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简介

合集下载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节日庆典
白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三月街”,这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

三月街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白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创世记》、《开天辟地》等神话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理解。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白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既适应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喜欢食用酸、辣、咸的食物,如酸竹笋、酸鱼、酸肉等。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白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佛教。

原始宗教中,白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佛教自唐代传入白族地区后,逐渐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佛教信仰。

此外,白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道教和基督教。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白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白族基础知识

关于白族基础知识

关于白族基础知识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那么你对白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白族学问的内容,盼望大家喜爱!白族的名称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

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

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局部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元朝之前,局部白族先民、局部彝族先民、局部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

“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依据广阔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白族的经济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兴旺,生产水平根本与四周汉族一样。

在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觉沟渠的痕迹。

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觉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

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开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

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立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开展不平衡。

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肯定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必须的开展。

白族简介资料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少数民族十二:白族

少数民族十二:白族

少数民族十二:白族
一,白族属于氐羌系统的一支,其族源是多元的。

一个重要来源是世代居住于洱海地区的土著。

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属于先秦时期氐羌系统南下族群中的一支,其远祖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僰人。

二,民族语言白语。

三,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

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四,人口:210万
五,服饰:崇尚白色。

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六,饮食: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常吃玉米、洋芋和荞麦。

也喜爱粑柏、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七,建筑:以“坊”为基本建筑单元,若干“坊”相组合,形成院落。

单体建筑的构架,可分为走马、吊柱、挑厦、土库、腰厦等类型。

白族

白族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 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 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 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 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 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 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 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 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 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 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 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 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 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 是白族 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船族人 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 谢意和感谢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 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 第一杯早 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 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 二郎腿。一些山 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 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 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 方和左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 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 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 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 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 来不洁。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 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 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 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 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 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 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 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 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 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 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中华各民族简介——白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白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白族白族概况历史:白族是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

早在秦汉时代就和汉族有了密切的往来,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

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

人口:白族约有人口16.1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经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风俗图腾:礼仪: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禁忌: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

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

“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简介

白族简介

大理作为白族的最大集 中地,不仅是因为洱海地区 是白族的发祥地,更为重要 的是这里很久以来就同内地 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保 持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相 对发展,人民生活安宁的环 境。
服饰
•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 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 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 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 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 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 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 一、白族历史 • 二、白族服饰 • 三、白族特产 • 四、白族建筑 • 五、白族特色舞蹈
历史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的(棘人)是白 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时期的白蛮是其前身。白蛮不仅参与了唐时 的南诏国政权,而且还作为主体亲自建立了大理国封建农奴制国 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期间白族与中原地区互通 有无,交往密切,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 的发展,还同化了一部分迁移来的汉族。
白族建筑
白族建筑。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都建有门楼, 以喜洲门楼最佳。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 多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 分用木结构外,余以砖瓦结构为主。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 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 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 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生皮生肉
大理生皮是云南白民族的一道传统菜肴。逢年过节或者日常 小聚,白族人总会以凉拌生皮作为自己的招牌菜和特色菜。 一般生皮生肉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生皮和佐料不搁一起,吃 时就着佐料一起吃;一种是将佐料与生皮生肉拌匀,直接做成一 道凉拌菜。两种吃法各有各的特色和口感。
三道茶
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三道。“三 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喝三道茶,当 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 一种祝愿。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 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荣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民族民俗

白族民族民俗

妇女多穿白色上衣, 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 领褂,下着蓝色宽裤 ,腰系缀有绣花飘带 的短围腰,足穿绣花 的“百节鞋”,臂环 扭丝银镯,指带珐琅 银戒指,耳坠银饰上 衣右衽佩着银质的“ 三须”、“五须”;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 垂辫于后或盘辫头, 都缠以绣花、印花或 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の传统节日
三月街
白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 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 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
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 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 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 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 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 彩旗。
•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 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 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 俗。每逢十字路口、 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 地方,陪宾们便停下 来,把嫁妆码成两大 摞,让新郎背着新娘 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の一些名族风俗
•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 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 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 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 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在喝酒 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受 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谢之情。
白族崇尚白色,相传这事惹恼的黑魔鬼,它施 妖术把世间白色的东西全变成了黑色,梨树也枯 死了。有一位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历尽艰险取 到了老君山白龙潭里的龙乳。他把龙乳喷在黑魔 鬼的身上,黑魔鬼马上变成一块石头,枯死的梨 树重新开出了耀眼的白花。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 梨花姑娘,于是人们每年都要举行梨花会。

白族全面介绍尤其是文化方面

白族全面介绍尤其是文化方面

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
节日与习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绕三灵、栽秧 会、三月街等。这些节日有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是白 族人民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 要方式
白族的婚礼习俗也很有特色,通 常包括说亲、送大礼、吃酒等程 序。此外,白族葬礼也有着严格 的仪式和程序,体现了白族人民 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白族文化
饮食文化
白族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和 独特的风味而著名。白族人民的 日常饮食以大米、小麦、玉米等 粮食作物为主,同时配以各种肉 类、蔬菜和豆制品等。此外,白 族也喜欢食用酸辣食品和各种糕 点小吃。在饮品方面,白族喜欢 饮用茶和酒,其中以"三道茶"最 为著名
白族文化
手工艺文化
白族的手工艺文化非常发达,包括陶艺、雕刻、编织等 多种门类。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 风格而备受推崇。例如,大理的陶器、丽江的木雕和编 织品等都是白族手工艺文化的代表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白族的刺绣、扎染、剪纸等民间艺术也具 有重要地位。这些艺术形式在白族人民的 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刺绣的服 饰、扎染的桌布等。此外,白族的舞蹈、 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宗教信仰
白族主要信仰佛教, 其中又以大乘佛教为 主。此外,白族也信 仰本主崇拜和祖先崇 拜。这些信仰在白族 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影响着他们 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 俗
特的艺术魅力
白族文化
语言文字
白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白族文字以汉字为基础,结合白族语音特点进行创制, 主要用于宗教、文学和历史文献等方面

白族

白族

四、民族建筑
◆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 多为“长三间”,衬 以厨房、畜厩和有场 院的茅草房,或“一 正两耳”、“三方一 照壁”、“四合五天 井”的瓦房,卧室、 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 草房、“闪片”房、 篾笆房或“木垛房”, 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 连在一起。
五、民族服饰
◆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 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 为尊贵。 ◆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 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 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 白色、蓝色长裤。女子服饰 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 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 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 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 右衬结纽处挂“三须”、 “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 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 绣花鞋。
三、民族饮食
◆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 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 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 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 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 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 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 礼仪。
六、民族宗教
◆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 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 “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 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 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白族的本主是 “人神兼备”的护卫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发展而来的 宗教。

白族

白族

白族1、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等地。

流经大理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与西洱河、沘江等几十条支流,呈羽状遍布白族聚居的大部地区。

2、称谓: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他称“民家”、“那马”、“勒墨”。

三国两晋时白族称为“叟”、“爨”;唐宋时称“白蛮”、“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为“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等。

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统称白族。

3、族源:民族来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土著说、汉人迁来说、西爨白蛮说等。

4、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洱海地区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

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

东汉时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

公元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

明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沿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5、语言:白族有自己的语言。

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翻译成汉文流传至今。

6、文学: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7、艺术: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许多民间歌手和表演艺术家创造了白族民歌和舞蹈。

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节日庆典或是谈情说爱之时,白族人总爱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舞姿去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8、宗教信仰:信仰佛教、道教,有“洞经会”、“莲池会”等宗教社团。

白族还有自己的本主神、本主庙和本主庙会,对本主神的崇拜贯穿于白族民间生活中。

9、建筑:白族院落流行土木结构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地面上多以石板、卵石铺成,院子宽大,白族的房子一般有门楼,门楼上均有精巧优美的彩画、浮雕,四周山墙上绘满山水、花鸟、虫鱼画。

10、服饰:男子的服饰各地大致相同,一般为头顶白色包头,上身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色领褂,下身着蓝黑色宽大的长裤。

白族介绍课件ppt

白族介绍课件ppt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男女 服饰风格各异,工艺精湛。
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
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是白族传统的盛大 节日,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之说。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行,是白族传统 节日之一,人们会绕着神山祭祀、歌
舞。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白族 民间传统节日,人们会点燃火把游行 、唱歌跳舞。
“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举行,是白族传统的 歌会,人们会在石宝山上唱歌、跳舞 、对歌。
02
白族的地理与人口
白族的地理分布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该州的主体民族。
白族在省内外的其他 地区也有分布,但数 量较少。
此外,在昆明、丽江 、怒江等州市也有白 族聚居的地区。
白族的人口数量与结构
在地区中的影响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该地区的主要民 族之一。白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云南省,白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广泛传承和 保护,成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与合作
互动
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文 化、社会等方面。在经济方面,白族与其他 民族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 展。在文化方面,白族与其他民族互相学习 、借鉴,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 社会方面,白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也 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历史上,白族地区曾经历过 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如南诏 国、大理国等,形成了具有独 特历史背景的文化。
白族的文化特色
01
02
03
04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时通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文档版)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文档版)

我国的少数名族——白族一、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图1为白族邮票)二、三道茶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于茶文化范畴之内。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三道茶分别为:苦茶、甜茶、回味茶。

(如图2、3)图1图2 图3 图4三、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四、白族食俗1、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白族介绍

白族介绍

The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Yunnan Minzucun)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shore of Dianchi Lake and is a good place to show visitors to Yunnan the cultural ways and traditions of the numer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vince.In the Village compound, 25 different independent villages have been planned, but at present only about 20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to these "ethnic villages", there are activities that take place such as a welcoming ceremony with performing White Elephants, the Dinosaur Island theme park area, a concert area for ethnic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s, as well asan Asian Elephant show in the Plaza of Ethnic Unity.The climax of a visit to the Nationalities Park is a film shown on a fountain of water. The "villagers" are all chosen from the youth of the relevant nationalities to act as guides and performers for tourists. The three major villages represent the Dai, the Bai and the Yi nationalities.The Bai Nationality VillageThe Bai Village is famous for its Butterfly Museum, which is the biggest 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museum is a typical Bai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rised of rooms and residences on three sides and a wall on the southern side.The southern wall is typically decorated quite beautifully with an ornate flower bed.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is architecture is that Dali (where a majority of Bais live) is a windy town, where the wind, while not very strong, blows all year round. Also in the Village, there is a replicated temple dedicated to the God of Erhai Lake (modeled after a temple in Dali). The young warrior,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was known as Duan Chicheng.He exterminated evil villains and spirits for the Bai people and has been worshipped as the safeguard of the Bai people around Dali ever since. If you burn several sticks of incense to him, you may also gain his protection, but we'd recommend trying it at the real temple in Dali.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摘要:一、白族简介二、白族文化特点三、白族传统节日四、白族风俗习惯五、白族美食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七、总结正文:【一、白族简介】白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白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白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建立了大理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二、白族文化特点】白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崇尚白色。

白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因此在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喜好使用白色。

此外,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大理石雕、剪纸、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白族传统节日】白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此外,还有火把节、龙舟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白族风俗习惯】白族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比如,白族家庭重视长幼尊卑,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关心爱护年轻人。

此外,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访时会以茶待客,并有“三道茶”的习俗。

【五、白族美食】白族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鸡豆腐、甜水面、松茸炖鸡等。

这些美食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营养价值,让人流连忘返。

【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要融入白族文化,首先要了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白族地区游玩时,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遵循礼仪规范。

此外,可以尝试学习白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体验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七、总结】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

白族

白族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 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 斗,意为“连升三级”。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 前扫墓、祭奠。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 马。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 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 传将大火把点燃。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 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会发出耀眼的火光。 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 柴棍堆成篝火。
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 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 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 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云南省洱源县的 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 寿鞋的习俗。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 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 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 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 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 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 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 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 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 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 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 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 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 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 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 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 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 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白族 介绍

白族  介绍
• 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喜酸辣, 爱吃凉菜,爱饮烤茶。
(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将茶 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 醇。 )

剑川一带的妇女都裹黑包头,衣裤用蓝色布料做成,并有披羊皮披 肩的习惯。 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下午或晚间为宜。 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
• 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 或对面
禁忌
(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昧。
•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 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敬和亲切
下午或晚间为宜。 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
下午或晚间为宜。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
首饰
婚礼
• 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选择 对象,自由恋爱结婚。
葬礼
• 行土葬
节日
年节 三月街 绕三灵 火把节 渔潭会
礼节
• 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 敬和亲切
• 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 斟三道,俗称三道茶。
(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昧。一道 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红糖, 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对 尊贵的客人的招待。 )
• 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 图案。
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 图案。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渔潭会 火把节 下午或晚间为宜。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 (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将茶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族源
• 文化族源
• 指白族人自己认为自己
从哪里来的,反映的是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族源 价值取向。
• 考古族源
• 反映的是一个族群在历
史上的来龙去脉,是真 实意义上的族源。
三、语)
•新白文(拼音白文)
佛教
白族 信仰
本主 教
大理市无为寺 大理国二十二位帝王中,有十个帝王在这 里出家为僧。除帝王外,段室宗室还有十 五位皇族子弟出家无为寺。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 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 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 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 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二甜 三回味 一苦
和亲切
• 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礼一般斟
三道,俗称三道茶。 对面
• 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
禁忌
•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
下午或晚间为宜。
• 年节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 • 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
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
• 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thank you!
“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 “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于大理、昆 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 居于维西、兰坪一带的,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居 于碧江、泸水一带的,傈僳语称之为“勒墨”; 而居 于贵州威宁县的,共七姓,被当地称为“七姓民” • “民家”、 “那马”、 “勒墨” 是白族三大支系 • 95%都属于“民家”支系,云南省以外的都是“民家”
本主节 “本主”崇拜, 在白族地区极 为普遍。大理 一带,几乎每 个白族村寨都 供奉“本主”, 作为村社的保 护神。
四、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 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 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 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 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 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 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 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智慧的结晶。
白族传统建筑
• 传统民居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
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 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 组成。
六、节日与禁忌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
年节 三月街 绕三灵 火把节 渔潭会
• 火把节 •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 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 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 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 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午,人们带 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 扫墓、祭奠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 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 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 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 乳扇 •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 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 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 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 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 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 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 竹架上风干而成。
白族男子服饰
白族荷包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 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 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 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 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 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 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 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 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 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 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
洱 海
• 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
州、湖南和湖北四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其中以云南省的 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 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分布图
一、族称 二、族源 三、语言宗教 四、服饰 五、饮食 六、节日禁忌 目录
一、族称
•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
饮食

• 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
面; • 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喜酸辣, 爱吃凉菜,爱饮烤茶。
(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将茶 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 醇。 )
烤茶
是白族的传统茶俗。 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 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 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 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 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 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烤茶 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 “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 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 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 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 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 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 愿。
民族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 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五、白族的饮食、建筑文化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 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 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 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 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 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 “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 二甜、三回味”。
thank you!
• 其他的节日 • 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 • • • •
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 灵”。 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 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 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 举行。
礼节
• 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敬
• 生皮 •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 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 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 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 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 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 饵块 •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 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 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 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 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 海水煮海鱼
•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
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 “油鱼”等肥美鱼儿 时,一般都不用油煎。 他们舀来洱海之水, 待锅内水沸时,放入 鲜鱼,再搁上浓重的 辣椒粉和花椒粉,其 味鲜美麻辣,俗称 “海水煮海鱼”。
• 雕梅 •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
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 梅浸泡。取出晾干后, 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 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 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 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 朵盛开的菊花。这时, 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 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 取出,雕梅色泽金黄, 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 产的上乘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