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反刍与探索
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反刍与探索摘要:作家文学引领了文学的主潮流,同时,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
作家文学以民间文学为土壤,吸其养分而繁荣,其中有承袭,但不是替代。
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和主流往往是优秀的民间文学和优秀的作家文学的汇合。
《沙漠之梦》是维吾尔族女性作家哈丽黛在民间流传的民间达斯坦{1}《艾维孜汗》的基础上编创的一部中篇小说。
作家通过对该达斯坦的吸取、改编和再创作,折射出作家对民间生活的反刍和深层探索。
关键词:作家文学民间文学《沙漠之梦》反刍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共同反映着社会群体的生活现实,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都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源头与母体,民间生活、民俗文化以它深厚的艺术底蕴影响着一代代文化人。
历来许多作家都自发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吸取其中积极进步的思想、真实鲜活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由此创造出一部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亲切的民间视角、鲜活的艺术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人生哲理为读者所赞叹。
一、哈丽黛及其作品哈丽黛出生与成长在新疆喀什。
1978年凭借其文学作品《城市没有牛》迈进了文学创作的殿堂,她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多彩的云》《城市静悄悄》等作品荣获“新人新作奖”“花坛奖”“新世纪优秀文学作品奖”等诸多荣誉。
年少的哈丽黛在南疆生活中积累了海量写作素材,因此在其小说中,女性生活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篇小说《轨迹》中的阿斯亚从小就同情自己的母亲所遭受到的精神苦难。
她虽然很不愿意像母亲那样遭受不幸的命运,但她逃脱不了命运无情的捉弄。
她遇到比自己母亲的痛苦更悲惨的遭遇。
阿斯亚的母亲只遭受蛮横的父亲、封建婚姻观念与男女不平等的种种压力。
在《城市没有牛》中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在新兴事物和思潮的冲击下,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随之发生的转变,现代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和外界等思想、意识、行为之间的冲突,不仅反映了本民族的历史事件、人物性格、思维方式、生活场景等诸多方面,而且对生命、繁衍、爱情、死亡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更以极强的地域特色和语言的独特韵味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
《民间文学》答疑题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的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
“天鹅姑娘”和“灰姑娘”的故事传说。
“灰姑娘”始见于9世纪。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1,为作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美的形式。
(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一定的通俗性。
民族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
)神话的基本定义:1,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主角是神。
3,产生过程中的集体性特征。
4,表述方式上具有散文形式和口头传承特点。
神话的分期:1,神话的滥觞期:母系公社时期,主角多为女性,表现特征: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
神是人的血亲和朋友。
人兽婚配,异体同源。
母权制观念盛行。
承认血缘婚姻的合理性。
内容大多荒诞怪谬不合理。
盘瓠神话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
2,神话的鼎盛期:完成了以女性神格为中心到以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渡。
3,神话的式微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理性思维的发达,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远远超越了神话思维的范畴。
感生神话的特点:通过物孕的方式,生产出氏族的祖先。
如:九隆神话里的“沈木”隐喻着父亲的功能,“沙壶”与之相触而受孕,是典型的物孕生育观念的展示,而九隆以龙种而被推举为王,标志着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射日神话的特点:展现父权英雄力量,人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界不再是恐惧而是站起来反抗,正是对人类创造谨慎的肯定。
民间传说的含义:是人民群众为反映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
它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起源:一是来自神话的演变,二是来自历史的敷演。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包括狭义的历史事件,生产事件,文化事件几个方面。
什么是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间文学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各阶层的共同创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其最主要的传播主体还是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群众,它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事实上,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的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中,社会各阶层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尤其是随着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脱离实际生活中的社会身份,而参与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
因此,在当代社会,虽然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短期内仍以中下层民众为主,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民间文学的创作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是集体创作。
与作家文学不同,它并非一时一地由个人独立创作,单向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双向互动,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在其雏形诞生之后就不断地处于一种“欣赏-再创作”的动态过程,随着它在民间的不断传播,所有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创作的主体,使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断发生着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得以与传播地域的地方文化,传播者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断融合,从而永远处于鲜活的,变化着的状态。
从民间文学传播的载体来看,其主要载体是通过口头流传,多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创作和传播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来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这使得大部分民众不能使用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绪论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2)历史追溯法3)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2)在流传过程中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4)在思想内容上5)在艺术形式上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创作主体不同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
比如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文学是了解历史、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
而作家,则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他们的作品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但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作品往往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是指发源于民间、流传于人民之中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还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民间文学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的题材广泛而丰富,如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间歌谣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作家挖掘和创作的宝贵资源。
作家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学作品。
比如,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庐山谣》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这为该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和韵味。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民间文学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
作为人民的艺术,民间文学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它以平民化的形式表达着人民的愿望和情感。
作家们在与民间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人民的命运与生活,也能够感悟到人民的真善美。
民间文学的质朴、深入人心的特点,培养了作家对人情世故和社会矛盾的敏感,使他们成为文学的观察者和抒发者。
同时,民间文学所倡导的人民性格、人民思想等,也为作家树立起了正确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导向。
最后,民间文学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它与作家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共通之处,通过民间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以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民间文学的痕迹,如《狂人日记》中的人民百姓形象、《阿Q正传》中的民间英雄形象等等。
这些作品在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抱负的同时,也通过了对民间文学的改造和升华,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瑰宝。
试论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30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月 Vol.30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06-26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5 -试论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徐永泉,张文婷(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
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民间语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各种口语、谚语、歇后语成为作家创作时丰富的源泉。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统一整体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1-0005-03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Folk Literature to Writer’s LiteratureXU Yong-quan, ZHANG Wen-ting(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Folk literature and writer’s literature are different, yet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Folk litera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riter’s literature. Many of the themes, characters, and styles of writer’s literature come from folk literature. Furthermore, the folk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sayings, proverbs and idioms, also serves as rich resource for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writers.Key words: folk literature; writer’s literature; integration一、作家文学在题材上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从古至今的作家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吸取了民间文学的精髓。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摘要:同属于文学范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种文学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从借鉴中融合,从融合中发展,从发展中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
关键字: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作家文学是个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独立创作,最后以文本作品形式出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个体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文字出现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几乎没有联系,彼此像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
从出现文字起,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就相连不断,二者像两条河流一样汇集交融,不可分割。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范围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
(一)创作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以口头非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以集体创作,是一种全民性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强调群众性。
不同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一旦开始写作,便以文字文本出现,以个体为单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作家文学强调独创性。
(二)流传方式不同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
因此,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较之于民间文学更为广大,受地域局限也较小。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
中国民间文学复习知识点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绪论一、☆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人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二、folklore英国威廉。
约翰。
汤姆斯首次使用folklore一词,指“大众古俗”,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有了一个正式名称。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间散文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文作品:名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3、民间说唱作品:民间曲艺、民间小戏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愿望,传达政治见解的方式,它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是民众交流思想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2、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3、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工具4、是了解民风民情和进行相关研究的的参考资料五、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差别1、作者的差异。
最显著的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作者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2、民间文学是口传文艺,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家文学以文字为载体3、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作家文学是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和慰藉物4、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并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通过培育人的的精神来实现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论述)钟敬文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民间文学在题材、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产生影响。
民间口头作品往往成为作家再创作的题材。
民间文学孕育了作家文学,它表面上虽没有采用民间口头作品的内容,但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却接受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独龙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研究
独龙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研究
张雪晴
【期刊名称】《莲池周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作为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无疑是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独龙族作为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江畔及贡山北部的怒江两岸。
在重重山林阻隔下,独龙族人民长期处于与外界相隔绝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以狩猎为生,直到解放时期才脱离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阶段。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其族源脉络以及民族的形成,依旧没有较为清楚的线索,但这仍无法影响独龙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艰苦斗争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
【总页数】3页(P0034-0036)
【作者】张雪晴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当代民众生活中的民间文学——兼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2.两种文学传统关系新探——《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简介
3.客家民间文学与客籍作家的互动——兼论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学的关系
4.当代民众生活中的民间文学——兼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文学主观题整理
24.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侧重点在记事。
25.地方风物传说:在我国流传最为广泛,主要是解释各地山川名胜的由来,是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
63.AT分类法: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边牧的一种分类方法。
64.情景语境: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65.文化语境: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66.表演理论:以理查德*鲍曼为代表的,受益于口头程式理论,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一种旨在交流的表演,这些口头叙事除了口头语言所讲述的内容外,所发生的整个生活情境都是表演情境,都是口头叙事活动的基本内容,口头叙事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讲述过程以及相关的演述方式,都构成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性。
35.民间寓言: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36.史诗: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
37.口头文本:又称口传文本,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在活形态的口头表演中建构的故事基础。
38.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某一社区中与口头传统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文本意外的语境要素无从考察。
29.民间故事: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30.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幻想色彩十分浓厚,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
江汉论坛晓苏汪青摘要: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学偏于趋同,作家文学则注重求异;二是,民间文学偏于教化,作家文学则注重审美;三是,民间文学偏于传统,作家文学则注重现代。
本文以典型的文本为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从而寻找两种文学形态相互促进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本质区别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6-0098-05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
前者属于集体创作,主要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或添油加醋,或掐头去尾,或移花接木,或借鸡生蛋;后者属于个人创作,主要以书面形式即文字媒介传递给受众,文本一般来说比较稳定。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虽然形态不同,但作为文学,它们当然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对社会的一种认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对世界的一种发现,对情感的一种表达。
其次,它们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或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并且把语言从交流工具提升成为一门表达艺术。
最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想象的功能,要么是集体想象,要么是个人想象,从而使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不过,在看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共同特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的不同特征,即主要区别。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主要区别,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个是它们的表面区别,一个是它们的内在区别。
表面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具有集体性;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结晶,具有个人性。
第二,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讲述而存活,具有口头性;作家文学主要通过书面文字来呈现,具有书面性。
第三,民间文学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以固定的文字文本供读者阅读欣赏,具有稳定性。
以上三个区别都是显而易见的,一目了然,不必细讲。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四章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学习提示】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
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产生,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具有通俗易懂、口头性强、直接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同生产劳动和歌舞、祭祀、婚嫁习俗、岁时节令等民间文化浑融为一体的有别于作家文学的鲜明特点。
民间文学哺育了各族作家的成长,给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养料;文人、作家对于保存、丰富、提高民族民间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章,应结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作家创作实践情况,认识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前者对后者的“乳娘”意义。
第一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共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文学由劳动大众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创作,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民间文学起始于歌舞、宗教、原始艺术浑融于一体的原始文化。
这是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唯一的具有全民性的文学。
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分化,有一部分人,如政治首领、宗教祭师脱离了生产劳动,并掌握了文字。
特殊阶层的出现为文人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进而出现了有“俗”、“雅”之别的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特别是鸿篇巨制式的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比作家文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对作家的成长,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乳汁,哺育着作家文学的健康发展。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原型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间的散文体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在有史记载以前已经产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的志怪小说的源头。
后又经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的促进作用,逐步过渡到明清章回小说。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有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法表达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民间故事:广义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狭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5、AT: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分类法”。
6、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大的叙事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由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由“民歌”“民谣”两部分组成。
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着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8、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
”这是将母题与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9、谚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作者:仲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作家文学作品超越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和流传的时空限制,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编剧改编进入荧屏,而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具合理性和感染力,但有时也是扭曲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本来面目。
关键词:故事雏形;人物典型;时空限制;合理性;感染力;扭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民间文学的产生早于作家文学,也就是说在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已经有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这批民间文学作品有其故事情节和某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而它们也深深影响到了作家文学,具体地说,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我们以广为流传的《白蛇传》为例,白蛇传的传说被作家编辑成书,后来被改编戏曲,也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光影视作品就多达十几种。
每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有白蛇许仙断桥相遇、共渡一只船、白蛇端午节饮雄黄酒现行、白蛇盗仙草救许仙、白蛇水漫金山救许仙等情节,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这几个情节也是最基本的情节,因此我们说民间故事作品为作家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1]。
每个版本的《白蛇传》中的人物都会略有不同,有时会增加许仙的姐姐、姐夫,有的会增加他们的孩子,但是每一个版本中白蛇、许仙、青蛇、法海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人物都是與他们有着密切关系,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他们展开,他们各具特色,特点鲜明,具有典型性。
民间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口头流传行。
或是群众间相互传播和流传,或是通过民间艺人或者是传承者进行传播和流传。
但这这种传播和流传具有局限性,很难突破时空的限制。
空间方面,群众活动的范围和民间艺人的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加之这种方式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方式,而这些流传着往往会使用的方言,对于方言相差较大的地方,这种传播很难进行,因此民间文学传播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民间文学
?刘绍棠:“民间文学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来源,一条主根。从我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与民间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型批评”学说
民间文学作为人民大众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多种多样的题材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歌谣、传说、故事、叙事长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等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民间文学不仅在作家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之后,为作家准备了各种题材和体裁,而且在此之前,甚至在作家成长的童年,已经给予了深深的艺术熏陶。民间文学中体现的淳朴的天人观、善恶观,影响了作家世界观的形成;民间文学中凝聚着的淳朴、善良、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往往成为作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扑朔迷离的神话、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中奇特的幻想,激发了作家的想象力。或低吟、或高唱的婉转动听的歌谣,启迪着作家的艺术灵感。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造就了作家的艺术才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为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
白居易《竹枝词》云“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间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熬江州病使君。”
?当代作家创作中借用民间文学推陈出新
乔羽对“乱山歌”的改造
《聊斋》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里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重,几分诙谐,几分幽默,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学习提示】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
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产生,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具有通俗易懂、口头性强、直接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同生产劳动和歌舞、祭祀、婚嫁习俗、岁时节令等民间文化浑融为一体的有别于作家文学的鲜明特点。
民间文学哺育了各族作家的成长,给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养料;文人、作家对于保存、丰富、提高民族民间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章,应结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作家创作实践情况,认识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前者对后者的“乳娘”意义。
第一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共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文学由劳动大众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创作,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民间文学起始于歌舞、宗教、原始艺术浑融于一体的原始文化。
这是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唯一的具有全民性的文学。
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分化,有一部分人,如政治首领、宗教祭师脱离了生产劳动,并掌握了文字。
特殊阶层的出现为文人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进而出现了有“俗”、“雅”之别的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特别是鸿篇巨制式的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比作家文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对作家的成长,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乳汁,哺育着作家文学的健康发展。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原型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间的散文体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在有史记载以前已经产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的志怪小说的源头。
后又经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的促进作用,逐步过渡到明清章回小说。
这一过程,民间文学自始至终对作家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来自民间,是韵文体作家文学的源头。
我国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
综观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文体嬗递的过程,不难发现任何文体的孕育、创造都是同民间文化、同劳动人民的创作紧密相连的。
许多文体都是以民间文学的形态在民间广为传承,不登大雅之堂,为一般文人所不屑于创作和欣赏,但却以其通俗易懂、符合广大民众审美趣味的特点,广为人民所接受,渐渐形成一种文艺欣赏的风尚,进而影响作家的文学创作。
如诗歌中的文人五言诗,到东汉才出现,班固、张衡、秦嘉、蔡邕、郦炎、赵壹等人是较早的五言诗作者。
其实,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已在民间萌芽。
《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已有半章或全章是五言形式。
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的雏形。
汉武帝时代,五言体歌谣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逐渐以其成熟的艺术技巧,引起文人的注意和爱好,并开始模仿,这便是文人五言诗的来源。
其他体裁如词、曲、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亦大体如此。
鲁迅对文学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曾作了精辟的概括,并进一步阐明了文人把民间的艺术样式进行改造和损害的现象,使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变得华丽、柔靡;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日益变得狭小而肤浅,限制在歌功颂德、嘲风弄月的题材上,断绝了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他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
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
1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的实现,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地说,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出现全面的交流和融合,就为民间文学影响作家文学提供了切入点。
中国文学史上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虽然不甚准确、全面,因为宋诗、清诗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一说毕竟揭示了文体从民间起源,而且同某一封建王朝的盛衰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的特点。
正如郭沫若所论述的:一朝一代的统治者失掉了自己的统治权的时候,一朝一代的庙堂文艺也就随之而下台。
新朝新代的统治者由民间起来,带来了民间的东西,文艺也就焕然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但等这人民文艺一登上了大雅之堂的时候,它又走上新的死亡之路,结果又僵死下去。
2文学高潮到来之前,往往存在着一个广泛向民间学习的过程和宽松的民间文化同上层精英文化互相交流的文化氛围。
建安文学之前有丰富多彩的汉乐府民歌;唐诗之前有发达的六朝歌谣;宋词、元曲之前有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
总之,不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民间文学往往以通俗文学为中介影响作家文学。
正是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作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民族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致姚克》,《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
2《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4~225页。
如上一节所述,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作家文学产生之前,民间文学如原始神话、原始歌谣等,已为它的产生做好内容的准备、题材的准备、体裁的准备、语言的准备;在作家文学产生之后,民间文学又为它的发展不断地提供各种丰富的养料。
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对作家文学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民族作家文学的影响更大、更为深远。
一、民族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直接产生于民间,它反映了各族劳动人民不同时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民族性。
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爱国主题和反封建、反压迫的题材,直接影响了作家文学。
历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家,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好作品,是与他们在思想内容或题材方面,善于吸取民间文学,有的是民族民间文学的营养分不开的。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他所创作的《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作品,无论在题材或思想内容上,都深受楚地民歌、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屈原在《离骚》中所反映的怀乡忧国之情,愤世嫉俗之感,充满了爱国和反压迫的情怀。
特别是他的《九歌》更是直接取材于楚地的民间祭歌,是屈原为了楚地祭神民俗的需要而写的。
后汉王逸《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说:“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词,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惑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
”王逸和朱熹都认为屈原的《九歌》无论是题材和内容方面都是楚地民间文学的改作。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沅、湘、巴蜀之间,使他有了接触民族民间文学的机会,写了不少的《竹枝词》、《杨柳枝词》。
他在《竹枝词九首引》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
其卒章激讠干如吴声,虽伧亻宁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附于末,后之聆巴蟎,知变风之自焉。
”3《竹枝词》原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情歌,被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吸收创新。
这里我们将土家族民间情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作一对照。
土家族民间情歌: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情),/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十天下了九天雨,/风吹毛雨满山中,/山头山坳雾蒙蒙,/问妹想晴(情)不想晴(情)。
狂风吹来起乌云,/又想落雨又想晴(情)。
/情妹说话吞又吐,/又想恋哥又怕人。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从对照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刘禹锡的《竹枝词》吸收了民族民间情歌在内容题材和表现3《刘禹锡全集》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198页。
形式上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体裁、新风格,被称为“竹枝体”,为当时和后世许多人所仿作。
清代的壮族文人作家,就有用这种“竹枝体”写出不少歌咏本地风土人情的优美诗篇。
例如,莫震的《忻城竹枝词》:“七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
/邻鸡乍唱停机后,/又听砧声杂臼声。
”黄体正的《横州竹枝词》:“江南五月荔枝天,/红满枝枝枝欲燃,/甜在心头香在手,/摘来分与妹同年。
”《邕江竹枝词》:“人心不似鸳鸯石,/到处相逢唱浪歌,/只有鹧鸪畔山路,/斜风细雨唤哥哥。
”“荒城北望瘴江边,/一株一株多木棉,/花比妾颜红灿烂,/丝(思)如郎意软缠绵。
”鲁迅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
”4事实正是如此。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受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更为明显突出。
很多民族作家从小深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熏陶,是优美的民歌、美丽的神话故事把他们引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民族民间文学以其丰富的“乳汁”不断地哺育着他们,使他们在创作上获得成功。
壮族著名诗人韦其麟,无论是他的长篇叙事诗《百鸟衣》、《寻找太阳的母亲》,或是短篇叙事诗《莫弋之死》、《山泉》等作品,都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故事。
《百鸟衣》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它取材于广西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的故事》,诗人吸取了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如男女主人公的善良、聪明和机智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不屈,女主人公遇难后,男主人公用一百只鸟的羽毛做成百鸟衣,一百天后去救女主人公,他们用聪明才智战胜了邪恶的势力,赢得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诗人通过艺术再创造,突出了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本领,抹去了浓厚的封建思想色彩,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于是就成了根据民族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的珍品和成功的范例。
白族著名诗人晓雪的诗作《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美人石》、《羊龙潭》、《飞虎山》,直到近年的《大黑天神》、《大理石的传说》等,在内容题材上,一直都没有离开苍山洱海的民族风情及民间故事传说。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大黑天神》,这原是白族的一个反映宗教信仰的本主神话,它叙说玉皇大帝不喜欢地上的人,要将人类消灭,于是派天神下来散播瘟疫。