
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
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2. 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
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
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
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